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股市人气超级鼎盛,交投空前活跃。吴锦才编写的《中国的A股风口》从国家宏观经济、股市发展脉络着手,对现在股市、民众投资方式及资本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股民判断基本面和股市的走势。
《中国A股的风口》收录了多位私募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经理以及国内财经界知名人士对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分析及投资股市的方法分析,有助于股民梳理自身的选股策略。
| 书名 | 中国A股的风口 |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目前中国股市人气超级鼎盛,交投空前活跃。吴锦才编写的《中国的A股风口》从国家宏观经济、股市发展脉络着手,对现在股市、民众投资方式及资本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股民判断基本面和股市的走势。 《中国A股的风口》收录了多位私募基金经理、公募基金经理以及国内财经界知名人士对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分析及投资股市的方法分析,有助于股民梳理自身的选股策略。 内容推荐 从2014下半年就开始持续走高的股指、连创高位的成交告诉人们,期盼已久的A股牛市,真真切切就在我们身边。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曾经数年波澜不惊的A股为何突然启动新一轮牛市的特征、宏观背景和以往有何不同,我们期待的慢牛能走多远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吴锦才编写的《中国A股的风口》以专业而又通俗的文笔,凝聚了中国证券报专业记者的智慧,详细分析了当前A股市场的新特征、“新玩法”,与此同时,还邀请国内顶尖的私募高手华山论剑,以及对市场极具影响力的公募领军人物研判大势。 目录 代序一 未来十年:世界的风口依然在中国 代序二 迎接中国资本市场黄金年代 ——写在新“国九条”发布一周年之际 代序三 抓住牛市机遇 推进A股市场走向成熟 引 子 “改革牛”谱写A股新篇章 第一章 经济“新常态”勾勒股市“新生态” 第一节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第二节 “新常态”引领资本市场监管新思路 第三节 “新牛市”折射经济“新常态” 第四节 股市进入重大时刻:多层次支持经济发展 第二章 “一带一路”中国股市新版图 第一节 “一带一路” 中国资本输出的战略载体 第二节 金融加码支持“一带一路” 第三节 寻找“一带一路”上的投资机会 第三章 并购重组助推A股“转型牛” 第一节 并购重组大潮迭起 第二节 改革迸发上市公司经营活力 第三节 资本市场助力国企改革 第四节 央企重组“长跑” 市场期盼“慢牛” 第五节 定增股市场表现突出 第四章 期指、期权 涨跌都赚钱 第一节 股指期货:市场的平衡力 第二节 期权杠杆:巨大的“股市彩票” 第三节 国债期货:稳健的投机品 第五章 融资杠杆撬动万亿成交 第一节 “两融”余额屡创新高 第二节 P2P股票配资风生水起 第三节 伞形信托大户的游戏 第四节 “操控”股价遁形有术 第五节 银行资金入市渠道多元化 第六章 注册制 资本市场发展新动力 第一节 注册制 压力还是动力 第二节 三因素共振 打新扰动或趋弱 第七章 政策利好 淘金港股与B股 第一节 发现价值洼地 第二节 手游板块空间大 第三节 科网股:“估值+资金”双轮驱动 第四节 能源板块上涨动能充足 第五节 B股改革预期强化 第八章 “互联网+” A股我最任性 第一节 “互联网+”加什么 第二节 谁在身体力行“互联网+” 第九章 新三板 新风口 第一节 新三板火了 第二节 新三板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尚好 第三节 新三板掘金 机构遭遇冰火两重天 第十章 改革牛途长 第一节 新常态新思维 牛市开启新征程 第二节 改革新棋局 再造A股新牛市 第三节 券商:二季度市场剧烈博弈 第四节 增量资金入市 四路大军点燃A股新火 第五节 收紧杠杆成新常态 投资者何去何从 第六节 海外投资机构加快布局A股 附录一 第六届中国私募金牛奖投资分享会演讲实录 附录二 金牛基金论坛实录 试读章节 和上一轮牛市相比,本轮牛市处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正在触底回升、增速将重新企稳的大环境下,改革成为本轮牛市重要的推动力。房地产等行业投资领域回报率下降,居民资产配置重新向权益类资产迁移,为A股带来了规模巨大的增量资金。 2007年前后,国内经济增长加速,经济处于复苏期并走向快速发展,加之人民币处于升值周期中,共同催生了一轮大牛市。相较之下,目前经济增长中枢下移,下行压力较大,但各项改革措施相继落地,经济增长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预期强烈。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正处于一个健康周期的起步阶段。“互联网带一国资改革”形成中国经济新周期的“金三角”动力模型。正是基于此,市场的短期调整无法预料,但是长周期向上的预期正在形成。本轮牛市是在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中展开的,遵循了费雪逻辑,即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市场的出现,使经济出现了异常现象,调动了大众的投资热情。 证监会主席肖钢在2015年两会期间曾表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稳定了市场预期,是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投资者信心明显增强,反映了投资者对改革开放红利释放的预期。改革红利将是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最强大动力,改革提升了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一些过去被认为难以推动的改革都一一向前推进,这种改革态势前所未有。特别是金融改革,如存款保险启动、利率市场化加速等,这些政策都会在股市上得到反映,并对未来产生趋势性影响。 股市上涨是市场对经济托底、金融风险可控的认同,是市场流动性充裕、中小企业获利情况改善综合的反映,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未来股市的平稳健康发展,对于增强经济发展信心、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2.“资金牛”引入活水 2014年底沪港通开通,使资金阀门打开,为A股带来源头活水,有助于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从而奠定牛市基调。从受益的品种来看,沪股通中的金融股由于有折价优惠,受益最明显。央行宣布降息,贷款利率的下降有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也利于股市上行。曾经的“基金一哥”、现在的深圳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伟表示,现在正处在全面牛市中,但牛市会走多远应该抱有一种且行且珍惜的态度。“我比较看好短期市场,虽然市场走牛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也已经历过一段调整,加上现在政策各方面回暖迹象比较明显,所以我预计牛市将继续”。王亚伟同时表示,首先看好保险,其次看好银行,最后是环保行业。而创业板现在有点过热,80多倍的市盈率水平无论放在哪个市场,或者从哪个历史时期去考察,都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水平。 由于股市的赚钱效应不断显现,中国正迎来存款搬家时代,从开户数据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是A股历史上保证金新增规模最大的一个季度,股市无疑成为吸金市,国人财富股权投资迎来黄金期。如果把货币供应、政策导向、改革红利分别比作“天时”“地利”“人和”的话,现在这三把利器正共同推动A股向更高的层面发展。P10-11 序言 代序一 未来十年:世界的风口依然在中国 上海六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晓辉 2014年读过美国学者伊恩·莫里斯写的《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他提出: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相互赶超的历史,文明的背后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东方文明以中华文明为代表,从秦朝开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第一次赶超西方;西方文明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赶超中华文明,19世纪全面超越东方;过去250年,一直是西方在主宰这个世界,然而西方在21世纪面临的危机不仅是经济的危机,还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危机;问题来了,东方能在21世纪超过西方吗?从GDP看中国已经超过日本,从购买力评价来看201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那么,东方能在21世纪全面超过西方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专题研讨班上讲话中阐述的“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我的体会是“梦想、改变和人性”—全面小康就是梦想,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改变,改变才有机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感,让我们的治理体系更加人性化。 习总书记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话我听了两遍,也很有感触:第一,很自信;第二,很有大国风范。其中有句话是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我把这两部分内容放在最前面,是想给大家一个视角,怎么看中国的未来。这也是我后面讲的内容的假设条件:东西方的赛跑,改革是胜负手。如果我们真的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如果我们实际做的和说的一样,我觉得国家前景无比光明。 世界的风口依然在中国 风口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气压差才能产生风口。经济上,不平衡才能产生风口。最重要的是,从投资的角度讲,不平衡产生的风口具有高确定性。一个平衡体是往左,还是往右,往往并不确定,但是不平衡迟早要回归平衡、回归均值,这个是确定的。 为什么有信心说未来十年世界的风口在中国呢? 到今天为止,绝大部分人还是对未来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有很大怀疑,这不奇怪。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还能不能引领全球经济?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看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非常明显,过去几年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在逐步下降。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改变,中国经济不可能引领世界经济。竞争力下降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外贸。在全球经济增长的版图里有个数据非常重要,就是全球贸易。历史上,全球贸易的前十名一直是世界经济的引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发达国家走的时候,贸易都排在全球前列。日本、德国当年占全球贸易的总量都曾超过10%,但超过10%以后,不能保持全球竞争力,贸易占比就会下来,这意味着外需就没了。 如果贸易上不能保持顺差,仅仅靠国内的消费与投资,长期维持5%增长就很不错了。 三大痛点关乎中国企业竞争力 日本20世纪70年代在经历十年10%以上的增长率后,增长率突然直接掉到4%。我们会这样吗? 我认为,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因素有三个,而这三大因素又恰恰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发达经济体的三大不平衡,或曰“三大痛点”。其实这三个痛点现在是痛,未来都是机会,它们的变化会直接促进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个痛点,也是最大的痛点,是效率。改革开放伊始我们效率比较低,但有非常便宜的成本,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都低,所以低效率也能打过老外,但是现在没有效率就要出局了。企业效率是全球竞争力非常重要的因素。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公司本身的效率,这和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商业模式有关,另一方面和企业外部运行环境,也就是政府行为有关系。这里有两个数据,第一个是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中国达18%,特别高,这是企业效率的表现。BCG曾有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平均砍掉28%的物流成本。第二个是PM2。5,为什么这也跟效率有关系?这实际上是我们在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上比较差。我们现在效率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有人会说以前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改?因为以前我们过得挺好,我们全球竞争力很强,我们的商品全球畅通无阻。但是现在不行了,这是我们整个经济体系里最大的一个痛点。 第二个痛点是金融体系,中国迄今的金融体系还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已经跟不上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中国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差很大。不和美国、日本比,就和巴西等金砖国家比,差距也是极大的。其实反差就是机会,这种不平衡就像索罗斯做宏观对冲一样,一定会掰过来,所以有确定性。我个人觉得,未来5年这个比重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第三个痛点是人口结构。其实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决定因素就是人口。人口结构我关注三个方面: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大家看看中国和全球,我们是什么情况?第一,收入水平。我们比俄罗斯、巴西都低,比印度高一点。我们人均收入是美国的1/6~1/7、加拿大和德国的1/5,说明我们人均收入和大的经济体比还有很大空间。而且,中国内部城乡差距也很大,如果要划分的话,可以划分出好几个层次。第二,受教育程度。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大军。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有1。1亿,全世界排名第一,超过美国的7600万。25~64岁生力军人群中,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口为46%左右,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为42%;中国在这个年龄段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9%左右,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只有14%,比重还很小。此外,从1964年到2010年,中国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源结构变化很快,中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从0。48%上升到8。93%,文盲从33%下降到4%。第三,人口老龄化程度。中国现在平均寿命已经很高了,上海的平均寿命是高于纽约的,中国全国人均寿命只比美国低3岁。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非常了不起。更重要的是,中国14~64岁的劳动力大军人群占总人口的73。4%,是所有发达经济体中间最高的,也高于巴西。为什么说未来十年有希望呢?这都是生产力。 总结中国经济的三大痛点:第一是效率,效率低没法和别人竞争,所以全球竞争力下降,贸易条件就会恶化。第二是金融,现在金融体系不支持结构调整,不支持发展新经济、新产业。第三是人口结构,收入和发达国家比差距大,自己内部也有很大不平衡;受教育程度绝对人数及占比与发达经济体比反差很大;年龄结构上中国抚养比没想象中糟糕。所以中国的机会在哪?未来十年,如果三大痛点都有合适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靠互联网提升政府和市场效率 如何解决效率低下这个痛点?第一,政府自身改革。因为企业运行环境就是政府行为造成的。第二,市场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去行政化、负面清单模式改革。两年来,政府自身改革这个效应已经体现。政府把空间还给市场后,市场本身如何占领全球?通过互联网。互联网本质上是工具,是更加有力于提高效率的工具。恰好就是这种机缘,在中国很需要效率的时候,互联网诞生了。当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基本可以与美国媲美,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效率。以小米手机为例,手机是一个很传统的行业,小米手机用了四年时间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为什么这么快,本质上就是效率。互联网思维本质是去中间化,是把社会多余的耗损和摩擦去掉。虽然有人说小米手机品质也不咋地,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依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把企业效率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才能达到今天的目标。小米能走多远,我们拭目以待。大家如果看到哪个行业现在是无序的、信息不对称的,又能够通过互联网去整理的,一定有很大的机会。 金融体系亟须重塑 如何解决第二个痛点—落后的金融体系?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还这么古老。商业银行主导金融体系本质上意味着抵押文化。整个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交换,金融是交换里面最重要的,如果交换的过程只能通过抵押,说明效率很低。 为什么十多年前就讲直接融资比例太低,需要变,到今天也没变?核心因素是房地产。房地产的产业链非常大,而且房地产代表的是硬资产行业属性,所有产业链上的企业基本上都能提供资产抵押,获得银行的信贷。所以,商业银行过去十年推动了整个房地产产业链快速成长。银行挣钱,房地产也挣钱。 但今天不行了,因为现在经济要去房地产化。这个关键时点是2014年二季度末,全社会形成共识:房地产需要调整。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看,金融体系都需要快速变化。首先谈需求,谁对金融有需求?是产业,产业结构不同,需求不同。现在新兴产业没有硬资产,新经济很难做抵押,本质上就要求改变金融体系。供给就是社会资本的供给,就是老百姓的钱。过去老百姓的钱大部分都在房地产和储蓄,其中房地产大概占50%~60%,储蓄大约有20%。这个也一定会变的,过去买房子比银行存款还保险,现在房地产看跌就不得不变了。商业银行主导金融体系,一定要转变成资本市场主导金融体系,才能适应现在整个经济结构的需求,才能适应居民资产配置的需求。 从全球经济发展历史看,资本市场主导的经济体比商业银行主导的经济体通常更有活力。资本市场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国家最重要、最核心的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起主导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激发全社会企业家能力与国家创新能力的需要。 人口结构变迁带来五个启示 如何解决第三个痛点,人口结构。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结构来看,我们的人口结构,既是痛点,也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保障。我想谈谈未来人口结构变迁的启示。第一个启示是,绝大多数人追求的中国梦还是创造财富、改善生活,这是中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重大区别,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为什么?因为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我们还是太穷了。第二个启示是高收入人群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此对应,消费升级、娱乐、体育、环保、军工、信息安全等都大有空间。第三个启示是人口进一步老龄化预示着,医药医疗的支出进一步加大。第四个启示是受教育程度预示着,教育产业的空间依然巨大。第五个启示,我觉得很重要,年龄结构及受教育程度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可以多元化,既能挑战中高端产业,与发达国家竞争;也能继续中低端产业,与发展中国家竞争,这是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十三亿人口,一种语言,一种货币,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结构还存在那么多不均衡,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力。 总结起来,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能大幅提高企业效率,资本市场的繁荣能够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大多数人的中国梦还是创造财富、改善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又会产生更多的需求,这些都是快速提高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现在看来,中国至少有两件事可能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一是我们正在进行着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改革;二是我们正在进行着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创业创新。也正是这些原因,我有信心,未来十年,世界的风口依然在中国。 资本市场5年内或破百万亿规模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寻找中国的投资机会: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人口结构变迁和金融市场变革。为什么说资本市场才是中国未来五年最大的风口?因为前两个都不是最近才开始,也不是未来短期能急剧变化结束的,而金融体系是从现在开始在未来五年会产生极大变化的领域。因为这个点到了,历史上也是。韩国和美国就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后都实现了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变化会改变我们每一个人,改变社会资源配置方式,改变这个国家,这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人性化的体现。 说到资本市场繁荣,我想说三点。 一是长牛和短牛的问题。我认为是长牛,2014年初我就说是3~5年的长牛,甚至更长。为什么是长牛?很简单,因为这次变化是从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转变成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说白了,以前资本市场是配角,以后资本市场是主角。主角是什么?主角就是不能长期被忽视。从这个角度看,本轮牛市会区别于历史上任何一轮牛市。 二是市场能涨多高?我觉得100万亿市值是第一个平衡点。我想用资本市场的势能与动能的转化关系来解释这个问题。当前,资本市场有两大势能,一是国内居民资产的重新配置,这里有超过100万亿元的规模。二是全球资产配置中国,这是100万亿美元的规模,以中国GDP比重算,也有超过10万亿美元。这两大势能一个已经开始转化,一个还基本没开始。能转化成多少市值?2014年中国GDP是63万亿元,按照未来5年每年增长6%计算,5年后GDP将达到84万亿元,那么未来股市的均衡市值应该在100万亿~150万亿,这就是我们的变化,而现在才30多万亿。100万亿~150万亿怎么来?通过三个渠道,第一是IPO,第二是内生增长,第三是并购证券化。现在三方面都有空间,所以未来5年会产生70万亿~100万亿的新增市值,是过去我们存量市值的2~3倍,这是非常大的市场。100万亿是增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平衡点,市场前期由不平衡到平衡,矫枉很可能过正。100万亿以前,应该是快涨、疯牛,100万亿后是慢涨、耕牛。 势能转化成动能,动能在哪?我们可以从三条线来寻找动能,第一条线是无风险收益率逐步下降带来的市场估值水平的持续抬高,也就是低估值高分红的蓝筹;第二条线是创新转型,前面谈到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机会,还有一些新兴产业,都属于这一范畴;第三条线就是并购成长,通过并购实现成长,是牛市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三是资本市场繁荣的机会在哪?资本市场的繁荣首先有利于创业者,也就是资本市场的供给者;其次有利于投资者,包括私募基金、资产管理机构和普通投资人,也就是资本市场的需求者;当然还有市场的服务者,交易所、投资银行和各类中介机构。我们如果做不了创业者可以做一个有准备的投资者。 书评(媒体评论) 注册制的实行、新三板的发展都意味着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后障碍正在消除,将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新动力。资本市场已经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将成为融资的主场,而场上最大的明星非新三板指数莫属。 李华轮 中国资本市场越来越大,未来总有一天国外的对冲机构会参与国内市场,要让他们进来时敬畏中国对手,星石要作这个行业的标杆。 江晖 十年前股权分制改革是上一轮大牛市的核心原因之一,国企改革则是驱动本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它对资本市场影响的深远程度可能与十年前一样。 李泽刚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未来的趋势肯定是以长期的、专业的、纪律化投资的资金,来代替零散的、短期的、比较难克服所谓贪婪和恐惧的资金。 莫泰山 这轮行情本质是股市资金供给增量引发整个市场上涨,可以理解为一种结构性牛市,但未来能否出现“全牛”则取决于经济转型能否成功。 吴星 整个债券市场如果横向比较,在全球范隔内,它的投资价值还是很多人认可,这将要求中国的债券交易员具有国际化视野,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我们这个市场的价值和可操作性。 程鹏 第一块板是研究企业和行业的基本面;第二个板是解读政策;第三个板具有一定把握市场心理波动的能力,即行为金融学;第四个板是保持持续的创新和研发。 黄明 未来五个方面将有比较好的投资机会:受益于利率下行的低风险期权类行业;泛互联网化改造行业;受益于以国企改革为代表的新制度红利行业;广泛创新中的稀缺“鲨鱼苗”;受益于困家意志的领域,例如“一带…一路”。 卓利伟 这轮牛市的核心驱动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资金,二是预期,与基本面的关联度不大。未来投资方向,第一是改革,包括混改和市场要素改革。第二是融资结构的改变,例如互联网金融。第三是并购。第四是套利机会。第五是新股机会。 李霖君 股票市场已经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牛市,在私人资产再配置和宏观经济去杠杆的情况下,流动率水平保持宽裕。短期走势可能无从判断,但中长期股票市场的繁荣应该是确定无疑。 唐毅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