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古大儒(王阳明)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周明河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这样子闹了几回,管事师傅念在阳明的父亲龙山公王华的面子上,便没有对阳明严加训斥。而且阳明这个孩子实在不大好管,他常常能把先生们捉弄得哭笑不得。

当时的先生闲极无聊,多爱当堂昼寝。有一回,一位先生在昼寝后扬言道:“我乃梦周公也。”次日,阳明也当堂昼寝,结果被先生叫醒了。

先生一脸怒气地说道:“你竟敢如此!”

阳明于是回道:“我也去见周公了。”

“你也去见周公了?那周公怎么说?”

“我问周公昨日可曾见过先生,周公说,昨日未曾见尊师到访!”

话说又有一回,阳明临摹了一幅《村童闹学图》来捉弄一位正在熟睡的先生。待先生醒来要发作时,只见画的背面题写着:“是必先有先生偷懒,然后才有学生大闹学堂,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先生见阳明说得有理,只得压住火气,以后再犯困时便远远地离了学堂,生怕学生们在自己身上搞鬼。

无奈之下,管事师傅只得请王华这位前科的“进士第一”亲自出马了。这位将来要做帝王师表的王状元,管教自己的儿子应该不在话下吧。

这一天,阳明正跟往常一样又溜出学堂,跟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他仍跟以往那样制大小旗居中调度,但见他左旋右旋,略如战阵之势,仿佛轻车熟路一般。

“云儿,你不专心在学里诵读,跑来这里做些什么?”没想到父亲大人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身后。

“云儿”是阳明的小名。眼见父亲突然杀出,阳明倒也没有慌张,只是以一副小大人儿的口气学着戏文里说道:“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

“混账之言!”听到儿子的志向居然是想做个武夫,王华不免有些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传家,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读得好一样可以显贵,这个道理你都不懂?”

王华受祖风影响,是个颇淡泊宁静之人,虽然他如今身为当朝状元郎,但功利之心却少有。只是他今天顺着儿子的话,不能不显得俗气一些。

“读书怎么显贵了?”

“书读得好,自然就可以为官做宰!如父亲我中这状元,多少人羡煞,便是读书之力!”

“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代还是状元否?”小阳明从小跟常年在外的父亲有点生疏,所以敢于顶撞。

“父亲中状元只止父亲,你如果想中状元,还得自己去勤读苦学。”

“只有一代,虽状元也不稀罕。若孩儿他日得封公侯,不仅孩儿可以流芳青史,子孙余荫也可得长久!”阳明针锋相对道。

听到儿子居然这样贱视自己二十载寒窗苦读才换得的这个“状元”头衔,王华的脸上已经有些挂不住了,但他还是忍着没有发作:“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你怎就知道自己不在这万骨中?便是你有幸做了那将军,那公侯也是好封的?便是成了那公侯,又真有几个得青史流芳的?”

远了不消说,单是这大明开国功臣中,有几个落得了好下场?王华一想到这里,就气不过儿子的意气用事,生怕他小小年纪便误入歧途。

“我大明立国已过百年,三十三科出了三十三位状元,这三十三位状元,又有几个能得青史流芳?”

没想到儿子还敢回嘴,而且更加放肆,王华终于忍不住了。再看儿子那身又是头盔又是披风的不争气的装扮,王状元一下子就来了气,于是上前一把夺过一个孩子手中的木棍,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暴打。

那阳明虽然调皮得很,但最是个讲“理”的人,他并不躲闪,只是梗着脖子由着父亲打。王华见儿子这般冥顽不灵,愈加来气,下手更重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阳明大喊着,他还嫌把父亲气得不够。

P4-5

后记

有关于王阳明身后的问题,这里再补充交代一下吧,因为这些问题也比较重要。

一、王学的盛衰与原因

正如朱熹在世时他的理学受到打压一样,由于阳明之学对正宗理学、官方教条的背离,它在初创立时也受到朝野不小的怀疑和压制。

然而就在阳明身后百年,他的心学以其新鲜的活力,已经取得了与理学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的势头。《明史·儒林传》中即道:“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可是令人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由于阳明之学所固有的看重本心、简易直截等特性,比如他晚年只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人,且本质上他是没有著述的(述而不作),因此,就如一把“双刃剑”,阳明之学在其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也走上了歧途……

阳明生前是最反对知识化、烦琐化和虚伪化的(目前心学研究者也有这种倾向),甚至公然地离经叛道,结果心学发展到明末时,已经与阳明的初衷大相背离。及至明亡,很多入竟干脆将明亡的责任归咎于阳明之学,对它大力批判,其中就包括王夫之等人。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知道,不是什么心学造成了明朝的衰败和灭亡,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这套制度。为此,著名哲学史家劳思光先生为阳明辩解道:“明代开国以来,本无真正的‘盛世’,而英宗之后,更是步步进入‘衰世’。阳明一生历宪、孝、武、世四代,正属日渐衰落之阶段,至后学则不数传已至明末之大衰乱矣。故就哲学思想以外之历史环境讲,则晚期宋明儒学(以‘心性论’为主之宋明儒学)在完成其理论时,已处于社会政治之衰乱时期。及其说大行之际,则更值大乱之来临。由此,阳明之学遂陷于一极不利又极易受责难之历史环境中。……晚期宋明儒学归于心性论,就历史标准看,此学说原接近孔孟本旨。就理论标准看,此学说亦是一最成熟之成德理论,然由于内在与外缘两面之问题,此一最成熟之理论,反而最受人误解。当其为派内学者误解时,便有所谓‘王学之流弊’出现;当其为派外一般人所误解时,即被指为应对当时之衰乱负责者,因而益受抨击。”(《新编中国哲学史》三上。)

及至入清以后,由于阳明之学提倡良知等,清廷感到理学强调外在于心的天理对他们的统治更为有利,而心学利于培养读书人的独立意识,所以开始表彰理学、压制心学。清代编修的《明史-王阳明传》中,就借胡世宁之口表示了对阳明的微词。而且心学淡化权威意识,理学则偏于机械和教条,压制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里,学术的传播、发展与政治环境往往是息息相关的,可见并非是阳明之学的魅力不够。这正像诸子百家里面很多学说在秦汉以后走向衰微一样,本质上还是这套实行思想专制的制度所决定的。

二、王学对后世的影响

然而,衰落并不意味着完全消失,它可能会获得某种再生。

当代学者张祥浩论道:“大凡历史上一种蔚为大观的学术流派,在它衰落之后,作为思想资料,常常要被后人摄取和吸收,它的个别命题,在后世也会时常被复活。王学在近代以来的情形,就是如此。”(《王守仁评传》)

魏源是清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从小就究心于阳明之学,所以对于王学的好感比程、朱大。到了清末,政治与社会危机严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也表现出了对阳明之学的巨大好感。

梁启超在《康南海传》中就曾指出:“先生独好陆王,以为直捷明诚,活泼有用。”谭嗣同的思想较为复杂、多元,但他认为“人力或做不到,心当无有做不到者”,故而张扬心力。

梁启超更直接称颂阳明是“千古大师”“百世之师”,认为“晚明士气,冠绝前古者,王学之功不在禹之下也”。后来,章太炎也说:“余观(阳明)其学,欲人勇改过而促为善,犹自孔门大儒出也。”像著名学者梁漱溟、熊十力等人,也都对阳明之学情有独钟。

可惜的是,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我们主动或被迫抛弃了太多有价值的传统的东西,以阳明之学为代表的心学也在其中。这是需要弥补的。

三、王学对世界的影响

墙内开花墙外香,就在17与18世纪王学在国内受到空前冷落和批判时,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我们东邻的日本,阳明心学却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日本王学的发展有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中江藤树(1608—1648)。中江37岁时购得阳明全书,读之深相契合,由是舍朱子而归阳明。虽然他在几年后就去世了,但有开风气之功。

第二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轮执斋(1669—1744),第三时期是王学发展的极盛时期,代表人物是佐藤一斋(1772—1859)。

一斋的门人众多,其中不乏佼佼者。他的再传弟子中,大多成了明治维新的中心人物。“中日不少学者都认为王学是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动力,并非虚语。”

其实,日本人推崇阳明之学,并非是单纯的功利心使然,因为王学本身就是积极用世的,它活跃了知识阶层:“由于王学主张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心理合一,修身行己,事上磨砺,简易直截,适应了日本德川时代志士仁人…要求变革社会的需要,使王学于17、18世纪在中国被摒弃之时,却在海东日本国盛行起来。”

这些并非单纯对阳明完美人格的崇拜,也不是对心学的盲目崇拜,而是对“阳明精神”的一种高度推崇!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阳明精神”,答案自然需要在阳明的生平之中寻找。

阳明之学在欧美华人圈也有些影响,但不及日本大。

四、最后的赘语

阳明的生平到这里虽已说尽,可是我还总觉得意犹未尽,仿佛有很多话还没有说透。

这应该是正常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阳明先生。虽然本书是以介绍阳明的生平为主,但是毕竟也掺杂了不少我自己对于心学的理解和领悟。因此,出于为大家负责计,建议大家还是去读一下《传习录》,最好是读一下《王阳明全集》。而且我也相信,经典的东西是经得起反复琢磨和推敲的,也是需要反复阅读的。

就我自己的体会,于我们今人而言,也许阳明宗旨中有两样东西最具有现实意义,那就是“在事上磨砺”与“良知”精神。

阳明号召在事上磨砺,因为人都有惰性,有眼高手低之病,有畏难情绪,往往不敢直面挫折与磨难。可是人欲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自我磨砺:在艰难困苦中磨炼自己的身心,只有具有了坚强的身心,人才能更有自信和能力!

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坚信越是在艰难困苦之中,人越可能创造奇迹!

除了从制度层面引导人们去固守良知、重塑良知,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光大我们的国学,尤其是专讲良知的心学,从而让世人受到阳明精神的深深感召,将这份民族的精神瑰宝永远传扬下去!

世道浇漓的明朝其实也是一个反证,司马光说三代之下风俗之美无过于东汉。可是明朝的士气,尤其是心学光大以后的士气,也是足以同东汉相颉颃的。且看在明末清初,忠义死节之士何如过江之鲫!

然而明人的良知终是不足,这个教训是沉痛的。而一个社会的进步没有终极,对良知的呼唤也没有止息。制度的刚性约束诚然是根本,但道德的软性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交代:

第一,朱熹从二十岁中进士到七十岁去世,五十年中做官的时间不到十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读书和著述上,讲学活动也主要是在晚年开始的。

与朱熹相比,阳明读书确实相对有限,他更注重宣传理念,先立宗旨!更看重事功,也更看重落实到行上。朱熹诚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知识渊博、学究天人的大家,因此他与强调知行合一的阳明在学术上的分歧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若论纯学术,显然还是应该宗朱熹。  而我们再从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角度看,只要不被政治化,朱、王之间确实没有本质的差异。可是阳明能够在朱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下,硬生生地打开了一条求新、求变之路,这本身也是以实际行动为沉闷、压抑的社会开启了言论自由的一扇小窗口,给当时僵死的思想界、文化界注入了一股活水。

第二,《明史》上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这种评价个人感觉有过誉之嫌,阳明诚然用兵如神,可是他所面对的敌人实际上都不是很强大。假如都像后来的清军那种劲敌,以阳明的经验和身体状况,尤其是还要受到各方的掣肘,应该是很难成就大功的。

不过,阳明用兵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机变,尤其善于打政治牌,这可能是有明一代诸多用兵者所不及的。

第三,初稿中带有一些小说的味道,这次修订已经大事删削了一番,但为了迁就一下行文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还是保留了很小一部分由我自己杜撰的对话(一般是有根有据的)。相信读者诸君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必能辨别其真伪。

第四,为了保留一些阳明心学的原汁原味,行文中对于很多文言的东西都只是稍作处理,虽然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希望大家在略显艰难的阅读过程中,不但能够很好地感悟心学,也可以提高一下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唯愿阳明心学成为我们自省和发奋的一大助力!

——2012年4月初稿

——2016年6月二稿

——2017年7月三稿

目录

第一章 一个梦想做圣贤的世家子弟

 一场父子间的交锋

 读书家风育出一个奇儿

 尚武少年做了京城游侠

 在道观忘归的新婚之夜

 格物引来的疾病

 科场失意的风流雅士

 沉溺佛老欲入山修行

第二章 王阳明的问道之路

 督造陵墓时获赠一把宝剑

 在清吏司开了一个好头

 身在仕途不忘神仙之事

 阳明洞中如开天眼

 幸遇知音湛若水

第三章 龙场:那九死一生中的顿悟

 被权宦刘瑾下入锦衣卫狱

 穷山恶水迎来了一个大儒

 佯狂避世非得已

 同是天涯沦落人

 再觅阳明小洞天

 百转千回中悟得一点真知

第四章 东山再起,重在京师开坛讲学

 争辩朱陆的异与同

 走向知与行的合一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庐陵知县为民分忧

 救民从救火开始

 京师铿锵三人行

 再辩朱陆惹风波

 知音被迫天各一方

第五章 传道授业于江淮地区

 王门也出了一个颜回

 南游名山生出一段中日奇缘

 寂寞滁州成了讲学首地

 定论朱子再起波澜

 一介文儒竞被赋予巡抚重任

第六章 在南赣靖乱中一展长才

 惶恐滩前的牛刀小试

 治乱世当用重典

 进剿漳南报捷音

 成为终生之痛的祥符宫阴谋

 再鼓余勇扫荡山中贼

 满座皆贤能的巡抚衙门

 忙里偷闲游名胜

第七章 在平叛宁王时费尽周旋

 朱宸濠的仓促起兵

 一番虚虚实实让宁王方寸大乱

 惊心动魄的鄱阳湖决战

 正德御驾要南征

 百般周旋送瘟神

 嬉游天子在归途中乐极生悲

第八章 致良知,打开了学至圣贤的门径

 来自泰州的狂徒

 圣门正法眼藏——致良知

 心怀不平辞封爵

 师生热议乡愿与狂狷

 政潮汹涌的大礼仪之争

 书信论学终不辍

 良知乃心之本体

第九章 日暮途远,尽显一生光明

 天泉桥上再论“四句教”

 以文教改造穷乡僻壤

 上疏为功臣鸣不平

 此心光明无多言

 迟来的身后哀荣

附录:王阳明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推荐

他是光耀古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大圣人。

王阳明的一生辉煌而传奇,他十二岁就立志要做圣人,十五岁前往边关考察,新婚之夜与老道彻夜交谈。步入凶险难测的官场后,他因直言上谏而被贬,几经生死,坎坷不断……终于,在蛮荒僻静、远离京城的贵州龙场,他顿悟了圣人之道,由此创立了心学。

其心学中“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的实践运用,让他屡用奇兵,一次次平定叛乱,挽救大明王朝于危急时刻,成就了他人难以企及的赫赫事功。

数百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张居正、黄宗羲、曾国藩、章太炎对其推崇备至;阳明心学甚至东渐日本,造就了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帷幕,日本当代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也视王阳明为精神偶像……

《千古大儒(王阳明)》作者周明河历时八年,翻阅数百万字的王阳明著作、言论、资料,一字一句,完整讲透王阳明传奇的一生。翻开这本书,你将真正读懂王阳明,领悟心学的无边智慧和无穷力量。

编辑推荐

周明河著的

《千古大儒(王阳明)》是一本关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先生的传记图书,文笔生动且不失严谨,在讲述王阳明瑰丽、跌宕、传奇之一生的同时,也重点突出了其艰难求索的心路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其心学思想的产生与渐变过程。阳明心学是孔孟思想在明代的一次巨大回响,黄宗羲为此即盛赞阳明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之深切著明者也。”道德心性是人成就不凡事功的重要根基,正所谓厚德载物,见识至此,世上也就不再有唯一的王阳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