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获奖者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他们要么为了自己内心的一个世界笔耕不辍,要么为了人类和平奋不顾身;他们有可能为了一项研究实验几百次,也可能为了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而各处奔波……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世界,用自己的奋斗抵达了成功的彼岸,他们身上闪耀着的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榜样。
通过微经典编委会编著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36位诺贝尔奖得主》,去了解和感受诺贝尔奖得主们的奋斗历程、深邃思想和高尚情操,以此获得心灵的感悟和人生的指引。
为了彰显榜样的力量,微经典编委会编著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36位诺贝尔奖得主》一书特意选取了36位影响力大、贡献卓越的诺贝尔奖获奖人物,截取他们人生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付诸笔端,希望带领大家掀开历史尘封的角落,了解这些诺贝尔奖得主们成功背后的力量源泉,体会他们成长的真谛和感悟。
全书共五章,分别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此外,本书还精选了与诸位诺贝尔奖得主相关的大量图片,与文字相配合,力求能向广大读者呈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早期对神学的认识
1929年,马丁·路德·金出生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马丁·路德·金的家族发源于非洲裔美国人的浸信会。他的祖父威廉姆斯是埃比尼泽的一个牧师,也是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亚特兰大分会的发起人。他的父亲后来继承祖父的事业,也成为一名牧师,母亲则是一所学校的教师。
马丁·路德·金从小聪颖好学,1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莫尔豪斯学院攻读社会学,亚特兰大莫尔豪斯学院的学业结束后,他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后来,他又来到宾夕法尼亚州的克劳泽神学院和波士顿大学就读,1951年,获得了神学学士学位,1955年又从波士顿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后来,他开始探索“圣雄”甘地在社会改革方面的非暴力策略。
前期的运动经历
1953年,马丁·路德·金与柯瑞塔·斯科特完婚。婚后的第二年,他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的德克斯特大街浸信会做了一名牧师。
1955年12月5日,公交车事件引发了黑人运动。一位黑人妇女因为拒绝为白人让座,被判入狱两年,这引起了很多黑人的不满。民权积极分子罗莎·帕克斯提出了拒绝遵从蒙哥马利公车上的种族隔离政策,于是反抗热潮开始膨胀。此后,黑人居民发起了对公共汽车的抵制运动,并且选举马丁·路德·金为他们新形势下蒙哥马利权利促进协会的领头人。1956年,公共汽车抵制运动持续了一年,马丁·路德·金因为自己的领导地位而名声大噪。1956年12月,美国政府迫于压力,通过最高法院宣布,阿拉巴马州的种族隔离法律违反了宪法,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种族隔离规定立即废除。
1957年,为了让蒙哥马利的胜利进一步发展,马丁·路德·金和其他南部的黑人领袖建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这一组织。1959年,为了深入了解甘地的思想方针,他来到印度游历,并进一步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策略。年底,他辞去了德克斯特的职务,回到亚特兰大,成为一名埃比尼泽浸信会牧师。
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1963年4月12日,马丁·路德·金和黑人领袖会议的领导人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马丁·路德·金当天被捕,他在监狱中写作了《来自伯明翰监狱的书简》一文。文中,他阐述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初衷和期望,批驳了对民权运动的各种指责。
这篇文章影响很大,这一年的夏天,黑人代表沙特尔沃思牧师得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会见,他郑重说道:“如果没有马丁·路德·金,我们今天是不可能坐在这里的。”总统肯尼迪立即对伯明翰的抗议做出了回应,并且释放了马丁·路德·金。
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工作与自由游行”的过程中,群众示威活动达到了高潮。这次示威运动,有超过二十五万的抗议者聚集在华盛顿特区附近。在林肯纪念馆的台阶上,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著名演讲,震撼和感动了在场的多数抗议者。
演讲的时候,马丁·路德·金的声音十分低沉,节奏很缓慢,不同于一般的开场白:“今天,我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参加这次将成为我国历史上为了争取自由而举行的最伟大的示威集会。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曰,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演讲结束,场下的听众一片沸腾,很多人都哽咽着、呼喊着……
在顶峰时陨落
1963年,马丁·路德·金成为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第二年,他因为倡导民权运动而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他的声望因为这两件事情而持续上升。然而,就在他获得了无数赞美和名气上涨的时候,民权运动内部的领导阶层出现了矛盾。
1967年12月,马丁·路德·金发起了意在对抗经济问题的穷人运动,但这项活动没有得到民权革新运动者的支持,影响力逐渐消减。此后的一年,他在支持孟菲斯清洁工人的罢工中发表了最后的演讲——“我已到达顶峰”,这是他领导的所有运动中的收尾之作。1968年4月4日晚,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分子暗害,年仅39岁。(p51-55)
1901年,瑞典一挪威人俱乐部遵照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先生的遗嘱,将其遗留下来的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分别创立了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并将基金每年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诺贝尔,又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一直延续至今。
回顾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我们会发现,每一个获奖者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和故事:他们要么为了自己内心的一个世界笔耕不辍,要么为了人类和平奋不顾身;他们有可能为了一项研究实验几百次,也可能为了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而各处奔波……他们的故事,足以用“壮美”去形容,用“感动”去评说。
而当我们对这些人物津津乐道或唏嘘感慨时,是否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人用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世界.用自己的奋斗抵达了成功的彼岸,他们身上闪耀着的智慧光芒和精神力量,是否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循着这样的思路,我们选取了36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将他们的生平经历编成一本书,希望带领大家掀开历史尘封的角落,观看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们成功背后的力量源泉,体会他们成长的真谛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