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老先生也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理由是“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既然我们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宝贵,而且实际上也并非每本书都值得一读,那么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挑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书,就成为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于是,我们编纂了这套“轻阅读”书系,希望以一愚之得为广大书友们做一些粗浅的筛选工作。
由朱自清所著的本辑“轻阅读”《你我标准与尺度/轻阅读书系》主要甄选的是民国诸位大师、文豪的著作,兼选了部分同一时期“西学东渐”引入国内的外国名著。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期的作品作为我们这套书系的首辑,原因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大时代,只有春秋战国等少数几个时代可以与之媲美,而且这个时代创造或引进的思想、文化、学术、文学至今对当代人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强制约束大不如随心所欲。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一杯清茶,拉一把藤椅,在家中阳光充足的所在静静地读一本好书,聆听过往大师们穿越时空的凌云舒语,岂不快哉?
由朱自清所著的本辑“轻阅读”《你我标准与尺度/轻阅读书系》收集了朱自清的散文集:《你我》、《标准与尺度》,本书此次重新选编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便以这两部散文集为脉络,以写作时间为顺序,展现朱自清一生创作中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代的思考。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甲辑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有一天,我和一位新同事闲谈。我偶然问道:“你第一次上课,讲些什么?”他笑着答我,“我古今中外了一点钟!”他这样说明事实,且示谦逊之意。我从来不曾想到“古今中外”一个兼词可以作动词用,并且可以加上“了”字表时间的过去;骤然听了,很觉新鲜,正如吃刚上市的广东蚕豆。隔了几日,我用同样的问题问另一位新同事。他却说道:“海阔天空!海阔天空!”我原晓得“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联语,——是在一位同学家的厅堂里常常看见的——但这样的用法,却又是第一次听到!我真高兴,得着两个新鲜的意思,让我对于生活的方法,能触类旁通地思索一回。
黄远生在《东方杂志》上曾写过一篇《国民之公毒》,说中国人思想笼统的弊病。他举小说里的例,文的必是琴棋书画无所不晓,武的必是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我想,他若举《野叟曝言》里的文素臣,《九尾龟》里的章秋谷,当更适宜,因为这两个都是文武全才!好一个文武“全”才!这“全”字儿竞成了“国民之公毒”!我们自古就有那“博学无所成名”的“大成至圣先师”,又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传统的教训,还有那“谈天雕龙”的邹衍之流,所以流风余韵,扇播至今;大家变本加厉,以为凡是大好老必“上知天文,下识地理”,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便是这大好老的另一面。“笼统”固然是“全”,“钩通”“调和”也正是“全”呀!“全”来“全”去,“全”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你瞧西洋人便聪明多了,他们悄悄地将“全知”“全能”送给上帝,决不想自居“全”名;所以处处“算账”,刀刀见血,一点儿不含糊!——他们不懂得那八面玲珑的劲儿!
但是王尔德也说过一句话,貌似我们的公毒而实非;他要“吃尽地球花园里的果子”!他要享乐,他要尽量地享乐!他什么都不管!可是他是“人”,不像文素臣、章秋谷辈是妖怪;他是呆子,不像钩通中西者流是滑头。总之,他是反传统的。他的话虽不免夸大,但不如中国传统思想之甚;因为只说地而不说天。况且他只是“要”而不是“能”,和文素臣辈又是有别;“要”在人情之中,“能”便出人情之外了! “全知”,“全能”,或者真只有上帝一个;但“全”的要求是谁都有权利的——有此要求,才成其为“人生”!——还有易卜生“全或无”的“全”,那却是一把锋利的钢刀;因为是另一方面的,不具论。
但王尔德的要求专属于感觉的世界,我总以为太单调了。人生如万花筒,因时地的殊异,变化不穷,我们要能多方面地了解,’多方面地感受,多方面地参加,才有真趣可言;古人所谓“胸襟”、“襟怀”、“襟度”,略近乎此。但“多方面”只是概括的要求:究竟能有若干方面,却因人的才力而异——我们只希望多多益善而已!这与传统的“求全”不同,“便是暗中摸索,也可知道吧”。这种胸襟——用此二字所能有的最广义——若要具体地形容,我想最好不过是采用我那两位新同事所说的:“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我将这两个兼词用在积极的意义上,或者更对得起它们些。——“古今中外”原是骂人的话,初见于《新青年》上,是钱玄同(?)先生造作的。后来周作人先生有一篇杂感,却用它的积极的意义,大概是论知识上的宽容的;但这是两三年前的事了,我于那篇文的内容已模糊了。
法朗士在他的《灵魂之探险》里说:
人之永不能跳出己身以外,实一真理,而亦即吾人最大苦恼之一。苟能用一八方观察之苍蝇视线,观览宇宙,或能用一粗鲁而简单之猿猴的脑筋,领悟自然,虽仅一瞬,吾人何所惜而不为?乃于此而竟不能焉。……吾人被锢于一身之内,不啻被锢于永远监禁之中。(据杨袁昌英女士译文,见《太平洋》四卷四号。)
蔼理斯在他的《感想录》中《自己中心》一则里也说:
我们显然都从自己中心的观点去看宇宙,看重我们自己所演的脚色。(见《语丝》第十三期。)
这两种“说数”,我们可总称为“我执”——却与佛法里的“我执”不同。(P3-6)
序言
年少读书,老师总以“生而有涯,学而无涯”相勉励,意思是知识无限而人生有限,我们少年郎更得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后来读书多了,才知庄子的箴言还有后半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顿感一代宗师的见识毕竟非一般学究夫子可比。
一代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老先生也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理由是“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感慨抽出时间来读书俨然成为一种奢侈。既然我们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宝贵,而且实际上也并非每本书都值得一读,那么如何从浩瀚的书海中挑出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书,就成为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工作。于是,我们编纂了这套“轻阅读”书系,希望以一愚之得为广大书友们做一些粗浅的筛选工作。
本辑“轻阅读”主要甄选的是民国诸位大师、文豪的著作,兼选了部分同一时期“西学东渐”引入国内的外国名著。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期的作品作为我们这套书系的第一辑,原因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这个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大时代,只有春秋战国等少数几个时代可以与之媲美,而且这个时代创造或引进的思想、文化、学术、文学至今对当代人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然,己所欲者,强施于人也是不好的,我们无意去做一个惹人生厌的、给人“填鸭”的酸腐夫子。虽然我们相信,这里面的每一本书都能撼动您的心灵,启发您的思想,但我们更信任读者您的自主判断,这么一大套书系大可不必读尽。若是功力不够,勉强读尽只怕也难以调和、消化。崇敬慷慨激昂的闻一多的读者未必也欣赏郁达夫的颓废浪漫;听完《猛回头》《警世钟》等铿锵澎湃的革命号角,再来朗读《翡冷翠的一夜》等“吴侬软语”也不是一个味儿。
读书是一件惬意的事,强制约束大不如随心所欲。偷得浮生半日闲,泡一杯清荼,拉一把藤椅,在家中阳光最充足的所在静静地读一本好书,聆听过往大师们穿越时空的凌云舒语,岂不快哉?
周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