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上最高级动物与智慧结晶的人类,既然生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就难以避免社会交际活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每天都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家人、朋友、同事,每天我们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在家和家人相处,出门和朋友交往、和同事共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参加的社会交际活动。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在和他人相处共事时能做到得心应手,而有些人一旦参与到社交活动中便处处受阻碍呢?其实,在社交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的关键在于人们懂得如何进行社交心理的自我调节。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张,在A城市一个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自己腼腆的性格,他很少和公司的同事交往。工作时,他兢兢业业,按时完成各项任务。但是每天上班,难免要和自己的领导和同事来往,一旦涉及到打交道,小张就表现出一副畏缩和胆怯的样子。
本身性格内向的他,不知道怎么和他人打交道,这种如何融人大家的社交圈子的心理上的挑战使他不知所措。他常常想,为什么别人可以自在地在一起谈工作、聊天,而自己却一直缩在一角呢?他好羡慕那些性格开朗、大方的人,羡慕他们的人缘、羡慕他们的处事风格。他也一直想学着变得外向些,却又总觉得和大家没有共同话题,无法与他人谈到一块儿去。
小张腼腆的心理使他失去了很多交朋友甚至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要想在社交中大方地和他人相处,如何改变腼腆的现状,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社交心理呢?
第一,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每个人在人格理论上都有某个地方是害羞的、内向的。一个性格腼腆的人在社交中不要自卑,不要将一些负面效应影响到自己。多尝试着主动去人多的地方,主动参加一些活动,寻找共同话题,没有共同话题就仔细聆听他人所说的内容,用“我也是”“我同意你的看法”“你说得好有趣哇”之类的语言来与他人沟通交流。“走出去”,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外向,这种感觉其实很不错。
第二,欲速则不达,不急于求成。腼腆不是你的错误,内向可以慢慢改变。在使自己由腼腆、内向转变为外向的过程中不要急功近利。尝试着慢慢改变,循序渐进。例如,先和自己身旁的同事打交道,再和同事的朋友建立友好关系。每天进步一小步,体验社交带来的喜悦,你会习惯性地继续走下一步。
第三,试着找一个参照物进行练习。将参照物看作自己需要打交道的对象,练习对其进行交谈,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尝试着表现自己。
除了腼腆心理外,在社交中还有很多我们常见的社交心理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以达到更好的为人处世的效果。以下是部分社交心理的“自我调节术”,提炼出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1)情绪——控制情绪
在社交中我们要懂得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情绪稳定的人相比那些喜怒无常的人来说更容易让人感到亲切,更容易拥有好人缘。控制情绪的关键在于最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切忌虚伪做作。要懂得拿捏好情绪表现的分寸,否则过犹不及。
(2)猜疑——减轻疑心病
在社交中,最重要的便是交往双方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当对对方产生猜疑时,我们要仔细考虑我们的猜疑是否有依据,不能无端猜疑他人。因为有些猜疑和矛盾是由于彼此之间相互的误解。倘若这种猜疑出现后,我们要与对方加强沟通和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双方的内心世界,从而消除误解,解除猜疑。
(3)妒忌——正确处理妒忌
妒忌分为积极型的妒忌和消极型的妒忌。积极型的妒忌促使人们不断前进,最终取得成功;而消极型的妒忌容易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内心产生一些邪恶的想法,最终误入歧途。我们要正确对待嫉妒,心胸开阔、真诚和善地与人相处,与其嫉妒别人的成功,不如我们自己去努力奋斗,使自己事业有成,得到社会的认可。
※社交心理学箴言※
懂得社交心理的自我调节,可以使你在任何社交活动中都能够游刃有余,并且拥有一个好人缘。反之,你的社交活动则会处处“碰钉”,处处受阻。
P10-12
懂点心理,你可以更受欢迎
正如美国成人教育之父、的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85%则是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事技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脉圈和交际能力被视为核心的“生存能力”之一,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和水平显得更为重要,甚至直接决定着其职业发展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年轻人闯荡社会,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个坑。善于结交朋友,建立丰富的人际关系,能让你在办事时如鱼得水。人际沟通能力是年轻人闯荡社会的基本技能。与人交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基础,可以帮你提高沟通的成效,提高做事的效率,懂点心理,你就可以在社交场上更受欢迎。尽管人人都知道结交朋友的重要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松搞定所有的社交活动。
“只要在公众场合说话,我就紧张得要命,本来灵活的舌头就像生锈了一样,变得结结巴巴。”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抵触与陌生人说话,每次公开发言都恨不得钻进地缝躲起来,一紧张就脸红哆嗦……其实,你并非天生不适合社交,那些“社交达人”也曾饱受“社交恐惧症”的困扰。如果你想克服这种内心的社交恐惧,那么你就需要懂点心理学,知道如何去克服它。
“为什么非要走出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呢?我就喜欢‘宅’在家里,这样似乎也没什么不好。”如果你恰好是资深“宅男宅女”,那么就更要引起注意。人毕竟是社会群体性动物,一旦脱离了人群,与人交往的能力自然也会随之退化,千万不要指望“宅”着也能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的人脉网,如果你还想在社交场上做点什么,如果你还想依托人脉的力量获取点什么,那么还是果断走出去吧!走出去了,才能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人格面具理论”,他认为:“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实现个人的目的。”换句话说,我们在社交场上看到的面孔,都是人们有意识地伪装出来的“面具”。不懂点心理,怎能炼就火眼金睛,看穿别人伪装面具下的真实意图?不懂点心理,又如何分辨谎话与箴言?
在公开场合,直接撕碎他人的伪装“面具”并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一个深谙心理学的人,必定知道人都是爱面子、有尊严的生物,“当众拆穿”除了会树敌和制造尴尬以外,并没有任何积极用途,所以聪明的社交达人们都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开口,哪些事情需要讳莫如深。
不管社交场上的人如何伪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无意识地传达其真实意图。瞳孔大小的变化、随口而出的口头禅、无意识的习惯性小动作、外表穿着、个人喜好……这些细小的信息都是非常有用的“社交”信号。如果发现对方在看到“珠宝”时瞳孔迅速放大,眼神流露出兴奋之意,那么很显然,他们对“珠宝”等贵重东西非常感兴趣。这时候你谈论与“珠宝”有关的话题,自然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对方的好感。在社交场上,懂点“心理学”,可以帮助你与他人的相处更加紧密和融洽,可以让你更受大家欢迎。
你是一个不会察言观色的人吗?对方明显一脸不耐烦,你还在喋喋不休;对方每次回应都非常敷衍,你依旧选择继续;对方想听的是赞美之语,你却在大谈他的缺点与不足……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饱受“社交”之苦,明明想达到某种目的,结果采用的社交方式和技巧却驴唇不对马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社交很容易,人人都会打招呼,但社交又很困难,与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并没有那么容易。那么,怎样才能在社交场上赢得更多的信任与支持呢?
所谓“画人画形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了解身边的“人”,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他们的言谈之间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如果不想在“社交”上栽跟头,就必须要学会“识人之术”。看人不能光看表面,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窥视他们的内心,如此一来自然能够避开“小人”,并找到真正值得结交之人。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一场心与心的较量,当你与客户进行商务谈判时,当你力图说服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时,当你去寻求朋友的帮助时,都需要懂点“心理博弈之术”。
社交就是与人打交道,其实,这就是一个解读人心、看透人心、掌控人心的过程。换句话说,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是建立成功人际关系的秘诀,我们只有掌握了这种把“心理学”与日常社会交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掌控与人交往的主动权,从而在各种社交场合都做到如鱼得水。
懂点“心理”,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你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说恭维夸奖的话更恰当,还能犹如“占卜师”一样巧妙地避开对方的忌讳与雷区。懂点“心理”,你可以轻松识破对方的谎言,可以一眼看穿对方隐藏在内心的真实目的,因此再也不会被对方营造的“假象”所蒙蔽。
如果你想在社交场上更受欢迎,如果你想躲开社交场上的“明枪暗箭”,那么本书不可不读。不管是克服社交恐惧,还是如何看透人心,抑或是不同场合的心理博弈,都需要懂点“社交心理学”,本书对赢得信任、说服他人、心理操控、化解敌意等方面的技巧都有涉猎,并对其不同社交场合的心理博弈进行了非常具体的阐释,并给出了简便实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社交就是与人打交道,其实,这就是一个解读人心、看透人心、掌控人心的过程。换句话说,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是建立成功人际关系的秘诀,我们只有掌握了这种把“心理学”与日常社会交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掌控与人交往的主动权,从而在各种社交场合都做到如鱼得水。
如果你想在社交场上更受欢迎,如果你想躲开社交场上的“明枪暗箭”,那么王富军著的这本《受益一生的社交心理学》不可不读。不管是克服社交恐惧,还是如何看透人心,抑或是不同场合的心理博弈,都需要懂点“社交心理学”。
本书对赢得信任、说服他人、心理操控、化解敌意等方面的技巧都有涉猎,并对其不同社交场合的心理博弈进行了非常具体的阐释,并给出了最简便实用的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启迪。
如何成为社交达人?如何成为社交场上最受欢迎的人?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就是人心与人心的交流。生活、工作、旅行、逛街……一个社交高手不论什么场合,都能尽情地运用巧妙的心理策略,其实社交并不难,你欠缺的只是一个心理策略。王富军著的这本《受益一生的社交心理学》就能为你提供这方面的心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