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政权一年而亡,究竟是因为清军太强势,还是明廷内斗太凶残?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战争事典(MOOK37)》详述带领哥萨克挣脱波兰——立陶宛统治,并最终投入俄国怀抱的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
秦末群雄并起,起义军、六国遗族纷纷登场,然而大浪淘沙,谁能脱颖而出?
追踪辽末奸臣萧奉先的一生,了解其如何混乱朝政、祸乱国家!
| 书名 | 战争事典(MOOK37)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 作者 | 指文烽火工作室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南明弘光政权一年而亡,究竟是因为清军太强势,还是明廷内斗太凶残? 指文烽火工作室著的《战争事典(MOOK37)》详述带领哥萨克挣脱波兰——立陶宛统治,并最终投入俄国怀抱的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 秦末群雄并起,起义军、六国遗族纷纷登场,然而大浪淘沙,谁能脱颖而出? 追踪辽末奸臣萧奉先的一生,了解其如何混乱朝政、祸乱国家! 内容推荐 本书为《战争事典》第三十七期,由指文烽火工作室著。 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后,南京的政府班底拥戴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弘光政权以抵御南下清军,然而残酷的党政与内耗很快就使它一败涂地,是什么驱使这些人在亡国危机前展开残酷的内部厮杀? 1648—1654年爆发的一场大起义,使无数哥萨克人卷入其中,为自由而战。然而这场改变东欧政治格局的起义,只是让哥萨克人短暂地脱离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统治;很快,他们又将落入到另一个枷锁之中——俄国!这就是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 始皇政去世后,秦帝国在短短四年间便分崩离析,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入主关中,为你讲述一段大国逝去、群雄逐鹿的战争岁月。 断送辽朝二百余年根基的,除了天祚帝耶律延禧外,还有权臣萧奉先!结合多方史料,为你展现一个接近史实的契丹奸臣。 目录 前言 清军已南下,明廷仍党争——南明弘光政权覆亡之悲剧 哥萨克的火与剑——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始末 秦帝国的崩溃——从沙丘之变到刘邦入主关中 契丹灭亡之祸首——辽末奸臣萧奉先传 试读章节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威宗(崇祯皇帝)在北京自杀以后,大明朝群龙无首,一些宗室成员在各方势力的辅佐下,先后在南方建立起数个政权,这些政权被合称为“南明”。然而这些人为了争夺皇位,全然不顾国家危亡,在动荡的时局里不遗余力地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皇权战争”。正是在这种无休无止的内耗中,明朝彻底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遍及全国的宗室 首先,我们从“南明”这个词语谈起。在清朝,人们提及南明时多用“胜国”“故明”“明季”等词,俨然不愿承认其历史地位。直到很久以后,“南明”这个称呼才逐渐流传开来。需要指出的是,南明本身就是明朝历史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朝代;之所以称其为“南明”,是后人为了便于与崇祯之前的大明王朝相区别。再则,这些政权都建立在南方,这样命名倒也符合历史规则。 那为什么不用“后明”这个词呢?这是因为后明是孙可望在贵州时,向他献媚的一派为了拥护他做皇帝而拟定的国号,用在这里实在很不合适。南明与后明,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知道,崇祯皇帝身死社稷以后,他的几个儿子不知所终,这使南明爆发了严重的继统之争,多次内斗的结果是其根本无法团结力量一致对外。眼看局势混乱,某些藩王和实力派人物试图趁机过把帝王瘾,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结果导致各方势力火并,小势力被大势力吞并,大势力则被内耗消磨得丧失了锐气。如此急剧的损耗,对抗清斗争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由于藩王遍及全国,不管在哪儿都可以找到一个宗室成员拥戴为抗清领袖,这使抗清力量极为分散,很容易被清军各个击破。加上大部分拥戴者存有私心,这些个宗室成员在他们手中就成了一个获取利益的工具。当他们的个人利益不再被满足时,宗室成员就会被实力人物抛弃,这点在郑芝龙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然,拥立宗室成员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积极抗清的势力中,宗室成员就是一面鲜亮的旗帜,在其号召下,人心得以迅速凝聚,人们纷纷组织起来,共同抵抗清军。虽然兼有自保性质,不过比起私利者又不知道强了多少倍,至少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这点夔东十三家可为典型。 总体而言,这种情况还是弊大于利的。它导致宗室成员之间长时间内斗,严重消耗了抗清的有生力量,客观上也为清军各个击破明军制造了良机。同时,这一情况强化了官僚对升官发财的追求。各藩在升迁人员的时候,不再看对方忠心与否,有志抗清与否,而是看他是否是属于己方利益集团。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再贤明的君王恐怕也无力回天了。 北京陷落之后,见于史籍记载的称帝者和监国,不论执政时间长短、所辖地域大小,前后计有安宗朱由崧、威宗太子王之明、潞王朱常涝、益王朱慈炱、绍宗朱聿键、鲁王朱以海、靖江王朱亨嘉、益阳王朱术口、韩王朱璟溧、赵王朱由棪、昭宗朱由榔、唐王朱幸鐭、益藩朱由榛、淮王朱常清、吴王朱容藩等人。 其中,韩王朱璨溧是否称帝颇有疑问,淮王朱常清则属史料误记。除了这些人以外,还有郑成功、郑袭、郑经、郑克臧、郑克壤这五位明郑的最高领袖,也可以视作广义上的南明摄政。 另外,蜀王、桂王、荣王也曾被臣子们试图立为皇帝。北京沦陷后,得到消息的蜀地官员就商量推立蜀王朱至澍为监国,但因受到巡按御史刘之勃的阻止而未能成功。桂王朱由楥则是在弘光政权倒台后,一些人打算立他为帝,结果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得到了隆武政权建立的消息,于是只得作罢。荣王朱由桢却是因为奉天之变中一些官员和永历政权失去联系,才差点被拥立为帝,后因遭到劝阻而未成。 拥立新君的较量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朱由检殉国。 早在三月十三日,北京城破前几天,南京就出现了不祥之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不知何故,明孝陵竟有人夜里大哭,闹得是沸沸扬扬,出现了很多谣言。夜哭原也不是什么大事,但这地点有些不对,再经过有心人一造谣,闹得是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已经风声鹤唳到了怎样的地步,连一丁点经不起检验的谣言都能搅风搅雨。 P4-5 序言 1644年崇祯皇帝殉国后,幸存的明朝宗室成员相继在南方建立起政权对抗清朝,然而此前一直困扰明帝国的党争与内斗仍旧如影随形。其结果,自然是让虎视眈眈的清军坐收渔翁之利。《清军已南下,明廷仍党争——南明弘光政权覆亡之悲剧》一文,将讲述弘光政权是如何在短短一年之内迅速消亡的。 在波兰著名小说家显克维支的历史小说《火与剑》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著名人物——哥萨克首领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这个名字因为轰轰烈烈的哥萨克大起义而响彻整个乌克兰大地。《哥萨克的火与剑——乌克兰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始末》一文,将为大家再现,赫梅利尼茨基是如何凭借一人之力,改变整个东欧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六次出巡途中,病逝于沙丘。之后,在秦二世胡亥的乱政之下,“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刘邦和“彼可取而代之”的项羽在乱世中走上了历史舞台。这其中的壮怀激烈与鼓角争鸣,尽在《秦帝国的崩溃——从沙丘之变到刘邦入主关中》一文。 公元12世纪的头30年里,东亚大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烈变化,女真人在短期内迅速崛起,并一举灭亡了那个强盛时可以调集数十万强兵,实行汉蕃两制开明政体的大辽,让时人和后人倍感震惊。到底是女真人太善战,还是大辽自身出了问题?《契丹灭亡之祸首——辽末奸臣萧奉先传》将为您解答这个谜题。 指文烽火工作室主编:原廓 2017年11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