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继洲、李浩、何烈忠编著的《如何教孩子才会听(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通过众多的家庭教育实例,告诉父母如何从人际交往、习惯、个性、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制定家规,对家长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教育指导,突出的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细节,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力求在父母和孩子的坚持和努力下实现“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不教”的最高目标。
| 书名 | 如何教孩子才会听(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 |
| 分类 |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白继洲、李浩、何烈忠编著的《如何教孩子才会听(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通过众多的家庭教育实例,告诉父母如何从人际交往、习惯、个性、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制定家规,对家长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教育指导,突出的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细节,注重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力求在父母和孩子的坚持和努力下实现“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不教”的最高目标。 内容推荐 白继洲、李浩、何烈忠编著的这本《如何教孩子才会听(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通过明确父母的职责定位,给家庭立家规,培养孩子言行规范,以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等全方位育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实际案例以及育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力图让父母们在阅读本书时,找出适合自己孩子的培养方法,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传承优良家规家风,使家庭和睦幸福。 目录 第一章 发规 第1条 承规 第2条 兴规 第3条 立规 第4条 适规 第5条 司规 第6条 育规 第7条 和规 第8条 勤规 第9条 责规 第10条 善规 第11条 进规 第12条 律规 第13条 忠规 第二章 孝规 第14条 养亲 第15条 敬亲 第16条 顺亲 第17条 谏亲 第18条 侍疾 第19条 礼亲 第20条 育后 第21条 立身 第22条 立功 第三章 礼规 第23条 餐规 第24条 待客礼规 第25条 做客礼规 第26条 站规 第27条 坐规 第28条 蹲规 第29条 行规 第30条 注目礼规 第31条 点头礼规 第32条 扶门礼规 第33条 乘车礼规 第34条 乘电梯礼规 第35条 手机礼规 第36条 言规 第37条 道歉礼规 第38条 拒绝礼规 第39条 握手礼规 第40条 手势礼规 第41条 观赏礼规 第42条 一米线礼规 第43条 洗手间礼规 第44条 骑车礼规 第45条 网络礼规 第46条 游览礼规 第47条 特殊礼规 第四章 赏规 第48条 互赏 第49条 检赏 第50条 信赏 第51条 陪赏 第52条 爱赏 第53条 及赏 第54条 适赏 第55条 心赏 第五章 挫规 第56条 遇挫勿慌 第57条 逢挫析因 第58条 受挫护尊 第59条 遇挫不垮 第60条 屡挫屡进 第61条 挫后系亲 第62条 永不放弃 第63条 挫而奋起 第六章 健规 第64条 健身 第65条 防病 第66条 食养 第67条 忌口 第68条 睡足 第69条 健脑 第70条 护眼 第71条 乐观 第72条 积极 第73条 进取 第74条 勇敢 第七章 诚规 第75条 守规 第76条 守诺 第77条 守时 第78条 守信 第79条 守真 第80条 守实 第81条 改错 第82条 守心 第八章 戒规 第83条 戒怨 第84条 戒骄 第85条 戒躁 第86条 戒奢 第87条 戒恶 第88条 戒贪 第89条 戒打 第九章 学规 第90条 热爱读书 第91条 认真听课 第92条 务求甚解 第93条 独立作业 第94条 预习复习 第95条 勤于思考 第96条 学会笔记 第97条 广泛阅读 第98条 切磋交流 第99条 自主学习 后记 人要做点有益的事 试读章节 有一位母亲是这样做的。她的女儿在外地上高中,就在高考前夕,孩子的姥爷病逝,有人说,孩子离家比较远,又马上面临高考,就不让她回来吧。跟孩子爸商量后,她毅然决定让孩子回来参加她姥爷的发丧、吊唁、追悼会、火化、下葬等活动。她让孩子自始至终陪伴着家人,孩子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妈妈哭得柔肠寸断、死去活来的情景,自己也一次又一次地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孩子感受到了人失去亲人时是怎样的痛断肝肠。我们相信,这种亲情体验比孩子高考多考十分八分要重要得多。 殡葬礼仪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异很大,就是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传统葬礼的主色调为白色和黄色,故亦有白事之称,与红事(喜事)相对。随死者的信仰和经济情况,整个过程中经常伴有佛教、道教或风水仪式。大致有这样一些通俗流行的一种礼俗:报丧、停灵、守灵、大殓、送殡、谢葬、守孝等。 葬礼的内涵突出孝的主题。丧礼为孝子贤孙提供了表示孝敬之心的机会;活人可以表达对死者的尊敬,一定的仪式可以使家人脸上增光。同时,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也使丧礼更加庄严肃穆。民间的丧葬习俗同人们普遍的信仰与知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能尽孝,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就等于精神支柱的崩塌。中国这个千年礼仪之邦,对于人生的这一最终环节,素来十分重视,如孟子所说“使民养生送死无憾”。送走死者,是说后辈送前辈,在孟子心中将之提高到与养生一样的地位。同时,送终老者也是顺死,是较为安详平和的死,像中国人经常说的“喜丧”指的就是顺死。死有不及成年而亡的,是为夭亡,有遭受横祸而亡的,是为横死;有寿终正寝的,有终于故土的,也有客死他乡的……人有幸有不幸。因此,在华夏文明丧葬传统中,生者不但不与死者割断联系,相反却以各种方式极力保持和死者的联系,这在民间葬礼的很多习俗中有诸多表现。表面上是活人在向亡灵祈求保佑,其实这种意愿的抒发是虚无的,而真实的情况是活人为了能长久地尽孝道,阐扬自己的孝心,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德,以求得心理和精神的平衡、满足。静静躺在那里的死人,“享受”着活人的祭拜,成为活人净化心灵的工具和媒介。 葬礼过程弥漫哀痛之情,亲人由悲而泣,但也存在着表演的因素。这才是死亡礼俗的根本功能。整个送葬礼俗,表面上是为死者饯行,实质是活人在寻求一种平素难以获取的精神寄托和安慰。尤其是那些往日对死者有过过节和非礼行为的人,更是希望通过兢兢业业的丧礼行为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消除内心的不安,并达到一种品格的升华。 服丧行孝的实质在于:理智上是清醒的,承认人死不能复生,也没有什么灵魂鬼神,但感情上必须非常痛苦,并通过种种言行宣泄出来,这才是行孝的本意之所在。每个人或许无法选择自己的社会角色,可是,人可以选择的是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都会老去,慎终追远,通过一定的仪式追念先人,生命因为有孝义而延续。 到了清明节,这一天是祭奠亡灵的日子,扫墓行孝义。为故人的坟墓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尘,再摆些贡品鲜花等。或是远去的先人,或是刚离别的亲友,到清明节时,来到他们的坟前表示悼念之情思念之心。通过祭拜的形式缅怀、追忆故人,寄望我们活着的人运势能更好,以求自己的健康、感情、婚姻、事运、财运都能够好运来。 生命和大自然是需要尊重与敬畏的。在清明时节缅怀先人、反思自己、展望未来,让我们在慎终追远中,感悟这份传统文明,感受生命的价值。人生即意味着生死,岁月转换,回头便是年轮。缅怀故人,孝敬亲长是美德,让我们一起施行。 礼亲即按照家庭礼仪来对待父母,这是孝的重要内容。所有的孝规都是礼亲家规的内容,父母在世时要按照家庭礼仪来对待,重点是在世尽孝,父母去世后也要以葬礼和祭礼对待,以供亲友哀悼,寄托后辈哀思。 P48-50 序言 家规兴家 什么是“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风愿。” 在“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中,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诸如健康长寿、平安幸福、发财致富、回报社会、奉献余生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梦想中,有一个梦想可以说是共有的,那就是“望子成龙”。其实真成为“龙”,那是不可能的,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望子成人”,亦就是期盼我们的子孙成为一个能自食其力、有出息的人,成为对家庭、对祖国、对社会有贡献的人。2015年6月1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时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就注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美好的生活属于你们,美丽的中国梦属于你们。” 正如习近平所说“从小学做人、培养好习惯”才能实现人生梦想。那么“望子成人”的梦想怎样才能实现呢?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有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个环境是好的家规培养造就的,因为家规是一个家庭开展教育的起点,也是规范一个人言行的开始。2016年年初,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规家训家风好比家庭“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生活和行为。就每个家庭来说,优良的家规家风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点滴的家事中培养的,就是在父母的唠叨中、在亲人的沟通中形成的,就是在言传身教中得以传承的。在好的家规家风潜移默化下,子子孙孙将秉承传统美德,创造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中最小的单元,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有了好的家规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和睦、团结;千百万个家庭有了好的家风,整个社会便会规范有序,星现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良好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那么制定什么样的家规才能既反映我国传统美德,又符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教人向善有礼、读书明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积极界取?具体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简单概括为十二个字:“孝顺、诚信、读书、朗礼、勤俭、清廉”。 所谓孝顺,就是教育后代从小要有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姿顺还生孝顺子,许逆逐生逆儿。”“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你对自己的父母差顺,孩子才能对你也学顺,否则将适得其反。一个人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平时多做好事,因为“爱善顺手间”,这样不但可助人,还可乐己,而且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 所谓诚信,就是教育后代要从小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为人处世,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在社会上才能安身立命。我们要坚信,人有诚信必贤,家有诚信必和,国有诚信必兴。 所谓读书,即家里要营造一个读书好学的氛围,让后代从小养成读书好学的习惯。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竞争非常激烈,一个人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争得一席之地,成为赢家,站稳脚跟。一个人可以没有当官的命,但不可以没有做人的德行和做事的本领,而要掌握这本领就必须从小养成读书好学的习惯,就必须“读万卷 所谓明礼,就是懂规矩、知准则、遵法度的意思。在家庭社会礼仪中,在待人接物时,在与人相处中,讲究礼貌,遵行规矩。教养的结果,体现在一个“礼”字上。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谦让、文明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明礼,确是做人之本;有教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赫尔岑说:“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有教养,有风度,彬彬有礼,谦君子,那么,我们离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就不远了。 所谓勤俭,就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光荣传统。古人说:“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不能眼看着我们的后代为“啃老族”和“月光族”,只有把勤俭的好传统传给我们的子孙,他们才能成为自1其力、自强不息的人。 所谓清廉,就是使我们的后代要终身坚持清正廉洁的操守。清廉,不光是对为官的起码要求,而且对平民百姓来说,也是应该具备的品德修养。“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父母来说,要注意保持节操,对后代,从小要教育他们应该记住“莫饮过量之酒莫贪不义之财”。长大后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只要坚持清正廉洁的操守,就能成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的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立德、立功、立言”。 俗话说“家风败,儿女坏”。不可否认的是,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很多家庭的家风出现狭隘、庸俗、功利化倾向。一些家长从小教育孩子“不能吃亏”“帽铢必较”,在教育孩子“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背后,其实是时时处处“为自己着想”。不少家长甚至用一套庸俗的成功学来教育孩子,成功仅仅是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有的家庭甚至鼓励孩子走上社会后逐凶斗狠、善于钻营、唯利是图。家风式微,整个社会的功利化思想难辞其咎。因此,改善社会风气,要从家庭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遵规有德,才能形成好的社会风尚。 《礼记·大学》所列“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是为修身而做的准备,虽未必人人都能治国、平天下,而修身、齐家却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践行家规家风,实践德行,即为实现人的事业而做的起码的准备,古人说“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正源于此。因此,当前有必要重视家规家风建设,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骤增和高度共享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就有可能跟不上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做父母的需要更多学习,了解父母的职责,学习做父母,学会做父母,掌据家规的制定与适用,正如我在《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一书中说:“家长为孩子改变1%,孩子会改变90%。”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孩子不断出现新的变化,父母要适时跟踪了解自己的孩子,做到让自己的孩子在不同时期都 《如何教孩子才会听一培养好孩子的99条家规》通过明确父母的职责定位,给家庭立家规,指养孩子音行规范,从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等全方位育儿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实际然例以及育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力图让父母们在阅读本书时,找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熔养方法、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传承优良家规客风,使家庭和监幸福。 总之,让我们人人有个好梦想,家家有个好家规家风,孕音家人友普的情感、成好|的礼权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努力实现我的梦、家庭梦和中国梦。 云天强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救校) 2017年10月12日 后记 人要做点有益的事 人活着,总要做点事。 做点什么事呢?做点令人满意的事,做点使他人生活更美好的事,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一句话:做点好事。 做好事不容易,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容易。能不能做到,要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了知识,有了基本的技能,就能做事,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做事能否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根本还在于要学会做人。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是说孩子的早期思想、品德和情感的培养,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确定方向并提供原动力。因此,现代社会特别是家庭有责任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的规矩,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健身、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有一天,长期从事青少年法治教育、家长教育和亲子教育的何烈忠先生说想写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针对许多父母在教养孩子问题上进人的误区,如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孩子做人做事等综合素质培养;有些家长不能抑制自己强烈的爱子之情,对孩子过于溺爱;有些家长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苛甚至施以暴力等等,他建议从建立家庭规矩的角度,以贴近家庭、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写作风格,用一些管用独到的见解与方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大家十分关心的家庭教育的重大课题进行阐述,给孩子的年轻的父母们作一些建议和指引,并以家庭公约和家庭节日的形式让这些家规落实。 写作选题敲定后决定由本人主笔;广州开发区中学副校长李浩先生知道后,也主动加人撰稿并提供案例。一年过去了,何烈忠先生看了初稿后,大为赞赏,还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想法和建议,除了提供大量的案例,还撰写了部分家规。本书从筹划、撰写到脱稿历时两年多,数易其稿,多次修改完善,最终成书。作为献给年轻家长和小朋友们的一份礼物,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年轻父母和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 在撰写过程中,北京大学的齐大辉教授给予了许多指导,除了提供《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一书给我作参考,还为本书作序;出版社的陈定天编辑给予了策划和编辑指导;白墨璇女士协助了校对审核;李佳明和冯典全先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白继洲 2017年9月2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