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躬行出真知(王守觉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尹晓冬//付森//李艳平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尹晓冬、付森、李艳平著的这本《躬行出真知(王守觉传)》以王守觉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全书共分十一章。第一至第五章的内容,基于已有的传记和报道,同时使用了同济大学档案馆、上海档案馆、中科院档案馆的档案资料,以及大量访谈资料,这部分内容生动地反映了传主求学和科研工作前期的学术成长经历和研究特点。第六、七、八章,首次详细梳理了传主近三十年的学术经历和成果,得到了传主的首肯。这部分是传主学术经历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也反映了传主不断开拓新领域,勤于实践的研究特点。第九、十、十一章记述王守觉在学生的培养、电子学会和科学合作方面的工作。结语是作者对传主学术成长经历的特点和关键性因素的初步思考总结。

内容推荐

王守觉,他是我国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的奠基人之一,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和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的开拓者。他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并在我国研制的晶体管高速计算机中得到应用。他利用硅平面工艺制成硅平面晶体管,为我国研制应用于国防领域的微型计算机奠定了基础。他成功地用自制的图形发生器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膜版,解决了制约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集成逻辑电路一一多元逻辑电路,大幅提高了电路运算速度。他创建了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使神经网络对实物对象的识别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尹晓冬、付森、李艳平著的这本《躬行出真知(王守觉传)》以时间为脉络,将传主的生平分十一章记叙,即家世与家风、曲折求学路、初展创新才华、研制半导体器件、开拓集成电路领域、研制多元逻辑电路、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创建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研究生培养、科学合作、电子学会工作。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言

第一章 家世与家风

 出身名门

 父母双亲

 姊妹兄弟

 家风熏陶

第二章 曲折求学路

 家庭教育

 小学和中学时期

 战乱中的大学生活

第三章 初展创新才华

 在镭学研究所的时光

 铁路自动信号系统设计

 参加国家基本建设

第四章 研制半导体器件

 向科学进军

 在苏联学习

 锗高频晶体管研制

 攻克硅平面型晶体管

 服务“两弹一星”

 制成固体电路

 打破封锁

第五章 开拓集成电路领域

 被打倒的三年

 研制成功积木式自动图形发生器

 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自动制版

 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

第六章 研制多元逻辑电路

 拓展思路发明多元逻辑电路

 DYL1300试验性计算机

 多元逻辑高速数码乘法器电路

 研制成功多元逻辑8位高速数一模(D/A)转换器

 多元逻辑电路的应用及意义

第七章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

 涉足人工智能新领域

 制成“预言神一号”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

 解决半导体工业生产优化问题

 “预言神二号”人工神经网络计算机

 通用神经网络处理机——Hopfield网络硬件

 研究半导体人工神经网络的意义

第八章 创建多维空问仿生信息学

 提出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新方向

 建立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理论体系

 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的实践成果

 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的评价与影响

第九章 研究生培养

 因材施教精心培养

 人才培养经验

 学术传承

第十章 科学合作

 从无到有——创建浙江工业大学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

 回报母校——建立同济大学半导体信息与技术研究所

 鼎力相助——建设厦门大学电子工程系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所

第十一章 电子学会工作

 《电子学报》三十载

 让CJE走向世界

 积极推进《电子学报》与CJE学术交流

结语 探寻学术强国之路

附录一 王守觉年表

附录二 王守觉主要论著目录

附录三 王守觉培养研究生名单

参学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936年,11岁的王守觉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中。一年后,王守觉刚读完初一,1937年7月,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淞沪抗战后,上海失守,战火很快威胁到苏州。已经63岁的王季同带着全家离开了即将沦陷的家乡,开始了逃难的生活。当时苏州不通铁路,轮船也很少,一家人只好租了一艘木船,一桨一桨划到镇江。坐在船上,透过船仓顶棚的缝隙看着外面的天空,听着远处隆隆的炮声,王守觉心里充满了愤怒。七十年后,王守觉在苏州中学的一次报告中说:“我十二岁的时候遇上日本侵华战争,亲眼目睹,由于我们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挨打。我那个时候也在苏州,我初中一年级是在苏州念的。那个时候日本的飞机也很落后,是双翼,就是两个翅膀的飞机。可以看到,双翼的飞机飞得很低很低,用机枪向下扫射。当时中国有少数的高射炮,但只局限于在南京、上海有此装备,咱们苏州没有。它就在那里扫射,我们就干着急,没有办法。所以,科学技术落后,就要挨打。”

从镇江一家人又搭乘小货轮、扒火车、步行走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经南京、武汉和长沙,11月,辗转到达湖南湘潭,投奔正在此筹建中央机器厂的大哥王守竞。

王守竞1936年受命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筹建中央机器制造厂,任筹委会主任委员。资源委员会还同时奉命筹办中央钢铁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三厂协同建设,共同勘选厂址。考虑到日本帝国主义军事势力已由东北进入关内,威胁北京、天津,经初步规划重工业基地准备选在湖南、江西,以保安全。1936年底,王守竟会同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委会主任恽震、中央钢铁厂筹委会主任程义法,前往湘潭,在公路干线旁共同选定三厂厂址。该地水路交通便利,易于原料、燃料及产品的运输。国家开始重工业建设,兴办机器制造厂,对积弱积贫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件大事。对盼望国家富强,一直梦想走出实业救国道路的王季同来说,这无疑让他充满了希望。厂址选定后,王守竞满怀壮志飞赴美国,按计划与美方厂商洽谈技术合作,选购机器设备,聘请外籍技师。七七事变爆发后,王守竞于是年10月自美返国,将筹委会自南京迁至湘潭,就近指挥。由于战争首先在华北和上海等地进行,离湘潭尚远,建厂工作仍按计划紧张进行。

王守竟设法把父母和两个年幼的弟弟接到湘潭不久,12月13日南京失守,战事突变。日寇溯江而上,华中变为前线,湘潭上空很快出现敌机盘旋侦查,资源委员会筹建中的三厂被迫准备迁移,王家也再次踏上逃难的旅程。他们离开湘潭到广州,又从广州到香港,再绕道越南海防、老街,经过半年多的周折,终于在1938年年中逃到昆明。同年,王守竞及其领导的中央机器制造厂筹委会人员也来到昆明。

1938-1942年,王守觉随父母在昆明度过了抗战中四年的艰苦岁月。开始,父母与他和小哥哥一起租住在农民家中,1940年,父母搬入大哥王守竞工作的中央机械厂宿舍,王家在厂外不远的农村盖起了两间茅屋,王守觉就住进自家的房子。

1939年春,停学一年多后,王守觉进入昆明天南中学,读初三下学期。初中毕业后,王守觉本想考高中,却因为疾病缠身,住进了医院。出院后因缺课时间太长,校方不同意他回原班上课,他又不愿意重读,便辍学在家。

和战时所有的家庭一样,王家这时的经济十分困难。家里的生活主要靠离开苏州时带出的有限的积蓄,还有靠工资生活的哥哥们的帮助。14岁的王守觉不甘心在家吃闲饭,就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干过多个工作,当过测量员、修过钟表,在自家的茅屋旁养过猪,还曾手工自制门锁出售。

P26-28

序言

我出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从小就受到当时社会少年思潮的影响,在心里充满着矛盾和思虑。一方面是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民族自豪感,而另一方面是看到外滩公园门口挂的“华人与狗禁止入内”以及日寇侵华对苏州用飞机低飞扫射,而我国没有反击之力的种种事实;“为什么?”与“怎么改变它?”就成为占据我脑海的主要问题。为什么我国科技落后?为什么我们念的书里都是洋人的名字、洋人的学问?中国人的聪明智慧都到哪里去了?这使我从小形成喜欢自己思考的习惯。再加身体不好,高中三年时间没有上学,自己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感到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对自己更加深刻有用。进入大学以后觉得学习很轻松,而考试总是名列前茅,更增强了自己思考问题的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看到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提高革命理论,总结出“实践论”、“矛盾论”等伟大的理论著作,让我茅塞顿开。党中央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更使我敢于思考勇于实践,对我一生六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得益匪浅。

我参加祖国建设工作已六十多年。这六十多年里可以分成两个主要阶段:从大学毕业到我六十岁从半导体研究所所长行政岗位上退下来这三十六年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主要是按照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跟踪国外半导体电子技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早年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相继得了不少国家与部委级的奖励,并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第二阶段是我从所长岗位退下来以后的近三十年。我从信息科技的客观发展规律出发,试图从国外信息科学中的相对薄弱领域(人工智能有关基础领域)做出突破性的工作,从而实现要外国人来学习中国科学理论的梦想。

我的第二阶段科研工作的历程是从神经计算机硬件研究开始,经过了不断延伸与深入的发展,过程如下:神经计算机硬件研究一人工神经网络软件与算法研究一人工神经网络的高维空间几何分析方法一高维空间点分布分析与模式识别一仿生模式识别一高维仿生信息学一浮动网格的计算机图形学……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从高维空间几何分析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的SLAM模型学习算法以后,相继提出了仿生模式识别和更为广义的高维仿生信息学新基础理论,并在企业与地方的经济支持下发展了超低数据量(48字节)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浮动网格的人脸与表情自动生成技术等实用技术。

我的第二阶段三十年来的工作,领域覆盖面宽而比较分散,偏离国外的通用方向愈来愈大。但这三十年来的工作说明了以下二点:(1)中国人是聪明能干的,任何新领域只要按照毛泽东同志“实践论”和“矛盾论”所阐明的规律性,破除对洋人权威的迷信,刻苦拼搏,总能在五年左右时间内,走到学科的最前面,获得接近或超过国际上的最好效果。(2)由于近代数百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落后的这一现实,使中国民间和社会上根深蒂固地形成一种崇洋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几乎每一位中国人。这就对中国超越“洋拐棍”限制的工作,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记得1984年我被中科院作为中美两国科学院杰出学者互访计划派往美国,在几所大学做学术交流报告。会后有中国人问我“你在美国待了多少年?在哪个学校念的书?”,真叫我哭笑不得。

感谢中国科协设立“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感谢这本传记的以尹晓冬领衔的执笔人。我的科研活动传记第一阶段工作很好写,很明确,但第二阶段工作很难写,因为不少工作都是开着口的(即开放性的,未最终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的系统化与完善化。而学术著作出版物总要落后于实际工作发展好几年。科学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希望我第二阶段的科研工作能够成为年轻人超越世界最高峰的一段梯子,在科学方面实现中国梦,也实现我的梦。

后记

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小组一直围绕着王守觉院士学术成长经历开展采集工作和资料整理。此项研究缘于我们2010年开始的王守武院士学术成长经历采集项目,我们对王守武的同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的弟弟王守觉充满了兴趣,于是2011年暑假我们去苏州拜访王守觉院士,基于对王守武院士研究的基础,加之我们的学科背景,王守觉院士欣然同意我们来写他的传记。在半导体所,所里人亲切地称王守武为“大王先生”,王守觉为“小王先生”,两位院士都十分平易近人。几年来,我们在搜集这两位院士兄弟学术成长的资料中,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善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国家为集体甘于奉献、务实奋斗的精神。

于我们而言,非常庆幸能够有机会进行这个研究。我们最初知道王家的是王院士的大哥王守竟——中国最早在量子力学取得成就的物理学家,对王家这个英才辈出的大家族充满了崇敬,而亲自能研究其家族的人员,亲耳去聆听王家的历史与现在,使我们对这个家族的感受不再停留在文献上,这是个让我发自内心喜爱的选题。在数十次的接触中,这位耄耋老人的自信、睿智、豁达和他对人生的态度、感悟,是此课题给我们的另一笔财富。

首都师范大学参加采集工作的有尹晓冬、李艳平、付森多位老师,还有季莹、蒋茜、康静、段士玉等研究生同学。季莹同学参加了项目的全过程,她工作耐心细致、承担了大量繁琐的访谈录音整理、资料数字化及整理、编目等工作。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付森完成了硕士论文“从多元逻辑电路到多维空间仿生信息学的自主创新之路——王守觉院士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科研活动”(2013年,导师李艳平),季莹完成了硕士论文“王守觉院士1942-1978年的学术经历”(2014年,导师尹晓冬),蒋茜完成硕士论文“王守觉院士学术传播工作研究”(2015年,导师李艳平)。2014年7月,尹晓冬、付森、季莹、李艳平执笔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

本书主要由尹晓冬、李艳平、付森执笔完成。尹晓冬负责第五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王守觉主要论著目录;李艳平负责导言、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语、参考文献;付森负责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王守觉培养研究生名单由蒋茜整理完成;尹晓冬负责全书的统稿。

在本书完成之时,我们并未感到轻松,王守觉院士经历丰富、科研成果丰硕,我们虽然努力全面回顾、梳理、总结王守觉院士的科研工作,但水平有限,尤其涉及到学术部分,难免疏漏,有未尽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尹晓冬

2015年3月于首都师范大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