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态:没有小邪恶就没有成功
去年震惊一时的白银连续杀人案凶手落网,让人们欣慰的同时又深感恐惧。人们完全想不出那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老实人”居然会疯狂地残害女性(甚至包括只有8岁的女童),而他却同时又过着有妻儿的生活。并且让认识凶手的人们感到特别可怕的是,当年人们讨论白银案的时候,凶手特别热衷于谈论种种凶杀的细节,而谁都没有料到他居然是在津津乐道自己的回忆。
有人说,一般的凶手犯了案,不是投案自首就是亡命天涯,万万没想到这位犯人居然会云淡风轻地过着他的小日子,完全不受影响。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个普通的杀人犯,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很容易察觉到凶手有反社会人格,或精神变态人格的可能性很高(反社会人格是一个大类,精神变态人格只是其中一种)。
所以,我们要如何辨识精神变态者呢?
所谓精神变态人格,一般被看作是一种人格障碍,典型特征是反社会行为、无同理心、不知悔恨、不知畏惧、对冲动缺乏抑制力。
要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精神变态人格,最主要的有三点:
1.抗压力强,毫无畏惧。(这一点主要是由于精神变态者的杏仁核有缺陷,无法感知恐惧这种情绪。)
2.无抑制力,缺乏自控。(缺乏对冲动的自控,需要即刻满足。)
3.冷酷卑劣,无同情心。
因此精神病态是一种个体表现在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方式和反社会特质等方面的人格障碍,包括欺骗、操纵、自我中心、无责任感、冲动、刺激寻求、行为控制力差、感情浅薄、缺乏同情心、罪恶感和自责、男女关系混乱以及其他违反伦理和反社会的行为。
这种控制人格是无法人为训练形成的,它的成因也无法只用后天环境来解释,必须考虑基因对大脑形成过程的影响。其实精神病态反映的是我们的大脑中的一些回路,回路会控制我们的决策、感觉。比如,明明是一个不道德的做法,但这个人做起来却没有罪恶感,那下次他这么去做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对于精神病态者来说,如果他从不道德中获得了快乐,那就更倾向于不道德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回路,“不是我坏,而是我没感觉后果有多严重呀!”
精神病态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以反社会心理和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虽未被收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却一直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早期对精神病态的研究主要局限在临床和变态心理学范围内,被试主要是罪犯和精神病人。但随着研究深入,Hare、Lilienfeld和Andrews对上述刻板印象提出了异议,在他们看来,亚临床阶段的精神病态更像是一种人格特质,精神病态者并非个个都是病人或罪犯,正常入也有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由此,精神病态成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被试逐渐扩展到普通人群。
总结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则会发现:
(1)尽管马基雅维利主义与自恋的共同之处较少,但两者在缺乏共情上仍然保持一致。两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行为低调、收敛、讲求实用,自恋者更愿意自我炫耀、展示优越性。自恋对控制人格的独特贡献在于其特权感和优越感,自恋者自我感觉良好,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有资格被人尊敬和崇拜。不过自恋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的差异在于自恋者更需要来自社会的认可,因此很少表现出反社会行为。P19-22
Chapter 1 糟糕!你可能中了控制型人格的暗箭
控制型人格,人类的第二大“杀手”
马基雅维利主义:冷酷无情的权谋者
自恋:玛丽苏,说的就是你
精神病态:没有小邪恶就没有成功
Chapter 2 他们都是控制型人格的拥有者
霍格伍兹的噩梦——伏地魔
食人狂魔——汉尼拔
控制的原力——黑武士
蝙蝠侠的另一面——小丑
差一点打败福尔摩斯——莫瑞亚提
疯狂变种人——万磁王
谎言与恶作剧之神——洛基
致命的诱惑——
Chapter 3 控制型人格素描
所有的过错都是别人犯的
为什么人人都对我有敌意
没有赞美就活不下去
就是看不惯你比我好
抓住了他的把柄?让我打个小报告
就是要这么刻薄
“你瞅啥?”“瞅你咋地?”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所有和我作对的人都该死
他这么弱,我为什么要同情他?
Chapter 4 为何控制型人格如此“黑”?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群小恶魔
斯坦福监狱实验:变坏容易变好难
高智商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我就是太阳:自我中心的错觉
石头做的心:无法感知他人的喜怒哀乐
Chapter 5 如何与控制型人格者打交道?
及时发现,及时远离
建立一个健康的边界
别把他们的话太当真
学会谨言慎行,避开雷区
应付不过来,就找一个盟友吧
有时候,你也需要变“黑”一点
Chapter 6 如果你也“感染”了控制型人格
测一测你的暗黑成分
列出你的快乐“清单”
理性与克制,你的两张
以己度人,共情的力量
也许,你不必如此敏感
发展你的爱好,探索更远的世界
君侧之恶:与我们如影随形的控制型人格
“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所谓“揖让”即是宾主相见的礼节,也是我们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佩戴的一副面具。而观于游戏,摒除社会关系网以及人情礼节的桎梏,个人的真性情才会流露出来。
很多朋友都玩过狼人杀,游戏中面对部署的规则而体现的外在状态往往因人而异。比如对于一个游戏中的高手或者经常玩的人来说,他们更认为计谋思维,追逐胜利才是积极健康科学的游戏方式。(当然我也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高手的“游戏技巧”还是性格本身,多玩几局也能看出。)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其做出的判断反映均是内心性格的合理映像。这也说明了,虽然它不能武断地判断个人的人品好坏,但是可以看出某些人的性格差异。比如:
1.面对规则,与按部就班地推理分析相比,有些人更喜欢带乱节奏,混淆视听;
2.面对质疑,有些人不能做到合理解释而是愤怒焦躁或者敌对反击;
3.面对出局,若是枉死则喋喋不休,愤愤不平;若是猜中也尖酸刻薄,繁言吝啬;
4.面对复盘,有些人只想到的是向外归因,让队友背锅,而不是总结自身是否也存在不足;
这里我们察觉到的性格因素都是偏黑色系,也就是后续本书中所讲到的“控制人格”。那些习惯把问题都推给别人的人,那些认为生活充满恶意的人,那些骄傲虚荣需要别人肯定的人,那些尖酸刻薄、嫉贤妒能的人,那些冷漠无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们的性格中都有着明显的“暗黑因素”。我们把个人的性格黑暗面集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控制型人格”,那么我们如何进行系统的定义呢?面对有“控制人格”的人群,我们如何识别他们?如何与他们相处呢?
反观自身,我们真的有自己所想的那么善良吗?我们的性格中是否也拥有着同样的黑暗元素?
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喜欢向下比较,而当我们洋洋得意的时候,却又不习惯于向上对比?
学生时期我们班中大多会有一个被大家排挤的人,如果仅仅因为这个人是新来的或者看着好欺负就孤立他,那么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做了一回“恶人”?
工作后我们往往会感叹明明认识的人更多了,可是朋友却越来越少,我们有没有想过事情的原因呢?
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虚荣妒忌、幸灾乐祸这些阴暗情绪?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忍不住妒忌,看到别人的难处忍不住庆幸?为了所谓的面子,我们有没有把他人的善意转化为利刃般的恶反抗回击?
瑞士心理学家曾以问卷形式测量了三种控制人格:心理扭曲型、超级自恋型以及不择手段型人群对于工作成就、自我满意程度的关联性。实验结果表明“不择手段”型及“超级自恋”型分别取得较高的职位及薪酬。同时学者也在结论中指出,“超级自恋”型人群更重视第一印象,尤其在面试中,因此他们往往会更容易得到高声望工作的机会,而“不择手段”型人群会主动积极争取地位,在大型组织内晋升较为快速,自我满意度也较高。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讨厌上述所谓的“控制人群”,但是这样的特质在我们生活中合理运用是不是会更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正所谓“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这其中有着太多需要我们学习与探索的地方,在“黑”与“被黑”之间找出问题才是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究竟什么是控制型人格吗?李丹丹著的《别让控制型人格绑架你》从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来解读控制型人格特质,并提供真实例子和途径来帮助我们正视人性中的黑暗特质,以及面对控制型人格者应如何与他们相处。这是一本针对大众读者的心理自助书,也是一本让你寻回真我的书。
又为别人的过错背锅、又被别人设计陷害,你可能是种了暗黑型人格的暗箭!李丹丹著的《别让控制型人格绑架你》让你学会识别控制型人格,六大妙招教你与控制型人格和平相处!真实案例帮你正视自己的内心,你是否也有自己的黑暗心理?五种方法让你合理运用自身的暗黑特质,寻找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