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国家历史大转折、个人命运大洗牌的北洋时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走上历史舞台。陈钦编著的这本《北洋强人(割据军阀的人生沉浮)》以审慎的态度回望那段历史,来探究那些备受后人诟病的军阀们到底做了什么,看小政府、大时代背景下军事强人们的人生众相……
| 书名 | 北洋强人(割据军阀的人生沉浮)/新历史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陈钦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百年前的国家历史大转折、个人命运大洗牌的北洋时期,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等走上历史舞台。陈钦编著的这本《北洋强人(割据军阀的人生沉浮)》以审慎的态度回望那段历史,来探究那些备受后人诟病的军阀们到底做了什么,看小政府、大时代背景下军事强人们的人生众相…… 内容推荐 陈钦编著的这本《北洋强人(割据军阀的人生沉浮)》刻画出了北洋时期的一大批军事强人们的群体雕像,正面再现了一些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如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陈炯明、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等,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颠覆了人们对北洋军事强人们的既有认识,并以崭新的视角披露了北洋时期的军事纷争。 目录 袁世凯:共和的尝试者与“背叛”者 袁世凯的发迹 近代史上击败日军的第一人 小站练兵 北洋集团的崛起 谁来收拾辛亥年的一地鸡毛 诡异的“二十一条”事件真相之谜 袁大头何以成为“冤”大头 袁世凯称帝的“零和博弈” 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 民国没有他真不行了 黎元洪:一怒毁共和 冯国璋:史上最会创收的总统 徐世昌:被湮没的辛亥元勋 史上最会当官的官员 乱世掌国艰难支撑 曹锟:从卖布郎到大总统 卖布郎愤而从戎 贿选总统毁一世英名 晚年曹锟的气节 段祺瑞:三造共和的末路英雄 段祺瑞的坎坷人生 一造共和助袁世凯登宝座 反袁称帝,再造共和 粉碎张勋复辟,三造共和 段祺瑞的无奈战争 直皖大战五天打碎段祺瑞“统一梦” 吃斋念佛的大国总理 段祺瑞与他的“八勿”遗言 张作霖:不朽的传奇 草根英雄的创业奇迹 还原真实的东北王 王士珍:冒名顶替上学成大器的大将军 蔡锷:投身革命守共和 爱情与政治的无间道 护国英雄还是乱世魔王 唐继尧:护国护法急先锋 张勋:身在民国心系清 忠勇义士还是逆流小丑 复辟的戏剧性内幕 螳螂捕蝉迷局的幕后 徐树铮:收复外蒙古的第一功臣 孙传芳:一生尚武终死佛堂 雄霸东南祸起萧墙 急流勇退后的沉寂 高僧神算寿命果天数 吴佩孚:中国最强者 第一个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人 吴佩孚在湘鄂川打响回马枪 直奉备战,吴佩孚洛阳兴兵 吴佩孚直奉第一战赶走张作霖 书生学者从戎传奇 张宗昌: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急先锋 陈炯明: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陈炯明、孙中山分歧真相 陈炯明的理想国和实践 冯玉祥:终守民本思想的军事强人 “倒戈将军”的三大“逆天之举” 当官即不许发财 阎锡山:中国奇迹的制造者 中国义务教育第一人 “山西王”阎锡山的民本理念 试读章节 袁世凯称帝的真实意图 回顾历史我们不禁发问:在称帝前,袁世凯已是独掌大权的民国大总统了,为什么还要图皇帝这个虚名呢?当时,他的大总统是终身制的,甚至可能成为家族制,这种终身制的集权式的大总统和封建帝王相差无几。至今仍有很多历史学家提出疑问:袁世凯当初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难道仅仅是贪慕虚名吗? 1911年,世界强国中只有法、美两个民主共和国家,英、日、德那时实行的都是君主立宪制。对于积弱的中国来说,法国那种激进的革命方式非但无法实现民主共和,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灾难。美国的民主道路比较顺利,但美国的情况极为特殊,它的文明史短暂,没有经历长时期的专制传统,建国时期的社会各阶层民众,已然接受并习惯了从英国舶来的议会政治。而中国经历过长达两千多年的帝王专制统治,以至于当时在中小城市和农村里,普通老百姓只知道皇帝,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总统。 推翻帝制后,民主共和在中国的表现确实是令人失望的。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直接关系。民国初建,共和国这个理想虽然在中国出现了,但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施民主共和的主、客观条件。对于90%人口是农民、80%人口是文盲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无论坐在龙廷的那个人叫皇帝还是总统,在省城管事的叫巡抚还是都督,都没有给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当时的国民思想整体封建保守,对于从天而降的共和体制都有些无所适从。社会问题随之日趋严重,老百姓普遍认为:皇帝就是王法的象征,没有皇帝,也就无所谓王法了;没有了王法的约束,原本暗藏的种种罪恶便随之凸显出来。原来贩卖私盐大都是地下交易,现在在市场上公开买卖;以前的土匪都是夜黑风高作案,现在光天化日之下就行凶抢劫。这就是袁世凯称帝前的社会状况,实际上已经处于全面瘫痪的临界状态。 旧的权威打掉了,新的权威却没有及时树立起来,社会急需新权威的出现,以维系短时期内的稳定局面,杜绝社会秩序的完全崩溃。 孙文借宋教仁被刺案之机发动二次革命,表面上刚刚稳定下来的国家再次陷入混乱。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彻底丧失与北洋集团抗衡的实力。没有不同派系的实力彼此制衡,资产阶级式的民主共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石。 削弱最大的政敌后,袁世凯摆脱了原来的种种制约,开始实施中央集权。 在打败了国民党后,袁世凯的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他拥有了在中国实现威权制度的机会和权力,中国当时的国情似乎也急需建立新的权威。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北洋集团和国民党,当时还存在300个以上形形色色的政治团体。此外,政府派将军到地方当督军,他们掌握军政大权后与中央貌合神离,拖欠税款之类的事情时有发生。 袁世凯等社会政治精英发现:共和后的中国非但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愈加衰弱,看起来比以前更像一盘散沙了。而“二十一条”最终证明,共和体制下的集权并没有增强中国的外交实力,本国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 在内外交困中,袁世凯发现必须寻找一个东西,一个精神的东西、制度的东西,把中国重新扶起来。于是,他想到了有传统道德做支撑的皇帝权威。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专制皇帝肯定是不能当的,这一点袁世凯不会想不到。袁世凯称帝的年号为“洪宪”,从字面上不难看出,袁世凯称帝的本意是想实行君主立宪。 从当时中国的国情来看,选择君主立宪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当时,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性宗教信仰,因而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信仰凝聚国人,最佳的选择莫过于延续了几千年的忠君爱国思想。在封建思想中,国家的代表者是君王,爱国就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作用下,袁世凯想到了称帝,他想以君主的权威来凝聚国人。 茅于轼先生这样评价袁世凯:“他手里头有很强的兵权,而且这个人很能干,他联络的社会各方面的人脉非常的广,所以孙中山斗不过他,临时大总统就只得让了位。在袁世凯最初当总统的几年,他摆平了中国的各种势力,他是想要把中国改变成有规则有制度的国家。但是他没有摆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他还是想当皇帝,认为利用皇帝的权威可以把中国当时的各种问题简单化,一切问题就好解决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己也有野心。但是,他的主要出发点,还是觉得独裁更有利于实现他的理想,他当时是必然有这么个考虑的。” 对于当时中国的体制,美国宪法专家古德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统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他很不看好民国的未来,断定中国将来必因总统继承问题“酿成祸乱”,他还预言“如一时不即扑灭,或驯至败坏中国之独立”。古德诺直接指出,中国必须实施君主立宪才有未来,否则将有混乱及亡国的危险。这些话还是有一定的预见性的,后来,袁世凯取消帝制,民国总统更换频繁,导致国家混乱,国力日益衰弱,直至日本侵华,几乎亡国。 称帝前的准备阶段,袁世凯忽略了一点:老百姓被几千年的皇权政治害苦了,对皇帝深恶痛绝,根本不管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有着什么区别,只要是与皇帝有关的东西,就全盘视为封建君主专制的余孽。 总结袁世凯称帝失败的原因,其中主要一点就是:他没有动用国家强大的宣传机器,向天下人普及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区别。位居极权的他,误以为自己称帝是众望所归,全国臣民每天都在心悦诚服劝进。以至于称帝后,他才恍然发现原来很多人是反对的。为此,他曾经怒斥周围那些劝进的人:“就是你们逼我做皇帝的!” 从帝制到民主是一种进化,是不容许倒退的过程,当全民认同民主共和要好于帝制的时候,老百姓不管也分不清楚你这个君主立不立宪,只要是当皇帝就是倒退,就是复辟,就要推翻。 如果袁世凯不称帝,各省反抗中央要背着反叛的罪名。袁世凯一旦称帝,各省就有了一个“反复辟、反倒退”的正当借口,而这个借口的力量空前的强大,蔡锷三千护国军一声呐喊,几个月之内全国的形势都随之改变了。 袁世凯不是民族英雄,但也不是十恶不赦的民族罪人。即使是那些视袁世凯为窃国大盗的人,也无法回避一个事实:袁世凯是把中国带进民主体制的第一人。 遗憾的是,历史只给了他几十天的时间,连拿出个宪政框架的时间都不够。如果袁世凯多活几年,也许中华民族会少些后来的不堪与苦难呢! P42-45 序言 疗既往之毒,启未来之志 史家是个裁缝,好的史家总是想着与世有补,不管历史是不是一个破被面,都要用一块块残缺不全的历史,还原真实。更重要的是期望自家被面能暖被人间,存有文化,疗既往之毒,启未来之志。 《北洋强人》的创作者陈钦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是我的朋友中很有情怀的一类人,他对作品倾注的正是一个史家的情怀和意志。他能以文化的良知,揭示过去一些史学书中隐蔽的真实。 《北洋强人》最大的亮点就是,本书以“北洋强人”取代了传统的“北洋军阀”的措辞。陈钦先生认为,绝不多数“北洋军阀”并不适用“军阀”的概念,他坚持称呼那些传统的“北洋军阀”为“北洋军事强人”。 本书重点正面再现了一些推动历史进步的人物。本书中的袁世凯一反他的脸谱形象,不再是一个卖国贼、窃国大盗、北洋军阀、复辟头子,而重新定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复现他在北洋时代独一不二的历史角色。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顺应时变的改革家形象,国家政体转变的枢纽在于此人。袁世凯宪政的追求固然有种种之不足,然而不做历史的绊脚石是其功绩。复辟做皇帝,固然为世人耻笑,但在一个不知总统为何物的文化环境之下,君主立宪其功尤大于过。 对本书中的其他人物,如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在质疑他们好胜虚名之余,也赞美了他们面对日寇利诱时的铮铮铁骨。尤其是对段祺瑞廉洁奉公的个人修养的表述,是以彼之时代针砭此之时代,于今天大有裨益。值得一提的是,本书首次全面公开讲述孙中山和陈炯明共和理念之争,使得陈炯明这位“倒行逆施的军阀”清晰地浮现在世人面前,读罢让人掩卷不忍再回看。阐发精微,有益于当世。 本书以崭新的视角披露了北洋时期的军事纷争,所谓学者,坐而论道颇可,然而坐以实道,当确实为难,尤其是近百年来,实学尽废,寻章摘句之人有之,切己体物恪事之人全无,以一介书生纵论军情,非但要有才情,还要尽实务,换气血。在陈钦先生看来,那不是一场军阀混战,而是共和理念之争、是国体之争。这一场所谓的“北洋混战”在该书里一点都不混乱,而是共和理念及中国近代共和体制的有次第的大倒退。 我们注意到在陈钦先生划定的北洋时代,先有北洋,后有北大,皆以家国为己任,可谓文武皆备。武不能救亡中国,但锤砸了军人血性,至于抗日八年有数百万军人为国家献出了生命,文亦是新思想之发端,昭示和引领中国的未来。而今日文人风骨尽失,军魂焉能独存,战争胜败岂是靠几样尖端战略武器所能左右的?至少北洋的大炮证明不能。文以载道,滋以军魂。本篇确有些文心道骨,从史家的角度看军人的成败得失,正人气节,于国有益。陈钦先生在深入研究了北洋历史后,更是大胆提出,北洋时期的那些军事强人们影响下的军人气节,直接影响并支撑了日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如今,百年过去了,那些北洋军事强人们所处的那一时期,民众的苦痛和焦灼,文化存亡的危机是否已经过去了?我想这个问题,其实始终萦绕在陈钦的心中。那个大时代中,人们的救亡求存意志或许已经淡薄,可是横亘在这个民族面前的苦难也都已过去了吗?这是我们在百年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必要之理由。 北洋时代有一个大缺陷,即好大喜功,这正是强人(精英)治国的问题所在。得权者滋权乱为是这个民族深重的灾难所在,因此把权利装进笼子里,仍然是当下社会治理题中之意。然而道德情操比起北洋还不如,贪腐盛行;究其根源,还是文之弱矣,人心教化不足;这也是当今复兴传统道德文化必要之所在。 之于我而言,在观看之余,无论求何种的新生,一日不彻底地根除中国文化中“官本位”的文化,一日便与世界先进之文明有绝对的距离。通过减除官僚的权势,通过文化增强每个人生存的意志、平等的权利,比奢谈民主政治要强出百倍。 陈钦先生为国内著名纪录片人,其创作的历史纪录片网络总点播达6亿,保持着网络点播数的最高纪录。此次邀为写序,不胜惶恐,看过陈钦先生的纪录片,我已然成为先生的粉丝,先生看似浅显易懂的历史文章,实则饱含深刻人生哲理、巧妙折射现实语境,不失为当下思想启蒙佳作。为先生的信念坚守和持续的思想布施点赞。 是为序。 高乾源 2015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足智多谋,规模宏远,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李鸿章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数一数二的治世能臣,是民国史上的开卷英雄,是比老狐狸还老狐狸的老狐狸。 ——唐德刚 曹锟虽然从未受过学校教育,但他恢弘大度,襟怀开朗,是个天才的领袖。 ——顾维钧 其人(段祺瑞)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 ——粱启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