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是怎么样的?《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一书反映的就是一个印度人眼中的中国情况。
在书,作者纳维·库马尔·巴克什认为:
“西方的观念是,他们的路径是通往繁荣之巅唯一的正确路径,每一种模式都必须顺从他们的模式才能最终成功。中国将证明西方的批评是错误的,中国的成功将堵住他们的嘴,这是我的预测。
我们追寻幸福却失去了方位。我们的社会之所以腐败猖獗,我认为是远离理想主义、追随西方的幸福路线造成的,除非我们回归祖先在经典著作中所授的教义,否则幸福、和平与和谐将继续逃离我们。
……”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师,加入商船历经30年海上生涯,得以广泛游历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国辗转多个城市,秀山岛——定海——上海——普陀山——武汉——泰州,这是纳维在中国走过的城市和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纳维吃惊和羡慕,纳维用自己的笔记录了这一切,就是这本《东行漫记(一个印度人眼里的中国)》。无论是饮食起居、精神信仰,还是道路建设、城市风光,纳维在写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国印度,从而让读者也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西方的观念是,他们的路径是通往繁荣之巅唯一的正确路径,每一种模式都必须顺从他们的模式才能最终成功。中国将证明西方的批评是错误的,中国的成功将堵住他们的嘴,这是我的预测。
我工作的船厂归日本人所有和经营。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还要为日本人打工。据我所知,船厂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日本人,他们聚居在一座幽僻的山上的一栋楼房里。不过他们去船厂的时候和所有工人乘坐同一辆巴士。虽然我发现他们也有敬上的观念,下属会主动给上级让座,但是对我这个印度人来讲,管理层和工人坐一辆车已经很新鲜了。因为在印度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公司的老总也不会和普通的经理同车出行。虽然我没有在印度的船厂工作过,但我可以肯定所有的领导上班都有自己的专车,而在这里的船厂我从来没见过私人汽车。
我第一次见日本人是1976年,那时我随一艘货船从印度东海岸去日本的港口。他们的纪律观念和奉献精神令人敬畏。当时日本的经济正蓬勃发展,而我得到了一个游览日本的机会。因为我上了另一艘船,那是一艘非常大的散装货船,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之间往返,它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运给像三菱一样的日本大公司。在日本,运来的铁矿石在一侧的海岸卸载,日本公司生产的产品则在另一侧的海岸装船出口。
散装货船在日本会进入船坞,我在这里看到日本人工作非常有条理。早上,所有职位和级别的员工都必须在厂院里集合,每个人都站在指定的地点,然后做半个小时左右的体操。这样的场景会让你想到学校生活。
船厂里的日本人遵循着学校生活一般的条理。我算不上一个格外注重健康的人,但我的父亲很有健康意识,我童年的时候动不动就会招来他的斥责,不过他始终没能让我认清定期锻炼的重要性。现在我强烈支持这种锻炼。当一个人意识到他父亲是对的,就会发现自己是一个傻瓜。
健美操是所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必修课。每次有两三个人会留在办公室,有些人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进行体育锻炼,其他一些人清扫房间和楼梯。每天上楼的时候,我都会看到有不同的人在清扫走廊和楼梯。
后来我在泰州也见过人们在工作场所做保洁,甚至外面的引道也会被照顾到;路过派出所的时候,我还看到穿制服的警察也在清扫门口的道路。我认为这种事情其实是被当作仪式来进行,一些人拿起扫帚只是做做样子,为的是看起来和别人一致,不过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服从指令,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异议呢?在印度,一个行政官员根本不会做这些事情。印度官员可能会把政府的财政金库清理干净,但指望他们打扫办公室,就是象征性地拎一下扫帚也是不可想象的。 扫地、洗衣服、擦地板是最低等的工作,被别人看到做这种洒扫洗涮的事情,一些人真会羞死。所以在印度,这种工作至今都是社会中低等种姓的人在做。很多印度人一边制造着大量废物,一边谈论着治理者的低效和懒散,他们指责治理者对路边堆积的垃圾视若无睹,却不肯劳驾自己拿出行动。
如果有社会组织在某个城市发起一次行动倡议,我确信一定会天下大乱。印度政府和环保部门根本不会做这种事,他们顶多只会发动学校里的孩子,因为学生在任何国家都是最顺从和最有爱国精神的。不过,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做这种粗活,一定会怒不可遏。2009年,印度政府通过了儿童有权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法案,根据法案,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就此,印度最高法院向所有学校发出指示,要求为底层社会的孩子保留一定比例的免费入学名额。
这种做法遭到了很多父母的抗议,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底层社会的孩子混在一起。我确信法案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延续。虽然法案本身可能不会被撤销,但它会受到更多的诅咒:我确信在那些富家子弟集中的所谓的好学校,法案不是在执行而是被搁置冷落并悄悄遗忘。
P31-33
我敬畏中国的变化
当我踏上中国的土地,履行我的第一份陆上合同时,我的内心充满惶恐。在上海,我需要从浦东国际机场赶到虹桥机场,然后转乘去定海的国内航班。我当时一句中国话也不懂。甚至现在我也不敢说懂得多少,而据我所知,中国人对印度也知之甚少。你们可能见过一些印度人,但并没有和他们交往,你们对印度人的印象主要来自亲人和朋友讲过的事情。很多年轻的中国女士都惧怕去印度旅行,原因就在这里,这让人伤心。印度男人并不都是强奸犯,然而没有人知道谁是或谁将成为不幸的受害者。所以,如果你有去印度旅行的计划,祝福你的人会给你建议,“千万不要陷入这种泥潭”,这是平安的祝语。
似乎是命中注定,2009年1月我来到了上海,之前我并没有和很多中国人交流过。当时四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人潮蜂拥一般地往家里赶,争取在春节到来之前与家人团圆。
过去我对中国人的印象并不比对印度同胞更好,如果不是更坏的话。有一件事情坚定了我的这种想法。
那时,我正离开一条船加入另一条船。由于是转换船只,我需要完成海关行李检查的手续。我们的经纪方派了一个人来协助我。这个人把我和行李从停船的地方送到机场,在机场我会搭乘航班去另一艘船停靠的港口。我记得是宁波港。这个经纪人告诉我,海关方面告诉他没有必要带我和行李去海关——海关在城市某处一栋多层大厦的高层。交100美元就能把一切办妥。我向经纪人要收据,经纪人表示难以置信,脱口说:“你想要海关的收据?!”于是我意识到,毕竟中国海关不会比印度同僚更好。我没有做错什么,却被搜刮了100美元。我痛斥了中国海关,以前我也很多次这样痛斥过印度海关。
带着对这些事情的记忆,我在到达浦东国际机场时忧虑不安。我害怕会被出租司机抢劫,我印象里出租司机就是这样。或多或少,世界上所有地方的出租司机都给人一种灰暗的感觉。
然而也正是从我到达浦东机场的那一刻,我对中国的印象开始改变。并不是中国人变了,而是中国这个国家变得超乎想象,亲眼看到,你才会明白。眼前的一切会让你怀疑自己的眼睛,然而中国发生转变的事实是可以触摸的,它不是超现实,或者说超现实变成了现实,任何人都会为之感到惊叹并充满敬畏。
我觉得中国进步的故事应当让每个人都知道,于是我开始在Sulekha网站写博客,有几个印度同胞会读我的博客。一开始。我在Sulekha属于人气不高的博主,我们这种博主的文章被访问,一般是因为读者偶然的错误点击。多数读者都不相信我的文章,因为他们像曾经的我一样,也听过那些关于苦难和压榨、关于贫穷和腐败的故事,他们对中国人有偏见。
像我一样,他们认为上海和北京只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城市,真实的中国是残酷的、可怕的。所以在我记下我的所见时,他们都怀疑我。这时我决定买一部相机,我不太知道怎么拍出好的照片,但是照片可以表达真相,因为相机不会说谎。
当时一些中国人也在读我的博客,不过我并不知道。后来有一个读者,我只知道他个人资料里的名字叫“世外天堂”,他告诉我他翻译了我的第一篇博客,然后贴在了一家中文网站上。我非常感谢他能这么做。有一次他说,全中国已经有大约50万人看了那篇博客。那大概是两年以前。不久之后我的文章开始流行起来,几乎每篇博客都会被翻译并发帖到中文网站上。我不清楚我现在人气有多高,处于什么层次,不过很多粉丝都告诉我,我的博客文章在中国非常流行。
那么,是什么让中国人对我的文章如此倾心?我现在也不清楚,不过我感觉民族自豪感是他们喜欢我的博客的根源,如果中国人内心没有民族自豪感,他们也没有可能取得今天的进步。我不会夸大事实,我写的都是我看到的,过去是,现在也是。我经常拿中国和印度做对比,我的国家给了我言论自由,所以我可以批评印度而无所畏惧。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我的国家蒙羞,我也非常爱我的国家,我希望我的国家能够了解中国的全部,而不是浅尝辄止,这样才能受到启发,学习借鉴,奋力赶超。
我知道,至少未来50年以内,我们不会赶超中国,除非中国停止前进,但这种事情不会发生。我们能做的次优选择是向他们学习,并从中获益。这是我的愿景和目标,为了帮助自己实现目标,我已经推出了我的网站。网站是中英双语,如果运营成功,我还想开辟印地语入口。大家在网站上除了可以读我的原版和译文博客,还可以读到关于印度他们想了解的一切。
网站也会提供中印贸易的窗口。我在中国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语言是我们和中国的最大障碍。我希望印度人来看看中国,也希望中国人能看到我美丽的祖国,所以我想做一个旅游门户。我的想法是这两个伟大的国家应该走得更近一些,在合作中实现共同繁荣。我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增进两个文化悠久的国度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促进愿望的达成,我不揣浅陋推出了网站,现在又带来了这本我记录对中国印象的书,向目标再次迈出一小步。
中国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我已经向着使命出发。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
2015年8月16日
献给没有边界的爱。
并且感谢我所有的家人,热心人,亲戚,朋友和粉丝。
尤其要感谢我的姐姐琴德·基兰,她细心阅读了书稿,做了校订和修正。
感谢徐兵,是他第一次告诉我我有很多读者,使我受到激励,有了基于我的博客写一本书的想法。得知他收集了我发布的所有博客,我受宠若惊。他甚至尝试过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并就这一项目向行政部门申请资助。
感谢“独角兽”“安德鲁”“肖恩·李”和“海洋”,他们一直在支持我。还有几百个这样的粉丝,他们热心地阅读我的博客,给我发送图片,向我讲述他们的家乡和他们工作的地方,感谢他们。我得向他们中的多数人说声抱歉,在他们发送给我的内容中,我发布的还不到10%。博客本身有规定限制,而且写作仅仅是我的一个爱好,我必须得工作,至少是为了能够继续在中国生活,就算我会说,我有足够的积蓄维持节俭的生活。
也必须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他们敢于把机会留给一个不知名的外国作者,让中国读者了解一个外国人的所思所想。
纳维·库马尔·巴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