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日南随笔(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家本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笔”,一种十分自由的文体,归入清代极为发达的“笔记”类著作中。明清文人都有写作这类文字的习惯,信手拈来,随时而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成为十分有价值的文献史料的载体。

沈家本著的《日南随笔(精)》有别于一般笔记的是所记多为读书趣闻之考据辨伪,即便记述市井人物,也多为读诗书之所得或与时时相较、或以所见佐证,以及见闻考据之类,说这本书是沈家本先生的读书随记也未尝不可。

内容推荐

全书共八卷。卷一、二记述阅读中所见故事、传说、民俗、地理诸类的考证。卷三集中于有关语词和文字的训诂与考辨。卷四是对所见金石碑刻中一些拓片铭文的考证、评价等。卷五是所读古诗及诗话、诗注中关于炼字、格律、音韵、用典等的艺术评介和训释以及对诗中所涉及的人、地、事的考证、评价、感受等。卷六记述读诗所见人、事、物。卷七多记手读各种“笔记”所得。卷八记自身之读书体会,有的借文评事,有的借题发挥以达己见。

沈家本著的《日南随笔(精)》内容丰富、趣味横生又知识渊博,从中也可以读到沈家本先生的思想观点、趣味所在、人生脉络,实在可谓开卷有益之读物。

目录

卷一

 兰亭修禊人数

 邑号朝歌颜子不舍

 纸鸢

 桯史

 班孟坚

 补亡诗

 三字字

 六更

 左沖

 阴火

 西施浣纱

 浣纱事有五

 质库

 钩抿匠

 张骞乘查

 浮白

 玉筍班

 踏青

 文园

 妇人称居士

 蒙恬造笔

 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华酒

 御史台称南台亦可称西台

 树挂

 冠子

 户封八县

 跪拜曳一脚

卷二

 屏翳

 山□

 海河江

 白门

 曲阳

 奴儿干

 三边

 鹅溪绢

 孔晔即孔灵符

 崔君苗应君苗是两人

 春秋

 造冰

 自由

 龙简

 沈鱼落雁

 蒲柳

 项氏家说

 一字有平声去声

 司字有去入二声

 案

卷三

 一出

 幑识

 泐

 绿沈

 □然

 蕞尔

 峪

 馅

 早晚

 砚瓦

 稜

 一饷一晌

 一方一撇一干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刬袜刬马刬壁

 月饼

 准

 劄子

 白丁

 公祖父母

 樛葛

 牵路

 正法

 闰正月

 郎中

 若烟海

 商陆

 弋人何篡

 丝竹管弦

 男人女名女人男名

 佛头戴粪

 先生

 红羊

 □

 赵元坛

 千里送鹅毛

 当家

 上舍

 乐人

 酒经

 陋室

 文昌司过

 摸棱

 练总

 管窥虎

 家乘

 手民

 卧龙有三

 两苏辛

 三平原君

 二长安君、三武安君

 二安陵君

 两二程

 四五鬼

 两二王

 银海三解

 黄垆二解

 九伏波

 甘心三解

 绝塞二解

 文章三解

 二小杜

 素王二解

 命名之奇

 避讳之奇

卷四

 郘钟盂鼎齐子仲姜镈诗

 颍上禊帖断碑

 郯城汉画像石

 庆云县北齐石佛像

 放鸼

 □

 营空

 漳台宝鸭

 离堆记

 刘平国碑

 汉弩机铭

 竹叶碑

 濑水贞义女碑

 公馆

 高盛碑

 曹参碑

 唐张氏女殇墓志铭

卷五

 高菊磵诗

 卢喜臣诗

 东坡诗

 山谷诗

 柳州诗

 少陵诗

 顺治中郎中巡方

 酒魂酒魄

 玄宗幸蜀诗

 骆宾王咏蝉诗

 青牛

 敲冰煮茗

 潭潭

 倾城倾国

 莺桃

 霅渔诗

 茶当酒

 赤壁东南风

 李陵诗

 向

 金错刀

 五大夫松

 帆

 钓诗钩

 蒙茶

 洪稚存诗

 金狄

 蒲茸

 援

 茶有社前明前火前雨前

 商□珑

 尚书省称文昌台

 湛恩

 黄袍

 曹植责躬诗

 雪浪石

 勃姑

 白蘑菇

 南瓜

 用苏诗韵改字

 升庵诗话

 畲

 女官

 篊

 画炉灰

 蟹断蟹椵

 虚饤

卷六

 孟孝女

 义丐

 杨香吟诗

 吴菊英

 沈童子

 驴纤

 谈缃卿

 鹃红

 鬼头谣 乞儿曲

 四明四友图

 柳泉诸将诗

 絮铁行

 闵汶水

 爰书入云

 北酒

 韩生

 何起泰

 刘昇

 王解子

 徐大临

 清江二宝

 广东藩署鹿

 薯莨紬

 庆熙台将军

 醉蚶图

 拒客诗

 烟火

 熙宁律学

 采玉山药

 韭黄

 笋值千钱

 都门竹枝词

 姜白石诗

 蕉叶盏

 太白诗注

 王子寿诗

 项池塘

 朱少仙

 谢蕴山咏史诗

 西瓜灯诗

 竹烟筒

 徐柳泉诗

 岳鄂王

 雨村诗话

 孤山诗

 卢生祠

 欲留春

 诗用党字

 吴野人诗

 屈悔翁诗

 宋荔裳诗

 游仙诗

 岳阳楼诗

 冯秋槎诗

 蜻蜓

 唐宋(唐)分界

 香山自叹诗

 雷伯威诗

 落花诗

 陆次山诗

 徐韵生诗

 吊戴商山诗

 周春浦诗

卷七

 贵阳市银

 陋规

 钱价

 盐价

 牌盐 布盐

 煤井 旱井

 种谷石

 圭租

 雪蕉

 鹤影图

 半痴

 蹋菜

 治蜂螫

 憨子

 赵子昂书

 古殷州城

 早春图

 阮咸

 亦佳室文钞

 何闳中

 李大韶

 彭孝女

 临平俞氏

 张佩璁

 龙子

 冯橐驼

 策问不写题字

 太夫人

 唐台省屋辟书格令

 试卷用墨

 汉军

 元云南□贩子

 金元时汉人不皆剃发

 节序之异

 京报

 合字号

 京官乘肩舆喝道

 外官肩舆

 都下冬令黄瓜

 太史占风

 衙参三日

 年老授官

 紬绢尺度

 玉牒十年一修

 虎头祈雨

 对读

 万寿科

 会试分省取中

 考试进呈前十名卷

卷八

 孟子字义疏证

 象山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项羽弑义帝

 朱子于东坡

 毁旧碑

 一得偶谈

 获盗迁官

 霜天晓角词

 推步

 字以表德

 风水

涵史咏文 爬梳故实——沈家本和他的《日南随笔》书后 卢仁龙

代后记:说“沈学” 沈厚铎

试读章节

班孟坚

“此并班孟坚文章,何关班固事?”张由古语也,贻诮于时宜矣。然汉亦别有班孟坚,东太山成人,建和十年按建和乃桓帝年号,历三年即改元和平。郦言十年,“十”字必有讹。尚书右丞,拜沅州刺史,见《水经》八《济水注》,与固为两人。

补亡诗

束广微《補亡诗》得入昭明之选,故人皆知之。夏侯孝若湛亦有《補亡诗》六篇,刘峻《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注引其诗曰:“既殷斯虔,仰说洪恩。夕定晨省,奉朝侍昏。宵中告退,鸡鸣在门。孳孳恭诲,夙夜是敦。”盖是《南陔》一篇之辞,余篇亡矣。

三字字

古人表德有用三字者。晋张天锡字公纯嘏;《世说新语注》引张资《凉州记》。宋道士屈突无为字无不为;李石《续博物志》与张咏同为隋时人者误。晁景迂一字伯以父;陆游文集。刘敞及弟攽字伯贡父、仲原父;欧阳修《原父志铭》。后人止称贡父、原父者,省文也。费衮《梁豁漫志》谓伯贡父、仲原父皆只一字,盖伯仲与甫之类,本语助后人以便於称谓,非以表其德也,盖据《范淳父帖》,单字淳,,临时配以甫字为说。张宏毅字千载心;宋《遗民录》七。金梁询谊字仲经父;宣宗时留守判官。刘祁《归潜志》五。国朝宝应陶澂字季,一字昭万有;太原傅山字青主,一字公之佗。高欢字贺六浑。

六更

褚稼轩《坚瓠二集》云:“夜漏五五相遞为二十五,唐李郢诗‘二十五声秋点长’是也。至艺祖以建隆庚申受禅,问国祚修短于陈希夷,有‘只怕五更头’之言,盖庚、更同音也。艺祖命宫掖及州县更漏皆去五更二点,并初更去其二,以配之首尾,止二十一点即转六更,谓之虾蟆更。严鼓鸣钟,禁门方开,百官随入,终宋之世皆然。杨诚斋有‘天上归来有六更’,汪水云有‘乱点传筹杀六更’之句。至理宗景定元年,历五庚申而宋亡,谓非‘五更头’乎?《开元遗事》云‘宫漏有六更,君王得晏起’,疑是设言耳。”

按:此特后人附会之说。李贺《秦五夜饮诗》“宫门掌事报一更”,“一更”或引作“六更”。唐末张玭《钱唐夜晏留别郡守诗》,有“虾蟆更促海涛寒”之句,是唐时早有虾蟆更之名。蔡绦《铁围山丛谈》一:“汉、魏以来,警夜之制不过五鼓。盖冬夏自酉戌至寅卯,斗杓之建盈缩,终不过五辰,故言甲夜至戊夜,或言五更而已。然日入之后未至甲夜,则又谓之昏刻。至五更已满,将晓之时则又有谓夜漏不尽刻。国朝文德殿钟鼓院于夜不漏不尽刻,既天未晓,则但挝鼓六通而无更点也,故不知者乃谓禁中有六更。吾顷於政和戊戌未得罪时,曾侍祠于宣和殿,深严之禁尝备闻之。”李心传《旧闻证误》四:“禁中钟鼓院在龢宁门谯上。其上鼓记五更已竟,而外间通用漏刻方交五更也。杀五更后,谯上不复更击钟鼓。需平明漏下二刻,方椎鼓数十声。王禹玉《宫词》云‘禁鼓六更交,直早归来还’,是立班时禹玉谓六更者,明宫殿五更之外更有一更也。其实宫鼓以外间四更促为五更,故五更终竟时早,闻于外间耳,鼓节未尝溢六也。车驾宿斋青城,则斋殿门内五更均促使短,如宫中常节;至青城门外,则五夜平分,须晓乃竟。蔡绦《百衲丛谈》云‘五更已满’云云,据此则承平时盖擊鼓六通,此云‘(惟)〔椎〕数十声’,未知孰是也。杨廷秀云绍熙庚戌岁考试,殿庐夜漏杀五更之后,复打一更,问之鸡人,云官漏打六更。按:蔡、程、杨三人皆从官也,所谓六更者皆亲闻之,而或云打一更,或云挝鼓六通,或云椎鼓数十声,竟无定论。当考。”按:李所称《百衲丛谈》,即《铁围山丛谈》也,故其文不复叙。一说既不同,而宋制大略可见,可以证俗说之诬。周遵〔道〕《豹隐纪谈》:“宋内五更绝,梆鼓偏作,谓之虾蟆更。其时禁门开而百官入,所谓六更也。”(P6-9)

序言

简说作者——太公沈家本

所以简说者,无需多说,又不得不说者是也。关于笔者太公沈家本先生介绍,坊间可查者甚多,多说似有絮叨之嫌,故简说之。然则又不得不说,因沈家本先生以法学名于世,少有知其为一代国学大家,简介之或可引起国学诸科学者之关注,以为将来研究“沈学”有所助,是乃吾愿也。

沈家本(1840-1913年),字子惇,别号寄簃。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资政院副总裁、司法大臣等职。是清末修订法律的主要主持人和代表者。他积极参与了清代末期的立宪运动和变法维新运动,建议废止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在对中国古代法学总结和评判的同时,引进近代西方法律理念,制定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在近代中国法制的启蒙、发展与建设中成为最重要的奠基人与组织者。他主持制定了《大清刑律》、《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等一系列法典,使中国近代法治展现了雏形。他重视法学研究,法学教育,培育了中国第一代法学、法律人才。他撰写了丰富的法学著作,不仅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法律的重要文献,许多法学论著对今天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研究仍有积极的参考价值。他无愧于中国近代史中最为受人尊重的法学大师。

当然,沈家本先生不仅是一位法学家,他精于经学和文字学,继承了我国学术传统中宝贵的考据方法和求实精神。有相当丰富的经学、史学、版本目录学、古籍整理等学术著作,以及大量的诗歌、杂记、随笔等其他著作。且从他的大量的著述中,还可以研究它的方法学、他的生平、他的思想等等,可以说从他的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国学大家。后面笔者有“谬说沈学”多有介绍,不赘言也。

中国政法的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湖州市政府支持下编辑整理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沈家本全集》近900万字,法学与非法学著作大约各居半数,也说明,如果只把这位大学问家认作法学家,恐怕是丢失了沈家本先生的半成心血。故此,特别于此简说中强调一二。

……

读《日南随笔》,不仅可以得到许多趣闻、知识,而且可以读到沈家本先生的性格、人品,也可与读到他的渊博与勤奋,他是我膜拜的榜样,是督促我的无形的动力。面对寄簃公,我永远觉得无颜以对,因为觉悟的太晚,也因为许多无可奉告之隐。《日南随笔》妄说于此,也算结束。因笔者于文史之学荒废数十年,且老馈昏沉,对是书又无深入研究,强予拼字,不成体统,姑妄说之,恳请方家赐教云云。

《日南随笔》简体字本整理之蓝本,即《沈家本全集》之《日南随笔》。蓝本为本人之重校提供了太大便利,谨此致谢。重校以《沈寄簃先生遗书》乙编之《日南随笔》为据,略补脱漏舛误,且以本人之理解窜动一些句读,或有错处,只得等再有重校者修正。古籍整理乃艰苦之劳作,人人所见或有出入,自己句读亦常于再读时,又得新意而改之。故不可能以某人之校为之定论。正如《日南随笔》中沈家本先生,就有对许慎《说文解字注》之说提出异议或对古人之训释予以更正的文字、对《唐律疏议》也曾做了详细的校订。所以反复有人重校整理,使读者有多种校本可比较,对后人理解原著必会大有好处,此拙见也。

这次商务印书馆出版《日南随笔》简体字本,也是古籍整理的一种尝试,或于普及沈家本先生之著作更有裨益。是书之出版,是王兰萍编辑督促与支持的结果,谨此谢忱。

沈厚铎

2017年2月于明光村

后记

说“沈学”

沈厚铎

沈家本先生以法学名于世,因而他的法学著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在他的著述中,非法学著作也占了相当大的分量。八卷本《沈家本全集》中,1-4卷收入了他的法学著作,除了第8卷是他整理编辑的书籍外,5-7卷收入的全部是他的非法学著作。从这些非法学著作中,我们可以断定,沈家本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法学家,而且是一位很有根底的国学大家。因此,笔者认为,构建一个以沈家本研究为中心的“沈学”是可能与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原一个完整的沈家本。也只有创建一个全面研究的“沈学”才不至于忽略了沈家本先生为我们留下的法学以外文化遗产。

也许,通过对沈家本的全面研究,我们会发现,沈家本先生就是一位通过科举进身的读书人、一位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一位勤奋又有责任心的学者、一位生于动荡时代知识分子。法律之学,是因为长期刑部工作的需要,修律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结果。

一、沈学的内涵及研究

众所周知,自《红楼梦》诞生的那一天起,围绕着这部旷古名著和他的作者,就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范畴,这就是红学。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佚稿”的研究,甚至包括了诗歌、建筑、饮食等等的研究,共同形成了真正的红学。也就是说红学是以一个作者、一本书为基础的学术范畴。当然,由于涉及了多门学科,红学也是作为一个学术范畴,而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我们所说的“沈学”,也是因为沈家本作为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他的学术成就,能构成一个综合性的学术范畴。“沈学”是以沈家本先生的法学成就的研究龙头,包括沈家本先生的经学、史学、版本目录学(文献学),以及沈家本先生的诗歌创作、随笔等著作的研究;对沈家本先生佚稿的研究、沈著的版本研究、沈家本先生身世、生平、生活、社交的研究、沈氏学术方法学的研究等丰富内容为底蕴的学术范畴。

由于“沈学”是一个综合性学术范畴,仅靠法学界的学术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沈学”应该在法学学术队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国学研究、史学研究、文字训诂学研究、考据学、版本目录学、文献学研究、文学评论、文学史研究、人文地理研究等等多方面学者参与其中,形成一个综合性研究氛围。才能逐步形成一个围绕沈家本与他的著作为中心的学术范畴。

……

沈家本先生古籍整理的代表作就是《枕碧楼丛书》,所刊计12种。其中法学著作七种,含《南轩易说》、《内外服制通释》、《刑统赋解》、《粗解刑统赋》、《别本刑统赋解》、《刑统赋疏》、《无冤录》。非法学著作五种,含《河汾旅话》、《河南集》、《花溪集》、《来鹤亭诗集》、《玉斗山人集》。

整理古籍是沈家本先生毕生之愿,也是在《枕碧楼从书序》中说:“余抱此愿久矣”然而“龄颓神衰,庚续无力姑存此虚愿而已。”也就是《枕碧楼从书序》付梓的这一年端午,老人存此虚愿驾鹤西归了。

当然,沈家本先生一生整理古籍不仅于此,诸如《汉律摭遗》、沈刻《唐律疏议》等不一而足,其实如《历代刑法考》等法学类书,也是作古籍之整理。总之为书籍的传播,沈家本先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2.其他著作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类书籍之外,沈家本先生还有一些其它类的著作。如《枕碧楼偶存稿》一至六卷,收录了他不同时期的各类文章,实际上是他非法学类的文集。包括了论、考、释、书后、序、跋各种文字,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沈家本对事物的看法、释读他的思想,其中也有不少关于版本、目录的论述。

笔记类的《日南随笔》前已述,此不赘言。沈家本先生还有些写作如《吴兴琐语》、《奇姓汇抄》,可能是兴起之作。也有如教育、警示子孙后代的《药言》、《冰言》,竟是可以读出沈家本先生的为人与性格。

沈家本先生的非法学著作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思想深邃,与他的法学著作共同撑起一门以沈家本及其著作为研究中心范畴的“沈学”,底蕴十分雄厚。

然而,所谓“学”者非一人、一时之努力可为,又需多学科、多专业人士之认可。是乃不知之其结果何如也。或有人谓此为狂,吾且谬说于此,或为倡导,且看未来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