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章节 辞职南下,无意中闯入混凝土外加剂行业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5年4月,随着一名中学女教师辞职信的曝光,这一被称为最有情怀的辞职理由一时间爆红网络。离开体制内,放弃铁饭碗,在很多人眼里是极其需要勇气的选择。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里,很多充满雄心壮志的青年人纷纷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停薪留职、辞职下海,去南方看一看,刘连军就是其中一员。 谈及最初下海的经历,刘连军记忆犹新。他是学财务专业的,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省承德市机械电子工业管理局,一直做财务工作。“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我在电影院看了一部纪录片,片子里讲到珠海的金湾区在搞大型土建。那个时候是讲大港口大工业大发展,有一句话叫‘今日借君一杯水,明日还君一桶油’,我受到了很大的感召。”刘连军说,“我是中国第一批注册会计师,又是一个年轻的机关干部,心里还是希望展开一个更大的人生舞台,所以想出去看一看。” 刘连军1995年管理混凝土外加剂企业时工作照与很多选择下海的人一样,刘连军南下的决定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阻力。“家里人更多的是担心,因为不知道南方什么样,前途也莫测。但我们60年代那一批人应该说很躁动,也很有愿景,一路走过来都有一个很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所以尽管家人很担心,我还是坚决选择了南下。那个时候,全国大概10万名机关干部选择了下海,比如潘石屹他们就去了海南。”他笑了笑说,“我觉得我们那一代人都这样。” 辞职南下的刘连军选择了纪录片中给予他鼓舞的珠海作为第一落脚点,却没想到会在这里与混凝土外加剂结了缘。 1993年初,刘连军加入珠海经济特区百森集团公司继续做财务工作。1995年,他得到一个机会,经营管理一个做混凝土外加剂的小企业,自此真正地踏入这个行业中来。“从那时算起,我接触外加剂行业已经有21年的历史了,介入的过程可以说是别人推我进来的,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颇有些感慨。 在这个行业21年的摸爬滚打,刘连军也见证了国产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一步步成长。混凝土外加剂是制造商品混凝土的重要添加剂,公司成立之初,混凝土外加剂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是特别大,主要原因在于商品混凝土刚刚兴起,只有北京、上海等城市使用,其他城市例如珠海、中山等都还是现场搅拌,外加剂在全国的普及量只有20%左右。此外,当时有很多国外的大牌子比如美国的格瑞斯、瑞士的西卡等都跟中国的企业同台竞技,而中国的企业偏弱小,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复配配方、生产加工阶段,国外的产品占有比较大的技术优势。 刘连军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商品混凝土的普及越来越广泛了,直到现在有50%~60%的混凝土使用了外加剂。由于中国南北东西不同地域的建筑材料差异比较大,外加剂对于混凝土是一个个性化的配合服务,而国外企业提供的仍然是标准化的产品,对中国的材料不适合,所以国外的产品就纷纷退出了,国产产品越做越强。 夫唱妇随,妻子带来第一桶金 回顾刘连军的创业历程,有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的妻子赵利华。赵利华与刘连军都是河北人,两人还是初中同学。1996年,在刘连军南下3年之后,赵利华追随丈夫的脚步来到珠海。她的到来,也为刘连军当时所管理的公司带来了第一桶金。 刘连军回忆:“公司第一笔较大的订单还得说是拜我太太所赐!当时珠海有个粤财大厦,是广东省粤财集团投资建设的一个大楼,我太太最早先去工地与他们接触,她有了初步的信息后就交给我。我配合我们合作的教授一起去跟他们交流,他们当时恰好碰到了高标号混凝土的困扰,而我们承诺能够配合他们把混凝土保质保量地做下来,我们的信心感染了他们。这个项目是红墙初出道时和国内知名的外加剂厂同场PK,最终以红墙胜出而告终。后来这个项目合作很成功,我们企业掘到了第一桶金。” 装有红墙牌混凝土外加剂的运输车辆有了第一桶金的资金支持,1999年,刘连军参股的珠海高新区森瑞化学建材有限公司成立了,赵利华在该公司担任总工程师一职,负责技术工作。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利华一直兢兢业业地扮演着技术负责人的角色。公开资料显示,自红墙有限公司成立后,赵利华已参与了公司十余项混凝土外加剂专利技术的研发工作。 对于妻子的付出,刘连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表示:“在我们公司,技术是一个最繁杂、最不好做的工作。她因为搞技术,天天去工地非常辛苦,而且到工地和人打交道有诸多不易,但她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20年,获得了员工的尊重。作为私营企业的管理者,我一直以自己的太太没有管财务、没有管供应而自豪。”P3-5 书评(媒体评论)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约见资本人》从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舀了一瓢水,然而,这一瓢水是不一般的,因为任何人都能从中品得一个时代的趋势——那就是中国的崛起和快速强大。书中的故事,都是我们这一代投资人亲眼见证的。我为这个时代而自豪,为这个时代而歌唱! ——深圳前海母基金首席执行事务合伙人、原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靳海涛 创业和投资都需要大智慧,成功创业的背后,肯定有丰硕的投资回报。本书一定能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很有价值的启迪。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李迅雷 做投资的乐趣莫过于能与优秀的灵魂沟通、与聪明的大脑碰撞,感受他们的激情与执着,助力并见证梦想的实现。 ——东方富海董事长 陈玮 中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如海纳百川,本书通过对58家上市公司创始人的访谈,带领读者溯流而上,细数每一条河流的蜿蜒来路,以鲜活的视角重现了成功企业家的资本之路。 ——中国中铁董秘、总法律顾问、新闻发言人 于腾群 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日渐紧密,企业家群体的资本意识日益提升。本书以访谈述说方式,凝聚了58位企业家拥抱资本市场的心路历程。涵盖诸多行业,既是近年资本市场发展的缩影,对于后来的创业者也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华菁证券并购部负责人 毕晟 后记 ·送给创业者的一把伞· 创业道路往往是孤独的,很多人发现,走出一段路后,身边、身后都是无人区。所以,我们希望这本书伴随创业者同行。全景网作为国内最大的资本市场路演平台,也是世界范围内“网上路演”模式的开创者。从1999年到现在,我们已完成近两万场路演,其中仅是2016年就新增近1600场。我们每天见证着不同的企业来到全景网、走上证券市场,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书记录的这些企业家,有超过七成的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的50年代,当然也有70后80后。他们多数具有大学以上原始学历,但也有些企业家完全自学成才,凭着强大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同样在某些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 他们普遍经历过艰苦岁月,在少则十几年多则二三十年的创业历程中,留下非常强烈的时代烙印:富于冒险家精神、家国情怀,押上全部身家去填补一项又一项的民族空白;执着而不忘初心,自强谦逊,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同企业家之间风格各异,这也是我们把58篇独立的访谈录划分成十一章的原因,希望有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一些重要品质,并非说明某个企业家只有某一面。实际上,每一家能在十几年乃至二三十年的长周期内持续发展壮大的企业,都首先有赖企业家连续作出成功的决策,而这背后一定是综合实力的反映。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每一篇访谈录都闪耀着亮点,故出于公平起见,根据上市时间进行排序。 在一年来的访谈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令人感触的场面。在起起落落的股价数据、严谨乏味的财务数据、一鸣惊人的财富神话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跟普通人一样有笑有泪、敢爱敢恨的活生生的人。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回忆起当年创业维艰,忍不住泪洒现场,但随即抹干眼泪,并坚持要把流泪的画面剪掉。有些董事长聊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平淡低调得就像我们身边朋友在闲聊昨天刚发生的小事,访谈结束还主动跟所有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致谢。 本书之发端,从2016年开始。是年7月,华锋股份的董事长谭帼英女士带着旗下高管团队来到全景网,参加IP0网上路演。我们向她提议,希望当天能安排一次专访,谈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对于新股高管而言,在正式到证券交易所敲上市宅中之前,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少说话,毕竟说错话可能会影响上市。但谭帼英女士欣然接受采访,把自己二十多年来经营企业的酸甜苦辣、经验教训和盘托出。 一位敢于在任何时候接受推敲的企业家是值得尊重的,过去也很少有新上市公司愿意披露如此翔实的创业历程。因此,市场的强烈反响可想而知。毕竟,投资就是投人,而你永远不可能从冷冰冰的财务报表中揣测人性、看清团队、摸透一家企业的基因。后来不断有基金经理向我们反馈,他们在调研、投资某家新上市公司之前,会先看看我们做的董事长访谈。这对我们是个极大的鼓舞。 幸运的是,这个市场上还有很多同样自信、坦荡、乐于分享的企业家。自谭帼英女士接受采访之后,全景网再接再厉,在一年内成功访谈了近百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创始人,据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一系列在资本圈颇具知名度的“约见资本人”视频及“IPO创业传”文字特写,并最终得以让您手上的这本30多万字的新作水到渠成。 这些企业家平均身价在1O亿元以上,旗下企业总市值超过3000亿元,整本书却没有一处讨论“股价”、“估值”、“市值”这类在资本圈中最吸睛的话题。 事实上,这本书并非定位为资本市场的专业教科书,而是一本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业潮成功样本的集中检阅!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如此大规模地对民营企业家创业历程的“大数据”式全景记录。 书中之主旨,无关乎投资价值分析,无关乎学术性研究,但您能看到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国内甚至世界性的细分行业龙头的重要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商业逻辑、方法论,以及思维境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同样给人以启迪。 记得有一次,金溢科技董事长罗瑞发回忆起自己跟主管部门一位老专家的谈判以失败结束,窗外雨雪交加,老专家好心赠他一把伞。走出小楼外,独自一人撑伞走在雨雪纷飞的街道上,罗瑞发的眼泪不禁溢眶而出。从那时起,无论晴天还是下雨,上班还是出差,罗瑞发的手提包里永远都备着一把伞。“有一把伞挺好,有备无患。我觉得人生的路本来就是有各种际遇。你在外面、在途中可能有风霜,有雨雪,有各种不期而遇的东西,有一把伞代表着一种温暖。”这样的真性情实在令人动容。 几位朋友在一口气看完本书初稿后,都说大受震撼,心中创业激情翻涌,用一个流行词汇来形容这个感觉,就是“燃”!其实早在我们一篇一篇往网上发稿的过程中,就不断有相识或陌生的朋友们向我们发来他们的感慨。有趣的是,同和药业董事长庞正伟的一篇文章在全景网发布后,被绿康生化的董事长赖潭平看到,顿感惺惺相惜,其后两人在全景网的撮合下交为好友。 我们希望把这些所见所闻、创业精神、商业资源与大家分享,并且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的“双创”大业。今天,中国企业日益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强大竞争力,固然与国内良好的经济大环境密不可分,但追根溯源,不少企业也是起微于多年前的创业浪潮。创业往往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没有人能保证一定成功,“双创”政策鼓励万众创新,让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投身创业,此举功在千秋! 目录 第一章 春天的故事 跟着电影去创业——红墙股份刘连军 下海都不怕,还怕上市?——和科达覃有倘 千里走单骑——飞荣达马飞 “我们是做大事业的”——博士眼镜刘晓 激情燃烧的物理老师——瀛通通讯黄晖 中国赛车的王者传奇——力盛赛车夏青 不负女儿之名,要做最好的企业——澄天伟业冯学裕 第二章 巾帼不让须眉 像培养孩子一样培养公司——华锋股份谭帼英 大学校花的卓越之路——汇金科技陈喆 “男孩子能干,我们也能干”——光莆股份林瑞梅 第三章 企业家精神 倾囊创业,六年不回老家——同益股份邵羽南 永远战斗在最前线——中装建设庄重 将汽车检测进行到底——安车检测贺宪宁 “海味不干了,我要做色母粒!”——美联新材黄伟汕 市场不会因为你可怜就同情你——和胜股份李建湘 我随时保证我有超越你的能力——拓斯达吴丰礼 老厂长治不好的焦虑症——绿康生化赖潭平 我想做,我想做,我想做!——金溢科技罗瑞发 一辈子只做儿童产品——安奈儿曹璋 卫生巾行业的“豆腐经”——延江股份谢继华 马兰花和小草的故事——绿茵生态祁永 第四章 团队!团队!团队! 财散人聚——深冷股份谢乐敏 一个16年无人离职的团队——太辰光张致民 追逐太阳的铁三角——容大感光黄勇 君子和而不同——同和药业庞正伟 创业团队“三原色”——弘信电子李强 遇到任何困难都不准说风凉话——赛意信息张成康 第五章 市场化的力量 从烫手山芋到血灌之王——健帆生物董凡 微笑曲线两端发力——德艺文创吴体芳 不要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香山股份赵玉昆 纵然一手烂牌,也要梅开二度——正海生物秘波海 民营企业要做百年老店——飞鹿股份章卫国 “小马达”走向大世界——科力尔聂葆生 第六章 制造业“极客” 攻破“神秘”的车载导航——路畅科技张宗涛 用七年打破外国技术封锁的“膜法师”——星源材质陈秀峰 “张疯子”的神技能——金银河张启发 创业12年 至今觉得自己是个工程师——联合光电龚俊强 第七章 合作共赢的时代 为合作伙伴“All in”,如今双双上市——朗科智能刘显武 与大象共舞——科达利励建立 彪悍的技术不打价格战——麦格米特童永胜 第八章 不同凡“想” 一位“德鲁克主义者”的高端时装王国——歌力思夏国新 资本圈第一时尚先生——亚泰国际郑忠 世界商业设计殿堂的中国“风”——杰恩设计姜峰 很不成功的艺术家,很成功的音响艺术企业家——惠威科技姚洪波 一个人狂欢尖叫的创投教父——创业黑马牛文文 第九章 诗和远方 在最好的时候转型——乐心医疗潘伟潮 互联网+、O2O,他们二十年前就在构思——尚品宅配李连柱 中流击水,成就“首长点赞”工程——维业股份张汉清 资质和实力永远是最好的招牌——达安股份吴君晔 一个医疗器械团队的“破坏性创新”之路——开立医疗陈志强 不创新,就灭亡——超频三杜建军 “我们从来不是之一,华大就是老大!”——华大基因汪建 第十章 中国梦 卖掉新加坡的房子回国创业——优博讯郭颂 转型、转型又转型,从材料贸易商到产锯龙头之路——泰嘉股份方鸿 华尔街回来的中国网络银行第一人——科蓝软件王安京 第十一章 创二代 “守住柜台,死也要死在阵地上”——盐津铺子张学武 我是一名职业经理人——长缆科技俞涛 我要比别人做得更好——金龙羽郑永汉 后记 送给创业者的一把伞 序言 读懂商业世界 1993年,一位名叫曹璋的纺织大学应届毕业生来到深圳,在八卦岭工业区扫楼投简历被一家家赶出来,啃着只有一点辣椒和鸡蛋的两块钱的盒饭,感慨偌大的深圳为什么容不下渺小的自己。 经过在电子厂质检、内衣厂采购、女装公司销售等不同岗位上三年的挣扎后,曹璋终于在1996年获得了一个机会,拿到2万元创业本金,在华强北的女人世界商场开了一家小小的“安尼儿童装店”,后来又改名为“安奈儿”。这家只有9平方米的小店,光是铺租每个月就要五六干块钱。 同样在1996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番禺参加工作才一年的黄勇,由于所在的电子厂项目下马而没事可做,于是跟几位同事合伙成立了一家名为“容大感光”的公司,生产PCB油墨。黄勇每天的工作就是去翻各大工厂门口的垃圾堆,只要遇到生产电路板的厂家,他就拎着样品去敲门。但第一批产品出来,就由于质量不达标遭遇了大规模的退货。 与此同时,从广东中山一家台资厂厂长任上只身出来创业的李建湘也获得了第一笔订单,但又被骗走30多万元的贷款,他那新成立的铝材加工企业“和胜股份”一夜之间几乎破产。 站在今天的视角去观察,很难想象这些出师不利的初创企业竟会在随后的商业竞争中异军突起、越战越勇,甚至最终在创业20年后的今天成功上市,各自成为拥有数十亿元以上市值的业界标杆。他们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正如通用电气(GE)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所言:商业更像是一个世界级的大饭店,当你透过饭店厨房的门缝偷看时,那些食物看上去远没有装在精美瓷器中或是摆上饭桌的好。商业就是杂乱不清和混沌。 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也并不仅是负责高瞻远瞩地思考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进行着大量的细节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进而达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因此,真正可靠的商业理解能力必然来源于:足够有代表性的经营平台、完整的决策过程、市场数据的反馈和验证。全景网在这方面已经为读者做了至今为止无可替代的工作——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全景网团队陆续深度访谈了近百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以视频及文字特写的形式记录下公司的创业历程,以及掌舵者们多年来对企业乃至行业和经济的第一手观察和思考。 这些创业故事可谓庞大而又细腻。虽然这个世界不太可能再给你一个成为童装霸主或者感光材料大王的机会,访谈中所剖析的问题也很难与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严丝合缝,但是,众多不同领域的企业家把自己的决策过程及所遵循的基本商业法则和盘托出,在帮助形成商业洞察力和判断力方面,虽然谈不上雷霆万钧,至少也可潜移默化。 上述一系列上市公司“创业传”此前已通过全景网旗下的“全景财经视频”及“全景商学院”新媒体平台陆续发布,早已引起巨大反响,也成为投资人分析相关上市公司的重要信息来源,但这些总归显得零散。此次结集出版,得以按照不同主题来重新划分章节,并补充了一些上市公司董事长的二次反馈,更有助于读者按图索骥。 时势造英雄,能读懂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比什么都强。正如安奈儿的曹璋在开店后很快发现,一天就能收回2万元本金,那时候只要你开店,就能够赚钱,只是赚多赚少而已。 对于全景网而言,也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一家已服务资本市场接近20年的老牌财经网站,全景网自2015年完成股权重组及管理团队调整以来,重新焕发出了惊人的活力,迅速完成了路演平台及内容平台的更新换代,新推出的全景i直播、新媒体、全景财经视频、全景商学院、新三板、港股路演等业务都令人耳目一新,叫好也叫座。 过去一年,全景网利用自身强大的专业资源,通过全景商学院在全国各地举行了十几场公益性的资本市场培训班,培训上市公司及新三板公司高管近千人次。这本《约见资本人——58家上市公司创始人亲述创业之路》新书的出版,也是全景网分享知识、服务资本市场的一个新尝试,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内容推荐 IPO意味着财富梦想的实现,还是事业新的征途?此时,站在聚光灯下的企业家心里有着什么样的感受?伴随着公司一路成长,企业家经历了怎样的酸甜苦辣,又是如何一步步跨越障碍不断升级的?对于创业者而言,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实现IPO无异于走上了一个人生巅峰。陆泽洪主编的《约见资本人--58家上市公司创始人亲述创业之路》共采访了58家上市公司董事长、副董事长和总经理,包含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凝聚了58位企业家拥抱资本市场的心路历程,涵盖诸多行业,既是近年资本市场发展的缩影,对于后来的创业者也有巨大的参考意义。 编辑推荐 陆泽洪主编的《约见资本人--58家上市公司创始人亲述创业之路》以访谈述说方式,凝聚了58位企业家拥抱资本市场的心路历程,涵盖诸多行业,既是近年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缩影,对于后来的创业者也有巨大的参考意义。本书通过对58家上市公司创始人的访谈,带领读者溯流而上,细数每一条河流的蜿蜒来路,以鲜活的视角重现了成功企业家的资本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