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与黑/名家名译世界文学名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斯当达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斯当达编著的《红与黑》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经典的著作之一,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被誉为“灵魂的哲学诗”。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风貌,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内容推荐

斯当达编著的《红与黑》既是主人公于连的一部奋斗史、浪漫史,也是一部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史。作品以于连的遭遇为情节线索,从惟利是图的外省小城到省会贝藏松、首都巴黎,从阴森可怖的神学院到黑幕重重的保王党集团,从爱情生活、宗教活动到秘密政治会议,鲜明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查理十世统治下的社会画面。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小城风光

 第二章 穷人的福星

 第三章 父与子

 第日章 烦闷

 第五章 小小的风波

 第六章 乡村之夜

 第七章 长夜悠悠

 第八章 网眼长袜

 第九章 鸡叫

 第十章 果园口角

 第十一章 匿名信

 第十二章 神学院

 第十三章 初次提升

 第十四章 野心家

下卷

 第一章 郊野之趣

 第二章 初见世面

 第三章 玛葛丽特王后

 第四章 少女的王国

 第五章 莫非是个丹东

 第六章 焉知不是阴谋

 第七章 半夜一点钟

 第八章 满怀愁苦

 第九章 教她有所畏惧

 第十章 弱小者的苦难

 第十一章 工于心计的老人

 第十二章 晴天霹雳

 第十三章 可悲的细节

 第十四章 权势人物

 第十五章 静退

 第十六章 审判

 第十七章 死囚末日

 第十八章 前嫌尽释

 第十九章 亲友相别

 第二十章 勇气,我一点儿也不缺

试读章节

“请随我来吧,先生。不过当着狱卒,尤其是收容所看守的面,希望你对看到的一切,不要妄加评论。”阿拜尔先生明白,他遇到了一位热心人。于是跟着这位可敬的神甫,参观了监狱、收容所、济贫院等处,提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昕到了奇奇怪怪的答复,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一点儿责怪的意思。

这次参观,一连持续了几小时。神甫想请来客一同回家吃中饭,阿拜尔先生推说有信要写,实际上是不愿更多连累这位好心的陪伴者。三点光景,两位先生视察完难民收容所,又折回监狱。这时,他们在大门口碰到一名狱卒:那是个身高六尺的彪形大汉,生就一双罗圈腿,相貌本来就不雅观,加上凶神恶煞的样子,面目显得格外可憎。

“啊!先生,”他一见神甫便问,“跟您在一起的这位,可是阿拜尔先生?”

“是又怎样?”神甫答道。

“我昨天接到一道严令,是省长专差宪兵连夜骑马送来的,吩咐不准阿拜尔先生踏进监狱。”

“我要明白告诉你,努瓦虎,”神甫说,“这位同来的客人,正是阿拜尔先生。我不是有这份权力吗?不论白天晚上,随便什么时候。都可以进入监狱,愿意叫谁陪就可以叫谁陪。你说是不是?”

“是的,神甫先生。”狱卒低声下气地说,像巴儿狗怕挨揍一样,不由得垂下头来,“不过,神甫先生,我也有妻儿子女的,要是一有告发,我就会丢掉饭碗。我可全靠这差事养家活口哩。”

“我要是丢了差事,一样也会不高兴的。”善良的神甫说来很动感情。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两天里,你言我语,添油加酱,竟有了二十种不同的说法,挑起了各种仇恨情绪,把个小小的维璃叶搅得满城风雨。此刻,瑞那先生与他夫人的些许语言争执,也是由此而起的。这天上午,市长先生由难民收容所所长瓦勒诺陪同,上神甫家兴师问罪,表示他们的老大不满。谢朗先生在这里无根无蒂,觉出了他们话里的分量。

“得啦,那就革我的职吧,”老神甫声音颤巍巍地嚷道,“可是我还得住在这儿。谁都知道,四十八年前,我继承了一份田产,每年有八百法郎的收益。我就靠着这笔进款过活。你们两位听着,我嘛,任职多年,没有什么来路不明的积蓄,就算因为这个缘故丢掉差事我也不怕。”

瑞那先生与夫人生活得相当和美。这时,瑞那夫人娇怯怯地问了一句:“这位巴黎先生,能碍着囚犯什么呢?”瑞那先生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正想发发他的威风,忽听得妻子一声惊叫:原来是二儿子爬上了平台的胸墙,在墙头上奔跑了起来。要知道这堵墙比一旁的葡萄园要高出好几米。瑞那夫人怕吓着儿子,他会立刻摔下去,所以连话都不敢对他讲。孩子觉得自己十分了得,笑嘻嘻地好不快活,后来瞧见母亲脸色煞白,才跳下来,朝她奔去。这一下,他可结结实实地挨了顿骂。

经这件事一打岔,夫妻俩也随之改变了话题。

“我一定得把锯木匠索雷尔的儿子于连雇来,”瑞那先生说,“这几个孩子越来越淘气,得叫他来管管。他是个年轻修士,反正跟这差不离吧,拉丁文很好,要是肯来教,孩子的功课准能上进;因为,此人个性很强,这是本堂神甫说的。我出三百法郎,兼管膳宿。只是他的品德叫人有点放心不下,他是老军医的宠儿。老军医得过荣誉勋章,推说是表亲关系,就寄居在索雷尔家;这老军医很可能是自由党的密探。他说有哮喘病,咱们山区的空气有益于养病,这个自由党人教小于连读拉丁文,还把随身带来的一大摞书留给了他。按说,咱们家的孩子,我根本不会考虑要木匠的儿子来照看,但是正好在我们吵翻的前一天,神甫告诉我,说索雷尔家的这孩子研习神学已有三年,还打算进神学院。这么说来,倒不像是自由党分子,竟是个拉丁文人才了。”

“这样安排好处还非止一端。”瑞那先生一副老谋深算的神情,瞟了他夫人一眼,“瓦勒诺为他的敞篷马车配备了两匹诺曼底骏马,就神气活现的。可他的孩子,就没有家庭教师噢。”

“说不定他会把我们这位抢走呢。”

“这么说,我的计划你是赞成的喽?”瑞那先生对夫人的慧心巧思报以微微一笑,“好吧,事情就这么定吧。”

“啊,老天!你这么快就拿定了主意!”

这突如其来的决定,倒使瑞那夫人上了心。她长得亭亭玉立,裱纤得衷,照山里人的说法,也曾是当地的美人儿。她有那么一种淳朴的情致,步履还像少女般轻盈;那种天然风韵,不无魅力,看在巴黎人眼中,甚至会陡兴绮思。如果知道自己姿媚撩人,瑞那夫人一定会羞得无地自容的,因为她从未有过搔首弄姿、忸怩作态的念头。收容所的阔所长瓦勒诺先生,据说曾向她献过殷勤,结果一无所获;此事给她贞淑的品德,增添了异样的光彩。须知这位瓦勒诺,脸色红润,颊髭浓黑,长得身高马大,粗壮健硕,又兼为人粗豪、放肆、聒噪,也算得上是漂亮人物了。

P8-10

序言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当达的代表作品。作者原名是亨利·贝尔,一七八三年出生于法国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当时僧侣和贵族是第一和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属第三等级)。十六岁时,他来到巴黎,加入拿破仑军队,远征意大利。二十九岁时,随拿破仑军队进攻俄国,亲身经历了法军的惨败。两年后,拿破仑下台,他感到了政治的幻灭。斯当达曾说过:“拿破仑和我一块儿垮了台。”

巴尔扎克崇拜拿破仑,他早年曾编过一本《拿破仑文选》。相传在写《人间喜剧》时,他在书桌一隅,置一尊拿翁塑像,并在剑鞘上写下一句豪语:“彼以剑创其业,吾以笔竟其功!”在崇拜拿破仑方面,斯当达亦不让于巴尔扎克。斯当达在读小学的时候,听到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连战连捷,就不禁惊喜雀跃。尽管拿破仑在政治和军事上风云变幻,斯当达始终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锁定为拿破仑,把他奉为“恺撒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并庆幸自己随拿破仑东征西战,先后进入米兰、柏林、维也纳,直到莫斯科,亲身践履了“拿破仑史诗”时代。滑铁卢一败,拿破仑受到复辟势力的攻讦,而斯当达不顾时事风向,奋笔疾书,在一八一七年,以几月之功,写了一本《拿破仑传稿》;二十年后,又写下了《忆拿破仑》。一八三七年,他写了自传《亨利·贝尔传略》,书中最后一句是:“生平只敬仰一人:拿破仑。”言尽于此,斯当达以盛赞拿破仑为己任,赞颂拿破仑强劲的个性、充沛的精力、敢冒风险的雄才大略。无论在其小说、游记、文论还是史书中,拿破仑始终是他关注的一个中心,他的作品中都或隐或现地有拿破仑的影子。

《红与黑》一书的主人公于连,可以说是从拿破仑模子中克隆出来的一个人物。跟拿破仑一样,于连也有非凡的记忆力,为迎合时势,他能把《圣经》倒背如流,但他最喜欢的书是《圣赫勒拿岛回忆录》。与瑞那市长较量占上风后,于连觉得应当乘胜追击,把瑞那的贵族傲气彻底打垮,这才是道地的拿破仑作风。

同样的一种英雄性格,拿破仑与于连所处的时代不同,就有了幸与不幸的分别。于连神往拿破仑,但他所处的时代已非“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征战时代,于连只能喟然浩叹:“噢,拿破仑!你那时代,靠打仗出生人死.以博取荣华富贵,多痛快!如今却去加重穷人的苦难,岂不卑鄙!”是的.到了一八三〇年,“军人没有出路,教士不是出路”,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士有不得出之悲。故《红与黑》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部写失败的小说,是写于连从锯木厂走向断头台的失败。

于连是一个“向社会开战的不幸儿”,他生就火热的性格,充满着进取精神。向往着英雄的行为。但他所处的是一个复辟倒退的时代,这使他不得不成为一个拒斥现存社会秩序的叛逆分子。“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按于连自己的说法,是“老天爷把我放在穷人堆里,却给了我一颗高贵的心”。他在家里,和粗鲁的父兄格格不入,话说不到一块儿去;进入社会,在市长家,在修道院,在侯爵府,看到的都是庸俗、虚伪、猥琐。家庭、社会、时代三不合宜,他既不能像拿破仑那样去征服世界.名扬天下;也当不成维璃叶市长,惩恶除腐,伸张正义。社会逼得他只能面对“残酷的现实,强迫自己去探究卑劣的人心,再以虚伪的言行,行其欺诈的勾当”。他倾向雅各宾主义,却参加保皇党密谋;他明明蔑视贵族有产阶级。却又拼命地往贵族有产阶级堆里钻,在敌对的环境中做着没有胜利希望的美梦。于连要向上爬,正当他飞黄腾达之际,受到了告密信的打击,慨然走上了断头台。一人做事一人当,于连不求上诉,不乞一命,固不失为一条好汉,但这终究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当然是于连个人的悲剧,也是当时所有杰出人物不用于世的历史悲剧。

斯当达提出了“小说——镜子”的理论,这理论的由来就在《红与黑》中:“小说好比一面镜子,鉴以照之,沿着大路,迤逦行去。”小说要像镜子,反映社会的现实。在《红与黑》中,我们看到了庸俗的内地生活,肆虐的圣公会;我们也看到奢靡的贵族社会和猖獗的保皇势力。镜子“有时映现蔚蓝的天空,有时照出的却是路上的泥污”,这能怪镜子吗?小说像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要反映生活,就离不开时政。而一八j0年,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七月革命的爆发,成为查理十世复辟王朝与路易·菲力普资产阶级王国更迭的契机。《红与黑》的副标题为“一八三〇年纪事”,也意味着这是一本政治性很强的小说。在《红与黑》中,斯当达借书中人物之口,说:“你的人物如果不谈政治,就不成为一八三〇年的法国人。你这本书,也就不会像你奢望的那样,成其为一面镜子。”

从“纪事”的角度讲,《红与黑》是本政治小说;但从成就上讲,说是爱情小说也不为过。在写男女情爱上,斯当达从心理分析着笔,细致深刻,不愧为大家手笔。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在深刻地刻画恋爱心理方面,斯当达确有开创之功,对后世乃至世界功不可没,有久远的影响。一般人或许不知道,斯当达还是个论爱情的高手,在《红与黑》成书的前八年,他已有《论爱情》(1822年)的问世,此书成为斯当达的最重要著作之一。

《红与黑》开笔之初,题作《于连》,直到写完上卷,才最终定名为《红与黑》.以两种色彩作书名,斯当达有寓意存焉。历来评论家绞尽脑汁。颇多发明,认为“红”与“黑”,喻为军装与道袍,剑与十字架,热血与孝服,军人的荣耀与僧侣的暗黑,火红的理想与黯然的幻灭,英勇的时代与复辟的年代等,真可谓挖空心思。相对而言,倒是斯当达本人的说法比较平实。照斯当达的意思,“红”意味着书中主人公于连会去当兵;但他生活的年代,只得披上“黑”道袍,书名也有如此之意象。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的一部关键作品。问世之初,它并未引起注意,后世才发掘出其深刻意义。斯当达跻身于十九世纪世界大作家之列,该是不争的事实。

罗新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