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你的人生由你打造
“要去自己要去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现在所在的地方。”
巴菲特夫妇在教育子女方面目标非常明确,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所做的每件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特殊印记。
巴菲特告诉孩子:“你的人生由你打造。”职位、地位或财富潜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得开心和快乐。所以他的大女儿成了一位投身教育事业的家庭主妇;长子霍华德经营了一家农场还兼职做摄影师;而小儿子彼得则选择了音乐之路。他们没有一个人“子承父业”,进军金融界!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有不同的过法,有的轰轰烈烈,流芳千古,有的平平淡淡。只在自己家人、朋友脑海里划下一道轨迹。选择的钥匙就在你手里,你决定自己的路往何方。
“什么?你要退学?”
“是的,妈妈,我想经营一座农场。”
当霍华德向母亲提出这个埋藏在自己心底多年的想法时,巴菲特夫人苏茜非常诧异,因为无论在什么社会,读完书再工作已经成为一条铁律。她决定和丈夫巴菲特商量一下再说。
一向对子女采取宽松教育的巴菲特,也开始犹豫了,他不知道这是霍华德一时的冲动还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在一个夜晚,巴菲特找霍华德好好地谈了一次。原来霍华德自小就羡慕那种田园生活,希望在一片土地上播种希望,收获梦想。看到儿子讲起农场时发亮的眼睛,巴菲特不禁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
年幼的巴菲特就对经济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满脑子都是如何做生意。他五岁时就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就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红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挣取外快。当读到价值投资鼻祖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时,他就像一个迷茫的信徒受到神的指引一样,一下子顿悟,并不断学习,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想到这里,巴菲特语重心长地告诉霍华德,人的能力有时_候并不需要学校的一张毕业证书来证明,读大学也并不是所有人的必经之路,所以他不反对儿子的退学决定。不过这不是喝水吃饭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如果开农场真的是儿子的梦想,退学也无可厚非,但如果这只是霍华德一时兴起,那么退学将成为他人生永远的痛。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一个人被迫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绝对是最大的痛苦。不管别人的看法如何,你的生活都是自己经历,都是自己在感受。只有过上你自己喜欢的人生,你才能创造性地把它做好,你的主动性会不知不觉地发挥出来,你会享受自己的人生旅途,大部分人之所以过得不快乐,就是因为他们是为别人而活,他们的人生是被别人设计的。
所以巴菲特还是赞成儿子自己的选择,只要他能够完全把握好这件事的得失。不过霍华德毕竟以前没有开过农场,也许好好经营一块土地对那些从小就和泥土打交道的农夫来说,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情了,但对于他来说,就有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了。当巴菲特在大学学习投资方面的内容时,有同学问他到底一天花多少时间来准备功课,巴菲特回答说自己无法精确知道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因为他一直在读书、温习功课,他认为“我已经准备得足够好了”这种事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下馅饼,任何事情都需要你去准备和了解。巴菲特把这个道理告诉了霍华德:要想实现自己这个梦想,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辛。
于是霍华德卖了祖父给他的股票,买了一台推土机,开始务农。他按市价向父亲租用了一家农场,尝试协助农民生产更多的农作物。后来他更远赴非洲,致力于一场对抗贫穷与饥饿的战争。他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让非洲农民能够免费使用抗旱玉米生物科技。
真正的爱,不是约束,不是占有,而是让对方过得更好。在孩子们还非常小的时候,巴菲特就对他们进行宽松的教育,让他们喜欢什么就玩什么,他所做的就是让孩子们不接触毒品等那些真正伤害人一辈子的事物,因为人是社会动物,如果违背伦理道德,违背法律民风而追求自己的“个性”,终究会误人误己。他不因为自己的好恶左右孩子们自己的判断,他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守卫者,而不是一个领路者。要想孩子一生过得灿烂和充实,就必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P2-4
2006年6月,当时的世界第二富翁,被誉为“股神”的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宣布,捐出370亿美元投向慈善事业,这些财富约占其私人财富的85%。当时,《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他:“您把大部分财富都捐了出去,您会给您的儿女留下什么呢?”
沃伦·巴菲特说:“我已经把最珍贵的财富留给了我的儿女啊。”
“儿女们小的时候,我并没有过多要求,而是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玩泥巴侍弄花草,听音乐唱歌,看摄影作品,在田野里疯跑,都是他们生活的内容。我所做的就是尽量使儿女们快乐,并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事物,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我也从来没有要求过他们必须成为企业家,而是让他们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勤于思考,总结了一些规律。所以,我经常告诫儿女们要有点思考的习惯,并在勤于思考中学会善于思考。
“活着,快乐最重要,亿万财富不会给人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你的激情和理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钱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只有拥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而丰富的人生,因此,可以说,我已经把我最珍贵的财富都赠送给了我的儿女们。”
他被称为“股神”,是不少投资界大佬的人生导师;他是一个大慈善家,为全球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他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父亲,是三个儿女的好爸爸。作为投资人,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是成功的;而作为父亲,他也是出类拔萃的。
尽管巴菲特的三个儿女没有继承巴菲特的衣钵成为金融界的弄潮儿,但他们都在所处的行业中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长女苏茜,成了一个基金管理人兼家庭主妇,热心于教育事业;长子霍华德,在为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做着自己的努力;小儿子彼得,则成了获得艾美奖的音乐家。
也许,你会认为巴菲特的三个儿女没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继续“股神”的传奇,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巴菲特的儿女们并没有因为父亲的杰出而丧失个性,他们过得很开心,都有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商场如战场,巴菲特是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里的常胜将军,但是巴菲特从不把“战争”中的负面影响带到自己的家庭里去。在儿女面前,巴菲特永远是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父亲,是儿女们前进路上的良师益友。他从不在儿女面前眉头紧锁、郁郁寡欢;他对儿女们宽容而且民主,给他们充分的自由选择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在人生路上,巴菲特放手让儿女们独立思考与成长,给予他们真正的尊重和关爱。他认为儿女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未来,需要用自己的肩膀去担负属于自己的人生。 与此相对的是,在当下的中国,许多父母会给儿女大量的金钱支持,让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许多家长一味给儿女讲美的一面,却只字不提恶的一面,当儿女走进社会后,就会变得茫然和无助,面对意外不知所措;许多父母会为儿女包办一切,让他们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的过每一天,然而,父母憧憬的未来却未必是儿女想要的人生……
假如父母不尊重儿女的独特性,也不允许他们去发掘自己的天赋,这就会导致不幸的结果。儿女需要犯错,才能从中学习;儿女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才能建立自尊。当善意的父母给儿女铺就的道路太过平坦时,父母就剥夺了儿女赢取自尊的机会,这也会让儿女们在塑造性格的过程中欠缺了战胜挫折的经历。对儿女们而言,只有战胜这些挫折才能拥有真正、持久的自信。即便是不富裕的家庭,父母也能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儿女的人生走向,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也有独一无二的方式,寻找自己在世上要走的道路。
本书以巴菲特的家庭教育为切入点,以巴菲特给儿女的忠告为主题,解读巴菲特如何融合自己的智慧和父爱,向自己的儿女传授面对充满挑战的生活的技巧,并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同时,你也可以从本书中学会如何尊重,爱护一个人,如何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你会发现,其实成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贡品,而是你可以采撷的果实。
谨以此书与天下所有希望成功的人共勉。
白虹、陈立编著的《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精编版)(精)》为年轻人提供了化解人生困局的方法,以投资为例:“首要的规则是不要赔钱,那么你需要在别人畏惧时保持自己的贪婪,但同时又要当心不要把投资变成了投机,因为你付出的是价格,而得到的是价值!”
白虹、陈立编著的《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精编版)(精)》以巴菲特的家庭教育为切入点,以巴菲特给儿女的忠告为主题,解读巴菲特如何融合自己的智慧和父爱,向自己的儿女传授面对充满挑战的生活的技巧,并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同时,你也可以从本书中学会如何尊重,爱护一个人,如何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你会发现,其实成功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贡品,而是你可以采撷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