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
分类
作者 孙犁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是孙犁创作的小说、散文结集,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虽勾勒不多,但意境深远、明丽清新、朴素自然,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被广为流传。该作品中恰当运用了大量鲜活、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河北方言词语,给文章增色不少,也形成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内容推荐

《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名著导读名家讲解版)(精)》是孙犁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曾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包括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荷花淀》与《芦花荡》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本书选录的《芦花荡》《荷花淀》《光荣》《嘱咐》《采蒲台的苇》等四十余篇经典作品,皆是作者独特艺术风格的代表性作品。白洋淀里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华北平原上不灭的抗日烽火,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所激发的人性之光,都在作者从容、凝练的叙述中惊心动魄地存在、延续、发展。他以诗歌的情怀,以散文的笔调,书写宏大革命历史的诗情画意,留下一曲战争年代纯美绝唱。

目录

芦花荡

——白洋淀纪事之一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二

光荣

嘱咐

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

芦苇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渔民的生活

看护

——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正月

小胜儿

秋千

山地回忆

吴召儿

村歌

蒿儿梁

浇园

种谷的人

纪念

“藏”

丈夫

老胡的事

走出以后

邢兰

家庭

齐满花

张秋阁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帅府”巡礼

织席记

新安游记

山里的春天

战士

投宿

女人们(三篇)

识字班

试读章节

荷花淀

——白洋淀纪事之二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

P7-9

序言

孙犁,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于河北衡水安平县,2002年7月在天津去世。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他属较年轻的一代,1940年代中期在解放区成名。

孙犁生于河北农村,父亲经商,家属小康,因此受到良好教育,中学就读于华北地区有名的私立中学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时期,孙犁便显露了文学天赋,在校刊上发表过创作,然而,父亲为他安排的人生,是在北平谋得邮政局职员一类的安稳工作。1933年,孙犁高中毕业,在北平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做过几年职员,1936年在保定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书。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孙犁失业。1938年,他在好友陈乔、李之琏的影响下,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队(后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做宣传干事。这个时期,孙犁的文学才华有了展露的机会,编写过《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文艺论著,编辑了中外诗歌选集《海燕之歌》,并参与编辑大型纪实文学集《冀中一日》。1944年,孙犁被派往延安,次年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包括《荷花淀》在内的几篇短篇小说,一时声誉鹊起,遂由战士改吃小灶(干部待遇),并成为延安鲁艺(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教员。

1949年后,孙犁一直在《天津日报》任编辑,发表了大量散文,而小说创作也断断续续持续至60年代初,完成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和中篇小说《铁木前传》。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孙犁作为“老干部’’兼作家被抄家、关牛棚,在监督劳动过程中,屡次萌生自杀之意。70年代初,他被“落实政策”,抄走的书籍如数返还。随后近十年,孙犁闭门读书,“读所有的书”:“圣贤传道之书,星象占卜的书,农耕授时的书,牛羊牧畜的书”,却不再读“大言欺人、妖言惑众的书”(孙犁诗《希望——七十自寿》)。这十年读书,使孙犁的思想和语言得到升华。其间,他每日的功课之一,是用旧纸包装和修补劫后余生的书籍,随手在书皮纸上记下随想、感言,短则数十字,长则近千字。这些写在书皮上的文字,后来被辑录出版,就是脍炙人口的《书衣文录》。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孙犁复出文坛,创作风格已然大变,不再是从前那种单纯轻柔的抒情,文字变得沉郁、沧桑,大受读者青睐。1977年至1995年,孙犁发表了大量随笔和杂论,结集为《耕堂杂录》《耕堂读书记》《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书林秋草》《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等,逾一百万字,为中国当代文学贡献了一批精品散文。对此现象,学术界有“新孙犁”和“老孙犁”的说法,讨论他前后两个时期凤凰涅槃一般的蜕变。

《白洋淀纪事》,属于“老孙犁”即孙犁前期的创作,1958年由康濯编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包含了孙犁1939年至50年代初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特写共计58篇,其中中短篇小说28篇,散文、特写30篇,汇集了孙犁前期创作的代表作。这个集子目前有几种版本:1962年印第2版,孙犁对篇目略有调整;2000年该书人选“百年百部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增补了《琴和箫》等40年代创作的小说及若干60年代初创作的散文,这是第3版;2010年印第4版。而岳麓书社的这版《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是在1958年初《白洋淀纪事》版本基础上选编的,共40篇。

《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以抗战和土地改革两个时期孙犁所经历的生活为素材,描写了抗战时期华北平原的风貌及土地改革时期的乡村生活,赞美了质朴、善良、乐观和富于牺牲精神的人类品质,表达了孙犁对乡土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中,小说和散文大致各占一半,但这两种文体,区分并不明显。小说作为文体,首先要讲故事,要有情节。而孙犁的小说,尤其是短篇,恰恰大多数并没有故事,也没有完整的情节,常常只是一些生活现象或印象的记录,更像“琐记”“随笔”“人物特写”。著名学者、孙犁研究专家郭志刚先生曾指出,《白洋淀纪事》中的小说,“大多数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它们就像白洋淀里的荷花和冀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情节是淡化的,人物形象是单纯的、写意的。小说一开始,写水生嫂月下织席的场景,将人们带人了一个诗的意境中,月下织席的水生嫂,既是质朴可感的普通农家妇女,又有几分缥缈若仙的轻灵美感,那一派由月光之皎洁、秋水之静穆、苇眉子之柔顺、荷叶荷花之清芬所构成的超绝意境,使女性的纯洁、宁静、深沉、温柔、优美尽在不言中。《荷花淀》没有讲述什么故事,却营造了一个清新优美、淡远隽永的意境,表现了人间生活的美,人情和人性的美。

孙犁以一颗纯真的充满爱的心灵,敏锐地捕捉着平凡生活中的善与美。《女人们》中的三个“故事”,实际上都是速写。其中的《红棉袄》,记述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件:“我”与害疟疾的小战士顾林借宿在一个农户家里,顾林衣裳单薄,疟疾发作,冷得厉害,没有什么可以御寒,姑娘便将她身上的红棉袄脱下给顾林盖上。就是姑娘这一个举动,引起了“我”的感动与联想:

……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的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叙述者(作者)对姑娘这一小小举动的诗意的感觉与联想,正是将平淡的叙述升华为艺术的点睛之笔。

《吴召儿》中,女孩吴召儿带领一队战士前往神仙山。她是向导,在前面带路,战士们在后跟随。山路崎岖,不断攀登,不曾发生一点引人关注的事。然而,使平淡的记叙流动诗意的,是作者真纯的眼睛“发现”的美:

……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

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孙犁的短篇小说流于“琐记”,但几乎都是因了这诗的意象而“点铁成金”。

孙犁小说的诗意,也来源于他对女性美的赞赏与描绘。他不止一次说过,女性身上,更集中体现了人类的美好品质。这有点像贾宝玉。《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中写得最多的,是年轻的女性,无论是《荷花淀》《嘱咐》中的水生嫂,《吴召儿》中的带路女孩儿,《“藏”》中的少妇浅花,《碑》中的少女小菊,还是以土地革命为背景的《村歌》中的双眉、《秋千》中的大绢,这些女子性格各异,却无不具有单纯、善良和美好的品性,她们成为孙犁诗意感受的来源,化成孙犁笔下美的意象。

孙犁前期的小说几乎都是有关战争的,但他的笔触往往远离战争的风云,而是悉心捕捉战地一角悄然开放的野花、硝烟散尽后美丽的蓝天与白云。他关注的不是战争本身,不是“事件”,而是战争中更显美丽的人性,以及人们在动荡生活中所保持的对生活的热爱。

在日寇残酷的扫荡刚刚过去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关注的不是血与眼泪,而是特别注意到“毡帽”“破棉鞋”遮蔽下的“浅蓝的时样的鞋”和“墨黑柔软的长发”等女性特有的柔媚,这种对美的敏感,只属于热爱生活、耽于审美的浪漫心灵。

《碑》写了滹沱河边的一家三口:赵老金,他的老伴,他的十六七岁的女儿小菊。小菊像含苞待放的花朵,恬静清纯,热情伶俐。她成熟的青春正随时间在流动,心中隐藏着一个朦胧的秘密:她暗恋着八路军连长老李。一天深夜,老李带着一群战士匆匆来临,又匆匆离去。就在这个晚上的残酷战斗中,老李和十几个战士牺牲在河中。这一个冬天,赵老金天天到河中撒网,试图打捞英雄的尸体。小菊“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拼命想排解内心的悲痛——

有时她到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

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现实的悲剧,在小说中化成了一缕淡淡的忧伤,痛苦升华成了艺术美。

孙犁的小说,无论是在人物的描写上,还是在语言的使用上,都体现出一种单纯明丽的作风——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

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嘱咐》)

《山地回忆·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中,处处可见这种单纯优美的文字,体现了作家孙犁对诗意和“美”的不倦追求。

杨联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