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织锦》精选了林良几十篇生活美文。他写了一条普通的散步大道,一列奔忙于各城市间的火车,买卖旧书的小摊子,平凡的一张写字台……还写了全家一起吃海鲜的经历,父女一块划船的体验,放走一只苍蝇的感想……这些平凡的小东西和琐碎的小事情,在林良的笔下却褶褶生辉了起来,它们都成了生活的装饰品和调味剂。每个人都有一双“风景眼睛”,这双眼睛若没打开,再好的风景,我们也看不到。可以说,林良的文章,正为我们打开了“看风景的眼睛”。读他的文章,心会从忙碌中脱身,心静了,眼睛自然澄亮了,林地里的一洼小水坑,都充满了感情与故事。 繁忙的生活,我们都忽视了身边的风景,我们都忘记了小事的乐趣,生活只剩下钢筋林立的城市和踩着繁忙步子的水泥路。
繁忙的生活,我们都忽视了身边的风景,我们都忘记了小事的乐趣,生活变得单调而枯燥。林良著的这本《月光下织锦》,教我们放慢脚步,用男一双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感受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切哪怕毫不起眼的东西,都有它耀眼的一面。
水
雨住了以后,水沟存了满满的一沟水。原来长在沟里的野草,现在都成了青青的河畔草,一半露出水面,一半藏在水里。其实藏不住,它们在水里像在水外一样绿,更绿。它们在水里像隐藏在透明的洞里。
雾牺牲透明,才造成神秘;空气牺牲神秘,才造成透明。只有水,它神秘,透明;透明,神秘。只有在水里,一切东西只有在水里,才会变成童话。
一株小草只有在雨后的水沟里,才能不生长在空气中,才能完全生长在水里。只有在童年,一个人才能看到这样的一株草。只有我,才能一口气看到三株。
沟底有一些沙。骤雨来以前,细沙在狠毒的阳光下冒烟儿。那些沙是蚂蚁的沙漠。千百只小骆驼走过沙漠像走过热锅。穿着很白很干的夏装,躲在窗玻璃后等骤雨过去,再出来看,小骆驼群已经逃散了,整个沙漠沉到水底下。静静地,静静地,像休息似的,整个沙漠躺在水底下。只有在童年,一个人才能看到水底下的沙漠。
沟里那块石头现在成了小孤山。它不像大金鱼缸里的浮石——一生都在水的世界外流浪,只能当金鱼的太阳伞。阳光下,轻风领着浮石,浮石领着金鱼,在鱼缸里散步。浮石不能进入鱼的世界,鱼也不能进入浮石的世界,它们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玻璃。滑水的浮石,制造阴影的浮石,金鱼永远看不见你的腰。在金鱼的眼睛里,你是没有腰的山。
但是这块石头,这座小孤山,它是从水底下长出来的。要是沟里有小鱼,要是沟里有蝌蚪,它们就可以围着它的腰转,从南麓到北麓,从山东到山西,甚至可以靠着山坡休息。
一切的山都是从水底下长出来的。我们的平原是平头山,我们的高山是尖头山,我们的盆地是山上的坑。一切的山都是从水底下长出来的。我们只看到露出水面的,看不到海所隐藏的,因为海水太蓝、太绿。可是沟里这座小孤山,一点儿也不隐藏它通到水底的滑梯——水是清的,水是透明的。只有在童年,一个人才能同时看到山的两部分:空气中的部分,水中的部分。
这条水沟在我家花园的边缘,在我的故乡,在我小时候。花园里有桃树,有鸡冠花,有菊,有蜡梅,还有水。每次骤雨过后,这花园里就有水,很清的水。
老师的家在公路边的新住宅区。十四个小孩子有一张老师画的简明地图,在地图上所画的一家理发馆门口搭上公共汽车。公共汽车在老师画的公路上奔驰,经过老师画的海岸,看到老师画的海。公路又逐渐远离海岸,走进一片有树林的小平原。公共汽车停在老师画箭号的车牌边,十四个孩子都下了车。地图只画到这里,十四个孩子乌黑发亮的眼睛看公共汽车渐走渐远,开进地图上的空白。大家环视四周,都想知道公共汽车把他们送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大家先看到穿红衣服的老师。她的前面是一片修剪过的草坪,有水泥饼铺成的小径通到十四个孩子的脚边。她的背后是白色的住宅。住宅背后没有山,是一片很大的树林。
十四个孩子笑眯眯地走进白色的住宅,也见到了和气的师丈。大家在客厅里吃东西,翻老师的书。慢慢地,书砖和糖砖砌成的斯文宝塔有地基松动的现象,老师被一声忽然发出来的呵欠逗笑了。
“到外面去跑跑吧!”她说,“房子后面有个树林子。大家跟我来。”
除非是探古窟,在玩儿的时候,孩子是不“跟”在背后的。老师像高大的猎人,十四只猎狗像燧石上进发的火星,一下子就消失在枝叶浓密的树林里。
前一天刚下过一场大雨。现在,树林外阳光灿烂,树林里遍地落叶却是湿的。孩子清脆的笑声,是潮湿的黄叶地上的银铃。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钻进来,一条条的金丝,一根根的金柱。绿色大厦里金光闪烁。
我也是一只小猎狗,离了群向前跑,向前飞,向前射出去。忽然眼前一片水光,我站住了。那是树林里的积水。水很浅,只有五六寸深。水面很宽,像一个鱼池。水底的沙干干净净的。水的四周有树,水中也有树。第一次看到水绕树,第一次看到池中树,第一次看到地上铺着透明的软玻璃,我就站住了。
有些落叶已经沉到水底,有些落叶正在下潜,有些落叶还在滑水。水外的树干和水下的树干中间有一道线,好像薄刀片割的一道痕。
《月光下织锦》第三个版本序
这是我的一本散文集。跟我过去出版的散文集有些不同的是它的书名来源。
我写的散文,都是从生活里取材的。写得多了,就把题材相同的作品集中在一起,根据它们的共同性质想一个书名,出版一本书。例如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小太阳》,所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的情趣,因此我把那些作品集中起来编成一本书。书名《小太阳》,来自我喜欢把小孩子形容为每一个家庭里的太阳,因为还不是成人,所以是“小太阳”。
现在这本散文集《月光下织锦》,题材却非常多样。我写苍蝇,也写老鼠;我写擦皮鞋,也写烧开水……想找一个书名,开始发生困难。好在后来我发现一个事实,为这些作品找到了一个共性,那就是:这些作品都是在夜间写作,在天快亮的时候完成的,是熬夜写作的成果,因此我想到了“月光下织锦”这个书名。
我用“月光下织锦”来比喻这本散文集的性质。这些作品都是“在月光下写作”的,而且付出了我的全部真情,像织造锦缎那么认真。
新版的《月光下织锦》,还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作者署名回复到使用本名“林良”,不再使用笔名“子敏”,作者的多名,常会给读者带来困扰。我认为这样的改变是必要的。
我要在这里向麦田出版表示感谢。他们的编辑群为了这本书的更新,付出了许多心力。
2014年9月
我写作,像古尊的织锦人,细心、认真,心中充满了喜悦。当然,这里不是北极,不会有“夜半的太阳”,可是窗外常有柔和的月光。我在月光下织锦,“月出而作,月入而息”。
——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