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本回真正的主角依然是刘备、曹操。作者描写了他们在英雄失志时的表现,以董卓、督邮、何进等人的骄横与无能,反衬出刘备、曹操的胸怀大志。刘备协助朱儁打败黄巾军首领张宝,在击破黄巾军及其余党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却得不到重用,只被授予小小的县尉之职,并且受到督邮的凌辱。张飞怒鞭督邮,刘备等三人弃官而去。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怒鞭督邮的其实是刘备本人。《三国演义》将这段故事移植到张飞的身上,既显示出刘备的仁厚,也突出了张飞的刚猛。由此可见,《三国演叉》的创作虽以历史为依据,却又不完全拘泥于史实。关于《三国演义》中史实与虚构成分的比例,章学诚有“七实三虚”之说。虚构的成分主要集中于对刘备集团的描写之中。
诱发黄巾起义的重要原因是汉灵帝宠信“十常侍”等宦官集团,导致朝政混乱。黄巾之事告一段落,笔锋便转向宫廷斗争。汉灵帝病危,围绕着君位继承权的问题,外戚何进与十常侍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最后太子刘辩继承大统,何进得势。十常侍挑唆董皇后垂帘听政,立刘协为陈留王,欲与何进抗衡。何进毒死董皇后,对付十常侍却不够果断,给自己留下了后患。曹操虽然不是这场政治斗争的主角,其见识却远在何进之上。
且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官拜河东太守,自来骄傲。当日怠慢了玄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日:“他是朝廷命官,岂司擅杀?”飞日:“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处去也!”玄德日:“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飞日:“若如此,稍解吾恨。”
于是三人连夜引军来投朱偏。儁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讨张宝。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讨张梁,大战于曲阳。这里朱儁进攻张宝。张宝引贼众八九万,屯于山后。儁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张宝遣副将高升出马搦战,玄德使张飞击之。飞纵马挺矛,与升交战,不数合,刺升落马。玄德麾军直冲过去。张宝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人马杀来。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
败阵而归,与朱儁计议。儁日:“彼用妖术,我来日可宰猪羊狗血,令军士伏于山头;候贼赶来,从高坡上泼之,其法可解。”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高冈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次日,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出迎。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飞砂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白天而下。玄德拨马便走,张宝驱兵赶来。将过山头,关、张伏军放起号炮,秽物齐泼。但见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砂石不飞。 张宝见解了法,急欲退军。左关公、右张飞,两军都出,背后玄德、朱儁一齐赶上,贼兵大败。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张宝带箭逃脱,走入阳城,坚守不出。
朱儁引兵围住阳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报,具说:“皇甫嵩大获胜捷,朝廷以董卓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被皇甫嵩连胜七阵,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余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济南相,即日将班师赴任。”朱儁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贼势危急,贼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朱儁遂平数郡,上表献捷。
时又黄巾余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仇。朝廷命朱儁即以得胜之师讨之。儁奉诏,率军前进。时贼据宛城,儁引兵攻之,赵弘遣韩忠出战。儁遣玄德、关、张攻城西南角。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南角抵敌。朱儁自纵铁骑二千,径取东北角。贼恐失城,急弃西南而回。玄德从背后掩杀,贼众大败,奔入宛城。朱儁分兵四面围定。
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儁不许。玄德日:“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儁日:“彼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玄德日:“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儁然之,随撤东南二面军马,一齐攻打西北。韩忠果引军弃城而奔。儁与玄德、关、张率三军掩杀,射死韩忠,余皆四散奔走。正追赶间,赵弘、孙仲引贼众到,与儁交战。儁见弘势大,引军暂退。弘乘势复夺宛城。儁离十里下寨。
方欲攻打,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后。年十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日:“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余人,会合州郡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刺史臧旻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来接应。P7-9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问世六百多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典籍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文化越来越广泛地向海外传播,它也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海外华人,还是国外汉学家以及其他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凡是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都将把《三国演义》当作必读书。
对于这样一部古典小说名著,很多读者既相当熟悉,又未必深知。这里就一些基本的问题,略加介绍。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作者与版本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由于“元末明初”这一提法比较笼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不满足于此,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3)“成书于明初”说;(4)“成书于明中叶”说。
上述四种观点,“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说完全忽视了《三国演义》吸取元代《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三国戏内容的明显事实,难以成立,因而至今少有赞同;“成书于明中叶”说径直把现存最早的嘉靖壬午(元年,1522)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嘉靖壬午本”或“嘉靖元年本”)视为《演义》的原本,认为弘治甲寅(1494)为之作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即其作者,从而否定了罗贯中的著作权,其结论也并不令人信服。对于“成书于元代中后期”说和“成书于明初”说两种观点,学术界也尚在讨论之中。
我认为,要确定《演义》的成书年代,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对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经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多年来,人们公认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确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这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说的基础。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罗贯中是否即元代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罗本、罗贯中与张士诚的关系、罗贯中与施耐庵的关系等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考。但因资料不足,见解歧异,尚难遽尔断定《演义》成书的确切年代。
第二,确认作品的原本或者最接近原本的版本。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本上保存了罗贯中原作的面貌,甚至直接把它当作罗氏原本,根据它来考察《演义》的成书年代。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嘉靖元年本乃是一个经过较多加工的整理本,而明代诸本《三国志传》才更接近罗贯中原本的面貌。这样,以往论述的可靠性便不得不打一个相当大的折扣。
第三,对作品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前期,有的学者通过书中小字注所提到的“今地名”来考证《演义》的成书年代,这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必须证明书中的小字注均出自作者本人之手,否则,其价值就要大大削弱(已有学者指出,书中的小字注并非出自罗贯中之手);其二,对小字注的考察,应当与对作品各个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而在这方面尚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综合以上各种因素,我想,目前比较稳妥的说法仍然是:《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而成于明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我们至今所知不多。比较肯定的是: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主要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卒于明初。关于他的籍贯,明代以来有东原(今山东东平)、太原(今山西太原)、钱塘(今浙江杭州)诸说;近年来,学者围绕“东原”说与“太原”说进行了有益的争论,钱塘(杭州)则被视为罗贯中客居之地。
罗贯中曾被称为“有志图王者”,但毕生不得其遇。作为一个接近社会下层的文人,浪迹江湖的坎坷经历,尤其是元末的大动荡,使他对社会黑暗、民生疾苦有着深刻的感受,对国家统一、政治清平有着强烈的向往。凭着广泛的阅历和惊人的才力,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今知者有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署名罗贯中的小说有五种:《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我认为,罗贯中对《水浒传》至少享有部分著作权,《三遂平妖传》由后人托名的可能性比较大,《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则肯定非罗贯中所作)。而仅仅《三国演义》这一部代表作,就足以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而享誉千秋。
《三国演义》问世以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经过一段时间的“争相誊录”,出现了多种刻本,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二十几种。其中最早的是嘉靖元年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与嘉靖元年本书名相近的还有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周日校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周日校本”)、夏振宇刊本《新刊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简称“夏振宇本”)等。此外,万历至天启年间,出现了多种题为《三国志传》的版本(简称“志传本”),均为二十卷;还有题署《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的版本(简称“李卓吾评本”,实为叶昼评本),一百二十回。到了清代初期,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的基础上,整顿回目,修正文辞,剔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进行全面修改,并加系统评语,成为新的一百二十回本(本名《四大奇书第一种》,通称“毛本《三国演义》”,简称“毛宗岗评改本”或“毛本”)。从此,毛本便战胜一切旧本,成为三百余年来最为流行的版本,今存的清代刻本尚有七十余种。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意蕴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精神产品,《三国演义》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消极的思想因素。不过,从总体上看,它主要还是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鼓励人们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奋进。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
(3)运用夸张、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如“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张飞威镇长坂桥”等情节都是成功的范例。
成百上千的艺术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不同,刻画的程度也不一样。他们共同构成一座绚丽多彩的人物画廊,一个妙趣横生的小说世界,令人观赏不尽,流连忘返。
3.千变万化的情节艺术
《三国演义》向来以情节丰富生动闻名。书中的许多情节,如“桃园结义”“鞭打督邮”“孟德献刀”“捉放曹”“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连环计”“酣斗小霸王”辕门射戟”“割发代首”“白门楼”“煮酒论英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单骑救阿斗”“威镇长坂桥”“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苦肉计”“横槊赋诗”“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放曹”“三气周瑜”“孙刘联姻”“割须弃袍”“裸衣斗马超”“截江夺阿斗”“义释严颜”“夜战马超”“单刀赴会”“威震逍遥津”“百骑劫魏营”“计斩夏侯渊”“水淹七军”“刮骨疗毒”“白衣渡江”“走麦城”“火烧连营”“安居平五路”“力斩五将”“收姜维”“失街亭”“空城计”“遗恨五丈原”,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古今中外的小说名著中,像这样能让人随口举出几十个为广大读者熟知的情节的作品,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大量的精彩情节,使全书满目珠玑,熠熠生辉,令人读来兴会酣畅。
综观《三国演义》的情节艺术,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1)善于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任何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在写作中都面对着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既然写作题材是“历史”,那么,作者不能不受基本史实的制约,不能任意颠倒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和彼此联系,更不能随意改变历史的总体轮廓和根本走向,这是历史小说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另一方面,既然是“小说”,那么,其基本属性是文学作品,作者就有权对历史素材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有权(而且必须)展开艺术想象,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在这里,史实和虚构不是机械相加的关系,而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能否做到这一点,乃是区分不同作者艺术才华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正是在这一点上,《三国演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善于改造通俗文艺提供的故事“毛坯”,推陈出新,化平庸为神奇。
(3)编织精彩的情节是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
4.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以极为高超的大手笔,把这些战役写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演义》描写战争成就之高,堪称千古独步。作为一部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其突出特点是:
(1)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决战前的力量对比、形势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从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
(2)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描写富于变化,有张有弛,使各次战役,特别是“三大战役”呈现出强大的张力,紧紧地抓住读者。
(3)善于运用多种笔墨,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战争的复杂性,给人以多样化的艺术美感。
(4)善于渲染战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5.宏伟严谨的结构艺术
全书所叙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作者却以刘蜀集团的兴衰为中心,精心安排,从容道来,使全书纲举目张,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脉络分明,布局严谨,从而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
6.简洁明快的语言艺术
全书用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历来为人称道。
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它仍然不愧为中国小说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不愧为世界文学中的奇珍异宝!
小说家言,向为学术末流。然古今文学之变,常由俗而雅。古典小说是古代的流行文学,最真切地描述了我们先祖的行止、哀乐、思考和梦想。这些曾经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因“古”而“典”,成为现代人了解古代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读之书。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典藏”遴选古典小说传世佳作,分辑出版。整理中慎选版本,精编精校,约请名家撰写前言,通论作品,引导阅读,确为一套可靠、可读、可赏的善本。
罗贯中的这本《三国演义(评注本)(精)》就是该套丛书之一。随文注音释义,无障碍阅读名著。由郭皓政、陈文新注。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著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本书以醉耕堂版毛宗岗评点本为底本,参校了人民文学版的排印本。除繁体字、异体字改简体字外,通假字、古今字等仍遵从原貌。本书是评点注释本,评点文字置于每回之前,一是概述各回内容,勾联前后情节;二是评析作家写作技法,揭明其微言大义,帮助读者打开理解作品之门。另外对作品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加以简明的注释,尽量扫除阅读中的语言障碍。
本书是其注释本,由郭皓政、陈文新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