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著的《送你一颗子弹(全新修订版)》:与十年前那种稀薄到出现高原反应的生活状态不同,这十年来,刘瑜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婚、生子、育儿、装修、工作、指标、职称……读者或可从新增的篇目里窥知一二。她在新版后记里这样谈到:如果不以“历史意义”、而只是以对待生活的热忱程度来审视这本小书,或许它也并不完全只是不堪。现在回望当年的自己,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虫努力破解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观察得足够认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这企图愚蠢,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 书名 | 送你一颗子弹(全新修订版)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刘瑜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瑜著的《送你一颗子弹(全新修订版)》:与十年前那种稀薄到出现高原反应的生活状态不同,这十年来,刘瑜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结婚、生子、育儿、装修、工作、指标、职称……读者或可从新增的篇目里窥知一二。她在新版后记里这样谈到:如果不以“历史意义”、而只是以对待生活的热忱程度来审视这本小书,或许它也并不完全只是不堪。现在回望当年的自己,我看到的,是一只昆虫努力破解砸中自己的每一滴雨,相信如果自己观察得足够认真,每一滴雨里都有通向自我拯救的道路。如果这企图愚蠢,这愚蠢中也包含相信生活值得热爱的善意。 内容推荐 在刘瑜著的《送你一颗子弹(全新修订版)》,除了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同时增加多篇新的内容和篇章,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目录 送你一颗子弹·他人 渊博的人 积极的人 另一个高度 What's he building in there ? 自然 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红唇 厨房政治 Intimacy 有关的无关的人 他们学理工的 集体早操 煽情的艺术 宴席散尽之后 送你一颗子弹自我 学习焦虑 对猪头肉的乡愁 过去的理想 千一行,恨一行 谢谢收看 Ace 纽约客 与崔健有关的日子 开头 甜蜜的恐怖 非正式疯狂 毛姆 乱 裙子 技术问题 缺乏弹性的人 七年之后 Slow like honey 我想乘一艘慢船去 逃避权利 送你一颗子弹·意义 被搁置的生活 无用功 逃避自由 请别让我消失 吞下那颗红药丸 回到巴黎 买了一堆意义 一天长一点 娜拉出国之后 老鼠与上帝 这时候的回忆 个箱子 世相 小芳 雪花点 形而下生活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记一次“邪教”活动 长达五分钟的爱意 在死亡的强光中 来到地球第一天 写给末日 送你一颗子弹·爱情 园丁与花园 约会文化 Heo, Stranger 爱情饥渴症 你所能想到的全部理由 独身主义 这个,那个以及其他的 爱是 没有人比我更懂你 Crush 欲望都市 兔子跑什么跑 但是不要只是因为你是女人 最好的时光 论婚姻制度的演进趋势 愿你慢慢长大 布谷在美国 送你一颗子弹·社会 未来世界 心型卡片 道德极限 超越那一天 政治的尽头 They just give up 送你一颗子弹 没有你们就没有他们 匈牙利咖啡馆 Life after people 学术辩论 制度主义 牛校牛在哪 五个女博士 在不可能与不可能之间 莫把加州当汴州 后记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厨房政治 我是我所住的这个学生宿舍楼的“居住顾问”。这个职位,说好听点。叫楼长,说难听点。就是居委会大妈。我的几乎唯一的任务,就是给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做各种“思想工作”。 我的工作一般是这样展开的:某个学生或者清洁工找上门来,痛诉他们宿舍有什么问题。让我出兵干预一下,然后我召集大家开会,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世界和平的意义。群众经常反映的问题包括:厨房太脏了,有人偷冰箱的东西。有人太吵了,有人回来太晚,客厅里堆满了东西。等等等等。 在过去这三年里,我像一个政治辅导员那样,在我们这栋楼上下奔波。四处走访。其间,我成功化解了一个尼泊尔人和一个印度人的纠纷:据说那个尼泊尔人老是回家太晚,而那个印度人就用半夜起来大声朗诵课本来抗议:我还调解了一个中国台湾女孩和一个日本女孩的矛盾:那个台湾女孩老喜欢开着窗户,而那个日本女孩就用把她的内裤扔到窗台上抗议:还有一次,我成功解决了一个噪音问题。据说一个似乎是菲律宾也可能是柬埔寨的女孩。信仰一种奇怪的宗教,每天在房间里大声地祷告,以至于她的邻居告上门来……总之。此类事情。不胜枚举。我一边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一边领略世界各国人民具有民族特色的变态方式,可以说一举两得,获益匪浅。 但是,我面临的最严重考验,也就是我迄今没有克服的困难,--是我自己的宿舍。确切地说,是我宿舍的厨房问题。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我们宿舍的格局。这是一个十人共享的宿舍,男女混住,每人有自己的房间,但是客厅、厨房、卫生间共享。别误会,卫生间有男女两个。一般来说,一个厨房的干净程度,是和这个宿舍里中国人的数量成反比的,原因很简单:中国人爱做饭。而且做起饭来,绝不似老外包一个三明治那么简单,而是_声势浩大,每一场饭做下来,厨房里像发生过一场战争一样横尸遍野:到处是油腻、菜叶、饭粒、碗筷。 我们宿舍的厨房很不幸,十个人里面有六个中国人。其中又有四个中国男生。我原以为男生多,厨房应该清静一些。但是。事实证明,这四个男生,做起饭来,一个比一个激情澎湃,都把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化为了巨大的做饭热情,每天在厨房里将美国没有猪肉味的猪肉和中国人没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炒得乒乓作响。相比之下,倒是我们两个女生,一个星期也就做那么一两次饭。仿佛还嫌形势不够严峻似的,新搬来一个阿联酋的阶级兄弟,竟然也是个做饭爱好者。甚至连一个住在走廊尽头的美国女孩,一反美国人从来不动油锅做饭的常态,竟然也时不时地稀里哗啦地炒青椒鸡丁。于是,我们可怜的厨房,像是八国联军手下的中国,每天都水深火热,硝烟弥漫。 虽然如此,按理说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解决方法很简单:打扫呗。虽然我们这栋楼有清洁工。但是清洁工只是一个星期来打扫一次,根本无法对付我们厨房越演越烈的做饭形势。所以每天的基本维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我们的合同里,也明文规定了做饭以后要自己打扫,法理上来讲,这没有什么可争议的。打扫本来也挺简单,就是每天做完饭以后,擦一擦灶台,洗洗锅碗瓢盆,把池子里的残渣捞干净,仅此而已。 但是,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目标,却始终无法实现。现在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的厨房,你就知道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因为有了“社会”,也就是有了两个以上的人,变得如何复杂起来。走进我们的厨房,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灶台,灶台上铺着一层深黄色的混合着油腻、菜汤、肉汁、饭粒及其他不明物。转身,你会看到一个白色的柜台,柜台的雪白,与躺在上面的几片葱花的绿色、切肉板上流下的血水的红色及来路不明的肉汤的黄色相映成趣。其他的,水池子、垃圾篓、地面等等情况,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反正大家可以顺着我描述的情形继续想象。 这种局势的形成,有一个慢慢恶化的过程。我在这个公寓住了五年,前三年,可以说是基本和平期。那时虽然也有过不少中国人出入做饭,但是大家都遵纪守法,和平共处。期间只有一个印度女孩捣乱,她也只住了一年就搬走了。后面一年半,由于几个老室友的搬走,两个酷爱做饭的中国男生A和B的加盟,厨房形势急转直下,可以说是厨房下滑期。最后这半年,由于又有两个中国男生C和D和那个阿拉伯兄弟E的加入,厨房的形势一落千丈,进入谷底。我和厨友之间的持久战,就是两年前开始的。这个过程,这么说吧,重新书写了我对人性的认识,彻底改造了我的政治观。 这两年里,无数次,我问苍天,问大地: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人可以这么不讲理,以至于无论你用和风细雨的微笑外交,还是暴风骤雨的撕破脸皮外交。都无法使他们每天做饭之后花上几分钟打扫一下厨房。 苍天无语,大地叹息。P21-23 后记 我记忆力很坏,背不出几首完整的古诗,不记得sin、cos有什么用处或者根号5等于几。常常看电影看到快结束时突然想起来看过这个电影。号称某个人是自己的偶像却想不起他的名字。回忆对于我。完全是蹩脚的侦探遇上了狡猾的罪犯。 但好在我爱写。对于记录生活和世界,我有一种强迫症式的癖好。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宫和表情。多年的书写。使“回忆”对我来说变得可能:重读以前的文字,发现自己原来还读过这本书。还认识那个人,还有过这样奇怪的想法……沉没的世界重新浮现,我像捡到满大街的钱包一样捡回无数个过去的自己。 这次整理书稿时,我就有这种“捡到钱包”的惊喜。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写两类文章。一类是政论时评,这类文章一般比较冷硬,没有什么情绪和色彩,确切地说是反情绪和反色彩。另一类则是生活随笔,这类文字比较个人,捕捉一些瞬间的感受。把这些花花绿绿的感受像萤火虫一样收集到一个玻璃瓶子里去。这本书里收集的后一类文字,记录的是我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于记忆力短路的我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文字,这几年的生活很可能人去楼空。查无实据。但因为这些记录。我有了一个小小的个人历史博物馆。要说历史博物馆有什么用。好像也没什么用,就是供参观者指指点点,说,哦,原来那些人在那个时候是那样生活的。 当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对我个人有纪念意义。过去这些年,我的生活非常稀薄。没有多少人物、事件或催人泪下的经历。这很可能跟我生活在国外这件事有关,也可能跟我沉闷的性格有关,如果要上纲上线的话,还可能跟我身处的时代或者阶层有关。如果说丰富的生活是红军在与敌人的激战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话,那么我的生活更像是一只骆驼无声无息地穿越撒哈拉。这场穿越中没有敌人、没有雪山草地、没有尽头处光明的延安。只有倾听自己呼吸的耐心、把一只脚放下去之后再把另一只脚抬起来的耐心。 我积攒这种耐心的方式,是用感受来弥补事件的贫瘠。在一定程度上。我相信这不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它是度过有意义人生的唯一方式。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这样说似乎很唯心,但经济学家说。一个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效用,而效用永远是主观判断。所以我想,至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动读者和我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这给编排此书带来一定难度。因为简直是把摇滚、民歌、歌剧编进一张CD。我一度不知道如何给它们分类。最后按照主题大致分成了“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这些标题听上去简直像是恶搞,但是阅读这些年的文字,我惊奇地发现焦虑还真是自始至终的主题——好吧,我并不惊奇。作为“当事者”,我是这种焦虑的作曲、作词、演唱者以及早就腻味了却无处退票的倒霉听众。我想我实在过分热衷于“审视”人生了。习惯于把任何事物都倒吊起来,稀里哗啦抖落其中暗藏的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焦虑都是咎由自取。 但作为一个无限悲观的人,我常常以嬉皮笑脸的语气来描述这种悲观。以掩饰自己还死皮赖脸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带来的尴尬。别人往往记住了说话的语气,却忘记了这语气之下的信息。事实是我觉得人生的确充满了不可知与不可能。对此我心意难平,一气之下唠叨出这么多文字。“送你一颗子弹”。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读者可以把这本书看作人类学笔记而不是“心灵随笔”。或者看作一部精神疾患大全也行。有一天我在别人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话:人尚未丧失自知性的几种表现——忧郁、自闭、强迫症、交流障碍、妄想、躁狂、焦虑……听听。“尚未丧失自知性”,有精神疾患的人简直应该弹冠相庆了。那么这本书,也可算是寄给所有“尚未丧失自知性”的人的一封秘密贺信。 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选自我的博客“情书”。当然最后成书的时候也做了不少改动。博客里那些过于琐碎、过于私人的内容没有收入:时政内容也基本没有收入:此外这本书里加入了一些平媒上的文章。在这4年里。我的生活经历了很多变化,从纽约搬到波士顿又搬到了剑桥,从学生到老师。从剩女到结婚。因此有些文字现在已经过时,不能代表我现在的观点、心情和状态。只是作为“文物”的一部分“展出”。 这些年里我通过网络和纸媒积聚了一批读者,其中很多给过我鼓励、安慰或批评,更多的只是默默的关注。在此我想感谢一下我的读者们,是你们的关注,让我在表达感受的同时。虚荣心还能得到一点满足,让我知道自己的焦虑、狂躁、抑郁、妄想、悲观,或更多时候仅仅是面对无边无际沙漠时的惊恐。也可以是生产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