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另一种美/蓝色东欧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著的《另一种美/蓝色东欧》带领读者回溯20至21世纪交替时期波兰文化精英的精神之旅。

扎加耶夫斯基向以往备受尊敬现代受到冷落的文学艺术大师们致敬,向经典致敬,向被现代主义唾弃的另一种美:真,善,卓越,崇高和伟大致敬。

本书以作者生活过的这些城市作为背景,抛开了具体的时间线,让心灵和感觉与历史和现实进行对话。

内容推荐

《另一种美/蓝色东欧》是蓝色东欧系列之一。

《另一种美/蓝色东欧》是波兰著名作家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所著的散文随笔集,书中汲取了成长回忆录、人物速写、书摘、沉思性警句、小品文,以及诗辩等多种文学。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重建第三个家乡(中译本前言)

另一种美

智慧工程/[美国]苏珊·桑塔格

试读章节

海伦娜被叫去应付外面的世界,历史和自然、鸽子和乌鸦、猫、送奶工、邮递员、扫烟囱的人、煤烟和牛奶。她是负责处理具体事物的人;她呼吸灰尘,擦洗门把手,冲刷烧水壶。她总是急匆匆的.没有时间休息,紧赶慢赶。她睡在厨房里一个沙发上,白天沙发被盖上一张棕色床罩。到了晚上,她在灯下聚精会神看一会儿本地报纸,这是她沉思各种人类愚行的时机。她会戴上金丝眼镜,仔细瞅着犯罪专栏上列出的事件:有人谋杀了另一个人,出于爱或忌妒,或者为了钱。我想,她大概会欣慰地叹一口气,因为这表明世界还未完全丧失它更早的、战前的想象力,还没有无趣到只是召开那些大小会议。C太太发布指示,管理花销,而且,就像任何一个财务大臣一样。抱怨开销太大,抱怨海伦娜不合理的过度消费。有时候,在女主人和她的苦力之间,爆发可怕的争吵,却并无明显的原因。就像一座兵工厂.最微小的火花也会引发一次爆炸。海伦娜向她的压迫者发出警告,猛地带上门,跑出房间,折回,再猛地关上门,大叫:“我受够了!为什么总是我、我、我,总只是我!”因为每天上班乘车、每天与人接触,海伦娜对于实际发生在克拉科夫和这个国家的事情,有着更好的理解。她是每天感觉这个城市情绪变化的人。她是每天读报的人,虽然只读犯罪专栏。在理论上,她在这个家里应该已经逐渐占据上风:C太太则差不多已经沦为英国君主那样的角色,被迫自动承认一切决定由内阁做主。但是,C太太要求绝对的权力;她拒绝接受改革。她的统治建立在她受过的教育,或者建立在对现代生活的理解之上。她的统治的权力来源于某种风格,某种说话和穿衣的习惯(她喜欢白色宽松上衣,由海伦娜洗涤和整烫),来源于某种挑剔性的撇嘴方式,她用法语吐出的警句。知识不是重点。C太太对时事没有任何兴趣。要发生的事,都是已经发生过的。当局的政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这些东西从未进人她的头脑。如果有人告诉她说,在最蛮不讲理的年代,如一九五二年,与六十年代哥穆尔卡时期之间,的确存在很大的不同,她一分钟也不会相信。是的,她也许听都不愿意听。

海伦娜的反抗从未实施。C太太没有压制,她只是等待。她只是把自己反锁在小小的会客室,好像那是一个坚固的堡垒,然后耐心地等待风暴过去。海伦娜总会心软下来,回到她无尽的职责之中。她会生气一会儿,双唇紧闭,但最后就会顺从。她可能愤怒地发出“哼哼”声、嘲笑每个和她说话的人,但是最终,这老一套的程序甚至使她本人也感到厌烦,耸耸肩,重又回复那一贯的好脾气。有时,她也拿我们这些房客当作出气筒。

她是一个叽叽喳喳、爱管闲事的人。我怀疑她经常到处翻寻我们的东西,我曾在桌子抽屉里留过一张纸条:“请不要看这里”。海伦娜感觉受到了冒犯,并且几天不与我说话,直到她的怒气全消,才强烈地责备我:“你怎么可以那样想?所以说,你根本不信任我。”

这两个女人,她们的样子好像来自一个二流荷兰画家的画,彼此憎恨和折磨着对方,原谅和忘记彼此问的差别,她们那么真实地存在着。敏锐、灵活的海伦娜,和冷淡、爱噘嘴的C太太。她们都在星期天去做礼拜,但从来不一起走。海伦娜更喜欢早上做弥撒,而C太太只做大弥撒,右手拿一本黑色祈祷书、左手挎一只真牛皮手提包。

P4-5

序言

《另一种美》是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长篇随笔。本书一九九八年首次以波兰语由a5出版社在波兹南出版,随后美国学者,也是扎加耶夫斯基的主要英译者克莱尔·卡瓦娜将它译成英语在美国出版。就是说,作者在五十岁出头时写作了这本书。作为“回忆录”,它似乎来得有点过早,不过,《另一种美》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回忆录”,它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虽然也多是作者亲历,但不太具有传记意义,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六十、七十年代(但不限于此一时期)。作者所遵循的,与其说是时间的顺序,不如说是心灵的秩序;当然,时间顺序也的确构成了此书的总体线索。因此,它是一次回忆之旅,更是一次沉思之旅。全书有着鲜明的诗人散文的特点:兴之所至,自由而跳跃,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所以,《另一种美》这本书,仍然不失为一个理解这位“波兰主要诗人”(米沃什语)的便捷通道;同时,由于它远不止是一份“回忆录”,而是伴随了大量“延缓做出判决”的追问和思考,对于我们理解诗和文学、历史和政治等,它肯定能够带来丰富的启示。

扎加耶夫斯基生于一九四五年,自称成长于一个“规模较小的极权主义”的制度下。从书中来看,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说法:随着斯大林的去世,以及波兰在一九五六年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生的“解冻”,国内社会气氛开始显得相对宽松。一九六八年由“新浪潮”的作家和知识分子所展开的异见运动,虽然引起过一些冲突,但是规模都不算很大;扎加耶夫斯基一度也曾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其中,而在八十年代初期选择了出走,到了巴黎;虽然作者声言这是出于“个人性质”的原因,理解为一种“主动的流亡”却也不为过。然而,扎加耶夫斯基以其一贯的“谦逊”态度认为,他的经历并不是一个关于在极权主义制度下如何生活(或幸存)的戏剧化故事,至少不是那么“典型”。在我看来,这也符合实际。比如,如果跟他的朋友、波兰著名异见分子亚当·米奇尼克比较起来,两者显然就大为不同。尽管扎加耶夫斯基也曾被列入过黑名单,失去过工作,但他从未被审判或监禁。他也卷入过与警察的激烈冲突与对抗,遭遇过催泪弹,这些都在书中留下了客观的记录。但是,在扎加耶夫斯基的笔下,我们看到真正令人难以忍受的,其实还是谎言充斥的现实,它导致人们的思想(灵魂)与“自明真理”的隔绝。换句话,只要一个人坚持相信真理,他就不得不使自己处于一种“内部流亡”的状态。不难想象,作为一个诗人,他敏感而多思,情况尤其会是这样。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诗人才要选择在“流亡”中寻求另一种意义上的存在:“我失去了两个家乡,但我找到了第三个:一个属于想象的空间、给艺术的需要准备的领域,虽然迄今它于我还不是十分清晰。”

作为一部“回忆录”,整体来看,它虽然没有采取那种十分连贯的叙述,但也集合了大量客观的外部描述,首先是有关于那一时期普通人生活的描写,它们无不始终围绕着作者亲身的经历展开。在这些描述之间,存在很大的跳跃和留白。而且,在这种散文式的描述之中,仍然不时闪现某些诗人散文的诗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抒情性上。实际上,书中并没有记述多少大事件,有的只是灰色的生活、日常的物质或精神的贫困、审查局的灯光、虚假的政治课、阅读“禁书”的狂喜,普通家庭拥挤而陈旧的电器等等,所有这些细微之处,不仅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诗人的成长和自我形塑的艰难历程。我注意到,在作者笔下,存在一个倾向,那就是诗人虽力图“真实”,但他仍然更多地选择了那些更具温度,也更具美感的人和事来描写;当他遇到那些不那么可爱的人物时,也愿意抱以“同情的理解”,虽然不乏讽刺,但也绝不过火。他说:“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不想效法现代历史学家树立的榜样,总的来说,他们是些没有情感温度的冷鱼……写一些缺乏同情心、丑陋、木头似的、官僚语言的东西,其中,毫无诗歌的位置。”简言之,他“想要重返早期的传统,也许就是希腊人的传统,诗人历史学家的理想标准”,在真与美的问题上,诗人不想偏废,至少是在写作这部散文时如此,因为他清醒地想要发现真相,面对“诗歌和恐怖”,他把它们看作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两极”;在这里,“诗歌”让我想到米沃什的定义,而所谓“恐怖”,则让我联想到他的另一位同胞恰普斯基对世界的揭示(参见作者《残酷》一诗)。

作为“新浪潮”曾经的一员,扎加耶夫斯基以写“政治性诗歌”出名,然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并未收入作者后来的选集。这当然不只是诗人“悔其少作”的缘故,毋宁说,这更体现了诗人成熟后的诗歌意识和清醒的价值判断。“初登文坛时,我被认为是一个愤怒的青年、一个政治上坚决反体制的诗人,这有时令我烦恼。这样的诗,我很早就不感兴趣了。我明白,真正的诗歌在别处,在党派的临时纷争之外,甚至超越了对暴政的正义反叛。”在本书中,诗人对自己的写作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较多的类似表述。这种反思,也包括了对他与朱利安·科恩豪塞尔合写的文学宣言《未被呈现的世界》所做的反思。所有这些思想,作者不是集中、直接地说出来的,它们往往穿插在作者对事件的回忆之中,尤其体现在那些为“文学的伟大性”辩护、为诗歌辩护的文字里。这些论述虽然不是十分系统,我相信有心人将会发现,它们都是诗人在继承了赫贝特、米沃什等精神导师的遗产后,总结、发展出的一套属于自己的生命诗学,一种结合了历史和形而上学维度的个人化诗学,其中不乏他从一代人的生存经验与美学实践里汲取的营养和真知灼见。这些穿插于叙述之中的思辨文字,其独到之处与米沃什、布罗茨基等人的精彩文论(我们已不再陌生),构成了一种诗学意义上的呼应。它们似乎也体现了一位职业诗人的特权,随时可以发表那些久积于心的诗学宣言和文化见解。所以,《另一种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一部书:它充满了诗人的微型诗论。比如:“作家的诞生:一个在天主教信仰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常会体验到一种令人晕眩的启示。在他祈祷时,他会突然意识到,他不必重复那些印在祈祷书上的词句。他可以发明自己的祈祷。他可以编写自己的祈祷词。”在此,我仿佛突然领悟了,米沃什所说“祈祷的能力”究竟是什么意思。又如:“侦探小说为什么总是那么无聊?因为它们只处理一个神秘,一个简单问题:谁杀了L先生?但是,真正的神秘,真正的问题只有一个:世界是什么?”这也让我想到,作者到底是著名学府哲学系科班出身。这样独立的段落,全书里还有很多,无不简洁而富于见地,宛如中国的古典诗话。

扎加耶夫斯基的行文是简练而生动的,尤其体现了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解力。桑塔格把这称之为一个“小说家的天赋”。无论是对作者大学时期某位教授的追忆,还是对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都是流畅而洗练的,而且饱含了动人的情感。天赋固然是重要的,我以为,它更关乎作者内心里始终思虑着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它贯穿在全书之中,那就是:灵魂如何幸存、如何得救。“在那个时期极权主义阴影下,我们可爱的城市到底如何?它是怎样幸存下来的?什么是短暂的,什么又是永久的?什么还在经受,什么又已经永远过去了?……什么是可爱的,什么又是令人厌恶的?有些诗歌和绘画将会留下来,但是谁能唤醒那样的时刻?”在我看来,这段话表明了作者的写作初衷,也规定了全书的写作范围。至于许多具体的细节,都可说是在此主题下的展开。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的“神”,在《另一种美》里其实就是在“回忆”的统领下,诗人发现和重建“第三个家乡”的努力。

在此,译者的论述也许有些简化了,因为正如苏珊·桑塔格说,“这是一本带有各种个人记号、多重主题并置的书”。好在书已经在这里了,读者诸君大可在阅读中自行“阐释”。毫无疑问,《另一种美》不只是一部“回忆录”,它更是一个艺术品,一部散文的艺术品。它好读,有趣,而且不乏深刻性——对于它,适当的方式应该是欣赏。那么,让我们开始欣赏吧!

书评(媒体评论)

《另一种美》糅合了叙事、观察、人物印象记、反思、回忆等等,以极快的速度在情绪和苛评中转换,在不同话题上显示出断断续续的艺术激情。我们像在读一本诗集——当然是抒情诗。它是沉思的,准确的;狂想的;悲伤的;谦恭的;容易引起惊奇的。整部书,无时无处不在强烈的对比之中跌宕起伏。一切都散发着独特、韵味、启示、隐喻。

——【美国】苏珊·桑塔格

这些片段式的作品,优雅而简约地显示了诗人以诗歌对抗一切的狂喜和绝望之感。

——《波士顿环球报》

扎加耶夫斯基始终强调自我的声音、日常经验的形而上学,以及世界的丰富性与具体可感的细节,并不忘与自己的祖国订立一项道义契约。

——朵渔

一接触到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就知道这是一位“精神同类”。他的作品总是处于见证与愉悦、激情与反讽之间,有一种东欧诗人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和力量,也正是他从诗的意义上重新发现了“脆弱性”。这使我想起了肖邦:脆弱、痛苦、尊严和美等等。这位波兰诗人还很“神秘”,在他那里,一直有一种幽灵般的存在,它时而是“奥斯维辛的燕子”,时而是音乐的“第四种成分”,而这一切,于他都仅仅是某种“神秘学入门”。

——王家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