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上海文艺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伦新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换岗

换个工作岗位何止只换副筋骨?都得换,包括口语!

我在年近花甲之时,心想很快就要退休了,可以有时间做自己想做又喜欢做的事情了。不言而喻,我虽不才,却一直爱好文学,且努力学习创作,尽管因此有过惨痛的教训,但却还是矢志不逾,甚而至于越来越有紧迫感了,总想在有生之年,能写点想写的东西!我甚至已经在考虑,退休以后的时间怎样有效利用,首先写个长篇什么的?怎样写出有个性有特色的作品?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他人,一定要知难而进!

想不到就在这时,有家文学类报纸的记者找上门来,要采访我,说是就区委书记作家这个角度,让我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等。作为一名作家协会的会员,对文学创作虽然没有什么建树,倒是一直心向往之的,于是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想不到这次采访的内容,很快就在这家报纸的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中的原委……

没过几天,市委组织部的领导同志约我个别谈话,他是我所尊敬的一位领导干部,平易近人,与之能推心置腹地交谈。我们一见面,他就开门见山地说,你负责开好区党代会,和新当选的区委书记交接以后,市委调你去市文联工作,并说市委有关领导早就有这个考虑了,还说都认为我去市文联任党组书记比较适合,领导同志们的意见也很一致!这也就是说,已经没有重新考虑的可能了。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这是我对自己应有的基本要求。既然如此,我想不必再说什么,那就去吧,干到退休年龄,再开始专心致志地投入自己喜欢的创作!

就在这时的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位广受尊敬的老作家打来的电话,她开门见山地说:伦新啊,你不要同意调到市文联去工作,那是把你放到火上去烤啊……

我很感谢她对我的关心和提醒,但我怎能不服从上级组织的调动呢?那只好以后再慢慢地向她解释了,相信她会对我谅解的!

类似这个电话的内容,我也直接或间接地听到过几次,有的告诉我说,市文联如何矛盾重重、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很难开展;有的对我直言,文联已经有半年多没有正常运转了,你何必去接这样的……?

看来,市文联这个单位是有些特殊性和复杂性,亲朋好友们的关心和提醒,当然是应该考虑的;但我想到怎能知难而退?工作以来,至今还没有推辞的先例,相反,我想去那里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记得我曾经讲过:干部、干部,就应该到矛盾、困难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说不定这会对自己的成长更有帮助!这话,现在适用于我了!也许还会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有所教益呢!所以,我将区里的工作移交以后,就准备去新的工作单位报到了。  去新的工作单位报到的日期还没有确定前,我去华东医院看望一位老同志时,站在医院门口,回过头去,看到马路对面正巧是市文联的所在,大门口两边的墙上,都挂满了大牌子,而且都是市级的组织: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还有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啊,都是市级的,都是艺术家们的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中,都有我敬仰的著名文艺家,我到市文联担任这个职务,能为上海文艺家们服务好吗?

后来,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担心,去市文联上班的。

初来乍到,免不了和前任有个交接,尔后到各处室走走,再去各文艺家协会看看,和秘书长们随意聊聊,还有直属的文艺活动中心、图片中心等企事业单位,也前去看了看,似乎都各有特点,也都在有所期待。(P1-3)

书评(媒体评论)

从政记录,载文艺春秋;从文生涯,写心路历程。高山流水,情深意长。——著名作家 王安忆推荐

后记

后记

人生旅程走到将近终点的时候,我驻足回眸,身后那或深或浅、时正时歪的足迹,感慨良多。我这个一直和文学不离不弃的人,尽管少有成绩,没能写成精品力作,但文学使我生活充实而丰富,我由衷感激文学。

继《船过无痕》《我在上海当区长》之后,这部《我们上海文艺界》写的是自己奉调到上海市文联工作后的纪实性随笔,热诚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大城市上海,文联为文艺事业和文艺家服务的任务繁重,我们边做边学,多有不到之处,得到支持和谅解,深表感谢!也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教!

感谢文汇出版社领导对本书的支持和责编鲍广丽同志的辛勤付出。

李伦新

2017年6月15日于乐耕堂

目录

换岗

拜访

两门

列席

两利

朋友

筹备

取经

换届

浦东

两金

教训

人字

笔痕

书房

隐忧

回望

赠鞋

笔痕

留春

扬帆

心债

敬仰

收入

故事

表彰

传承

实事

宝山

西藏

双馨(一)

访日

喜宴

海上

世博

茶话

区县

巴老

文扶

双馨(二)

候鸟

文德

墨宝

留影

顾问

形象

人字

小草

爱晚

腹诽

《银楼》

访台

文缘

补遗

楹联

寿星

翻译

连播

写序

附录一

 一、亮丽人生——怀念沈柔坚先生

 二、思想者永生——纪念王元化先生

 三、黔风诗韵——为侗族画家杨长槐办展

 四、海派作家的风范——怀念柯灵先生

 五、爱“瞎塌塌”的国画大师——送朱屺老

附录二

 心花美如画

 大海的颜色

 海派无派有文化——序《上海老城厢路地名掌故》

 大爱之歌大家唱

 笑声回响天台

 文化使者顾延培

 隔山隔水勿隔情

 海浪花开馨香久远——序《百年老西门摄影集》

 酸甜苦辣皆营养

 手指的神奇

 勤笔耕耘喜丰收——序娄建源《追旅思》

附录三

 一位令人倍加尊敬的温和长者——李伦新印象/修晓林

 李伦新与海派文化/朱少伟

 岂止是“一些玉米高粱”——读《李伦新文集》/唐明生

后记

序言

自序

记述我人生经历的《船行有声》和《我在上海当区长》两本小书先后出版以后,我继续在用拙笔如实记述奉调到上海市文联工作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于是有了这人生追忆录的第三部《我们上海文艺界》,也是最后的一本小书了。

是啊,人生如一叶扁舟作一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航行,经历和感受是随时事变迁、各不相同的。回望我的人生旅程,不仅和上海这座城市密切相关,而且犹如一个不识水性者却投身于闯海行列,面临突然刮来的海风、掀起的巨浪时,何止只是手足无措?一跤跌得远比头破血流后果严重!想到既然闯海,怎能不经受风浪?呛几口水在所难免,怎可自我消沉?

所幸我坚持到欣逢盛世,切身感受拨乱反正,投身改革开放,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重拾拙笔,继续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出版了十五本小书。与此同时,发起进行海派文化研究,组建了海派文化研究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团队,连年举行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为迎接上海世博会,组织创作、出版了“海派文化丛书”三十三本……

时间老人的脚步似乎也加快了,不经意间我已经年迈体衰,难免瞻前顾后,自然会想到经过的路上那些深深浅浅、正正歪歪的足迹,能给后来者留下点什么启示?当上海市作家协会关心地提出要为我出版《李伦新文集》时,我感激的同时也不免有些犹豫,但愿这能给后来者的人生旅途,添上一点亮光,而不是其他!

我在文联服务这些年,得到了文艺家们的关心和体谅、理解和支持,使我学习到许多为人为文的宝贵经验。巴金先生《做一个战士》等对我教育帮助很大:“生活就是不停地战斗,他的武器是他的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我得到文艺家的理解和支持,一直心存感激!当《我们上海文艺界》即将和读者见面时,我热诚地希望给予批评,书中的内容难免有出入甚至差错,也希望得到指正,在此,我再次深表感激!

内容推荐

由李伦新所著的《我们上海文艺界(精)》这本书为散文集,约二十万字,写的是作者在文联任职后,与文艺届的人士交往的情状,包括一些有延续性的工作际遇和思考。如去拜访巴金、程十发、谢稚柳、秦怡等老一辈文艺家等事情。作者文字朴实,感情真挚,极具可读性。

编辑推荐

《我们上海文艺界(精)》是由原上海市文联党委书记李伦新同志撰写的一部个人回忆录,写的是作者作为上海市文联领导后所经历事情的集合,从中可管窥上海市文联的发展情况,包括最初情况,设立相应基金,如何为艺术家和文艺家服务等,书稿文字朴实、真挚,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经历实属难得的丰富多彩,体悟可谓深刻而难忘;如今已耄耋之年,欣然回眸,重新面对自己在人生旅途中的足迹,令人感慨良多,思绪绵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3: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