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上海民国好中学是由他在浙江一师求学时期的学长潘天寿介绍的。潘天寿(1897—1971),浙江省宁海县人,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号雷婆头峰寿者等,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中国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他自小自学书画篆刻,1915年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得到经亨颐、李叔同指导。1922年任教于浙江孝丰县高小,与魏金枝是同事;1923年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因为他先期到了上海,魏金枝与之联系,被他举荐到上海民国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员。上海民国女子中学是绍籍人士邵力子主办的。邵力子是《民国日报》的主编。魏金枝1920年起就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发表诗文,又是浙江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邵力子对他早有了解,对他来任教国文自然是满意的。然而,当时学校的经济比较困难,同样经常欠薪,使魏金枝生活没有保障。因此,他任教了一个学期后,就在1925年的年初辞去了民国女子中学的教职,回到了嵊县家乡。
魏金枝来到上海后,仍然做着他要成为一个诗人的梦。他有5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他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上“投稿最多的就是诗”。他之所以写诗,“最主要的根源”,“在于不愿和当时的的恶势力同流合污”。在他的诗歌中,他将对于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怨愤表现出来了,传达了反抗黑暗现实的时代声音,“是一种社会正气的表现”。诗歌不仅是魏金枝最熟悉的文体,也是他的理想的表达。因此,1924年12月,他和谢旦如一起加入了湖畔诗社。他不仅继续写诗,而且还将自己的诗歌编辑成《过客》,想以湖畔诗社的名义出版,但终因经费问题而搁浅。后来又交给上海书店出版,但因为“四一二”政变,诗稿在上海书店遗失了。从此,他就转移了自己的创作重心。
在沪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的工作。上海通信图书馆最初是1921年由应修人发起,一些具有新思想的青年组织成立的读书会。后因成员和书籍迅速增加,就建成了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由图书馆共进会负责管理。共进会是不计报酬的纯自愿服务组织,向全国各地读者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恽代英、杨贤江、郭沫若、郑振铎、钱俊瑞、叶圣陶、郁达夫、楼适夷、汪静之、李俨、许元启等都自愿加入这个组织,开展义务服务。魏金枝是湖畔诗社成员,当应修人发起成立这个组织时,他积极响应,参加了共进会的工作,也与杨贤江这些先进分子有了交往。
1925年4月初,为了生计,魏金枝由魏颂唐介绍到浙江省杭县留下镇(今属杭州市西湖区)茶捐局任职。7月,留下茶捐局停办,魏金枝又失业了,只好又回到嵊县黄泽镇白泥坎村。1926年年初,魏金枝听同学说,冯玉祥抱有爱国、救国的决心,又肯收留知识青年,就由嵊县动身去西北,想去参加冯玉祥的部队,投身革命。当时,杭州已成立了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致力于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是1924年开始筹建的,宣中华参与筹建,当选为常务委员。正是因为宣中华的原因,许多浙一师的同学积极响应。宣中华在一师风潮中担任杭州学生联合会理事长,魏金枝也是积极分子,二人很熟悉。魏金枝经过杭州时,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正广泛吸纳青年知识分子,他得知这一消息,便与一些一师的同学集体加入国民党。但他在杭州只作了短暂逗留就北上了。
1926年3月,魏金枝到了上海。他遇见了以前在浙江印刷公司工人互助会工作的共产党员徐梅坤。他和徐梅坤说明试图北上投靠冯玉祥参加革命,徐梅坤劝说他留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并介绍他到商务印书馆工会工作。不久,魏金枝就和杨贤江等人一起创办了商务印书馆工人子弟小学,由资方提供了2000元资金,按照完全小学制办学,开初有学生174人,教员5人,魏金枝任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当时,商务印书馆聚集了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个重要的据点。在这里,魏金枝由徐梅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和茅盾、杨贤江等人列为同一党小组参加活动。7月,魏金枝调上海市总工会任秘书。9月,中共上海区委特别委员会决定,魏金枝任上海市总工会宣传部干事。从此,他参与编辑刊物,写通讯报道,也时常到基层工会了解情况,帮助工作,为上海的工人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P54-55
到今天,魏金枝研究项目终于到了写后记的时间了。此时,许许多多刻骨铭心和感激的话都喷涌出来,纷乱得很,没有头绪,我只能哪句话冒出来了,就写下哪句。正如人的命运,普通的卑微的人们无力自主一样,只能任命运摆布,走一步是一步。
这本书,是我用尽生命的激情与精血写出来的。4年前,决定研究魏金枝,是在平安夜开始的。选择这个日子开始,是倾注了我的满腔期待的。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啊,人们都在逛街市,尽欢乐。但外面繁华喧嚣的市景声光,没有牵引我和家人一道去欢乐,内心的向往使我沉浸在一种静谧的想象与温馨的期待之中。从这时起,我下了一个决心,千难万难也要不断前行,直到有一个比较称心如意的结果为止。的确,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起起伏伏,但我坚定一个信念,只要坚持向前走,总会有一个结果。我想,这个结果出来了,不管别人怎么说,但因为是倾注了我全部的爱,用了我全部的力量而培育出来的成果,我感到高兴,也有不可替代的幸福感。因此,我精心呵护和培育着,不分昼夜,没有节假日,跑图书馆,访谈名人,田野调查,常常奔波于嵊州、绍兴、杭州、上海、北京之间。
还记得初次到白泥坎村调查,受到黄校长以及几个村民的热情接待。可出村时遇大雨,又没有车,我们也不好总耽误黄校长他们,便站在一个屋檐下,等了几个小时,中饭也没有吃。好不容易来了一辆三轮车,我们才回到镇上,坐上汽车返回市区,这时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浙江省图书馆,我们一次次去挖掘散佚的资料,一进去就是一整天不出来,常常是中午吃一个面包,不记得带时,中餐就饿着。多年的辛苦,只为了一个梦想,一个目标,要一个结果。
很多人对我说,都这么大年纪了,安安静静过日子吧!还做什么梦呢!这样苦了自己,连带也苦了家人。这是很理性和实际的忠告,我从心中感激他们。但是,我一生都有一个梦想,一个期待,向往一个目标,等待一片光辉,我以诚实执着追赶着这一个人生之梦,尽管现实没有为我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在全中国人民都在朝着一个伟大的梦——民族复兴之梦、中国富强之梦执着努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追梦应该说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也许是阴差阳错,也许是天意命许,我终于赢得了做梦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势面前,我怎能不努力拼搏?怎能不全心以赴?因此,许许多多好心人善意的劝慰,并没有浇熄我生命的期待,没有将我引导到平静安逸的生活中去。我始终坚持我自己的梦想,日日夜夜,为这个梦想而焦灼,而痛苦,而奔波,起早摸黑,苦心劳力;通宵达旦的时候不少,长途跋涉的劳累为多。我都兴奋着,因为我似乎觉得自己在一步步朝着梦想的目标前进着。虽然为此老眼昏花了,腰酸背痛了,身体垮了,精神很紧张,但心里总有一丝欣慰,我觉得人生如此,也值了。
可以说,魏金枝研究是令人刻骨铭心的。这里熔铸了我对人生新路执着追求的汗水与心力,我期想有一个对我自己而言的圆满的结果,我也为此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因为我对自己预设的结果非常圆满,而对前路的艰难又有一种预测,所以常常非常焦虑、担忧和恐惧,有时真是十分疲惫,甚至是心力交瘁。但即使这样,我也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越来越坚定了。即使是在2014年7月,一种外力将乌黑的天压在我的头上,我经受着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危机,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艰难,精神几乎要崩溃,但丝毫也没有影响我的这个梦想,相反使我变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几年来苦苦坚持,最终追求到这样一个结果。自然,这是我所不满意的。但是,时间已到,我必须将这个结果公布出来,让大家分享。只盼望大家能够有些微的满意或者肯定。这是我作为一个俗世人的基本的功利心。
毫不忌讳地说,我之所以用生命去追赶这个梦想是因为我总认为追梦是一种人生的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是自甘沉沦,更不是堕落。因此,我珍惜自己这个梦。
在这里,我要感谢太多太多的人。我不仅要感谢在我追梦时给予我实实在在莫大的支持、关心和帮助的人,也要感谢在我追梦的过程中激发我奋起,给予我力量的人,还要感谢学校、家庭和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我要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和我们复兴的祖国。尤其要感谢魏金枝先生的长女魏平,她为我们提供了魏金枝先生不少史料;感谢魏金枝先生的同事艾以先生,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资料,还联系魏平到他家里与我们相识,带我们拜见了魏金枝的亲戚、同事欧阳翠,使我们获得了难得的信息;自然我们也真诚地感谢欧阳翠;感谢张惠达教授,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参考,而且为我们介绍了艾以先生。
同时,我们感谢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感谢浙江省教育厅,感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此项研究先后评为200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规划重大项目《越中现代著名作家系列研究》的子项目(项目编号:09JDYW01ZD-6),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浙籍左翼作家魏金枝研究》(项目编号:Y201225124)和201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魏金枝评传》(项目编号:14HQZZ012),是它们的支持,才使我的追梦成为了可能终于收获了这本《魏金枝传》。这是这几个不同层次的立项课题的最终结题成果。
我要感谢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使这个梦落地了,成为一个可见的实体与存在,成为一种记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几个课题组主要成员担负的研究任务如下:刘桂萍承担了第六章,第九章,第七章第一、二、四、五、六节,第八章第一、四、五节的初稿撰写;刘家思承担了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撰写;周桂华承担了第二章第一、三节的部分初稿,第七章第三、七节和第八章第二、三节的初稿以及年谱初稿的撰写,并编写了参考文献。本课题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规划重大项目《越中现代著名作家系列研究》的课题总负责人刘家思统一设计,全书的框架体系由刘家思与本课题负责人刘桂萍、周桂华确定,最后由刘家思统稿、修改、重写与定稿。对于全书的校对,周桂华负责了一校,刘桂萍负责了二校,刘家思负责了三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分工合作进行的。我们的共同努力,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合作很愉快,是我一生中美好的记忆。
最后,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宫京蕾编辑的大力帮助,是她使本书最后成型,使我的梦最后才有了真正的现实存影。
2015年6月
引言
第一章 白泥坎的孩子(1900.2—1917.2)
一 山清水秀的白泥坎
二 贫富两重天
三 从魏义荣到魏金枝
第二章 浙江一师的弄潮儿(1917.6—1922.7)
一 投身学生运动
二 武汉谋职
三 工运宣传
四 创作新诗
第三章 辗转沪杭的革命者(1922.9—1933.8)
一 参加任社
二 流浪与革命
三 加入左联
四 二次入狱
五 穷困潦倒
六 小说成名
第四章 麦伦中学的爱国民主战士(1933.9—1945.8)
一 执教麦伦中学
二 发表宣言
三 哀悼鲁迅
四 逃难岁月
五 创作国防文学
六 散文追忆
第五章 上海文坛的老作家(1945.9—1949.10)
一 编辑文学书刊
二 倡导暴露与讽刺
三 启迪儿童
四 咏物抒怀
五 小说讽喻
第六章 教育局的业余作家(1949.7—1952.9)
一 迎接解放
二 《活路》及其论争
三 散文纪实
四 文艺评论
第七章 文联机关的好编辑(1952.10—1959.2)
一 编辑《文艺月报》
二 慧眼识珠
三 顺从与抗拒
四 人大代表
五 前线慰问
六 纪实与宣传
七 编写寓言
第八章 专兼职的多能作家(1959.1—1966.6)
一 高校兼职
二 保住荣誉
三 参加社会运动
四 指导创作
五 主流书写
第九章 灾难时代的期盼者(1966.7—1972.12)
一 受难的坚信者
二 无望的期盼
三 含恨离世
四 永远的缅怀
参考文献
魏金枝年谱简编
后记
《魏金枝传》是2014年立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HQZZ012)成果,也是“越中现代著名作家系列研究”丛书之一。该丛书是我主持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越中著名现代作家系列研究》(课题编号09JDYW01ZD)系列成果。《魏金枝传》是第六个子课题的结题成果。
在世纪之交,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作出了浙江省不仅要建成经济强省,而且要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决策,大大地推进了浙江文化的研究,也激活和浓化了浙江的学术空气。社会发展必然推动文化的进步,但文化的精进反过来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关联性,自然要求浙江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获得全面进步后尤其要重视文化建设。多年来,文化研究已经成为浙江省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不仅是浙江省社科研究界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而且也是浙江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文化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抓手,就是作为社会主体和文化主体的人。因为人既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文化演进和社会发展都是由人主导的。因此,研究文化就是要研究作为主体的人所创造和彰显的社会文化的历史形态和内在品格,为今后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申报了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社科规划重大课题《越中现代著名作家系列研究》,2009年获得了立项资助,魏金枝研究是第六个子课题。
从全省范围讲,浙江文化(含越文化)研究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萌芽,到20世纪末揭幕,至今已经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浙江文化(含越文化)的史论研究;二是浙江文化(含越文化)名人传记的研究、撰写。前者以宏观的理论探讨见长,奠定了浙江文化(含越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后者是从文化主体的个体出发来进行微观的透视,呈现浙江文化(含越文化)的主体状态。这两种视角构建了浙江文化(含越文化)研究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浙江文化(含越文化)研究的基础。
以往的文化研究立足于史论,旨在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然而,文化研究停留在这里是不够的。一是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历史走向现代,要服务于当代,启示将来,因此开展现代文化研究显得十分重要;二是文化不只是抽象的、概括的、普遍意义的,也是具体的、鲜活的、个性化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一方面要将理论的概括融人到鲜活的个体和具体的形态中去;另一方面又要从个体中把握其普遍的意蕴指向,同时还必须把握古往今来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超越的情形。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内在特征与基本面貌。一种先进的文化姿态总是既不会忘却历史,又能着眼于现实,放眼于未来;而一种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则不是着眼于传统,而是立足于现代。从本质上说,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历史中把握内在精神的现代基质,探寻现实人生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路向。所以,文化研究必须具有三种眼光:过去一现在一将来;必须抓住三个基点:人一时代特征一自然环境;必须把握三种内涵:传统一现代一未来。而一种文化如何从传统走向未来,现代的情形则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把握现代的蜕变,是推进文化研究由注重历史走向着眼未来的一条必由之路。
越中自古以来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名人辈出。在近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越中诞生了蔡东藩(1877—1945)、刘大白(1880—1932)、鲁迅(1881—1936)、许寿裳(1883—1948)、周作人(1885—1867)、夏丐尊(1886—1946)、孙伏园(1894—1966)、胡愈之(1896—1986)、许钦文(1897—1984)、谷剑尘(1897一1976),孙福熙(1898—1962)、章锡琛(1889—1969)、魏金枝(1900—1972)、孙大雨(1905—1997)、姚蓬子(1905—1969)、孙席珍(1906—1984)、吴似鸿(1907—1988)、陶亢德(1908—1983)、柯灵(1909—2000)、徐懋庸(1910—1977)、陈梦家(1911—1966)、金近(1915—1989)、谷斯范(1916—1999)等一大批著名作家。他们有的是现代文学大师,有的是“五四”白话新诗文的开创者和代表诗人,有的是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有的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的是上海孤岛时期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有的是白马湖派的代表人物,有的是湖畔诗社的重要诗人,有的是著名的戏剧家,有的是左翼文学的著名作家,有的是鲁迅杂文的继承人,有的是抗战文学的代表作家,有的是近现代通俗演义小说重要的开创者……他们流贯着浙东文化的血脉,又创造了鲜活的现代浙东文化成果,显现了浙东文化的现代形态与内在特征,是浙东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活的文化标本,反映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浙东人民的精神历程及其所取得的历史文化成就。
因为以往的研究关注历史的比较多,而关注现代和当代的比较少;关注文化精英和高层的较多,关注大众形态和普通性的很少,所以,除鲁迅和周作人之外,学术界对上述越中作家重视不够,大都没有将其纳入到学术界系统研究的视野之中。而从文化视角来研究、发掘其精神资源,关注其现代文化成就的尤其少,审视其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显得非常不够。特别是对于他们在浙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由封建走向民主的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流变和思想引领的生动状态更疏于探究。因此,开展越中现代知名作家系列研究,是对浙江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深化和拓展,意义重大。一是展示浙江文化的现代成就,展现浙江文化的先进性,弘扬浙江文化的现代精神,为正确认识从晚清到现代浙江文化的历史特征提供一个切入口,为浙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思想启示;二是开拓浙江文化的研究领域,有利于建构历史形态研究——传统向现代的转型研究——现代越文化研究的完整研究体系,推动浙江文化的全面研究,推动浙江省文化工程的研究进程,为区域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途径;三是为正确认识近代知识分子如何转变为现代文化精英提供一种理论指导,为现代史书写提供参考;四是填补上述作家没有整体研究的空白,深化和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为文学欣赏提供指导和启示;五是为人物研究和评传写作提供一种学术借鉴与参照;六是镜照世俗社会,启示现实人生,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准备分期分批地对上述知名作家展开研究。最初的设想是2005年提出的,2007年着手准备,2008年开始启动,2009年开始了全面的实质性研究,到现在已经有几年了。目前选取了学术界关注比较少,整体研究比较薄弱,甚至是还没有做过整体研究的10位作家作为第一批研究对象,组成了《越中知名现代作家系列研究》重大课题。这些作家是蔡东藩、刘大白、许寿裳、夏丐尊、孙伏园、胡愈之、魏金枝、孙大雨、徐懋庸、陈梦家等。我们从校内外选取了有一定研究基础和实力的教师作为课题组成员,采取统一规划、目标一致、分项包干、责任自负的方式,展开研究。我们的想法是,这一批作家研究完成后,重新申报项目对第二批、第三批作家进行研究。至于为何没有将鲁迅、周作人两位大师列入第一批研究对象,是因为学术界对他们已经有很充分的研究,各种研究成果很多,就是从浙江文化或越文化视角去研究他们的成果也不少,这是我们要特别说明的。
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些越中现代著名作家的研究,发掘浙江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是如何将时代要求内化为文化精进者的主体追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的深层原因,从而把握浙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的精神脉络,找到浙江文化的现代精神底蕴,构建越地现代人类学的理想图景。其特点在于:一是着眼于从近代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抓住人这个主体,以系列研究来审视浙江文化从封建传统文化形态走向现代文化形态的演变轨迹,打破以往研究中宏观宽泛的研究态势,改变割裂式的个别研究,既呈现浙江文化的个体活性,又彰显浙江文化的历史形态,避免以偏概全、人为设定的局限与不足。二是文化既是一种历史形态,又是一种现实形态,还是一种从历史到现实的过渡形态,但文化研究始终是为现实形态的建构服务的,要着眼于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打破庸俗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惯性思维模式,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从社会转型的动态文化大背景中去进行整体研究,揭示社会的剧变对个体人生的影响,通过全面把握社会转型中不同个体的生命旅程、思想性格、人生业绩和创作成就,来把握浙江文化的现代形态,改变以往以静态的文本解读和阐释的简单化方式,凸显文化的立体感和整体性。三是文学是文化的一种主要构成要素,文化灌注在文学之中。因此,从各个研究对象的生命发展历程中来把握他们的文学创作,审视它们在现代浙江文化建构中应有的文化、艺术和思想价值,把握它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彰显浙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力,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在这里,个体与整体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就成为了我们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原则,并重视将这些作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场域中。
在研究中,我们强调融社会批评与主体剖析于一体,厘清各个研究对象的生命旅程和思想发展脉络,突出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将事业(仕途)、爱情和交游三线交织,全面地展现其悲喜沉浮的人生,揭示其人生和创作取向的主客体成因,挖掘越文化的血脉渊源,立体地展现其真实形象,彰显其现代的精神特征和越文化的现代品格。同时,我们又注重分析和把握他们文学创作的特色和成就,认识他们各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的研究,既注重文化个体活性,又注重理论概括;既注重历史传统的把握,又注重对传统与现代的融通、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并以社会学、文化哲学和生命哲学为指导,突出原初性研究特征,挖掘越文化渊源;且以文本研读、田野调查和人物访谈为路径,立足于社会转型的背景来审视他们的人生历程、思想情感和文化心理,透视其世界观、人生观、文学观以及价值追求,进而彰显浙江文化的现代特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力求比较全面而准确地对研究对象的创作成就及其文学地位予以比较客观的评价;注重对现有研究文献和传记资料的甄别与辨正,剔除以往研究中的错漏与偏失,力求还研究对象一种本来面目;注重从特定时空背景中去审视研究对象主体人生的独特状态,力求对其人生和思想历程作出比较科学而合理的阐释。因此,我们一方面高度重视搜集越文化背景和历史资料,以及各研究对象散落的文学作品、文献资料和生平事迹,把准其精血气;另一方面又重视对研究对象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的考察,重视访问其后人及其友人的后代,重视与相关的研究专家交流,以完善研究工作。
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再三讨论了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又审定了各专著的写作纲要,以使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保持面貌的基本一致,而又各具个性和特色。在这套成果丛书出版之前,我们也随机性地选择部分书稿予以审阅,每部书稿都经过了三四次的修改。然而,由于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博古通今、中西交融的鲜活的文化个体,牵涉的学科领域很广,触及社会与人生的问题很深,文化内涵很丰富,对研究者的素养形成了很大的挑战,赋予了研究工作本身较大的难度;加上课题组成员都担负着繁重的教学工作,有的还担负了繁杂的管理工作,精力不够集中,时间比较紧张;尤其是我们水平有限,并且对人物评传的撰写缺乏经验,因此,研究工作难免存在一些粗疏和不足,我们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由于课题组成员从事研究的经验和实力本身存在差异,因此,虽然我们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大都十分认真和负责,但实际上这套丛书的质量很难做到整齐划一,这是我们尤其感到不安并又要恳请读者谅解的。我们必须告白的是,我们所做的仅仅是抛砖引玉的工作。
在魏金枝研究进入尾声,成果《魏金枝传》即将付梓之际,作为重大课题的主持人,我首先要感谢该子课题的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几年来的艰苦工作,不仅使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得以按时完成,而且确保了《越中现代著名作家系列研究》重大项目的按时完成。同时,我们也要感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领导部门以及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基地的大力支持。因为有了这些支持,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才由设想变为了现实,这套成果丛书才得以顺利出版。而且,我们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宫京蕾编辑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此外,对一直以来给我们的研究工作予热情帮助和关心的许许多多好心人,我们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刘家思
2015年1月于风雅苑
魏金枝(1900—1972),浙江省嵊州市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原名魏义荣,小名荣佬,笔名凤兮、高山、鹿宿、莫干、牛三等。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培育的第一代作家,有“中国最成功的农民作家”的美誉,备受鲁迅赞赏。刘桂萍、刘家思、周桂华著的这本《魏金枝传》梳理了魏金枝的生命旅程,描述了魏金枝如何从晚清的贫困子弟向现代著名的作家、坚定的革命追随者、优秀的教育家和杰出的文学编辑家迈进的人生轨迹,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他的人生成就、社会贡献及其历史地位,为重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供了资料,对于认识现代作家成长的曲折道路、解读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化的心路历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金枝集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编辑、大学教授以及学者于一身,是中国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他身上潜存着许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路历程的密码,刘桂萍、刘家思、周桂华著的这本《魏金枝传》将对魏金枝的人生做出比较全面的解读,展现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揭示其由贫民之子向现代文化先驱和文学开拓者转变的主客体原因,挖掘越文化的血脉渊源,立体地展现其主体的形象及其精神特征,彰显其文学创作的特色和成就,把握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在越文化转型中的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