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北洋军旅生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藻麟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李藻麟著的这本《我的北洋军旅生涯》是一部个人自传,也是一本北洋军阀历史研究的史料。主要记录的是1909年到共产党刚刚成立的1928年,不涉及中共党史。作者曾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第一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等。由于职务关系,作者和上层军阀接触比较多,对作战全局情况了解相对更多。在其归属奉系后,主要跟随张宗昌南征北战,对张宗昌的身世和过去的经历也有所了解。作者没有太多的门户之见,其亲身经历对后世了解当时一些事件的详细情况和事实真相,有巨大帮助,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我的北洋军旅生涯》作者李藻麟曾目睹了整个北洋的兴衰,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第一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参与了直系奉系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

目录

张宗昌与李藻麟的不解之缘

前言

第一编 援湘之役与直皖战争

 第一章 援湘之役起因

 第二章 作战节节胜利

 第三章 第一路突然撤防

 第四章 第二路退至江西

 第五章 直系消灭皖系长江势力

 第六章 直皖战爆发

 第七章 第二路覆灭于江西

 第八章 陕西与库伦事件

第二编 第一次直奉战

 第一章 战前形势

 第二章 战前部署

 第三章 第一次会战

 第四章 河南之变

 第五章 第二次会战

 第六章 一场人事风波

第三编 第二次直奉战

 第一章 战前形势

 第二章 解决开滦煤矿罢工问题

 第三章 战争导火线——朝阳寺事件

 第四章 临战动员与作战部署

 第五章 战事历程

 第六章 结束语

第四编 张宗昌生平简记

 第一章 童年生活贫困坎坷

 第二章 青年时期崭露头角

 第三章 投身辛亥革命

 第四章 归附北洋政府

 第五章 参加援湘战役

 第六章 出关依附奉系

 第七章 投身第一次直奉战

 第八章 济身奉军高级将领

 第九章 第二次直奉战战功显赫

 第十章 护送卢永祥上任

 第十一章 驱逐齐燮元之战

 第十二章 连续荣任新职

 第十三章 抗击孙传芳之战

 第十四章 挫败陕军进攻山东之战

 第十五章 瓦解直军进攻山东之战

 第十六章 收编孙殿英

 第十七章 接应李景林部队进入山东

 第十八章 攻打冯玉祥国民军之战

 第十九章 渡长江抗击国民革命军之战

 第二十章 苏皖豫地区抗击国民革命军诸战役

 第二十一章 山东抗击国民革命军之战

 第二十二章 漆河与国民革命军最后一战

 第二十三章 企图夺回山东之战

 第二十四章 东渡日本

 第二十五章 寓居大连

 第二十六章 九一八事变后回归北平

 第二十七章 遇刺殒命

 第二十八章 施政点滴

 第二十九章 生活琐记

 第三十章 “三不知”

 第三十一章 关于张宗昌的综述

第五编 北洋政府所辖各师和混成旅变迁简况

第六编 清末兴办军事学堂梗概

第七编 琐闻数则

第八编 作者的经历散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篇援湘之役与直皖战争

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援湘之役军兴。当时,我正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战术教官,经陆军大学同学齐长增介绍,结识张宗昌。应张的邀请,前往湖南参加其所属援湘部队,担任参谋工作。

第一章援湘之役起因

援湘之役起于湖南督军傅良佐被逐。傅本属皖系,到湖南任职不久,便为南军谭延闯所逐。当时,冯国璋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府院之间对国内南北问题的主张向有抵触,冯主和而段主战。经安徽督军倪嗣冲从中斡旋,最后决定组织援湘大军,以挽回北洋政府的威信。北洋政府明令任命直隶督军曹锟为两湖巡阅使兼第一路总司令,总司令部设在汉口。第一路由第三师及王承斌、阎相文、萧耀南三个旅编成。同时任命第三师师长吴佩孚为第一路前敌总指挥,驻衡阳,率第三师扼守湘中。任命山东督军张怀芝为湘赣检阅使兼第二路总司令。第二路由山东第五师并两个独立团、潘鸿钧和张克瑶两个旅以及安武军李传业部十五个营编成,任命第五师师长施从滨为第二路前敌总指挥。但恐总统冯国璋为主和派所动摇,主战派要求由北京政府明令指派冯属部队参加作战,委派高级军官一人到汉口第二路司令部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冯皆一一许诺。于是派其参谋长熊炳琦任第二路总参议,派其副官长张宗昌为新编第六混成旅旅长。所属部队,经商得江苏督军李纯同意,由原七十四旅调出步兵一团,又将原稽私营扩编为一个团,并附炮兵、工兵、辎重兵各一部合编成一个混成旅,加入第二路战斗序列,开赴湖南前线。

当时,在湖南的军队尚有督军张敬尧所属第七师,张自兼师长,其所属夏树声旅驻邵阳,夏并兼任邵阳镇守使。冯玉祥率所部一个旅另附一个补充团驻守常德。

第二章作战节节胜利

第一路曹锟所部各师旅,由第三师师长吴佩孚执行指挥,沿京汉铁路前进,到达汉口渡江,经由武昌向岳州(岳阳)前进,并会同张敬尧所属第七师占领岳州。尔后,第一路部队即做为前驱部队,沿湘江进占长沙,在长沙稍事停留,旋即继续经由株洲、衡山向衡阳前进。

第二路张怀芝所辖山东省部队并安武军及新编第六混成旅等部,系沿津浦铁路前进,到浦口后船运至九江,由九江登陆。其山东省部队及安武军各部到达南昌后分两路前进:一路由南昌、樟树镇、新余、袁州、萍乡人湘;一路由南昌、高安、万载人湘。因第一路作战部队节节顺利,前进极为迅速,故第二路前敌总指挥施从滨亦督饬部队迅速前进。人湘后,其由萍乡、万载两线所来之各部队,经由皇图岭直向攸县方面争进。部队既多,进度又难整齐,后方输送给养弹药尤为杂乱,因此大军拥挤于醴陵和攸县之间的大路上。而张宗昌所属第六混战旅通过铜鼓一带大山,攀藤附葛,备极疲劳,人湘后亦须通过醴陵直趋小集。当第二路部队尚未与第一路部队齐头并进之际,其最先到达攸县的先头部队突遭南军刘建藩部猛袭,由于长途跋涉疲劳不堪,加以警戒不周,遂被击溃。施从滨指挥下的各部队连同徘徊于醴陵、攸县路上的安武军共约六七个旅,均受牵扯而后退。正所谓一路被击,各路皆走。溃军复彼此惊骇,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此刻,张宗昌率第六混成旅方达小集,闻主力败退,乃向攸县、醴陵通路迂回,企图予以援助,而杯水车薪,无济于事,遂亦连同向长沙方面撤退。而施从滨的主力部队则大部向萍乡撤退,其到达长沙者寥寥无几,士气一蹶不振。张宗昌所部未受任何损失,完整无缺,锐气方张。到达长沙后,驻扎在长沙东郊开元寺。湖南督军张敬尧亲往视察,并表示满意,诸如弹药、饷需、鞋袜等均予以补充。张宗昌由部队中选拔奋勇约千余人,亲自率领;余部则由团长贾德臣率领,改编后立即向株洲进发。

南军刘建藩部自攸县战胜后,跟踪追击,经醴陵到达株洲,遂与张敬尧所属第七师吴新田旅遭遇,发生战斗,相当激烈。张宗昌率部到达株洲,经与吴新田商洽后,随即率领所部迂回到刘建藩部背后,乘夜猛袭,南军遂全线动摇,纷纷溃退。刘建藩在株洲铁路桥口督战,为溃军击毙,于是南军全线崩溃。张宗昌指挥如意,当即乘胜追击,不到三四天,便将醴陵、攸县及茶陵一带均行克复。当株洲战斗激烈进行时,第一路曾由衡阳派出一支部队,渡过湘江,占领耒阳、安仁两县,意图截击南军归路。故南军溃退时概由茶陵退到酃县以南地区,湘东局势因之稳定。

北京政府对援湘军事异常重视,总统冯国璋尤为关怀,自闻张宗昌湘东告捷,大喜过望。第二路总司令张怀芝方驻节汉口,意兴甚豪,以为胜券在握,及闻施从滨败讯,乃爽然自失;继而得到张宗昌的捷报,忧心方解,欢喜异常,赞叹不已说:“幸亏有此,不然难以交待。”遂与北京政府协商,决定以张宗昌所率第六混成旅扩编为中央暂编第一师,任命张宗昌为师长。同时决定改变第二路建制,撤销第二路总司令一职,仍设第二路前敌总指挥一职,并以张宗昌兼任之,驻守醴陵,直属北京政府管辖。山东部队潘鸿钧和张克瑶两旅,仍拨归第二路指挥调遣。暂编第一师以贾德臣任第一旅旅长,王万金任第一团团长,褚玉璞任第二团团长;第二旅旅长则由张宗昌兼任,程国瑞任第三团团长,王康福任第四团团长,赵某任炮兵团团长,王栋任工兵营营长,我任参谋长。P1-3

序言

我是北洋政府时代的一个军人,自一九○九年(清宣统元年),投身军界,至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北洋政府倒台,在将近二十年中,始终没有脱离北洋军阀集团,先属直系,后隶奉系。我的军事生涯是从清末投考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开始的,民国以后又继续深造,曾先后毕业于航空学校和陆军大学。在军队中,历任排长、连长、航空连长、军官学校战术教官、参谋、参谋处长、师参谋长、军参谋长、山东省军务善后督办公署参谋长、直鲁联军总参谋长、二七方面军总参谋长兼第二十军军长等职务。我曾被授衔步兵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陆军少将、中将;并蒙授智威将军、勋五位、二等宝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等称号和奖励。

我曾亲身经历军阀混战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诸如援湘战役、第一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直鲁联军与国民军之战、北洋政府安国军与国民革命军(即北伐军)之战,等等。由于职务关系,我和上层领导人接触比较多。对作战全局情况了解比较多。因此,我的一些亲身经历对后世了解当时一些事件的详细情况和事实真相,或多或少会有些帮助。

我归属奉系后,主要是跟随张宗昌南征北战,因此这一时期军事经历,都与张宗昌的活动息息相关;由于在他麾下任职,对他的身世和过去的经历也有所了解,便以《张宗昌生平简记》概括了这一段经历。

此外,我也知道一些道听途说的事,然而这些事不是来自市井里巷,而是出自局内知情人之口,因此也一并志之,以为后世参考。

李藻麟

一九五八年九月

后记

一部好的个人传记,核心的内容是个人,而核心的思考是个人与整体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既以小见小,又以小见大的视野。

李藻麟,字伯仁,1892年(光绪十八年)生于北京。1909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步兵科,1911年毕业后,分配到北洋陆军第三镇(师)任下级军官。《我的北洋军旅生涯》,是李藻麟的遗稿。其在文稿初具规模,部分内容尚待进一步充实之际,不幸于1961年病逝。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特点。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第二次直奉战等等经常为人所提到,但是这些战争的具体规模和历程.则缺乏详细记录。如奉系张作霖是北洋军阀的重要一支,而张宗昌又是奉系内部的重要一支。由于李藻麟个人职务与私交缘故,通过其所述有助于了解和研究上述诸问题。这种当事人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一手史料,证据直接,准确性高。针对具体事件能给出直截了当的阐述。例如:“张宗昌在北京有两所房子,一所在东城铁狮子胡同,即今张自忠路和硕公主府旧址,一所房子在西城石老娘胡同,即今西四北五条,商业部宿舍。北洋军政府垮台后,两所房产均为南京民党政府查封。”几句话即点明了两处房址的沿革。另如“北洋政府所辖各师和混成旅变迁简况”一编,将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三年,北洋政府直辖各“师”和“混成旅”的建立和演变简况详细记录了下来。这即是一种以小见小,只叙事实,不论观点。

至于以小见大,往往体现于传记中个人对于所处时代的观感。如前所述,研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困难之一是史料短缺。在一手史料中提供出有价值的观点,更为难能可贵。如张宗昌津浦线作战失败后,拒绝了张作霖命其退守热河的指示,而拒绝退守热河的指示“……多少是出于负气。他认为张作霖这样安排,是把自己拒之于东三省大门之外,话里话外表现出不满情绪……这是导致他最后彻底失败和覆灭的错误决策。一时意气用事,竟然贻误终身。”这说明张宗昌的覆灭并非完全出于军事上的溃败,一定程度上也和其与张作霖之间的矛盾有关。

又如“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的动向:“当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战争,袭击北大营之际,他(荣臻)立刻给北平打电话报告张学良,而张不在,急令副官速请副司令接电话。此时张学良正在前门外戏院听梅兰芳演唱《太真外传》……张学良立即驱车返回顺承王府。当他获悉东北紧急情况后,立即向南京政府蒋介石电话报告事变情况,并请示处理办法。蒋要张采取克制态度,勿使事态扩大,要相信国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张学良随即电话通知荣臻,坚决执行南京政府当局指示,避免武装冲突,东北军开始迅速向关内撤退,东北三省相继迅速沦陷,落入日本帝国主义手中。”这段详述凸显了“九一八事变”当中蒋、张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东三省的沦陷。这种带有深刻时代烙印的史实,以小见大地反映出社会的更迭与时代的变迁。

本书据1998年九洲图书出版社的版本修订后重新出版,就文字上做了少许改动。作者李藻麟之子李周先生在整理原文稿时,为保持原稿回忆录记实风貌,仅在章节上有所变动;至于内容,则根据作者在世时的言谈记录略作补充。我社出版本书前,曾尝试多方联系李周先生未果。如见此书,望李周先生能与我社取得联系。

团结出版社

2017年7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