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双色插图版)/典藏文化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老子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子编写的《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全书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为方便大家阅读,《道德经(双色插图版)》增加了注释以及翻译,同时增加了拓展阅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原文。

内容推荐

老子编写的《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方便大家阅读,《道德经(双色插图版)》增加了注释以及翻译,同时增加了拓展阅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原文。

目录

道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德经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试读章节

在本章中,老子最受诟病的一个观念出现了,那就是他的“愚民”政策。在老子理想的社会,政府对待人民应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如果我们认识到老子是一个伟大的社会预言家,就应当明白,老子的意思是说政府的功能主要是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至于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则无烦政府操心。只要人民富裕了,自然不会去追求巧智,不会贪图过分的欲望。反之,社会如果处于贫困和动荡的时代,人民就不得不追求巧智,不得不膨胀私欲,否则无法维持其基本的生存。由此看来,老子也具有明确的“愚君”倾向,五千言谈到侯王无知无欲之处屡见不鲜,比如“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圣人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他还明确说侯王应当像个愚人,“我愚人哉”,“我独若愚”。同样要求侯王要无欲,“常无欲,以观其妙”,“不见可欲,使民心弗乱”,“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我无欲而民自朴”等。而且,老子所要求的无知无欲,并不仅是侯王的道德修养,更主要的是制度建设的需求。除非对侯王以智治国和贪求无厌进行制度上的限制,道德方面的呼吁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也只有对侯王的知与欲两方面的制度性限制发生作用之后,人民才可能腹实而骨强,才会无知无欲。老子的“愚民”政策总结起来就是“使民无知无欲”,知就是智慧的意思,欲是指欲望、物欲。同时,使民无知也是老庄哲学的乌托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参照阅读《庄子·外篇·天地》中的记载:“至德的时代,不标榜贤人,不任用才能,而天下治。那时的君主像高处的树枝一样,默然而无为;那时的百姓和林中的野鹿一般,悠然自得。他们行为端正,却不认为合乎义;彼此相爱,却不认为那是仁;待^诚实,并不以为就是忠;言行合宜,亦不觉得那是信;互相帮助,更不以为是赐予。所以他们的行为无迹可寻,他们的行事也没有被记载下来或广传世间。”我想,这才是老子所言“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最佳注脚。要使民无知,就必须让国家“不尚贤”,这是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国家尚贤,给予有才智的人名与利,让他们处于尊贵的地位,百姓们就会群起效仿,而“智巧”和纷争也由此产生并且无法遏制。老子是根据当时的大背景而提出这个主张的。春秋战国的大动乱时期,每个国家的诸侯,每个地区的领导者,随时随地都在网罗人才,起用贤士,作为争权夺利,称王称霸的资本。例如代表儒家的孔子,虽然不特别推重贤者,但却标榜“君子”。孔子的“君子”观念,是否是贤者的概括难以遽下定论,但后来的孟子,非常明显地提出贤者与能者的重要。所谓“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便是他的名言。但是这些贤者、能者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呢?后世诗人“自从鲁国潸然后,不是奸人即妇人”的深长叹息告诉了我们答案!鲁国潸然,是指孔子眼见由三代而到“郁郁乎文哉”周代的中国文化大系,在他父母之邦的鲁国,已经开始变质而衰败,周公后裔的鲁国政权,又都操在奸党的手里,因此他无可奈何潸然含泪而身离祖国,远游他方。自此以后的历史,再也不能恢复如三代以上的太平景象。同样的,历代史实告诉我们,所有破坏社会的安定,引起历史文化一再变乱的,大概都是“不是奸人即妇人”所造成。而老子就看到了这一点,所谓的“尚贤”并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反而成为衰乱的时期,乱象已蔚,人为之过。

人都有欲望,贫穷的人想变得富有,低贱的想变得富贵,默默无闻的想变得闻名、想得到荣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在于欲望和能力之间是必须成正比的。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寻求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和谐。在欲望和能力之间发生严重不协调时,或者抑制欲望的膨胀,或者增加自己的能力。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实在数不胜数,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其实欲望太多,反而会成了累赘。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城里出了一位才子,名叫王尔烈,他从小就很会诗文,书法也很好,聪明过人,才资出众,长大做官以后,清廉不贪,有双肩明月,两袖清风之誉。有一次,王尔烈从江南主考回来,恰逢嘉庆皇帝登基继位,皇帝召见他说:“老爱卿家境如何?”王尔烈回答:“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嘉庆说:“老爱卿为官清廉,我是知道的,朕现在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光景就会不错了。”王尔烈到了铜山铸钱,因为那里有座清朝御制通宝的铸钱炉。他在那里工作了三年,又奉诏回到京城,嘉庆召王尔烈上殿,问:“老爱卿,这一回可以安度余年了吧?”言外之意是,这一回从钱堆里爬出来,该有不少“收获”吧。王尔烈听了以后,笑了笑:“臣依然是两袖清风,一无所存。”嘉庆说:“不会吧,你再查查看!”王尔烈只好又回手一掏,从袖套里掏出三个铜钱来,只见一个个磨得溜光雪亮,原来是铸钱时用的模子。嘉庆皇帝见王尔烈如此清廉,十分感动地说:“卿真可谓老实!”

至于“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我们也可以在老子的高足——庄子那里得到最佳诠释。庄子在《庄子·外篇·胜箧》中说道:“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何以知其然耶?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天下之“难得之货”和“可欲”莫有大于“国”者,如果国君能够清心寡欲,不豪奢不炫耀,那么民心不乱、天下可治,也是可以想见的。P10-12

序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有一个身份广为人知,那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最早介绍老子的是司马迁,由于资料贫乏,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只有500余字,翻译过来字也不多: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的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去追逐飘转的蓬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态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只有这些。”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周国看守藏书室的官吏。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法考证。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流星入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就长着白胡子,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长大后勤奋求学,思想日益成熟,很快成为颇有声望的学者,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王室的众多藏书。在这里,他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老子研读《尚书》的时期是他思想发展的成熟期。当时的老子声名鹊起,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讨教。据说孔子就专程前往洛邑,恭恭敬敬地向老子问礼。在李耳晚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周景王驾崩,王子朝叛变逃奔到楚国,李耳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老子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言》等等。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思想的结晶。全书采取韵文体,约五千字,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其中阐释了老子的社会政治思想、辩证法思想,重点阐释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道”。“道”是万物存在的内在本质规律,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像水一样泽沛万物。因而老子思想体系是唯物主义的,包含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一书,虽然不过区区五千余字,但却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并且布列得井井有序。充满着智慧之爱,闪烁着智慧之美。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不仅是在中国,老子的思想之光早已闪耀在全世界。200多年前就有西方传教士把《道德经》带到英国,并翻译成拉丁文,从此开始在西方世界漫游。1891年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就公开表示自己受到了老子的巨大影响,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子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欧洲出现反思的热潮,当时《道德经》《庄子》在那里非常流行,《道德经》的德文译本就有五六十种。当代著名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这样盛赞老子及其创立的道家学派:“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的基本一致。”

《道德经》一书较为晦涩难懂,但是与我们的生活却是息息相关的。今天人人都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智慧而辩证的理念。老子就是最讲究“有为”与“无为”的,而且他又特别提醒大家注意那容易被忽略的“无为”的这一面。

比如,你想做一番大事业,肯定有朋友这样劝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也是老子的教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在第六十四章老子说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你立志高远不断进取,但是现在却看不到成绩,可以用一句话来鞭策自己,叫“大器晚成”,这句哲言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你成功了,又会想起一句话就是“功成(遂)身退”,这也是老子说的,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生活中有人发生了或大或小的灾难,大家去安慰时最常说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他教你辩证地看待一切,把握机会进行转化。

你发了财,就要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如果你久不得志,老子也有智慧的话开导你:“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

再比如,罪犯、歹徒、贪官等落网了,大家就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谁说的呀?也是源出于老子!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这也是老子说的。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第二十八章)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就要这么看字。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即将整幅字的布白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艺术处理了。下围棋也是如此,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高妙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融化在你我中间,融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

除此之外,老子的哲言还有“上善若水”(第八章)、“宠辱若惊”(第十三章)、“和光同尘”(第四章)、“出生入死”(第五十一章)、“长生久视”(第五十九章)、“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等等,这些话都是老子说的,一直影响到今天。

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崩溃的时期,生产力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奴隶和工奴向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对待“人”,成为当时的思想家们所考虑的根本问题。老子在周,作为周王朝的史官,面对周王朝的败落,对造成社会混乱的机谋、巧言、诡诈、贪婪而背自然、私虑等都进行了透彻的思考,从而提出自己超越时代的“利民”、“安民”、“治民”的政治主张。老子修道德,从古始的鬼神崇拜以及后起的宗教崇拜的疑问思考中吸取营养,以未有天地之前的混沌以及混沌的运动为对象,进行理论探索,提出“道”“可以为天下母”的哲学命题,建构了道家的天道本原观。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第一个用哲学的眼光来棎索世界本原的。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对古始神话本原中的“混沌”进行哲学概括,“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

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到唐、宋以后,主流就成为了儒、释、道三家直到今天。儒家之地位自不待言,从来都是统治者的工具,进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强调无为而治,似乎与汲汲于名利的天下人背道而驰的道家也能做到长盛不衰,不能不令人费解。对于这件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做过这样精妙的比喻:“对这三家,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这话真是一语中的,从古到今,无数学者名士虽然为了“经世致用”、跻身仕途而苦研孔孟之道,但无一不把老庄哲学当做自己心灵的后花园,用《老子》抚慰心灵,以注《老子》为莫大荣耀。时至今日,国学近于成了边缘文化,道家学说又最为晦涩难懂,《老子》在人们眼里更不啻天书。这样一剂心灵的药方难道真的敌不过浅薄至极的心灵鸡汤、励志冗文之流?这就留待读者细读之后认真去思考、去鉴别吧。

译评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