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姬昌解围进妲己
诗曰:
崇君奉敕伐诸侯,智浅谋庸枉怨尤。
白昼调兵输战策;黄昏劫寨失前筹。
从来女色多亡国;自古权奸不到头。
岂是纣王求妲己,应知天意属东周。
话说崇侯虎父子带伤,奔走一夜,不胜困乏;急收聚败残人马,十停止存一停,俱是带着重伤。侯虎一见众军,不胜伤感。黄元济转上前曰:“君侯何故感叹。‘胜负军家常事’,昨夜偶未提防,误中奸计。君侯且将残兵暂行扎住。可发一道催军文书往西岐,催西伯速调兵马前来,以便截战。一则添兵相助;二则可复今日之恨耳。不知君侯意下如何?”侯虎闻言,沉吟曰:“姬伯按兵不举,坐观成败,我今又去催他,反便宜了他一个‘违避圣旨’罪名。”正迟疑间,只听前边大势人马而来。崇侯虎不知何处人马,骇得魂不附体,魄绕空中。急自上马,望前看时,只见两杆旗幡开处,见一将面如锅底,海下赤髯,两道白眉,眼如金镀,带九云烈焰飞兽冠,身穿锁子连环甲,大红袍,腰系白玉带,骑火眼金睛兽,用两柄湛金斧,此人乃崇侯虎兄弟崇黑虎也,官拜曹州侯。侯虎一见是亲弟黑虎,其心方安。黑虎曰:“闻长兄兵败,特来相助,不意此处相逢,实为万幸。”崇应彪马上亦欠背称谢:“叔父,有劳远涉。”黑虎曰:“小弟此来,与长兄合兵,复往冀州;弟自有处。”彼时大家合兵一处。崇黑虎只有三千飞虎兵在先,后随二万有余,人马复到冀州城下安营。曹州兵在先,呐喊叫战。
冀州报马飞报苏护:“今有曹州崇黑虎兵至城下,请爷军令定夺。”苏护闻报,低头默默无语;半响,言曰:“黑虎武艺精通,晓暢玄理,满城诸将皆非对手,如之奈何?”左右诸将听护之言,不知详细。只见长子全忠上前曰:“‘兵来将当,水来土压’,谅一崇黑虎有何惧哉!”护曰:“汝年少不谙事体,自负英勇;不知黑虎曾遇异人传授道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中之物。不可轻觑。”全忠大叫曰:“父亲长他锐气,灭自己威风。孩兒此去,不生擒黑虎,誓不回来见父亲之面!”护曰:“汝自取败,勿生后悔。”全忠那里肯住,翻身上马,开放城门,一骑当先,厉声高叫:“探马的!与我报进中军,叫崇黑虎与我打话!”
蓝旗忙报与二位主帅得知:“外有苏全忠讨战。”黑虎暗喜曰:“吾此来一则为长兄兵败;二则为苏护解围,以全吾友谊交情。”令左右备坐骑,即翻身来至军前。见全忠马上耀武扬威。黑虎曰:“全忠贤侄,你可回去,请你父亲出来,我自有说话。”全忠乃年幼之人,不谙事体,又听父亲说黑虎枭勇,焉肯善回,乃大言曰:“崇黑虎,我与你势成敌国,我父亲又与你论甚交情!速倒戈退军,饶你性命;不然悔之晚矣!”黑虎大怒曰:“小畜生焉敢无礼!”举湛金斧劈面砍来。全忠将手中戟急架相还。兽马相交,一场恶战。怎见得:
二将阵前寻斗赌,两下交锋谁敢阻。这个似摇头狮子下山岗;那个如摆尾狻猊寻猛虎。这一个兴心要定锦乾坤;那一个实意欲把江山补。从来恶战几千番,不似将军多英武。
P15-16
《封神演义》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的作品,又名《封神传》、《商周列国全传》。全书共一百回。它的作者,明舒载阳刊本《封神演义》卷二题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解题则云“元时道士陆长庚撰”,张政娘谓“元时”乃“明时”之误。陆西星,字长庚,江苏兴化人,是明代中晚期的道士。从《封神演义》的内容来看,其作者身为道士的可能性较大。
一
《封神演义》所描写的“武王伐纣”,本来是一个历史事件。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已经将“武王伐纣”变成了一个虚构多于史实的历史故事。《武王伐纣平话》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叙妲己入宫,成为纣王宠妃;太子殷郊受到妲己谗毁,被逼无奈,起兵反抗他的父亲纣王。中卷叙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于菱里;殷纣大臣黄飞虎被逼反;比干因强谏纣王被剖心而死;姜子牙发迹变泰。下卷叙周武王伐纣。《武王伐纣平话》虽然增加了许多虚构内容,但仍属于讲史话本。而以《武王伐纣平话》为蓝本的《封神演义》,则已属于神魔小说。二者在情节上颇多异同。《封神演义》前三十回,除叙述哪吒出世的第十二、十三、十四等三回之外,其他部分基本上是在《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第三十一回至第八十六回,《封神演义》集中笔力写神魔斗法,不再受制于《武王伐纣平话》的格局,其中只有两小节例外:一节是纣王烹费仲,一节是伯夷、叔齐谏阻武王伐纣。这一部分长达五十六回,对《封神演义》的题材性质具有决定性影响。第八十七回至结尾,《封神演义》仍以神魔斗法为主,但采用了《武王伐纣平话》的一些重要情节,如纣王敲骨剖孕妇、千里眼与顺风耳等。从上述比勘可以看出:《封神演义》改变了《武王伐纣平话》的题材重点,由以讲史为主变为以神魔斗法、斩将封神为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封神演义》“虽为讲史,已多神魔”,即就这一情形而言。
《封神演义》的特色之一是赋予诸多神仙妖怪以奇形怪状的容貌和各有特点的法术。杨任的眼睛,雷震子的肉翅,哪吒的三头六臂,在地底行走的土行孙,高明、高觉的千里眼、顺风耳,杨戬的七十二般变化,这些都新奇有趣,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法宝在《封神演义》中的作用得到异乎寻常的强调。太乙真人以九龙神火罩焚石矶娘娘,文殊广法天尊用遁龙桩诛王魔,广成子持翻天印打死火灵圣母,惧留孙放捆仙绳缚住余元,广成子、赤精子、道行天尊、五鼎尊人祭四剑斩万仙“如砍瓜切菜一般”,俱见法宝的特异功能。无论是阐教仙人,还是截教仙人,或是佛教诸佛,他们都视法宝如性命。这也难怪,他们的神通原即仰仗法宝。第六十四回,殷洪、殷郊得到师父赤精子、广成子的阴阳镜、翻天印,在被申公豹策反后,用镜、印打师父,失去法宝的二仙,竞被徒弟打得落荒而逃。第四十七回,燃灯靠曹宝之力得到赵公明的定海珠,便存心据为己有,赵催他物归原主,他却厚着脸皮耍赖说:“此珠乃佛门之宝……你也不必妄想。”对法宝的希求和大量使用,成为《封神演义》情节发展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封神演义》的斗法描写,颇能写出各当事人的不同身份。如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矶》:
石矶娘娘与太乙真人往来冲突,翻腾数转,二剑交加,未及数合,只见云彩辉辉,石矶娘娘将八卦龙须帕丢起空中,欲伤真人。真人笑曰:“万邪岂能侵正。”真人口中念念有词,用手一指:“此物不落,更待何时?”八卦帕落将下来。石矶大怒,脸变桃花,剑如雪片。太乙真人曰:“事到其间,不得不行。”真人将身一跃,跳出圈子外来,将九龙神火罩抛起空中。石矶见罩,欲逃不及,已罩在里面。……石矶在罩内,不知东南西北。真人用两手一指,那罩内腾腾焰起,烈烈光生,九条火龙盘绕——此乃三昧神火烧炼石矶。一声雷响,把娘娘真形炼出,乃是一块顽石、
这里,石矶娘娘被设计为女性,所以她的法宝是一方手帕,用“云彩辉辉’,来形容,可知上面有彩色图案。她发怒时,“脸变桃花,剑如雪片”,也与女性的特点吻合。太乙真人则是另一种身份。他是得道的真人,哪吒的师父,使用法术时仍给人持重之感。石矶娘娘的八卦帕飞来,他只是一“笑”,后来迫不得已,也只是平静地说一句:“事到其间,不得不行。”“抛”神火罩与“丢”手帕相比,亦有持重与轻躁之别。
……
三
说到《封神演义》,还有必要提到两个特殊的读者:清代的李汝珍和俞景。
对《封神演义》,清代小说家、《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曾明确表示不满。《镜花缘》前六回是小说的引子,叙众花神因“呈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而被贬谪凡尘。在红孩儿、金童儿、青女儿、玉女儿等为诸位仙子饯行时,百花仙子想到“将来下凡要遍历海外各国,恐有风波及妖魔盗贼之害,甚为忧惧”。红孩儿安慰她们说:“仙姑只管放心!今日大家既来祖饯,岂有袖手之理。此后倘在下界有难,如须某人即可解脱,不妨直呼其名,令其速降。我们一时心血来潮,自然即去相救。”金童儿问:“何谓‘心血来潮’?小仙自来从未‘潮’过,也不知‘心血’是什么味。毕竟怎样‘潮’法?求大仙把这情节说明,日后等他来潮。”红孩儿道:“我见下界说部书上往往有此一说,其实我也不知怎样潮法。大仙要问来历,你只问那做书的就明白了。”玉女儿道:“下界说部原有几种好的,但如‘心血来潮’旧套满篇的也不少。你若追他来历,连他也是套来的,何能知道怎样潮法。……” 《镜花缘》所谓“‘心血来潮’旧套满篇”的说部,首先是针对《封神演义》的。《封神演义》常以某神仙“心血来潮”作为情节发展的枢纽。比如《封神演义》第二十一回《文王夸官逃五关》:“且说云中子在玉柱洞中碧游床运其元神,守离龙,纳坎虎,猛的心血潮来。道人觉而有警,掐指一算,早知凶吉……”第三十四回《飞虎归周见子牙》:“不说黄家父子在路,且言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闲坐碧游床,正运元神,忽心血来潮。——看官:但凡神仙,烦恼、嗔痴、爱欲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动摇;心血来潮者,心中忽动耳。真人袖里一掐,早知此事……”第三十六回《张桂芳奉诏西征》、第四十回《四天王遇丙灵公》、第四十八回《陆压献计射公明》、第七十五回《土行孙盗骑陷身》均有“心血来潮”或“心血潮来”的字样。
由以上的例证不难看出,“‘心血来潮’旧套满篇”云云,旨在讽刺《封神演义》这种雷同、单调的情节展开方式。从李汝珍的调侃,我们一方面知道他无意于写一部热闹的神魔斗法小说,另一方面也对《封神演义》以神魔斗法为重心的特点加深了认识。
曾有人将《封神演义》解读为以发挥象征性寓意为主的作品,如清代嘉庆年问的俞景,他作有《封神诠解》一书。俞樾《封神诠解序》云:“邱长春《西游记》乃记西域地理者,故钱竹汀《补元史艺文志》入之地理类。世俗所传《西游记衍义》非邱作也。乃有悟一子者,不知何人,为作《西游真诠》,而此书居然谈道之书矣。……仁和有俞君者,名景,自号湖隐。仿悟一子评《西游记》之例,作《封神传诠解》,其设想之奇,会意之巧,与悟一子异曲同工,而此书亦居然谈道之书矣。”俞景的阐释宗旨由此可见。(今人以道教内丹原理阐释《封神演义》的有王沐《内丹养生功法指要——明陆西星(封神演义>宗教思想试析》,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其具体阐释与俞景不同,但阐释路数是一致的。)但俞樾显然不赞成俞景从寓道的角度来解读《封神演义》,所以他在序中用调侃的语调写道:“夫道无所不在也。庄子不云乎?道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在屎溺。夫至屎溺犹可以见道,况此洋洋数十万言之文字乎?推而言之,《西厢记》‘临去秋波’一语,可以悟禅;‘上大人,孔乙己’,童子习书做本也,而白云禅师以举示郭功甫;‘云淡风轻近午天’,儿童所读《千家诗》首篇也,而张界轩谓此诗备阴阳四时之气。然则吾人苟于道有得,随所见而皆有合焉。岂必《参同契》、《阴符经》而后可以谈甲边庚内之功,见龙存虎想之妙哉?”俞樾的意思是:读者之意虽未必不然,但作者之意却未必然。以寓道之书视《封神演义》,仅仅表明俞景“于道有得,随所见而皆有合”,而从还原阐释的角度看,俞景的解读过于牵强,与《封神演义》的内容是不吻合的。俞樾的意见无疑更为合理。
李汝珍和俞景这两个例子说明:《封神演义》的读者是有高下之别的,李汝珍相当明智,而俞景则有些走火入魔的味道。我们期待您在阅读《封神演义》时记得俞樾的提醒。
陈文新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小说家言,向为学术末流。然古今文学之变,常由俗而雅。古典小说是古代的流行文学,最真切地描述了我们先祖的行止、哀乐、思考和梦想。这些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因“古”而“典”,成为现代人了解古代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读之书。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遴选古典小说传世佳作,分辑出版。整理中慎选版本,精编精校,约请名家撰写前言,通论作品,引导阅读,确为一套可靠、可读、可赏的善本。
许仲琳著的这本《封神演义(注释本)》就是该套丛书之一。随文注音释义,无障碍阅读名著。由凌霄注。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一部融历史演义和神魔幻想为一体的长篇小说。为明代许仲琳(一说是陈仲琳)所著,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封神演义》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纣平话》,可能还参考了《商周演义》《昆仑八仙东游记》,以姜子牙辅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小说充分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赋予各类人物以奇特的形貌。封神演义对民间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民俗、民间戏曲等等都能见到此书的影子。
本书是其注释本,由凌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