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插图典藏本)(精)》系统而完整地介绍了作者海伦·凯勒丰富、生动、真实而伟大的一生。在文中,作者希望在这假想的三天时间里,能看见自己的老师、朋友;能去参观自然史和艺术博物馆;能看看纽约城和日常世界;最后还要去看一场戏剧。三天的活动,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创造的高度赞美。她还以自己的痛苦经历和美好渴望,劝诫世人要珍惜光明,珍惜光阴。本书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无论是对往事的回忆,还是对自己内心的表白,都是极平常的话语,真实而亲切,自然而流畅。
19世纪,海伦·凯勒,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海伦那一颗不屈不挠的心。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光明的一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插图典藏本)(精)》是作者海伦·凯勒的自传。她仅仅拥有19个月的光明。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第一天想看看让她的生命变得有价值的人,第二天想看光的变幻莫测和日出,第三天想探索与研究。以一个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够有三天的时间看到世界,将会去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帮助过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艺术世界。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们所有的人都曾读到过那类动人心魄的故事,故事中的英雄常常陷于命系一线、时日无多的境地。有时候,险境会持续一年之久;有时候,只有区区二十四小时。因此,我们无一例外地会对英雄的命运产生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这个“在劫难逃的人”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度过人生的最后几天,或者最后几小时呢?当然,我所谈到的是那种可以做出选择的、具有人身自由的人,而非那些被严格限制活动范围的罪犯。
这样的故事会引发我们去思考,我们想知道的是,在类似的情境下,我们该怎样做。在那最后的几小时里,我们是否像将死的生灵一样涌进事件、经验以及纷乱的遐想中难以自拔?在回顾往昔时光的过程中,我们寻觅到的是喜乐,抑或愧疚?
有时候,我会把这视为一条绝佳的生命法则——把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就好像我们明天就要死去一样。我以为,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一定会无比强烈地彰显出生命的价值。我们应当以一种友善的、富有活力的以及热切的感恩之心来度过每一天,而所有这一切,常常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阴面前消逝殆尽。诚然,确有一些人会采用伊壁鸠鲁主义者“吃,喝,享乐”的座右铭来抗拒光阴,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会受到“终有一死”这个不争事实的煎熬历练。
在那些故事中,在劫难逃的英雄通常会在最后一刻被突如其来的好运所拯救,与此同时,他的价值观也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发生改变。他会对生命的意义及其固有的精神价值留下更为深刻的体会。我们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些生活在,或者曾经生活在死亡阴影下的人,无论他们做什么事,都会给人带来一种甜蜜而温馨的感觉。
然而,就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会把生命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事物。谁都知道,有朝一日我们都会死去,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那一天描绘成遥不可及的“将来事”。在我们拥有一个快乐而健康的身体的时候,死亡完全是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东西。我们很少会去想这种事。光阴绵延伸展,似乎是一种没有尽头的风景。所以,我们都会埋头于我们那微不足道的工作,而几乎没有意识到,我们对待生活的乃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我所为之担心的就是我们在运用自身才能和感官时同样的麻痹状态。只有聋人才会觉察到听力的可贵,只有盲人才会意识到,那些视力健全的人受到了多么慷慨的祝福。在那些已经失去视力和听力的成年人身上,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但是对于那些视觉和听觉从未受到过损害的人而言,他们很少能够将这些受到祝福的才能“物尽其用”。他们的眼睛和耳朵会不分主次地吸纳所有的景物和声音,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因而对事物的了解也就趋于浮泛浅薄。人人都知道那个老生常谈的道理——直到失去的时候,我们才会珍惜曾经拥有的一切;直到生病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健康的可贵。
我时常想,在步人成年后的某个时期,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遭受到几天失明和失聪的打击,那么,这一定是一种福分。因为黑暗会令我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会让我们懂得声音的美妙。
偶尔,我也会对我的那些视力健全的朋友们进行“检验”,我想知道他们都能看到哪些东西。最近,我的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来拜访我,那天,她刚刚在森林里做了一次长时间的散步,于是我问她都观察到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她回答道。我本该对这种轻描淡写的回答心生疑窦,我所以没有提出异议,是因为长久以来,我已经对“所见甚少”的说法深信不疑了。
P13-15
作家点击
【作家简介】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一1968),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教育家。幼、时因患病而失去听觉与视觉、,但在家庭教师苏立文的帮助下,不仅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而且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她把一生献给了残疾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在世界各地创建了许多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她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她毕生创作了十四部著作,其中自传《我的生活》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传记。
【作家故事】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的小镇图斯康比亚,十九个月大时因为猩红热而导致失明失聪,从此坠人黑暗而无声的世界。
·1887年3月3日,这是一个影响海伦一生的重要El子。家庭教师苏立文走进海伦的生活,教她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读书,用手摸别人的嘴唇学会说话,使她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在无望中寻找到了希望。
·1894年夏天,海伦参加了美国聋哑人语言教育促进协会在美国肖陶扩湖举办的文化讲习班,并被安排在当年10月到纽约的赖特一休梅森聋哑人学校学习。在那里,海伦学习了算术、自然地理学、法语和德语。不到一年时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退尔》,并重读了法文小说《屈打成医》。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将来我也会上大学——但是要上就上哈佛大学!”这是海伦从小的愿望。这一天终于来了。1899年,海伦用手阅读盲文试卷,用打字机回答问题,经过漫长而痛苦的考试过程,终于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03年,海伦创作并出版了处女作、自传《我的生活》。作品以真实、自然的笔触再现了她生命之初二十一年的生活,讲述了她如何战胜病残,凭着坚强的毅力走出痛苦的深渊,学会思想、学会生活。它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带来希望,给许许多多的正常人带来鼓舞,堪称励志经典。
·1906年,海伦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多次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1921年,在海伦的努力下,美国盲人基金会成立。此后,她曾出访亚、欧、非等十多国,为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积极奔走。 ·1936年10月20日,和海伦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安妮·苏立文去世。海伦非常伤心,同时更加积极地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以期把苏立文给予她的爱发扬光大。
·在繁忙的工作中,海伦始终坚持创作,先后出版了十四部作品。其中《我生存的世界》《走出黑暗》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安妮.苏立文》,出版于1955年。在写作过程中,她为这本书搜集了二十年的笔记、信件以及四分之三的文稿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但她并没有心灰意冷,痛定思痛后,又一次开始艰难的写作之旅。十年后,终于完成了书稿。
·1953年,美国上映反映海伦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不可征服的人》。1962年,电影《海伦·凯勒》(又名《热泪心声》)上映。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苏立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突出篇章的人所设立的。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1964年,海伦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1965年,海伦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她以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
……
面对这样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学生,苏立文也曾有过恐惧和绝望,但什么使她知难而进,最终坚持下来了呢?除了童年的苦难造就的坚强个性外,她所有的力量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当她一遍遍地在海伦的手上写字,一次次地让海伦摸着她的嘴唇学说话,一篇篇地把各类资料翻译成盲文,一趟趟地带海伦到各地旅行,一年又一年地陪伴海伦成长时,她的生命已经融人海伦的世界,她的付出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表达。在海伦的自传里,当提及苏立文老师时,她饱含深情地说:“她就是来向我揭示万事万物的人。事实上,比揭示万事万物更为重要的是,她爱我。”苏立文正是用自己的慈爱感动了海伦,使她在丧失光明的黑暗中也能平静而愉快地行走。
当海伦功成名就时,苏立文仍然默默无闻地隐身幕后。她谢绝一切采访,坚持“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私事,不必大家费心”。1936年10月,由于长期辛劳,苏立文因病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苏立文由于用眼过度,已经失明,但她从不抱怨。海伦是苏立文的骄傲,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苏立文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海伦·凯勒和拿破仑是19世纪两个最杰出的人。拿破仑试图用武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马克·吐温
我应该感谢海伦·凯勒小姐,是她让我明白应该如何去面对不幸,如何去迎接命运的挑战,她让我知道,应该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
——富兰克林.D.罗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