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午编著的这本《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是一代才女林徽因传奇一生的记录。她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她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设计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她更为抢救民族工艺品景泰蓝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对中国的古建筑有深厚的感情,但她不是一个只会发怀古之幽思的小女子,她是曾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女建筑师。不管生活的浪涛怎么汹涌,不管外界的风云如何变化,她都坚守自己心中那朵洁白、幽静的莲花,用花心的那一点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尽管人生只是宇宙里的匆匆过客,但也要“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林徽因(1904-1955),一个行走在人间四月天的女子。作为一个女儿,她一直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作为一个女子,她深受当年三位天之骄子的青睐;作为作家,她的作品虽然不多,但让我们传咏至今;作为一位女建筑师,她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中国。
林徽因,已经成了美丽和智慧的代名词。不管生活的浪涛怎么汹涌,不管外界的风云如何变化,她都坚守自己心中那朵洁白、幽静的莲花,用花心的那一点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她以智慧、美丽、坚韧征服了一个时代,也给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完美、坚强的女性的身影。
张小午编著的这本《林徽因传(你是人间四月天)》为我们讲述的就是她的故事。
一、初识梁思成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林宅。原名徽音,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来,为了避免与当时的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自1934年起改为林徽因。祖籍福建闽侯。
林徽因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林孝恂,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曾留学日本,历任浙江海宁、金华、孝丰、仁和、石门各州知县。能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在同辈中堪称进步分子。林孝恂曾在杭州设立家塾,分国学新学两项,教育家里的孩子。国学延请林纾主讲,新学延请林白水主讲,在当地颇有影响。祖母游氏,生有子女七人。
父亲林长民结了三次婚
父亲林长民,1876年生于杭州,字宗孟,小的时候在家塾中读书,1906年赴日本留学,不久又回到杭州,在杭州外语学堂学习英文和日文,毕业后再度赴日,专门攻读政治和法律,32岁时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10年,林长民与留日同学刘崇佑创立福州私立政法学校,自任校长。辛亥革命那年,林长民赴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宣传革命。民国元年,代表福建省参加南京临时参议院。不久,临时参议院迁往北京,他被推为秘书长。民国六年,段祺瑞重新掌握政权后,林长民出任司法总长。此外,林长民擅诗文、工书法,在当时的文人圈子里名气很大。
林长民曾先后三次结婚。在杭州读书时,曾娶叶氏为妻,但她无生育。接着,他又娶了第二个妻子何雪媛,也就是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浙江嘉兴人,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没有文化,生有一子两女。儿子和二女儿早夭,只有大女儿林徽因活了下来。1912年,林长民又从福建娶了第三个妻子程桂林,她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林徽因5岁那年,即1909年,林家迁居杭州蔡官巷一座大宅院内。林徽因随祖父母、姑母们居住在这里。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家里人喜爱,尤其是祖父,常给她讲故事,带她做游戏。
已经到了读书认字的年龄,林徽因跟表姐妹们一道,由大姑母林泽民发蒙读书。她年龄虽小,上课时似乎很不经心,但叫她背书则脱口而出,无不成诵。如此可爱的女儿,自然也成了父亲林长民的掌上明珠。
8岁那年,祖父把家由杭州迁到上海,住在虹口区金益里。林徽因与表姐妹们到附近的爱国小学读书,上二年级,平时侍奉祖父。
1916年,林徽因12岁。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任职。全家遂由上海迁到北京,住在后王公厂。林徽因和表姐妹们一起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学习英语。 年龄稍长,林徽因也越发清秀美丽,并且越来越懂事。她的聪明、有主见、颇能料理家务让父亲感到自豪而又欣慰,于是父亲也特别地对这位乖女儿多加体贴,而且遇到一些事情时还会与她商量,因而父女关系非常密切。就连三娘也承认,林徽因是父亲最喜欢、最疼爱的孩子。
然而,生活并非全是明媚的阳光,林徽因小小的心灵过早地烙下了生活的阴影。三娘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有着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父亲那里,自然赢得了欢心。他们一家几口被父亲安排到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林徽因和母亲则被安排到相对窄小而又阴暗的后面小院子里。而且,父亲一直同三娘生活在一起,毫不掩饰自己的喜好,对林徽因的母亲不理不睬,使她实际上过着孤苦的分居生活。因而,林徽因的母亲对三娘满怀嫉恨,时常明里暗里地争吵。面对自己母亲的尴尬地位和孤苦生活,敏感的林徽因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复杂和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苦味。她理解、同情母亲,敬佩自己的父亲,喜欢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但她憎恨由于他们在一起所造成的争吵、苦恼。
年幼时的伤害,刻骨铭心
少年时期的经历往往会刻骨铭心,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林徽因来说,家庭的悲剧在她心灵造成的阴影深刻地影响了她对婚姻、人生的看法。多年以后她说:“年幼时的那些伤害,对我是永久性的,一旦勾起往事,就会让我跌进过去的不幸之中。”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对此有过描述:
我的外祖父林长民(宗孟)出身仕宦之家,几个姊妹也都能诗文,善书法。外祖父曾留学日本,英文也很好,在当时也是一位新派人物。但是他同外祖母的婚姻却是家庭包办的一个不幸的结合。外祖母虽然容貌端正,却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不识字的旧式妇女,因为出自有钱的商人家庭,所以也不善女红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欢心。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一个美丽、聪颖的女儿。这个女儿虽然立即受到全家的珍爱,但外祖母的处境却并未因此改善。外祖父不久又娶了一房夫人,外祖母从此更受冷遇,实际上过着与丈夫分居的孤单的生活。母亲从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矛盾之中,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伤。童年的境遇对母亲后来的性格是有影响的。她爱父亲,却恨他对自己母亲的无情;她爱自己的母亲,却又恨她不争气;她以长姊真挚的感情,爱着几个异母的弟妹,然而,那个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却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过她。可能是由于这一切,她后来的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
斗转星移,没过几年,林徽因已长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留着一条黝黑的小辫子,常穿素朴、淡雅的衣裙,眼睛乌黑明亮,顾盼生辉。安静的时候娴雅沉稳,活泼的时候朝气蓬勃,是一位谁见了都心生喜爱的美丽女孩。朝阳一般的年龄,生命在每一时刻都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世界每打开一扇窗子都会让人怦然心跳、激动不已。
林长民看到女儿如春树一般健康成长,自然满心喜悦,对林徽因关心备至。1918年4月,林长民前往日本考察,很想带林徽因一起东游,但未能如愿,这使他感到十分遗憾。到达日本后他在信中对林徽因说:“每到游览胜地,悔未携汝来观,每到宴会又幸汝未来同受困也。”由此可见林长民对女儿的深厚感情。
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林长民也开始盘算女儿的终身大事。对此,他心里已经有了人选。他就是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林长民与梁启超是多年的好友,两人都曾在日本待过,都在北洋政府担任高官,思想倾向也有许多共同之处,若是两家结为亲家,自然是门当户对。正巧,梁启超也有此意。因此,1918年林长民从日本回国后,他们便介绍两位年轻人相识。
一个是金童,一个是玉女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东京,自幼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在日本上过中文学校,回北京后又进入一所英国学校学习英语,1915年进清华学校读书。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喜欢体育运动,比如跑步、跳远、攀爬、体操等,因而身体健壮,同时又十分爱好音乐和美术。他的同学、好友陈植曾说:在清华的八年中,思成兄显示出多方面的才能,善于钢笔画,构思简洁,用笔潇洒。曾在《清华年报》(1922—1923)任美术编辑,酷爱音乐,与其弟思永及黄自等四五人向张蔼贞女士学钢琴,他还向菲律宾人范鲁索学小提琴。在课余孜孜不倦地学奏两种乐器是相当艰苦的,他则引以为乐。约在1918年,清华成立管乐队,由荷兰人海门斯指挥,1919年思成兄任队长,他吹第一小号,亦擅长短笛……此外,思成还与同班的吴文藻、徐宗漱等四人,将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译成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种种爱好使梁思成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让他终身受益。
191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初次见面,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徽因14岁,玲珑可爱、美丽清秀,明眸皓齿、神采飞扬。梁思成17岁,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略显稳重但又不乏幽默。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双方家长有意成全这对“金童玉女”,但他们并没有自作主张地“包办”,只是希望这对小儿女的感情能够自然发展,水到渠成。因而,此时两人并没有建立一种明确的恋爱关系。
P2-6
作为一个女儿,林徽因一直都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作为一个女子,林徽因深受当时三位天之骄子的青睐;作为作家,林徽因的作品虽然不多,但让我们传咏至今;作为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的足迹几乎遍布全中国。林徽因,已经成了美丽和智慧的代名词。
父亲对她寄予厚望
林徽因从小就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家人,特别是她的祖父和父亲的喜爱。稍大一点,就随表姐妹进学校读书。学习时虽似漫不经心,但每当让她背书时,她都可以脱口而出,无不成诵。十几岁时,她更是出落得亭亭玉立。朴素、淡雅的装束更衬出她的娴雅文静。她明眸善睐,顾盼生辉,眼眸里不时透出智慧、机警和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稳重。而且她很有主见,善于操持家务,这样一个小女儿怎能不讨得父亲的欢心呢?
父亲对她更是寄予了厚望,不遗余力地培养她,不放过每一个可以让她身心得到发展的机会。每每外出考察或游览胜地,都会慨叹没有带女儿同行。1920年,林徽因的父亲被派去长驻伦敦,这一次,他终于决定带女儿同行,让林徽因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以培养她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和能力。从中可见父亲的良苦用心。
一个女孩能得到父亲这样的赏识和培养,应该说,林徽因是幸运的。但在家中,同样爱自己的母亲却过着凄惨孤单的生活。因为三娘的被宠信,林徽因和母亲只能住在狭小阴暗的后面小院里。父亲一直和三娘生活在一起,而林徽因的母亲实际上过着孤苦的分居生活。此时,对母亲的爱和同情,对父亲的敬重和不满,使她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以至于对她后来在爱情道路的选择上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对她来说,那是深深刻在她心灵上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
爱情一度使她迷惘
徐志摩可以说是把林徽因带到诗歌创作殿堂的领路人。虽然林徽因感情细腻,观感敏锐,早年就显现出独特的艺术才华,对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有很深的理解,但并没有真正地接触诗歌。而徐志摩的出现,使她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志摩的热情和才华横溢都让林徽因刻骨铭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林徽因的情感状态和发展历程,这一切,都像酵母一样催发着林徽因杰出的诗歌篇章的产生。
1930年冬,随梁思成来东北大学执教的林徽因身体欠安,又因沈阳的医疗条件欠佳,在徐志摩的再三劝说下,来到了香山“双清”别墅,进行休养。在这段时间里,林徽因谨遵医嘱,远离了所有的工作,包括她所钟爱的建筑事业,精心养病。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林徽因一生少有的清闲时光吧。在这里,林徽因终于可以放下心中的所有负担和累赘,安然地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恬美和宁静。这种心境,让林徽因的创作激情抑制不住地涌动起来。 ……
林徽因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她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设计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她更为抢救民族工艺品景泰蓝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对中国的古建筑有深厚的感情,但她不是一个只会发怀古之幽思的小女子,她是曾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代女建筑师。
看她的《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旅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这首诗可以说是林徽因一生的写照。不管生活的浪涛怎么汹涌,不管外界的风云如何变化,她都坚守自己心中那朵洁白、幽静的莲花,用花心的那一点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尽管人生只是宇宙里的匆匆过客,但也要“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而所有这一切,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梦”。诗中充满了生的坚定与忧伤。坚定是一种生活态度,忧伤是因为生命的短暂易逝,两者的互动,促成了人生的丰富。
林徽因以智慧、美丽、坚韧征服了一个时代,也给我们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完美、坚强的女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