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所著的《醒来(附光盘)》针对现代人日趋浮躁的心理状态和压力过大的生活方式,作者以传统经典中的依据为支撑,配合现代心理学,对生活质量与喜悦、幸福做了探讨,提出了“都一样”“我爱你“我错了”等获得生命根本喜悦的途径,为减轻生活压力获得幸福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人真正从庸碌的生活中醒来,回到生命的根本状态。
| 书名 | 醒来(附光盘)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郭文斌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郭文斌所著的《醒来(附光盘)》针对现代人日趋浮躁的心理状态和压力过大的生活方式,作者以传统经典中的依据为支撑,配合现代心理学,对生活质量与喜悦、幸福做了探讨,提出了“都一样”“我爱你“我错了”等获得生命根本喜悦的途径,为减轻生活压力获得幸福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人真正从庸碌的生活中醒来,回到生命的根本状态。 内容推荐 《醒来(附光盘)》是知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继文化散文畅销书《寻找安详》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本书收录了《生命就像一块黑板》《心灯才是根本光明》《一切都是因为断根》《五伦的根本是婚姻》《感动的背后是珍重》《长寿的学问和表现》《我错了》《这一刻》《三习二惯意纷纷》等散文作品。 目录 生命观和喜悦 生命就像一块黑板 心灯才是根本光明 快乐和喜悦的区别 心量越大能量越高 认同度就是喜悦度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大阅读决定生命力 人生观和喜悦 一切都是因为断根 谦德是生命的春风 惜缘是一道升级题 八德的根本是孝道 五伦的根本是婚姻 感动的背后是珍重 最重要的播种原理 幸福观和喜悦 长寿的学问和表现 富贵的学问和表现 康宁的学问和表现 好德的学问和表现 善终的学问和表现 健康的学问和表现 能量的还原和表现 能量级和喜悦 都一样 我爱你 我错了 这一刻 保障性和喜悦 三习二惯意纷纷 三途二径知道中 三根二本通天地 三警二卫护航程 深远性和喜悦 附录一:读者心中的安详和喜悦 在皇家园林奇遇《寻找安详》 岁月可以如此静好 苦乐皆由心造 我的命运我做主 安详治好了我的重度抑郁症 那一刻的幸福,千金不换 现场感让我摆脱了恶性依赖 天堂不在世外 附录二:霍金斯能量级 试读章节 生命就像一块黑板 要想幸福与健康,就要解决生气的问题。 用拔羊毛的办法,把生气一点点拔掉,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像接收电视、广播电台的节目一样,把生气的频道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就不生气了。那么,如何才能调整到不生气的频道呢?要先认识生气是怎么回事。 人流熙熙,你来我往,不少人活在一种假醒状态,看上去醒着,其实活在梦中。梦中不知在做梦,气中不知在生气。如果知道在做梦,就醒来了,如果知道在生气,就不生气了。就像捉迷藏,你藏在哪儿,对方都能发现,你就不愿意跟他玩了。相对于一个做噩梦的人来说,醒来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传统告诉人们,生气其实是一个假象。就像一块黑板,人们在上面写了无数的“生气”,以为自己真生气了,但拿板擦一擦,黑板还是黑板,原来压根就没有“生气”两个字。可见,痛苦也是一个假象,仇恨也是一个假象,抱怨也是一个假象,焦虑也是一个假象,抑郁也是一个假象,只要找到那个黑板,擦掉假象就可以了。 擦掉假象后剩下的是黑板。黑板上面没有爱恨情仇,只有喜悦。那是一种不需要条件作保障的快乐,绝对的快乐。一个小男孩在黑板上学画画。爸爸妈妈说画得真好,爷爷奶奶也说画得真好,小家伙就很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姐姐用板擦把画给擦掉了,小家伙就开始哭了:“还我的画,还我的画。,’姐姐说:“哦,别哭别哭,姐姐帮你画。”可是姐姐画的和他画的不一样,他还是哭。他觉得姐姐把他的世界给擦掉了。小男孩误认为那画就是他的世界了,就是他的一切了。 小男孩长大了,会谈恋爱了,碰到了一个可心的女孩子,喜欢得要死要活。可是这个世界是残酷的,班上就那么一个漂亮女孩子,喜欢她的男生太多了,为了得到她的芳心,男孩还打过架。他不会想到,刻骨铭心的爱原来是自己在黑板上画的一幅画。人们往往只记住了黑板上的那一幅画,而忘记了自己本身就是那个黑板。 因为失恋,有人抑郁、跳楼、割腕,岂不知是被自己画的一幅画的假象所折磨。男生好不容易把那个女生争到手了,击败了班里其他男生,成为胜利者。这个女生也很甜蜜,说:“你看,这么多人都在争我,这一位对我最好,我要巧克力他不敢买面包,我要手他不敢给脚,我要让他给我做凳子他就做凳子,我要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可是,一结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当年的甜言蜜语慢慢地不甜了,男生对自己也不如当年了,就想再换一个。然后就换。换完之后发现,怎么过了两天仍然是这个样子?然后就对人生持悲观的态度,原来男人都是这样,没有好的。这句话对吗?对,也不对。不是男人都这样,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人都是这样。更准确地说,只要你是黑板上的画,都是这样。 那就凑合着过。大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就给孩子找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某一天“父母呼”,孩子没有马上应;某一天他到网吧里不回来;某一天班主任通知家长去谈话……生命中怎么就这么多烦心事呢?自己活得麻烦,孩子又带来新的麻烦。新的一轮图画又开始了。好不容易熬到孩子成家立业,一照镜子,脸上有皱纹了,腰也弯下了,不像当年画册上那么漂亮了。一辈子在匆匆忙忙的图画中度过了一生,岂不知只要我们回到黑板,或者成为黑板,就万事大吉。对于黑板来说,写在上面的爱、恨、情、仇都是假象,既然是假象,我们为什么要计较呢?我们生的每一次气,吵的每一次架,全是我们自己在黑板上画的画,不过是一个假象而已。 P3-5 序言 让教育和文化归位 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了,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这道题,人们争论了好多年,答案莫衷一是。有人说先救母亲,因为她是我们的唯一,妻子还可以再找。有人说先救妻子,因为孩子更需要她,等等。真是两难,觉得这是一道无解题。后来的一天,突然发现,这道题不但有解,而且背后还暗藏着嘱咐,那就是让母亲和妻子都不要落水。这才是出题人的用意所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和文化的寓言。 用南辕北辙来形容现行的一些教育方式,似乎并不为过。 教育的第一使命应该是认识生命,让人们知道人有天性、禀性、习性。秉性纯恶,需要去掉;习性善恶参半,需要化掉;天性纯善,需要保持。教育的一切方法论,都应该为此服务。从能量的角度,天性向上,禀性习性向下;从维次的角度,天性对应高维,禀性习性对应低维;从幸福的角度,天性对应喜悦,禀性习性对应烦恼;从性命关系的角度,天性体现在天命上,天命体现在使命上,使命体现在责任上,责任体现在本分上。本分圆满则责任圆满,责任圆满则使命圆满,使命圆满则天命圆满,天命圆满则天性圆满。天性圆满,教育完成。 永远从天性着眼,从本分着手,这是古人的教育框架。因此,教育应该紧紧盯着超越来进行。不但要完成生命的广度,更要完成生命的高度。把广度扩展一万倍,不如把高度提高一级。蚂蚁即使把它们认为的整个世界据为己有,还不如一跃为人。 所以,教育一定要回到对生命的认识上,回到对人的本性的唤醒上,回到对人的本能的维护上,回到人的根本性的教育上,回到孝敬、中和等基本价值的培育上,回到首先培养崇高人格上,回到连根养根上,回到开发智慧上,回到提高能量自由度上,因为这些都是提高生命维次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家庭和学校,却在反其道而行之。 超越性思维对应到教育逻辑上,就是古人讲的“道、学、术、技”四个层面。相较而言,“技”是点,“术”是线,“学”是面,“道”是空间。“技”层面的问题,用“术”来解决,易如反掌;“术”层面的问题,用“学”来解决,易如反掌;“学”层面的问题,用“道”来解决,易如反掌。可我们看到的现行教育,往往是重视“技”“术”有余,重视“道”“学”严重不足。如此,怎能培养出栋梁之材?现在,人们拼命地送孩子上面包大学,学做面包的技术,上饼干大学,学做饼干的技术,唯独没有教给孩子如何生产面粉,如何给生命的面缸里装上面粉,孩子到时候面包做不出来,饼干也做不出来。即使能做出来一些,质量也有问题。 要让面缸里的面粉永远是满的,除了不断地往里装,同时,还要堵住漏洞。而要高效实现这两点,就要把人们由“技”引导到“术”,由“术”引导到“学”,由“学”引导到“道”,因为“道”是宇宙间最大的面缸,最优质的面粉,最高超的生产力。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晚上,一位老太太听见有人喊了声“地震了”,抱了一大袋面粉就跑到院子里。一看,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房屋还是那个房屋,根本就没地震。她想把面再抱回去,不想挪也挪不动了。起初老太太是靠什么把这一大袋面粉抱出来的呢?本能。为什么又抱不回去了呢?从本能状态回到技能状态了。技能状态告诉她,能抱得动一大袋面粉是小伙子的事儿。这个分析判断一出来,老太太从本体层面掉到意识层面,本体状态的能量随之丧失了。 现行的一些教育问题就在这里,老师、家长拼命地教给孩子知识和技术,告诉他们抱这一袋面粉的时候,要先弓步,再马步,要憋住气,等等。孩子若先弓步,再马步,接着憋上三口气,房子早塌下来了。 …… 《乐记》有言:“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只有正念才能生正气,才能产生正能量。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能量,我认为首先要扶正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一如礼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关键是要“同听之”,“同”生团结,团结生力量。 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应该成为社会主旋律,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这个“同”,否则,就会产生“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学校在教,家庭在消解,政府在倡导,社会在消解,结果只能是零。这也就是古人讲“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的原因,因为“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艺术如此,文学如此,传媒更是如此,包括官风民意、社会舆论。为此,国家在让传统文化全面进入社会各个层面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净化大阅读环境、视听环境、传播环境,让“安”和“乐”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配乐”。 文化最终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上,一定意义上,它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只有如此,文化才能成为永恒生命力。因此,要让文化归位,就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这种与天地的“同感”,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同感性,让人们心中有孝、有敬、有惜、有谦、有中、有正、有和、有爱。让孝、敬、惜、谦、中、正、和、爱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和方法;正是这种同感性,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天长地久。 激活这种同感性,维护这种同感性,应用这种同感性,正是教育和文化的天职。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