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艺编著的《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上下)/大学通识书系》即以讲座的形式,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专题的讲述,分析其生平创作及风格,对其经典作品作充分分析,使之成为一部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的群星谱。
本书可供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及文坛学者参考交流之用。
| 书名 | 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上下)/大学通识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思艺编著的《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上下)/大学通识书系》即以讲座的形式,对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专题的讲述,分析其生平创作及风格,对其经典作品作充分分析,使之成为一部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的群星谱。 本书可供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及文坛学者参考交流之用。 内容推荐 曾思艺编著的《俄罗斯文学讲座--经典作家与作品(上下)/大学通识书系》包括上下两册。上册“19世纪俄国文学”,共14讲,系统介绍了19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奇迹般成为世界文学高峰的原因,并颇为深入地讲述了茹科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丘特切夫、果戈理、阿克萨科夫、柯尔卓夫、屠格涅夫、费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13位诗歌、小说、戏剧方面的大师及其创作。下册“20世纪俄国文学”,共18讲,在颇为全面、系统地勾勒20世纪俄国文学的曲折发展历程后,较为深入地讲述了索洛古勃、高尔基、蒲宁、勃洛克、别雷、曼德尔施坦姆、扎米亚京、阿赫玛托娃、茨维塔耶娃、叶赛宁、巴别尔、布尔加科夫、普拉东诺夫、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艾特玛托夫等17位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主流及非主流的作家及其作品。 全书的特点有四。一是前沿性,表现为大量吸收作者本人及中外的科研成果,尤其是最新科研成果,保证了全书的新颖性和深度。二是全面性,19世纪、20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几乎都有较为深入的讲述,而且对以往关注不多的阿克萨科夫、柯尔卓夫等传统经典作家,丘特切夫、费特等纯艺术派诗人,以及巴别尔、茨维塔耶娃等非主流的现代作家,都有较全面的介绍。此外,对阿赫玛托娃的晚期诗歌、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等都做了较深入的讲析。三是艺术性,作者深知文学是艺术,因此全书大大加强了对作家作品的艺术分析,希望对读者的审美鉴赏能有所裨益。四是人文性,全书紧扣住作家作品对人生的思考、人性的探索加以剖析,让“文学是人学”落在了实处。 目录 《上册》 第一讲 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19世纪俄国文学概述 第二讲 茹科夫斯基:俄国诗歌的导师和先驱 第三讲 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 第四讲 莱蒙托夫:不安分的帆 第五讲 丘特切夫:诗人哲学家 第六讲 果戈理:怪诞的现实主义者 第七讲 阿克萨科夫:大自然出色的歌手 第八讲 柯尔卓夫:农民诗人 第九讲 屠格涅夫: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第十讲 费特:最纯粹的唯美主义诗人 第十一讲 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人性与心理的大师 第十二讲 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民族戏剧之父 第十三讲 托尔斯泰:救世的圣人 第十四讲 契诃夫:最具现代意识的作家 附录一 《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附录二 杰尔查文:现实生活中的人之歌 附录三 尼基京:徘徊于唯美与现实之间 《下册》 第一讲 20世纪俄国文学概述:起伏变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讲 索洛古勃:揭示荒诞生存的作家 第三讲 高尔基:自学成才的伟大作家 第四讲 蒲宁:美与永恒之结合的探寻者 第五讲 勃洛克:集大成的象征主义诗人 第六讲 别雷:最具探索性的象征主义作家 第七讲 曼德尔施塔姆:植根于古典文化的现代诗人 第八讲 扎米亚京:反乌托邦文学的先驱 第九讲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诗歌凝重的月亮 第十讲 茨维塔耶娃:烈火中歌唱的凤凰 第十一讲 叶赛宁:最后一位乡村诗人 第十二讲 巴别尔:简洁而深沉的天才作家 第十三讲 布尔加科夫:幽默的荒诞作家 第十四讲 普拉东诺夫:追寻真理和生存意义的哲理小说家 第十五讲 肖洛霍夫:顿河人道主义文学大师 第十六讲 帕斯捷尔纳克:真诚、勇敢的文学大师 第十七讲 索尔仁尼琴:俄罗斯的良心 第十八讲 艾特玛托夫:融民族特色与人类思维于一体的作家 附录 俄罗斯文学的特点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土壤与气候——繁荣的原因 19世纪是俄国文学最辉煌灿烂、最令人感叹的黄金时代,倏然间,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学大师出现了:普希金、莱蒙托夫、丘特切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这是一个颇为专制高压的历史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骚动不宁,但同时也是俄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一个时代!以至高尔基不无自得地谈道:“在欧洲文学史上,年轻的俄国文学是一种惊人的现象。我并非夸大事实:没有一种西方文学像俄国文学这样有力而迅速地诞生,放射出这样强烈而耀眼的天才的光芒。在欧洲,任何人都没有写过如此伟大并为世界所公认的作品,任何人都未曾在如此难以名状的艰苦环境中创造出这样惊人的美。试比较一下西方文学史和俄国文学史,就可以得出这个不可动摇的结论: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这样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伟大名字,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拥有如此之多殉道的作家。”而这也正是至今仍然让不少人感到惊奇并觉得神秘的一个问题:为何恰恰在这颇为黑暗专制的时代,并在“如此难以名状的艰苦环境中”,俄罗斯出现了如此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的文学,而且是群星璀璨?对此,国内外学者兴趣浓厚,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英国学者贝灵(1874—1945)认为,“十二月党人”起义作为政治运动虽然结果不算成功(125人被定罪,其中5人被判处绞刑),但这场政治运动对于文学的影响却很深远:此后,哲学代替了政治,自由主义又转回到浪漫主义的激流里,就在这浪漫主义运动中,俄国的诗歌第一次使俄国人找到了表现心情的机会。也就是说,这是文学的一次转机:“因为它给俄国有天才的人成为作家、艺术家、诗人的机会,保全他们的全部的精力不致消耗在徒劳无功的政治上和革命上去。” 美国俄裔学者斯洛尼姆(一译斯洛宁,台湾译史朗宁,1894—1976)则解释道:“生存在这样一个反动、愚昧环境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只好转向艺术及哲学寻找新鲜蓬勃的事物。由于知识分子被限制不能反映政治和社会,所以他们都借着研究和创作而另觅出路。这点解释了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何以在尼古拉一世极权统治下,反而造成了一个‘黄金时代’。” 以上说法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对整个俄国文学的突然繁荣,还是过于简单,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大多数人觉得这是一种俄罗斯式的神奇。 其实,仔细考察俄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以及俄国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受的外来影响和文学传承,尤其是当时的历史气候,我们便会觉得这种辉煌是应运而生,理所当然,不应再过分惊奇。 19世纪初期,俄国还是一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颇为落后。此时,俄国人极其崇拜法国文化,上流社会以说法语为荣。在18世纪,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度接近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开明,但因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又开始走向高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最初也颇为开明,但后来也走向高压。不过,法国大革命后欧洲蓬勃开展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影响巨大,西方的民主思潮强劲地进入俄国,影响了各个阶层。尤其是1812年在卫国战争中俄国打败了横扫欧洲的拿破仑法国大军,进而攻入巴黎,成为神圣同盟的盟主。在这火热的政治文化气氛中,俄罗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热情被空前激发了,俄罗斯人的才气和灵感或者说创造性也因此而热烈地喷发出来,这在文学艺术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反法战争的胜利空前地激发了俄罗斯民族的激情,同时也空前激发了作家们创作的才情,茹科夫斯基、普希金等一批诗人、作家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贵族也因此看到了俄国与欧洲的巨大差距,致力于改变现状,奠定了日后发动起义和不断要求改革的历史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反法战争的胜利激发了俄罗斯民族的自信心与创造力,使得他们创造了许多世界一流的文艺作品,也促使他们自立自强,锐意改革,成为世界强国。 1825年12月1日(俄历,后同),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探望生病的皇后途中染病,在离首都很远的塔甘罗格突然驾崩,而他没有子嗣,按照俄国皇位继承法,应该由其皇弟康斯坦丁继位。然而,康斯坦丁在波兰华沙担任波兰王国军队总司令,并娶了非皇族血统的波兰女子为妻,他事先早已致信亚历山大,声明放弃皇位继承权。亚历山大收到声明信后,立即决定让另一皇弟尼古拉继承皇位,他授令大臣菲拉雷特草拟了一份诏书,宣布皇位继承的变化。 P3-P4 后记 我的大学老师——诗人彭燕郊教授曾经说过:“书有书的命运。”证之于这本《俄罗斯文学讲座》的命运,信然。 2004年,我博士毕业后,时间较为宽裕,又正值年富力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当时主抓教学的副院长赵利民教授知道我的俄罗斯文学研究颇为出色,鼓励我为全校学生开设俄罗斯文学方面的课程。我考虑到学生的兴趣问题,报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由于这门课在当年秋天开出后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赵利民教授建议我2005年春天再开设一门校选课《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这样,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学生们就都有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后来,由于课程太多,再加上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还有许多新的东西没时间补充(一是自己备课的时间不够;二是教学时间不够,每门课只有36课时),所以,从2008年开始我申请停开《20世纪俄罗斯文学》,而专讲《19世纪俄罗斯文学》,并一直开到现在。将近十年来,《19世纪俄罗斯文学》深得学生喜爱,从校选课发展为校优秀课,再发展为校精品课,最终发展为现在的校通识课。这是我多年以来全力以赴致力于教学的成果。 我一直认为,大学的教育,关键是教书育人,即培养有独立解决问题的人才和有思想、有品德的人。然而,当今社会,由于应试教育和就业压力等原因,学生们最缺乏的,恰恰是:第一,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能相对轻松地面对困境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也就是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地栖居大地”的素质。而俄罗斯文学在这两方面都能提供很好的教育,因此,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也就在这两方面都负有一定的使命。以人为本,培养有独立能力和良好人文素质、审美能力的学生,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一切教学的真正目标,因之也是教学的关键。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外,我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大加努力。 首先,把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在深化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文学经典作品往往具有丰富复杂的内蕴,横看成岭侧成峰,但有经验的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入自己多年来的科研成果(如对丘特切夫、普希金、茹科夫斯基、果戈理、莱蒙托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肖洛霍夫等的研究)和他人的科研成果,介绍各种不同看法,然后重点讲透最为适当的一种观点,这样既介绍了学术前沿知识,深化了教学内容,又通过各种观点的介绍,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告诉他们该如何鉴别、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如何创新,从而培养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加强艺术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结合作家作品,进行人文、人生教育,巧妙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文学是艺术,艺术最讲究美,而美最能陶冶性情,使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所以,大力加强艺术审美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此同时,结合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内容,因势利导地巧妙进行人文、人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如着重讲述19世纪、20世纪俄罗斯文学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特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突出的道德追求,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情操和人道主义精神。 以上两种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学生们反映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而且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了更正确的想法,我的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深得他们的好评,也得到听课的领导、专家的好评,我也于2010年被评为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 然而,要做到上述两点,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和时间。近十年来,我一心一意扑在教学上。首先,是花了大量时间,认认真真地阅读俄国作家的作品,即使以前读过的,也认真、细致地重读一遍,并且力求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看法。迄今为止,19世纪俄国文学,我已读完《普希金全集》《莱蒙托夫全集》《丘特切夫诗全集》《屠格涅夫全集》《果戈理全集》《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契诃夫文集》(16卷),以及茹科夫斯基诗选、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能找到的十几种中译本、阿克萨科夫的作品、费特和柯尔卓夫的诗歌,托尔斯泰的部分作品;20世纪俄罗斯文学,则读完了《蒲宁文集》(两套)、《肖洛霍夫文集》,索洛古勃、别雷、勃洛克、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叶赛宁、茨维塔耶娃、扎米亚京、巴别尔、普拉东诺夫、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的绝大多数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布尔加科夫、索尔仁尼琴、艾特玛托夫等人的部分作品。其次,是围绕教学搞科研,在阅读有所感的基础上深发开去,写成论文,发表了30余篇与19世纪、20世纪俄罗斯文学相关的论文,如《历史巨变时期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性思考者——也论格里高力形象》(收入《对话与反思一现代化进程中外国文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反对个人英雄宣扬集体团结表现爱的力量——也谈(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现代文明人矛盾心态的形象显现——试论果戈理<旧式地主>的双重意蕴》(《邵阳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叶甫盖尼·奥涅金>——个性·自由·责任》(《大学生GE阅读》第7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多元并存自成一体——也谈契诃夫的艺术风格》(《汉语言文学》2012年第3期)、《新旧冲突中无所适从者的悲剧——也谈(大雷雨>主题及卡捷琳娜、卡巴诺娃形象》(《华中学术》第5辑,2012年)、《俄国19世纪唯美主义文学概说》(《大学生GE阅读》第10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莱蒙托夫叙事诗的艺术特色》(《俄罗斯文艺》2014年第3期)等。最后,还时时关心学术前沿,花时间了解并阅读同行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便把它们引入教学之中,以使教学更富新意更有深度。 正因为如此,我自己编撰的教材尤其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这一部分受到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一再建议公开出版。去年秋天,校精品课《19世纪俄罗斯文学》验收结项后,专家们再次催促我公开出版这本教材。于是,我联系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马佩林先生。他很有眼光,欣然接受,并且建议我加上《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补充、修改意见。根据他的这些意见,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先是对《19世纪俄罗斯文学》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补充,接着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乃至重写,尤其是增加了俄国侨民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关内容,增加了帕斯捷尔纳克的诗歌这一部分。由于我的这本教材既有普及性,又有深度和新意,在艺术上分析也比较到位,且特具前沿性,介绍了自己和他人的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不仅适合大学生、研究生,也适合广大爱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读者,所以,马佩林先生建议改名为《俄罗斯文学讲座》,分上下册出版。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应该特别感谢马佩林先生,是他改变了这本书的命运! 我认为,好的教学一定会有颇高的科研含量。这就必须引入科研成果。但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引进个人的最新科研成果外,还得引进他人的科研成果,以刷新知识,改变一些陈旧的观念,并深化思想认识。但正因为如此,任何好的教材,都不可能是个人独著,而只能是编著。为了不掠人之美,所以本书特意署明“曾思艺编著”。由于出版社体例的要求,书中未能一一注明所引用各种科研成果的页码,但基本上在每一讲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所参考和引用的书籍或论文。在此,特对所有这些书籍和论文的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使本书更加全面,也更有新意和深度。此外,还要感谢我今年新带的四个硕士研究生:毕杰、史东娜、李娇、张文斐,他们非常认真、细致地为我校对了《俄罗斯文学讲座》上下册的好几十万文字,为本书减少了不少文字错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