白寿彝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在对当代中国的地理、人口、民族等方面进行概述之后,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远古时期、神话和传说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的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并分别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进行了精要的陈述。揭示出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反映了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新思考。
| 书名 | 中国通史纲要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白寿彝 |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寿彝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在对当代中国的地理、人口、民族等方面进行概述之后,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远古时期、神话和传说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的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并分别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进行了精要的陈述。揭示出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反映了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新思考。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白寿彝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一书,以简明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对当代中国的地理、人口、民族等方面进行概述之后,作者将中国历史划分为远古时期、神话和传说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的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并分别对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状况进行了精要的陈述。揭示出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反映了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新思考。 本书是“文革”后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社科史学学术书,也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纲要性和前瞻性的书籍。该书很好地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不仅适合历史专业工作者阅读、研究,而且适合一般读者学习、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围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中文版累计印数远超百万册,并有英、日、德、法、西班牙、罗马尼亚、韩、蒙等多种外文译本及世界语译本。 目录 第一章 叙论 一、陆地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二、五十多个民族,十多亿人口 三、一百七十万年和三千六百年 第二章 远古的遗存 一、从元谋猿人到北京猿人。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二、丁村人和山顶洞人。工具的进步,装饰品的出现 三、仰韶文化所见母系氏族社会 四、龙山文化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 第三章 古老的神话和传说 一、古老的部落 二、部落首领,神和神的儿子们 三、夏的“家天下” 第四章 商周奴隶制国家 一、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二、商奴隶主王朝 三、商代的社会经济 四、周的兴起和周奴隶主王朝的建立 五、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六、周由盛而衰 第五章 东周初年和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一、东周初年和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二、战国时期七雄的斗争 三、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四、儒墨。诸子。楚辞 第六章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 一、秦,第一个封建皇朝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三、西汉皇朝的建立和巩固 四、西汉的盛世 五、西汉的衰落。绿林、赤眉军大起义 六、东汉皇朝的建立和长期的动荡。黄巾军大起义 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八、封建关系的成长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 一、三国鼎立 二、两晋和十六国 三、南北朝 四、隋皇朝的建立。隋末农民大起义 五、唐皇朝的盛世 六、唐中叶的变乱 七、唐皇朝的没落。唐末农民大起义 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九、封建关系的发展。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 第八章 五代宋元时期。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 一、五代十国 二、北宋皇朝的兴亡。王小波和方腊起义 三、辽,夏,金。它们跟北宋的关系 四、宋金的南北分立。钟相、杨么和红袄军起义 五、蒙古的兴起。夏、金和南宋的灭亡 六、元皇朝的建立。元末农民大起义 七、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八、封建关系的继续发展。广大边区的封建化 九、中外交通的发展 第九章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老 一、明皇朝的建立 二、明皇朝的中衰。流民矿徒的起义 三、明皇朝的腐朽。农民起义的继续 四、满族的兴起。明末农民大起义。明皇朝的灭亡 五、大顺农民政权。南明诸王。清初的统一活动 六、清皇朝统治的加强 七、清皇朝的衰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八、封建社会的衰老。封建势力禁锢下的资本主义萌芽 九、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 第十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一、鸦片战争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和发展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四、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五、鸦片战争以后的学术文化 六、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员们的洋务活动 七、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西方近代科学的传人 八、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 九、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 十、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十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十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十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十四、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皇朝的灭亡 十五、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十六、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艺和科学技术 十七、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第十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三、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四、北伐战争。国民革命的失败 五、国民党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始 六、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苏维埃区域的开辟 七、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八、国民党政府的法西斯统治。苏维埃革命的深入和扩大。红军的长征 九、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国民党统治区经济的变化 十、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十一、七七事变和全国抗战的开始。三种不同性质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 十二、相持阶段到来后抗战形势的演变 十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抗战中期的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 十四、抗战后期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十五、各党派的建国主张。政治协商会议 十六、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国军事政治形势的根本转折 十七、南京政权的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十八、哲学、史学、自然科学、文学 试读章节 就海拔高度的显著变化说,由西向东,全国地形可分为三级阶梯。青藏高原,以昆仑山脉北支和祁连山脉为北缘,以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为西缘和南缘,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线上,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稍为低平,海拔也近3000米。这是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的北面和东面,下降到海拔大多为1000米至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其中,有云贵高原,有在甘肃中部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山西全省和河南省西部的黄土高原,有内蒙古高原,有四川盆地,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这是第二级阶梯。在大兴安岭以至雪峰山一线以东,是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至200米以下的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都在这里。沿海平原,更在海拔50米以下。这是第三级阶梯。 全国的河流,也多是由西向东,最后流入太平洋。主要的河流,如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松花江、辽河、海河和淮河,大部都向东流。也有向南流的,如雅鲁藏布江、怒江,分别经由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流人印度洋;澜沧江、元江,分别经由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流人太平洋。有向北流的,如额尔齐斯河是流人北冰洋。以上都是外流河。还有不能流人海洋的内陆河流,有塔里木河、柴达木河、疏勒河等。 长江是最长的河流,长达6397公里,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支流兼及贵州、陕西、甘肃、河南等省,流域面积是180万平方公里。其次是黄河,长达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和自治区,流域面积是75万多平方公里。再次是黑龙江,流经国境内和中、苏边境的长度,是2965公里,流域面积占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塔里木河流长2179公里,但由于支流不多,流域面积只有19.8万平方公里。珠江,以西江的上游南盘江为正源,流长2129公里,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和自治区,流域面积是42.57万平方公里。松花江流长1840公里,而流域面积却有54.56万平方公里。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和海河的流域面积,都在20万平方公里以上。 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湖泊,而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藏北高原分布最密。较大的湖泊,是江西省的鄱阳湖,面积是3976平方公里。湖南省的洞庭湖,面积是3915平方公里。江苏省西部的洪泽湖,面积是3780平方公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面积是2200多平方公里。这些都是有名的淡水湖。还有咸水湖,主要有青海省的青海湖,面积是4400多平方公里;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罗布泊,面积是2500多平方公里。它们的面积和形状都不稳定。在中、苏边界上的兴凯湖,面积是4380平方公里,分属于中、苏两国,是一个淡水湖。 除天然河流湖泊外,中国人民还开凿了运河。最著名的是京杭大运河,长达1782公里,北起北京市,南至杭州市,经由天津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个水系。 中国大陆的东面和南面都是大海。在东面,最北的,是渤海。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南北对峙,成为渤海的天然门户。渤海之南是黄海,长江口以南是东海,台湾海峡以南是南海。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其他三个海都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在大海中,罗列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在东海。台湾是最大的岛,面积达3.57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3.4万多平方公里。再次是崇明岛,面积1083平方公里。此外,位于渤海门户的庙岛群岛、钱塘江口外的舟山群岛、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都相当著名。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是最南端的岛屿。南海诸群岛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岛屿、沙洲、暗礁、暗沙所组成,总数共有上170多个。南沙群岛约有近百个岛屿、暗礁和暗沙。西沙群岛次之,约有30个。 在绵长曲折的中国海岸线上,有不少海港。位于渤海湾西部、海河下游的天津港,位于长江口、黄浦江和吴淞江汇合处的上海港,以及位于东江、北江和西江下游汇合处的珠江三角洲上的广州黄埔港,都是分布在大河人海处的河口港,是交流国内物资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辽东半岛的大连港、山东半岛的青岛港、台湾岛的基隆港、雷州半岛的湛江港,都是海湾上的天然良港,是海陆交通的门户。 由于大洋和大陆之间在热力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季风气候的显著,加上土地的辽阔、地形的复杂,中国各地的气温和雨量相差很大,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在夏季,全国气温普遍较高。 P2-3 序言 1975年,正处“文革”期间,白寿彝先生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中国通史纲要》的研究、编撰工作。从1977年至1980年,历时三年,白寿彝先生主编的这部小型中国通史完稿。1980年11月,7l岁高龄的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出版发行了。 《中国通史纲要》是“文革”后,国内出版的第一本社科史学学术书;这是自1975年以来落实白寿彝先生倡议编写中国通史所迈出的第一大步;又是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纲要性和前瞻性的书籍。这本书很好地把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用简明的形式和深入浅出的语言,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出内在特点和规律,反映了白寿彝先生对中国历史的新思考。按原先的设想,《中国通史纲要》一书是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外国读者,因此在写法上多有独特之处,如基本上不引用原始材料,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历史上的专用名词,在表述上力求明确和精炼。不料当出版社先行出版中文版后,立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到20世纪末,此书已是印刷27次,累计印数达94万余册,到目前为止累计印数已远远超过了上百万册,现已经出版的有英、日、德、法、西班牙、罗马尼亚、韩、蒙等8种外文译本及世界语译本。《中国通史纲要》虽然只有30多万字,但在国内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3年,它被列入我国通俗理论读物的必读书目、全国高校指定使用教材。1988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中国通史纲要》的中文版,在学术上和撰述上的成功,其根本的一点是恰当地把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白寿彝先生在谈到编撰《中国通史纲要》的体会时,道: 《中国通史纲要》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所谓“通俗”,第一,一般读者能够看得懂,容易理解;第二,历史专业工作者也可以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能够得到一些新的收获。因此,撰写通俗的历史读物,不是仅仅把现成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复述就行了,也不是可以随意下笔、信手写来,而是应当下很大的工夫的。而这个工夫的尺度是:不仅视此为编书,更应视此为著书。这样想,这样做,使我们编著工作的同志都增强了事业心和责任感。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在编著《中国通史纲要》过程中力求做到这样几点: (一)把l'~-J题阐述清楚,凡笼统的概念、不可捉摸的词句以及陈言滥语。一概不写入本书。我们认为,这是通俗读物的一个首要条件。 (二)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立足于构思全书的体系,勾画出历史的轮廓,写出主要的问题。我们认为,通俗历史读物的另一个要求是轮廓鲜明,重点突出。因此,《中国通史纲要》在勾画历史轮廓上,是采用“粗线条”式的手法。因为只有“粗线条”,才来得清晰、醒目。《中国通史纲要》共有十章72个标题。可以说,每一个标题都是重点,都是重要的历史问题。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努力在这些问题中突出那些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三)在文字表述上努力做到明白、准确、凝练。这是通俗读物在文字上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在编著《中国通史纲要》时,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一般不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话,而是体会它的原意,在叙述之中贯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原则。文字表述上的明白、准确、凝练,为的是给人们以科学的结论。在这方面,我们是颇费斟酌的。应当说,对文字表述上的这种要求,一是我国史学历来有这个传统,二是我们历史工作者应当具有这样的责任心。从史学传统来说,历史文学(这里指的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文字表述)是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当然应该首先在通俗的历史读物中反映出来。从历史工作者的责任来说,我们写出书来,不应仅仅是为了给历史工作者们看,而应是写给全体人民看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我们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只是在这方面也做出一个初步的尝试。 编著《中国通史纲要》这样的通俗读物,对专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提高。本书从初稿到定稿,几乎全部改过。内容、结构、写法都有很大变化。这说明作者是下了工夫的,但也说明作者的认识水平是提高了。例如,仅《叙论》一章提出的地理、民族、年代三个方面的问题,就反复考虑了好几年才落笔的,而落笔之后又修改了多次才定下来的。把学术文化置于政治之后来写,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放到一起来表述,也是几经摸索才确定的。至于封建社会内部的分期,以及显示各个时期的阶段性的标志和特点,更是经过长时间考虑、多次改写才达到目前这个样子。其中甘苦,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纲要》的《题记》中写道: 本书的编著,自1977年10月22日开始草拟大纲,到今年6月7日(1980年)全部定稿、10月22目校完清样,前后恰好是三个年头。我们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的支持,使我们得以在各种干扰下,毕竟完成了这一工作。 1987年,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续编》出版了。此书记述了1919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这是第一次把中国通史写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此书有英、西班牙、法文译本。 本次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国通史纲要》是遵照白寿彝先生的生前意愿,把《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国通史纲要续编》合在一起,按篇幅分为上下两册。为保持原著的历史性,本次出版对所涉地名、人名、国名、称谓以及一些数据仍按原书未作更改,敬请读者加以注意。 为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本书和还原本书的历史过程,对白寿彝先生所写的《中国通史纲要题记》、《中国通史纲要续编题记》标注为题记一、题记二,仍予以保留并放在本书的前面。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