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共有二十卷,一百回。作者名叫李汝珍。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五十回写女皇武则天寒冬赏雪,令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结果百花仙子及九十九位花神尽遭天谴,贬谪人间,为百位才女。百花仙子降生为岭南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因仕途不利,抛妻别女,与妻兄林之洋游历海外,观览诸国,历经奇险。后五十回写武则天大开女试,考选才女,花神托生的一百名才女都被录选,赋诗论学,弹琴游戏,大展其博学卓能。小说的主旨,用李汝珍自己在第四十九回“泣红亭主人日”中的话说,是“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也就是说,是为天下才女立传扬名的。
这部产生于清嘉庆年间的长篇小说,最富有特色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它领先于时代的妇女思想,一是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博学多能。
李汝珍编著的《镜花缘》讲述了武则天掌权时期的一个奇幻迷离的传奇故事。一日,天降大雪,武则天赏雪饮酒,乘醉下诏令百花在严冬齐放,不巧百花仙子出游,众花仙无从请示,又不敢抗旨,只得开花,因而触犯天条,于是百花仙子与另外九十九位花仙一起被贬下凡尘。百花仙子托生在秀才唐敖家。唐敖因遭人陷害而被革去功名,便随妻弟林之洋、舵工多九公出海经商。临行时神仙托梦,要他在海外寻找流落的几位花神,于是唐敖便开始了海外诸国的游历寻觅。
本书以清嘉庆二十三年原刊本为底本,经过全文校对,确保原著原汁原味。
第一回
女魁星北斗垂景象老王母西池赐芳筵
昔曹大家《女诫》云:“女有四行:一日妇德,二日妇言,三日妇容,四日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节而不可无者也。今开卷为何以班昭《女诫》作引?盖此书所载,虽闺阁琐事,儿女闲情,然如大家所谓四行者,历历有人:不惟金玉其质,亦且冰雪为心。非素日恪遵《女诫》,敬守良箴,何能至此。岂可因事涉杳渺,人有妍媸,一并使之泯灭?故于灯前月夕,长夏余冬,濡毫戏墨,汇为一编:其贤者彰之,不肖者鄙之;女有为女,妇有为妇;常有为常,变有为变。所叙虽近琐细,而曲终之奏,要归于正,淫词秽语,概所不录。其中奇奇幻幻,悉由群芳被谪,以发其端,试观首卷,便知梗概。
且说天下名山,除王母所住昆仑之外,海岛中有三座名山:一名蓬莱,二名方丈,三名瀛洲。都是道路窎远,其高异常。当日《史记》曾言这三座山都是神仙聚集之处,后来《拾遗记》同《博物志》极言其中珍宝之盛,景致之佳。最可爱的,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草。他如仙果、瑞木、嘉谷、祥禾之类,更难枚举。
内中单讲蓬莱山有个薄命岩,岩上有个红颜洞,洞内有位仙姑,总司天下名花,乃群芳之主,名百花仙子,在此修行多年。这日正值三月初三日王母圣诞,正要前去祝寿,有素日相契的百草仙子来约同赴“蟠桃胜会”。百花仙子即命女童捧了“百花酿”;又约了百果、百谷二位仙子。四位仙姑,各驾云头,向西方昆仑而来。行至中途,四面祥云缭绕,紫雾缤纷,原来都是各洞神仙,也去赴会。忽见北斗宫中现出万丈红光,耀人眼目,内有一位星君,跳舞而出。装束打扮,虽似魁星,而花容月貌,却是一位美女。左手执笔,右手执斗;四面红光围护,驾着彩云,也向昆仑去了。
百谷仙子道:“这位星君如此模样,想来必是魁星夫人。原来魁星竟有浑家,却也罕见!”百花仙子道:“魁星既为神道,岂无匹偶。且神道变幻不测,亦难详其底细。或者此时下界别有垂兆,故此星以变相出现,亦未可知。”百果仙子笑道:“据小仙看来,今日是西王母圣诞,所以魁星特命娘子祝寿;将来到了东王公圣诞,才是魁星亲自拜寿哩。但这夫人四面红光护体,紫雾盘旋,不知是何垂兆?”百花仙子道:“小仙向闻魁星专司下界人文。近来每见斗宫红光四射,华彩腾霄。今以变相出现,又复紫气毫光,彻于天地。如此景象,下界人文,定卜其盛。奈吾辈道行浅薄,不知其兆应在何时何处。”百草仙子道:“小仙闻海外小蓬莱有一玉碑,上具人文,近日常发光芒,与魁星遥遥相映,大约兆应玉碑之内。”百花仙子道:“玉碑所载是何人文?我们可能一见?”百草仙子道:“此碑内寓仙机,现有仙吏把守,须俟数百年后,得遇有缘,方得出现。此时机缘尚早,我们何能骤见。”百花仙子道:“不知小仙与这玉碑可能有缘?可惜我们虽成正果,究系女身,将来即使得睹玉碑人文之盛,其中所载,设或俱是儒生,无一闺秀,我辈岂不减色?”百草仙子道:“现在魁星既现女像,其为坤兆无疑。况闻玉碑所放文光,每交午后,或逢双日,尤其焕彩,较平时迥不相同。以阴阳而论,午后属阴,双亦属阴,文光主才,纯阴主女。据这景象,岂但一二闺秀,只怕尽是巾帼奇才哩!”百花仙子道:“仙姑所见固是,小仙看来,既使所载竟是巾帼,设或无缘,不能一见,岂非‘镜花水月’,终虚所望么?”百草仙子道:“这派景象,我们今日既得预睹,岂是无缘?大约日后总有一位姐姐恭逢其盛。此时渺渺茫茫,谈也无用,我们且去赴会,何必只管猜这哑谜。”
只见魁星后面又来了四位仙长,形容相貌,与众不同:第一位绿面獠牙,绿发盖顶,头戴束发金箍,身披葱绿道袍;第二位,红面獠牙,红发盖顶,头戴束发金箍,身披朱红道袍;第三位,黑面獠牙,黑发盖顶,头戴束发金箍,身披元色道袍;第四位,黄面獠牙,黄发盖顶,头戴束发金箍,身披杏黄道袍。各人都捧奇珍异宝,也向昆仑进发。
百花仙子道:“这四位仙长,向日虽在‘蟠桃会’中见过,不知都住那座名山?是何洞主?”百果仙子道:“那位嘴上无须,脖儿长长,脸儿黑黑,行动迂缓,倒像一个假道学,仔细看去,宛似龟形,莫非乌龟大仙么?”百草仙子道:“仙姑休得取笑。这四位仙长,乃麟、凤、龟、龙四灵之主:那穿绿袍的,总司天下毛族,乃百兽之主,名百兽大仙;那穿红袍的,总司天下禽族,乃百鸟之主,名百鸟大仙;那穿黑袍的,总司天下介族,乃百介之主,名百介大仙;那穿黄袍的,总司天下鳞族,乃百鳞之主,名百鳞大仙。今日各携宝物,大约也因祝寿而来。”说话问,四灵大仙过去。
只见福禄寿财喜五位星君,同着木公、老君、彭祖、张仙、月老、刘海蟾、和合二仙,也远远而来。后面还有红孩儿、金童儿、青女儿、玉女儿,都脚驾风火轮,并各洞许多仙翁仙姑。前前后后,到了昆仑。四位仙姑也都跟着,齐上瑶池行礼,各献祝寿之物。侍从一一收了。留众仙筵宴。王母坐在中间,旁有元女、织女、麻姑、嫦娥及众女仙,左右相陪;其余各仙,俱列瑶台两旁,遥遥侍坐。王母各赐仙桃一枚,众仙拜谢,按班归坐。说不尽天庖盛馔,王府仙醪。又闻仙乐和鸣,云停风静。
不多时,歌舞已罢。嫦娥向众仙道:“今日金母圣诞,难得天气清和,各洞仙长,诸位星君,莫不齐来祝寿。今年之会,可谓极盛!适才众仙女歌舞,虽然绝妙,但每逢桃筵,都曾见过。小仙偶然想起,素闻鸾凤能歌,百兽能舞,既有如此妙事,何不趁此良辰,请百鸟、百兽二位大仙,分付手下众仙童来此歌舞一番?诸位大仙以为何如?”众仙刚要答言,那百鸟、百兽二仙都躬身道:“蒙仙姑分付,小仙自当应命。但歌难悦耳,舞难娱目。兼恐众童儿鲁莽性成,倘或失仪,王母见罪,小仙如何禁当得起!”王母笑道:“偶尔游戏,这有何妨。”百鸟仙同百兽仙听了,随即分付侍从传命。登时只见许多仙童,围着丹凤、青鸾两个童儿,脚踏祥云,到了瑶池,拜过王母,见了百鸟大仙,领了法旨,将身一转,变出丹凤、青鸾两个本相:一个是彩毫炫耀,一个是翠翼鲜明。那些随来的童儿,也都变出各色禽鸟。随后麒麟童儿带着许多仙童,也如飞而至,一个个参拜王母,见了百兽大仙,领了法旨,都变出本相,无非虎豹犀象,獐狍麇鹿之类。那边是众鸟围着鸾凤,歌喉宛转;这边是麒麟带着众兽,舞态盘旋。在琼阶玉砌之间,各献所长。连那瑶草琪花,也分外披拂有致。王母此时不觉大悦,随命侍从把“百花酿”各赐众仙一杯。
……
P1-3
为天下才女立传
——《镜花缘》
《镜花缘》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自它问世之后就众说纷纭。孙楷第先生把它称作灵怪小说,鲁迅先生把它列入“以小说见才学者”一类。小说家吴趼人说它是“科学小说”,大学者胡适说它是“妇女小说”。其实,这种分歧正好说明这部小说本身的丰富与复杂。
《镜花缘》共有二十卷,一百回。作者名叫李汝珍。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五十回写女皇武则天寒冬赏雪,令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结果百花仙子及九十九位花神尽遭天谴,贬谪人间,为百位才女。百花仙子降生为岭南秀才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因仕途不利,抛妻别女,与妻兄林之洋游历海外,观览诸国,历经奇险。后五十回写武则天大开女试,考选才女,花神托生的一百名才女都被录选,赋诗论学,弹琴游戏,大展其博学卓能。小说的主旨,用李汝珍自己在第四十九回“泣红亭主人日”中的话说,是“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也就是说,是为天下才女立传扬名的。
今天看来,这部产生于清嘉庆年间的长篇小说,最富有特色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它领先于时代的妇女思想,一是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博学多能。
胡适先生在《镜花缘的引论》中说:“《镜花缘》是一部讨论妇女问题的小说,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男女应该受平等的待遇、平等的教育、平等的选举制度。”在小说的第三十二回中,作者专门设计了一个女儿国,“用文学的技术、诙谐的风味,极力描写女子所受的不平等的、惨酷的、不人道的待遇”,让林之洋被选为王妃,使这个男子身受种种女性所受的苦痛。在黑齿国,自以为博学的多九公被小女子亭亭、红红问得目瞪口呆,造出了一个女子教育相当发达的乌托邦。在两面国,又借强盗压寨夫人之口,提出惊人的妇女贞操之论。作者还以史实为依据,充分发挥创作天才,让武则天开办男女平等的选举制度,使女子得以堂而皇之地参政。这种明确提出男女平等、尊重妇女基本权力的思想在当时是极为可贵的。同时,李汝珍还通过小说,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反对八股取士,主张读书人要知书明理、博古通今;他反对风水迷信、铺张奢侈,主张明智现实、节约简朴等等,表现了一个通达的知识分子的眼光。
《镜花缘》一出,最为时人称道的,是作者的博学。李汝珍的朋友许乔林称之“枕经葄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书中所写的海外诸国如君子国、女人国等,都源自《博物志》、《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所见的奇风异俗、奇花异草也都有来历。至于对才女们聚宴显能的描写,更令人叹绝,凡诸子百家、人物花鸟、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灯谜酒令、双陆马吊、投壶蹴鞠等等,无所不有,且无所不精。书中所载的药方就一直为人称道,甚至还被选入医书中。
但是,小说毕竟不是学术著作。李汝珍在小说中连篇累牍地炫耀才学,极大地破坏了文学的意趣,人物的命运被挤到了次要的地位,当然不会有丰富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失败的地方。
当然,李汝珍自己并不以为然,“以小说见才学”,正是他刻意为之、津津乐道的。李汝珍,字松石,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他大约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道光十年(1830)去世。李汝珍从小就聪慧颖异,好读书,但不屑于章句帖括之学,反而对各类杂学大有兴趣,像琴棋书画、星卜象纬、博弈杂戏之类,一学就会,是个博学多才之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师从精通乐理音韵的凌廷堪受业,“论文之暇,旁及音韵”,几年后,便完成了他的音韵学著作《李氏音鉴》,为他带来了较高的声誉。大概在此书完成之后,李汝珍便开始专心创作《镜花缘》,前后三易其稿。到嘉庆二十二年(1817)冬,《镜花缘》正式定稿。
《镜花缘》完成后不久即付梓,有江宁桃花镇坊刊本,为今见最早刻本。同年又有苏州原刊本,甚精。此次出版,我们即以此本为底本,并参考了张友鹤校注本。特此说明。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