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性学与爱情心理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阅读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您将收获到:

为什么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切精神疾病的根源?

为什么儿童的性意识和性欲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性与爱本一体,但爱却压抑了性?

为什么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俄狄浦斯情结”?

为什么爱既是本能,又是原罪?

为什么性道德是“反人性”的,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呢?

……

了解你的TA真实动机,摸清他的性心理:为了爱还是为了性?

了解男人与女人的真正心理,走进对方心灵,快速俘获对方;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面对性与爱,男人和女人分别如何取舍?

通过性,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更好的教孩子、养孩子!

内容推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的《性学与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自己对病例的分析,在性的问题上得出的一套系统学说。书中阐述了幼儿性欲、青春期的变化、现代人的焦虑等重要问题,其革命性与重要性足与《梦的解析》等量齐观,直接启蒙了整个现代西方社会对性的看法和认知,书中的很多观点放在今天仍有启发价值。

目录

译者前言

序言

第一篇 性学三论

 第一章 性变态

第一节 “性对象”的变异

第二节 性目的之变异

第三节 性变态的共同特点

第四节 心理疾病患者的性行为

第五节 性的部分冲动和快感区域

第六节 神经症常伴随性变态的原因

第七节 幼儿时期的性欲

 第二章 幼儿的性欲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儿童期的性潜伏期及中断

第三节 幼儿性欲的表现

第四节 幼儿期的“性目的”

第五节 自慰的性表现

第六节 幼儿性欲的研究

第七节 性组织的发展阶段

第八节 儿童性欲的起源

 第三章 青春期的改变

第一节 生殖区的首要性及前期快感

第二节 性兴奋

第三节 原欲理论

第四节 男女两性的分化

第五节 对象的寻求

第六节 概要

第二篇 儿童的性理论

第三篇 诗人与白日梦

第四篇 本能的升华

第五篇 爱情心理学

 第一章 男人选择对象的原则

 第二章 阳痿—情欲退化现象

 第三章 处女的禁忌

第六篇 性道德文明与现代人的焦虑

第七篇 无意识

 第一章 “无意识”概念是否合理

 第二章 “无意识”的不同含义

 第三章 无意识情绪

 第四章 抑制的动力学和解剖学

 第五章 无意识系统的特点

 第六章 两种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识别无意识

试读章节

艾伦菲勒斯(Von Ehrenfels)最近出版了一本有关性伦理学的书,书中他阐述了“自然的”性道德与“文明的”性道德之间的不同。他认为,“自然的”性道德是一种控制,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种族的健康发展和活力,而“文明的”性道德则会使人们更勤劳地工作。他指出,如果比较人类的本性和他所获取得的文化成就,就更容易看清楚这两种性道德的明显不同。以下,我将阐述艾伦菲勒斯的相关论点,说明他的这一重要想法和我对这一问题的见解。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文明的”性道德更占优势,个人的生命健康发展就会被破坏。所以说,这一种为了文明而损害个人的道德倾向,如果超越一定界线,结果必定会倒过来,有损于最初的目的。艾伦菲勒斯在论文中明确指出了许多这样的后果,并表明,在西方社会目前流行的性道德法规应对此完全负责。虽然他自己也充分认识到这种性道德为推动人类文明做了巨大贡献,但他最后仍坚持说它有待改革和完善。

在艾伦菲勒斯看来,当今“文明的”性道德的主要特征在于:将曾经对女性的要求,施加到男性的性生活方面,并禁止夫妻之外的任何性生活。虽然文明将性生活限制于一夫一妻制当中,但因为两性性需求的天生差别不可消除,所以男性违规,即偶尔出轨,仍是会被原谅的。如此,这样的要求其实反倒承认了男性有双重标准的性道德规范。如果一个社会允许这种双重标准的规范存在,那它就无法实现“热爱真理、诚信和人道”,于是社会成员就会变得不讲道德、伪善和自我欺骗。

另外,鼓吹一夫一妻制的“文明的”性道德缩小了个人对性对象的选择范围。当今的文明人出于人道与性安全的考虑,生存竞争降到了最低限度,性选择成了使种族品质得以改进或发展的唯一因素了。

艾伦菲勒斯对“文明的”性道德的种种恶果的列举,并不完全,他还漏掉了一种:它滋长了现代人的精神不安,而且使得这一现象在社会中迅速扩散传染。我所知道的是,有的神经症患者自己就能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个性人格与社会规范要求存在对立。然后,这些患者还会主动询问医生,问这是否就是他病症的原因。有的人还提到:我们全家人都要患上神经质了,我们都想要自己的生活比实际好,但我们却无能为力。”医生们还发现了,这些患上神经症的人群,他们的家族历史通常有这样的共同点:患者的祖辈原本生活在天然纯朴的乡下,他们个性粗犷而富有活力,后来,他们来到城市打拼,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同时还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后代即患者们培养成像城市人一样,具有高文化素质。这一共同的现象引起了医生们的注意和思考,但最终,精神科专家提出了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说明了精神病患者的逐渐增多跟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相关。对于他们的结论,我们可以引用一些著名观察者的观点。

以下是艾伊尔(W.Erb)的观点:  “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做这样的总结:种种造成神经紧张的原因,在现在的社会有增无减,我们是否应该认为这是现代生活导致的?我认为,只要稍微观察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看出答案很明显是肯定的。

“事实是:人们必须投入很多的精力及心智,才能创造出现代文明的每一次成就,推动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之中,生存竞争必定十分激烈,也就要求每个人的能力都要到达一定的高水平。(P150-151)

序言

在人类思想史上,弗洛伊德的地位饱受争议。社会学家菲力普·里夫评价说,他的写作“也许是20世纪汇成著作的、最重要的思想体系……这个人的伟大之处不容置疑”。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弗洛伊德的思想价值被过分夸大了。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犹太人,曾就读于维也纳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第二年,他开了一家诊所,从事精神病的催眠治疗工作。1895年,他与约瑟夫.布鲁尔合作了《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在此书中,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了精神分析法,又称心理分析法,从此被奉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泛性论”。常人把“性”等同于生殖活动,但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一种驱使人们去寻求快感、欢乐的能量,他把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视其为人类生命力的最深、最强大的根源。在弗洛伊德看来,许多貌似与性无关的现象,如心理疾病、艺术创作或者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激情,其实都与性有关。用“力比多”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和核心之一,因此,他所在的那个年代的心理学家把他的理论称为“泛性论”。

本书是弗洛伊德的论文合集,比较全面地反应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中,《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和《性道德文明与现代人的不安》三篇,是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角度阐释“性”的经典著作,也是构成“泛性论”的核心。

以如今的学术眼光来看,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确有不完备或偏颇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著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甚至可以说,近现代以来心理学的兴盛和长足发展,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他的性学说,让人们得以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去探知人性最深处的奥秘,虽说有时会失于片面,但也是深刻的片面。

为了更准确地向读者呈现弗洛伊德的思想,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外文原著,同时为了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轻松,我们的译文力求化繁为简,通俗易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