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谈修养(修订增补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朱光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谈修养》是一代大师朱光潜写给青年的人生启示录,是迄今已畅销70年的青少年成长必读书。书中,作者以诚挚的态度与读者谈心,谈来谈去都是做人的道理。本书能解开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帮助你沉淀心灵实现自我的成长。

作者这样评价本书:这本小册子,我知道,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是我希望它在这片时间能藉读者的晶莹的心灵,如同浮云藉晶莹的潭水一般,呈现一片灿烂的光影。精神不灭,这影响尽管微细,也可以蔓延无穷……

内容推荐

《谈修养》是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经典作品,是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是全新修订增补版。

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前,请先读完这本书。这里有你成长必须懂的道理,有你受益一生的处世哲学。

目录

自序

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给现代中国青年

谈立志

朝抵抗力*大的路径走

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

谈处群(上)——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征

谈处群(中)——我们不善处群的病因

谈处群(下)——处群的训练

谈恻隐之心

谈羞恶之心

谈冷静

谈学问

谈读书

谈英雄崇拜

谈交友

谈性爱问题

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谈休息

谈消遣

谈体育

谈价值意识

谈美感教育

附录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一)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二)——在混乱中创秩序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三)——民族的生命力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四)——游戏与娱乐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五)——谈理想与事实

给《申报周刊》的青年读者(六)——谈敬

我要向青年说的

试读章节

近代社会心理学家讨论群的成因,大半着重群的分子具有公同性。第一是种族语言的同一,其次则为文化传统,如学术、宗教、政治及社会组织等,没有重要的分歧。有了这些条件,一个群众就会有公同理想、公同情感、公同意志,就容易变为公同行动,如果在这上面再加上英明的领袖与严密的制度,群的基础就很坚固了。拿公同性一个标准来说,我们中华民族似乎没有什么欠缺可指。世界上没有另一个民族在种族语言上比我们更较纯一些,也没有另一个民族比我们有更悠久的一贯的文化传统。然而我们中华民族至今还不能算是一个团结紧密而坚强的群,原因在哪里呢?说起来很复杂。历史环境居一半,教育修养也要居一半。

浅而易见的原因是地广民众。上文列举群的公同性,有一点没有提及,就是公同意识。同属于一群的人必须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属的群确实是一个群而不是一班乌合之众;并且对于这个群有很明了的认识,和它能发生极亲切的交感共鸣。群的精神贯注到他自己的精神,他自己的精神也就表现群的精神。大我与小我仿佛打成一片,群才坚固结实。所以群的质与量几成反比。群愈大,愈难使它的分子对它有明确的意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微;群愈小,愈易使它的分子对它有明确的意识,群的力量也就越强。群的意识在欧洲比较分明,就因为欧洲各国大半地窄民寡。近代欧洲国家的雏形是希腊和罗马的“城邦”。城邦的疆域常仅数十里,人口常常不出数千人,有公众集会,全体国民可以出席,可以参预国家大政,他们常在一起过公同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自然容易发达。我们中国从周秦以后,疆域就很广大,人口就很众多。在全体国民一个大群之下,有依次递降的小群。一般人民对于下层小群的意识也很清楚,只是对于最大群的意识都很模糊。孟子谈他的社会理想说:“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是一个很理想的群,但也是一个很小的群,它的存在条件是“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一直到现在,我们的乡民还维持着这种原始的群,他们为这种小群的意识所囿,不能放开眼界来认识大群。我们在过去历史上全民族受过几次的威胁而不能用全民族的力量来应付,但是在极大骚动之后,社会基层还很稳定,原因也就在此。可幸者这种情形已在好转中,交通日渐方便,地理的隔阂愈渐减少,而全民族分子中间的接触也就愈渐多。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这次的抗战都可以证明我们现在已开始有全民族的意识和全民族的活动。在历史上我们还不曾有过同样的事例。

在地广民众的情形之下,群的组织虽不容易,却也并非绝对不可能。它所以不容易的原因在人民难于聚集在一起作公同的活动,如果有一个公同理想把众多而散处的人民摄引来朝一个目标走,他们仍可成为很有力的群。这次签约反抗轴心侵略的二十六个国家站在一条阵线上成为一个群,也就因为这个道理,从这些事例,我们可以见出要使广大的民众团结成群,首先要他们有公同理想,要尽量给他们参加公同活动的机会。公同活动就是广义的政治活动。所以政治愈公开,人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机会愈多,群的意识愈易发达,而处群的能力也愈加强。因为这个道理,民主国家人民易成群,而专制国家人民则不易成群。我国过去数千年政体一贯专制,国家的事都由在上者一手包办,人民用不着操劳。在上者是治人者,主动者;人民是治于人者,被动者。在承平时,人民坐享其成,“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在混乱时,人民有时被迫而成群自卫,亦迹近反抗,为在上者所不容,横加摧残压迫。在我国历史上,无群见盛世太平,有群即为纷争攘乱。在这种情形之下,群的意识不发达,群的德操不健全,都是当然的事。

政体既为专制,而社会的基础又建筑于家庭制度。谋国既无机缘,于是人民都集中精力去谋家。在伦理信条上,我们的先哲固亦提倡先国后家,公尔忘私,于忠孝不能两全时必先忠而后孝;但在事实上,家的观念却比国的观念浓厚。读书人的最高理想是做官,做官的最大目的不在为国家做事,而在扬名声,显父母。一个人做了官,内亲和外戚都跟着飞黄腾达。你细看中国过去的历史,国家政治常是宫廷政治,一切纷争扰乱也就从皇亲国戚酿起。至于一般小百姓眼睛里看不见国,自然就只注视着家,拼全力为一家谋福利,家与家有时不免有利害冲突,要造成保卫家的势力,于是同姓成为部落,兄弟尽可阋于墙,而外必御其侮。部落主义是家庭主义的伸张,在中国社会里,小群的活动特别踊跃,而大群非常散漫,意见偶有分歧,侵轧冲突便乘之而起,都是因为部落主义在作祟。就表面看,同乡会、同学会、哥老会之类的组织颇可证明中国人能群,但是就事实看,许多不必有的隔阂和斗争,甚至于许多罪恶的行为,都起于这类小组织。小组织的精神与大群实不相容,因为大群须化除界限,而小组织多立界限;大群必扩然大公,而小组织是结党营私。我们中国人难于成立大群,就误在小组织的精神太强烈。

P50-53

序言

十年前我替开明书店写了一本小册子,叫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那时候我还在欧洲读书,自己还是一个青年,就个人在做人、读书各方面所得的感触,写成书信寄回给国内青年朋友们,与其说存心教训,毋宁说是谈心。我原来没有希望它能发生多大的影响,不料印行之后,它成为一种销路最广的书,里面一部分文章被采人国文课本,许多中小学校把它列入课外读物。上海、广州都发见这本书的盗印本,还有一位作者用“朱光潸”的名字印行一本《给青年的十三封信》,前三四年在成都的书店里还可以看到。我于是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作者见知于世,知我者固多,罪我者亦复不少。这一切,我刚才说,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坦白地说,这样乘其不意地被人注视,我心里很有些不愉快。那是一本不成熟的处女作,不能表现我的成年的面目,而且掩盖了后来我比较用心写成的作品。尤其使我懊恼的是被人看作一个欢喜教训人的人。我一向没有自己能教训人的错觉,不过我对于实际人生问题爱思想、爱体验,同时,我怕寂寞,我需要同情心,所以心里有所感触,便希望拿来和朋友谈,以便彼此印证。我仿佛向一个伙伴说:“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想,你呢?”我希望看他点一个头,或是指出另一个看法。假如我口齿俐朗,加上身边常有可谈的朋友,我就宁愿对面倾心畅谈,决不愿写文章。无如我生来口齿钝,可谈的朋友又不常在身边,情感和思想需要发泄,于是就请读者做想象的朋友,和他作笔谈。我用“谈”字毫不苟且,既是“谈”就要诚恳亲切。假如我的早年那本小册子略有可取处,大概也就在此。

这是十年前的话。过去几年中很有几家书店和杂志为着贪图销路,要求我再写给青年信那一类的文章,我心里未尝不想说话,却极力拒绝这些引诱,因为做冯妇向来不是一件惬意的事。于今我毕竟为《中央周刊》破戒,也有一个缘故。从前在那部处女作里所说的话很有些青年人的稚气,写时不免为一时热情所驱遣,有失检点,现在回想,颇有些羞愧。于今多吃了十年饭,多读了几部书,多接触了一些人情世故,也多用了一些思考体验,觉得旧话虽不必重提,漏洞却须填补。因此,《中央周刊》约我写稿,我就利用这个机会,陆续写成这部小册子中的二十来篇文章,其中也有几篇是替旁的刊物写的或没有发表的,因为性质类似,也就把它们集在一起。

读者有人写信问我:这些文章有没有一个系统?有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我回答说:在写时我只随便闲谈,不曾想把它写成一部教科书,并没有预定的系统或中心思想。

不过它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系统。这些年来我在学校里教书任职,和青年人接触的机会多,关于修养的许多实际问题引起在这本小册子里所发表的一些感想。问题自身有些联络,我的感想也随之有些联络。万变不离宗,谈来谈去,都归结到做人的道理。  它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中心思想。我的先天的资禀与后天的陶冶所组成的人格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我的每篇文章都是这有机体所放射的花花絮絮。我的个性就是这些文章的中心。如果向旁人检讨自己不是一桩罪过,我可以说:我大体上欢喜冷静、沉着、稳重、刚毅,以出世精神做人世事业,尊崇理性和意志,却也不菲薄情感和想象。我的思想就抱着这个中心旋转,我不另找玄学或形而上学的基础。我信赖我的四十余年的积蓄,不向主义铸造者举债。

这些文章大半在匆迫中写成的。我每天要到校办公、上课、开会、和同事同学们搬唇舌、写信、预备功课。到晚来精疲力竭走回来,和妻子、女孩、女仆挤在一间卧室兼书房里,谈笑了一阵后,已是八九点钟,家人都去睡了,我才开始做我的工作,看书或是作文。这些文章就是这样在深夜里听着妻女打呼鼾写成的。因为体质素弱,精力不济,每夜至多只能写两小时,所以每篇文章随断随续,要两三夜才写成,运思的工夫还不在内。我虽然相当用心,文字终不免有些懈怠和草率。关于这一点,我对自己颇不满,同时也羡慕有闲暇著述的人们的幸福。

目前许多作者写书,尝自认想对建国万年大业有所贡献,摇一支笔杆,开一代宗风。我没有这种学问,也没有这种野心或错觉。这本小册子,我知道,像一朵浮云,片时出现,片时消失。但是我希望它在这片时间能借读者的晶莹的心灵,如同浮云借晶莹的潭水一般,呈现一片灿烂的光影。精神不灭,这影响尽管微细,也可以蔓延无穷。

民国三十一年冬在嘉定脱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