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时代,乌尤山山腰有一家出名的茶馆。这茶馆造得非常特别,五开问的瓦房,前后都可进出,好像一座长方形的亭子。屋外四面都有宽阔的走廊,朱红的栏杆,配上碧绿的纱窗,里外都裱糊得雪洞一般,前面长廊内的茶座上,一面品茗,一面靠着红漆栏杆,可以饱览江景。后面靠着上山必由之路,正是乌尤寺香客游客上下憩息之所。前后面门额上,都写着“曼陀罗轩”四个字。这轩名非常新颖,因为乌尤山是佛教圣地,春夏之际,山上山下,遍地开着一种缤纷馥郁的曼陀罗花。曼陀罗花盛开时节,也是游人最多,茶馆生意最兴隆的时节。不知哪一位名士,便把曼陀罗三字题作茶馆的轩名,曼陀罗轩非但卖茶,还带卖点心酒饭,曼陀罗轩的“抄手”四远驰名,“抄手”便是馄饨,四川人喊作“抄手”。
有一年正值十月小阳春的日子,川南气候温煦,加上是个晴天,曼陀罗轩外面游廊上,坐满了茶客,轩内坐满了酒客。内外酒客和茶客,正在议论纷纷,谈论一桩本地稀有的新闻。廊座上一位花白胡子的茶客,向对面一位穷学究问道:“老子(川人张嘴,便称老子)从彭山趁水下船,路过贵宝地,顺便上岸玩玩。一路听人讲‘乌尤寺和尚嫁女儿’的新闻,真奇怪,出家人哪有女儿?老子活了这么大,真是头一遭听到,其中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那穷学究把一个橄榄脑袋摇得货郎小鼓似的,叹口气道:“异端,异端,攻乎异端,斯害焉矣。”花白胡子的茶客,听他酸溜溜掉了一句文,等于白说,依然莫名其妙。萍水相逢,不好意思掘根究底地问下去。不想茶馆里爱管闲事的人最多,这位茶客的坐处,靠近里面酒座的一排敞窗,突然从敞窗内钻出一个酒气醺醺的脑袋来,哈哈大笑道:“听老先生是川北口音,大约路过此地,怪道不知敝处的事,便是这一屋子的人,也只有老子最清楚。”说罢,一个指头,向自己酒糟鼻子上乱点,花白胡子的茶客,正苦没法探听真相,忙不及双手乱拱,殷殷求教。窗内的酒客,大约已经酒足饭饱,借此卖弄消息灵通,也许借此打混,逃避掏腰包请客。他先用两个指头挟着酒糟鼻子,转身狠狠地擤了一下鼻涕,然后探出半个身子来,似乎这样好消息,不愿意叫一个人知道,故意先打了个哈哈,大声说道:“你们知道嫁女儿的和尚是谁,便是山上乌尤寺老方丈破山大师。这还不奇,诸位一定要问,新郎新娘是谁呢?哈哈……说出来,诸位要吓一跳,新郎不是别位,是我们嘉定第一大户,新中第一名武举,杨大相公。新娘便是杨相公义妹、师妹——川南三侠齐名的雪衣娘。新郎新娘和那位高僧,都是我们四川的奇人。奇人办奇事,才有这样新奇的奇闻,老子索性告诉你们,今天便是他们洞房花烛的良辰。老子怎的知道这样清楚呢,因为老子也姓杨,是杨大举人的本家。回头杨大举人到此‘亲迎’(川俗,新郎必先至女家亲迎,随同花轿回家,然后交拜成礼),老子便要赶去喝喜酒了。” 他这样一表白,果然,里里外外的茶客酒客,在窗内窗外,把他包围住了,七嘴八舌,向他乱问,都想打听个细微曲折。因为嘉定上下游的人们,都知道杨大举人名声远大,雪衣娘杨相公上擂台的事(四川打擂的风气,在抗战时期,还有所闻),更是平日茶馆里面的谈话资料。起初大家只知道乌尤寺和尚嫁女儿,不知和尚是谁,女儿是谁?更不知新郎便是本城鼎鼎大名的杨武举。现在听到这位酒糟鼻子一抖搂,真是一桩奇闻。凡是在曼陀罗轩喝茶吃酒的,恨不得一个人拉着他到一边去,细谈细问。无奈这人知道的,也只有这一点,满肚皮早已抖出来了。再要问他细情细节,起末根由,连他自己还想打听别人去哩。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