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遇见你在佛的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汤向阳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汤向阳,非典型外企白领一枚。曾供职于《经济观察报》五年。2011年受报社和中国环境记者协会共同派遣,参与挪威外交部下属FK国际交换项目,前往东南亚最古老的英文媒体——泰国《曼谷邮报》(Bangkok Post)担任为期一年的特稿记者和评论作者。《遇见你在佛的国》一书即根据其在泰国的工作、生活经历写成。书中有许多有趣的细节,可以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受到泰国民众的普通生活,感受到泰国文化的瑰丽灿烂。

内容推荐

她(汤向阳)的行走,以及行走中的文字洋溢着的那种心性,让你明白这时候的她是快乐而放松的,她的好奇心和感受力在这个人生的他乡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遇见你在佛的国》中有许多有趣的细节,让你如亲临其境,感受到泰国民众的普通生活,感受到泰国文化的瑰丽灿烂。

目录

推介文字

序一:不跟自己赛跑的人

序二:醉好的学生

培训班的故事

“伪记者”现形记之一:清迈的番茄

汤,你们中国不是一向重男轻女吗

庙里有天籁

海岛上的局外人

家务与出家

盲童摄影师

弹着吉他养大象

泰国风水师

未婚妈妈别哭泣

曼谷就医记

“给天上的你”之一:迷途之后无新路

说出你的性事

挪威来了面试官

“鬼画符”里的秘密

普吉岛的眼泪

“伪记者”现形记之二:河内的冬天有点冷

包子小姐与鸟人先生

比丘尼是怎样炼成的

另一个世界里的人

我与“间谍”

汤要离开

“给天上的你”之二:我已归来,你却离开

附一:泰国印象之水上市场

附二:泰国印象之国王的烦恼

附三:泰国印象之餐厅小工出家记

附四:泰国印象之人妖那些事儿

附五:泰国印象之神秘的街头算命人

附六:泰国印象之奇怪的曼谷夜店

附七:泰国印象之和尚的私生子

附八:泰国印象之尴尬的民主

后记:再回微笑之国

试读章节

我在这里还见到了尼泊尔同学Fahada,倍感亲切。眼神深邃、总是笑得一口白牙显露无遗的他与蓉和兰几乎一见如故。

因为蓉和兰要为晚饭做准备,所以我们又去了乡村农贸市场。我心里知道,她们去买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我做顿好吃的,因为第二天大清早我就要离开。离愁别绪就这样悄悄在心里发酵。

尽管如此,我也记挂着另外一件事:怎么只看见咸鱼干,不见那位帮渔夫卖鱼的不丹同学?

实在是遗憾。

回到家时还不到三2点,蓉和兰把我送回木屋,就去了店里帮忙。她们拒绝了我要去帮忙的好意。培训课的老师早有交代,要帮农民做事,但是前提是得到他们的许可。我又为自己的偷懒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原以为又会是一个安静的下午。偏偏此时回来了个“混世魔王”——主人家的儿子,蓉的哥哥。这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兰的照片并不在墙上挂着的全家福里,她是邻居家的女儿。我一直以为住着主人夫妇的另外一件卧室其实是属于蓉的哥哥和他的女朋友的。这两个人一回来就进了屋,我这个客人跟他们打招呼也被忽略不见。他们在里屋把音响开得很大,泰国流行歌曲的声音几乎响彻了整个乡村。

没有办法补上午睡,我再次抱着“阿黄”坐在门口听风铃声听了一下午。耳边有清风,内心却灼热:有这样的哥哥,蓉真的快乐吗?

我真是杞人忧天。蓉一直笑容甜美,跟我说她要跟兰去城里做工。

这个从下午一直到晚上既不出门、也不说话的哥哥让我无端想起了那个杂货店里不干活只聊天的父亲。对泰国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观察便是由此开始。后来它被我写进了给《曼谷邮报》的评论里。

晚餐时,“妈妈”戴上了我送她的小佛像。她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给我夹菜,让我吃金黄的摊鸡蛋。蓉和兰也是,把所有的菜几乎都要堆在我面前。哥哥不知所踪,“爸爸”却是含笑看着我。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这样流了下来——为这家人对我的这份情谊。看到眼泪,蓉脸色如常,兰却悄悄背过了脸。

吃完饭刻意不顾蓉的好意,在杂货店里赖着不走。不让干活,就跟兰抢着玩店门口的吊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把相聚的时间拉长。

要洗澡时天色已晚,我很快做了放弃的决定。

第二天,蓉提前叫我起床。她比画着告诉我,她和兰都会去送我。我打包好行李,再次坐在了店门口。早点是泰国米饭加摊鸡蛋。阿婆不说话,“爸爸”没有表情,蓉安静地给每个人盛饭、夹菜,兰直到饭后才来。这一顿饭吃得太安静。

车子再次疾驰在乡间马路上,一路四人默默无语。我是怕一开口又会软弱地哭泣。

再次回到村务楼,同学们大都有恍如隔世之感。有位尼泊尔的男同学为主人家砍了三天芒果树,他几乎是以“解放了”的姿态拥抱每一位同学;另外一位男同学来自孟加拉。他逢人就说主人家有多有钱:两辆轿车,还说要带他去旅游;女孩子斯文些。我的越南室友自始至终都跟她的主人妈妈坐在一起,安静地看着同学们或泪或笑。

当我们坐在回酒店的大巴车上时,早上没有睡足的我昏昏欲睡,依稀听见了各国的歌声。在两天分别之后,大家变化的不仅仅是加深的肤色,连嗓门都高了许多。

住家访问由此告一段落。

P11-12

序言

不跟自己赛跑的人

在我印象中,汤是一个纠结的女孩子。至今还记得她初来报社那一阵,有一次她问我,该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如果没记错,她在报社承担英文网的工作,主要是将中文的报道翻译成英文,偶尔也参与做一些采访。其实那时候我对她的工作状态知之甚少,但是她的问题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她不满意自己的工作表现,或者说,不知道要怎样安放自己——在一个组织中既让自己感到愉悦,也让组织觉得有所贡献——但是如果真去做记者呢,虽然她在传媒大学是学国际新闻报道的,对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是否可以做到很好,她又会有很多困惑。

对的,困惑。她转去做记者,应该是几年以后的事了。她负责商业和公司报道。偶尔几次发邮件给我,邮件标题毫无例外地标注着大大的“困惑”或者“疑惑”。至少从她的部门领导看来,她已经是很努力而且正在逐步变得优秀的记者。不过这并不能说服她自己。她对自己显然有要求——如果不是太多的话,也应该是很多。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跟环境也不能够和平相处。这并非指人际关系,或许只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这不是环境的错,也不是她的错。现在想起来,她很像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不是说为了理想或者某种可以物化的目标,只是和自己内心的一种东西较劲吧。她很着急,有时候我觉得这种着急影响了她的判断,我一直希望说服她相信,她能够做一个优秀的人物记者,她尝试了不少次,但有时候这些尝试反而加重了她的挫败感,或者说,困惑。

我的印象中,只有一段时间,我从未听她提起过困惑这两个字。这就是她在泰国的那一年。这中间我们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能听到有关她的消息。后来听说她工作的《曼谷邮报》对她评价非常好,又听说她写了一本英文小说。这本小说以泰国为背景,有着中国和泰国乃至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交互和碰撞,但仍然是一本很中国的小说,跨度之大,也超乎我的想象。因为小说涵盖了三代中国人,横贯了差不多过去七八十年的历史。

我是后来读到这本小说的中文译本,是她自己做的翻译,用WORD文档发给我。在此前后,我陆续读到她在泰国的一些报道作品。有一天她给我一部书稿,起初我以为那是她在泰国发表作品的结集。她说不是的,是回国以后,陆续追记的文字,都是后来重写的。由此我猜测,那些日子对她来说一定是重要的,否则又怎会花费时间精力去重新感受和体味一段过往呢?

直到读完这些作品的完整版本,我才大致明白,那对她来说是怎样不同的一段经历。我开始觉得,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汤。她感受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当然是新鲜的。但更不同的是,她似乎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找到了和自己对话的方式,她笔下那些性情各异的主人公,异国情调的风土人情,这时候都成了参透生命中的某种神秘密码的暗示。我猜想她并没有那么执着于找到某个答案,但当她全情投入到这些人的生命和生活当中,她也就自然地找到了自己。她的行走,以及行走中的文字洋溢着的那种心性,让你明白这时候的她是快乐而放松的,她的好奇心和感受力在这个人生的他乡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我猜想,她过往的那些困惑并没有消散,只是无声地融入热带的阳光和暖风中去了。汤说,她最喜欢三毛,看了这些文字,你会明白,这怕不是偶然。

这是我的理解,也许并不恰当。

当然,看到她的书稿,我更相信她其实可以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对一个媒体来说,失去这样的作者是一个损失。不过我又觉得,就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也许转换一种生活方式也不坏。无论做什么吧,就人本身来说,最重要的是成长,永远不放弃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在成年以后,就慢慢地放弃了成长,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和这个世界和平相处,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要的东西,不大会问自己的初心,不大去想——懒得去想,或者害怕去想——生命中真正触动自己的是什么,追问是什么让自己得到内心的快乐安和。汤把这个过程看作一种自我教育,我猜她心目中的自我教育,一定不是让自己放弃曾经坚持的初心,然后变得像很多人期望的那般成熟长大。但我想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和自己和解的过程,不是说放弃初心,变得世故圆滑,而是说,不再执于一念,能够认识自己和人性中的缺陷,也理解这个世界的种种扭曲,不会放弃,但也懂得欣赏哪怕瞬间的岁月静好,安心接受不完美但仍然有魅力的自己。再看汤,她似乎已经不再扮演那个跟自己赛跑的人,很多时候却要比那时候更笃定。这就是成长吧。

从来未曾给人写过序,不确定究竟应该怎样写,忐忑答应下来,却生怕辜负了汤的厚望。喜欢文字的人,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是在跟自己对话的,无论年长年少,都是这样。这个年代喜欢文字的人是不是更少了我不知道,但情愿坐下来用文字跟自己对话的人,一定是更少了。我不敢说这样做一定有多好,更何况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留一点儿时间给自己——不管有什么回报或者能得到什么吧,总还是不坏的选择。

是为序。

后记

再回微笑之国

你回来了?我的“头疼”又要发作了

2013年6月2日,曼谷

熙熙攘攘的各色人流,短衫热裤与毛衣围脖交杂其间;中英泰的三文字幕仍是随处可见;肤色黝黑的当地警官哪怕是严肃的时候都面带微笑。

15个月后再次回来,素万那普的一切都没有改变。

一路走着,拨通果哥和阿达姐的电话。还来不及自报家门,那边传来熟悉的声音:汤,欢迎回到泰国。皮普哥则一贯夸张的语气:汤,你回来了?看来我的头疼又要发作了。

一边应声说着“萨瓦迪卡”(泰语:你好),一边随着人流过了移民审查台,又来到行李提取处。这才想起,所有衣物都在随身紫色的箱子里,自己并没有行李要提取。这一次,不再为工作而来。我不过是为了看望家人。

家人,是的,在那朝夕相处的11个月后,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到达酒店,洗漱之后,照例把高高厚厚的枕头推到一边。就着棕色的凉席,一夜好睡。

她的长发不见了

站在邮报大门前,才想起自己的员工卡已经失效。安静地退到一边,冲着前台微笑,立刻有张黝黑友好的脸过来帮我开了门:已经离开一年多了,他还记得我吗?

跟果哥约好了11点到,可是还是忍不住早到了半个小时。忍着冲上八楼大喊一声“lunch time”的冲动,穿过人力办公楼的过道,去了餐厅。正在享受brunch(早午餐)的前同事们中没有熟悉的面孔,但咖啡角的黄头发女孩却是老远就开始冲着我微笑。在这里工作的时候,每到午休时分,必到她跟前晃荡。想必她现在也不会知道,那时候的我其实只是为了搞清楚,她究竟是“她”,还是“他”?

正暗自嘲笑自己,冷不丁地看到熟悉的背影:Mrs.Usnisa。她仍是一抹行色匆匆的瘦削,肩上一只黑色的大布袋。只是那高高挽起的发髻不见了。她剪了短发。

想着待会儿要去问她,怎么舍得把那么美的头发剪掉,脚却不知不觉挪到了电梯前。我抬眼笑着,跟所有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们合掌问好:萨瓦迪卡。率先回应我的是一身熟悉的绿衣裳:行政楼的保洁阿姨。当年中秋节前夕,编辑部给了我一盒月饼。在异国他乡收到这么贵重的礼物,我高兴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抱着铁盒子二话不说冲上了八楼,见到所有人都把铁盒往人前一放,让他挑一块心仪的月饼。当时只是想着中秋是团圆的节日,希望有人跟我一起过节。没想到这位阿姨从此记住了我,每当我去八楼,必是老远一声:萨瓦迪卡。

你还跟从前一样瘦  正回忆间,八楼到了,跟阿姨招手再见,便站在了人力资源部门口。年轻的小弟Gong抬头对着我笑得羞涩,眼里却是掩饰不住的惊喜。他赶紧回头看向高姐,高姐抬头大喊了一声:“汤!”我便冲过去拥抱了她。旁边屋里的阿达姐已经笑出了声,阿农姐还在看电脑,猝不及防被我抱在了怀里。果哥办完手里的事,从办公室外面走进来。他一贯羞涩,可是看我伸出双臂,他也自然地张开了臂膀。

这是家人的拥抱,梦里想念了好久。

“汤,你还跟从前一样瘦。”阿达姐笑看着我。我不回答,只问她,托同事带给她的红腰带,是她极喜欢的款式,怎么不用?她开玩笑地用手指指略微胖了一些的腰身,夸张地喊了一声:No need(用不着)!

一屋子人都笑弯了腰。

果哥向来礼数周全,看我们闹得差不多了,赶紧把我揪出来,推着我去见老大:彭差以先生。

……

饭后大家都回了办公室。阿达姐问我,去编辑部?我点点头。

你看,我没有忘记我的汉语

仍是二楼近两百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我站在门口的楼梯边,安静地看着眼前这熟悉的一切:没有任何区分的办公区域,蓝眼金发的欧洲人面对着电脑快速敲打着键盘,黑皮肤黑眼睛的印度人正跟同事小声商量选题。人事依旧,只是我的心里眼里都没有了当初的忐忑。

正看着,不远处的办公桌后面站起一个暗红色身影,紧接着便是熟悉的热情嗓门:“汤,这里,快过来!”是扎姐。她的旁边坐着的不是倪姐是谁?我快步上前,拥抱了我的前任编辑和老板。扎姐拍拍我的肩膀,用汉语问我:“汤,你好吗?你看,我没有忘记我的汉语。”我冲着她竖起大拇指,她大笑了起来。

当年在办公室,我们常常在写稿间隙这样一半汉语、一半英语聊很久。许多的选题就是这样聊出来的。

倪姐一直坐在身边不说话。看我转向她,她才轻轻说了句:“汤,我们都很想你。”我轻轻笑了笑,她又说:“我觉得,你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

扎姐看我落座,就告诉我这个星期编辑部会有好几次聚会,问我哪几天有空。我赶紧说,天天有空。扎姐和倪姐都笑了——看来本人贪吃的名声已经从人力传到编辑部了。我们说好我隔天来编辑部吃饭。

杯中全是思念的味道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去了FK亚洲办公室。妮萨听说我打算花费一个年假的时间在《曼谷邮报》,连连说我“疯了”。我笑着告诉她:“《曼谷邮报》的人也这么说。”Sacha临时有家事需要处理,但已经离开的Ray却赶了过来。席间,我们说起已经离开的人,皮普哥和托马森先生,都感叹,不过一年,大家都经历了诸多变故。举杯的时候,觉得杯中全是思念的味道。

Papa在我到达曼谷的第三天请饭。我照旧跟他坐在一起,眯着眼听大家谈笑,偶有餐厅的歌手凑过来唱首歌,大家便会一起合着打拍子。Papa仍旧嘲笑我不会唱歌,我只得讪讪地接了句:我若会唱歌,就没时间陪Papa了嘛。大家都笑了。

临走的时候,Papa告诉我,他明年三月就退休了。倪姐也是。我不知如何回答。先是皮普哥离开,接着又没有了他和倪姐,再然后便是扎姐和高姐。我不敢想象,当自己再次回到这座城市和这栋大楼,却没有熟悉的身影时,我该是怎样的心情。

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献给我所有的泰国亲人。并以此告慰远在天国的爷爷奶奶。

汤向阳

2013年9月29日

书评(媒体评论)

汤是一个很特别的女人,也是少有的记者——不管做什么报道,她都对主题思虑深刻,对复杂议题提问尖锐,并深入挖掘事实以及事实背后的哲学。她显然深受国外经历的影响——这使得她能够同时以当局者和局外人两种角度审视周边人事;她的读者也因此得以(在阅读时)跨越文化鸿沟、语言障碍和代际差别。我本人曾数次接受她的采访。每次采访结束后,我都会比在采访前更深入地思考我的生活和工作。事实上,我认为她使我成为了一名更好的领导者,因为她让我思考。汤的问题很有挑战性、深思熟虑且十分聪明,让她的读者得以看到更好的故事。汤独一无二;我高度推荐她的作品。

——瑞典英孚教育集团全球研发总裁(原中国区总裁)Bill Fisher

汤个头娇小,却备受人尊敬。她从中国北京的《经济观察报》来到《曼谷邮报》生活方式部,担任了一年的FK国际项目交换记者。

在曼谷工作期间,汤报道了很多社会议题,从大象到未婚怀孕少女,再到各色的人物特稿。她不仅对《曼谷邮报》生活方式部贡献颇多,而且还根据自己在泰国的所见所闻“偷偷”写了一本英文小说。有几个特稿记者能做到这点?

——Bangkok Post(《曼谷邮报》)编委会编委Mr.Usnisa

(向阳在泰国期间,)我在《经济观察报》(当初位于)兴化东里那栋小楼的阴暗楼梯间的办公室里,陆陆续续收到许多关于她的信息:她在培训期间大放异彩,成为晚会的主持;《曼谷邮报》资金雄厚,一到就给配了笔记本电脑;她工作出色,几乎成了包版专员了;晚上生病,她的导师,《泰国邮报》人力资源部主管从很远的地方赶来送她就医。诸如此类的消息,有好有坏,有喜有忧,通过电邮一点点传来。我感觉她好像没到泰国那么远的地方,好像就在隔壁办公室里,随时就会过来敲门聊天。

向阳回到报社时,是带着《曼谷邮报》和FK项目组对她的极大肯定回来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出色表现,中国环境记协在次年的FK项目时着力推荐《经济观察报》社作为参与项目的首选,另一位女记者也由此获得机会到《曼谷邮报》工作了一年。

2012年时,我乘着出差的机会,去拜访了《曼谷邮报》,那些同事们提到向阳时,仍是记忆犹新,交口称赞。

眼前的这本小书,就是向阳在泰国一年的报道合集,夹杂着她的心血,她的奔波与努力。记者向来都是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者。这些报道中有许多有趣的细节,让读者如亲临其境,感受到泰国民众的普通生活,感受到泰国文化的瑰丽灿烂。

张宏

——原经济观察网副总编辑、《经济观察报》FK项目负责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