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毒/公安边防部队系列报告文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于永铎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禁毒是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同直接参与禁毒斗争一样,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禁毒斗争,向全社会反映缉毒官兵的英雄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也是打赢这场战争的重要因素,而文学作品正好承载着这样的历史使命。

于永铎著的《战毒》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云南临沧边防官兵的禁毒斗争状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内容推荐

于永铎著的《战毒》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云南临沧边防官兵的禁毒斗争状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深入基层,采访了许多奋战在一线的边防官兵,收集到了大量生动翔实的素材,从各个层面拓展,把读者的视野打开。书中描写云南边防官兵面对复杂严峻的禁毒斗争形势,敢于拼搏奋斗,勇于牺牲奉献,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通过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与边疆各族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巩固形成了警民团结、共战毒魔的大好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爱民模范。

目录

“冰妹”之死

月光下的军赛

卖盐场的春天

勐捧三月好风光

亚细亚的孤儿

戴着镣铐跳舞

糯康伏法

看不见的战线

人体带毒

缉毒战场上的女兵(上)

缉毒战场上的女兵(下)

河底岗里故事多

侦查员

带毒男孩

队长李波

边防官兵的忠与孝

抚养毒贩遗孤

阿佤歌手唱新生

寨子里的金凤凰

半个月亮爬上来

南伞国门

勐堆“奇人”吴军

大破瓜子案

随时准备牺牲

埋伏

遍插五星红旗

阿花,阿花

附录

评论一 火热警营渴求真心作家

评论二 生活渺小却蕴藉伟大精神

后记

试读章节

亚细亚的孤儿

1960年中缅两国正式划界以后,翁丁大山里的班老、班洪两地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沐浴着伟大祖国的温暖阳光。政府派出工作组,深入到两地的原始封闭的寨子里,为各族群众送医送药,让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寨子一下子进入了新的时代。阿佤山区的各民族对共产党、毛主席的崇敬简直让人吃惊。我去过许多寨子,进入过许多村民的家中,无论是竹楼还是砖房,房间里的光线都很差。每次,当我的眼睛适应后,第一眼总会看到房间里醒目的地方悬挂着毛主席的画像。一直以来,边防官兵在各族群众的心目中很有威信,这也是沾了毛主席的光,托了毛主席的福。各族群众都喜欢说,你们是毛主席派到阿佤山的亲人。有首唱遍全国的红歌——《阿瓦人民唱新歌》,其中一句“毛主席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就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1960年以后,整个西南边疆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采伐森林,全面修建梯田,最大限度地结束了刀耕火种。坝子周围能修梯田的地方都修了梯田,这远远不够,当地群众又跋山涉水,到大山深处开辟新的梯田。有的梯田离寨子很远,当天回不来,农忙时节,就得住在山上。群众就在梯田附近搭建了各式各样的茅草屋,供临时居住。屋里有火塘,有锅碗瓢盆,当地人把这样的茅草屋统称做火房。火房是开放的,无论是谁,都可以进去歇脚。很早以前,我读过著名作家彭荆枫先生写的一篇散文——《驿路梨花》,其中就有描述火房的一段: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彭荆枫先生描述的小茅屋就是火房,《驿路梨花》描述的恰好就是我行走的地方——哀牢山区。我的脑子里自然就出现了这篇文章。一一印证,眼前的情景就不那么陌生了。我之所以这么不厌其烦地介绍火房,最终是想告诉大家,如今,火房不单给当地群众带来方便,同时,也给毒贩带来了方便,给禁毒斗争带来了很大很大的麻烦。

由于各边境检查站查得紧,许多毒贩改变了策略,入境后,专走原始丛林。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啃一口干粮。有的时候,一连几天遇不到人家,干粮吃光了,就吃芭蕉芯,吃野菜。据我所知,走山路的毒贩一般都是四川大凉山地区的,这些人都很能吃苦,丛林生存能力极强。这一带一直延伸到大凉山,都属于哀牢山区。大山和大山是连着的。茫茫几千里,这些毒贩就靠着一双赤脚,一路走下去。背一趟“货”,能赚几千块钱。许多毒贩,就是为了这几千块钱丢了性命,有的饿死了,有的摔死了,还有的被边防官兵捕获了。

曾经有个毒贩,背着10公斤毒品,入境后,通过镇康一带的边境线的大山,一路朝北而去。他的目的地是陕西省的宝鸡市。毒贩担心被抓,不敢走大路,专门往深山里走。一路上,他忍饥挨饿,一个月下来,瘦了足足20公斤。他觉得值,盘算着,只要把这10公斤的毒品送到“雇主”手中,他就可以获得8万元的报酬。8万元,对他来说,就是天文数字,比命要值钱得多。

眼看着到了陕西境内,再走100公里就可以和“雇主”见面了,然而,一切注定是竹篮打水。接头的时候,他被警方抓获了。问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他提到最多的就是山里的火房,如果没有火房里的食物补给,他早就饿死了。

火房,一个曾经很温馨的地方,如今,却被毒贩的阴影笼罩着。部分边民贪图钱财,对前来歇脚的毒贩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只要给钱,就给你补充食物。更有甚者,个别利欲熏心的人,躲在火房里专干黑吃黑的勾当。遇到体弱的毒贩,他们就会杀人灭口,独吞毒品。毒贩们成了惊弓之鸟,不但要防着边防官兵,还要防着不法边民。我在镇康认识了一位朋友,他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其实,在中缅边境线,也不算什么秘密。这位朋友告诉我,很长一段时间,在果敢的首府老街,买一公斤海洛因,只要申请,都可以得到一把护身用的军用手枪,甚至还有手榴弹等武器。这些武器被毒贩们带到内地,有的就落到了暴恐分子手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

2012年8月14日,被万名重庆公安民警围捕4天4夜的持枪杀人犯罪嫌疑人周克华被击毙。据查,周克华杀了那么多人,最早使用的武器就是从“金三角”地区搞到的。

背包客为了自保,带着武器运毒,丛林里就越发不得安宁。山谷中,随时都会传来一声枪响,也许,一条生命就此结束了。

火房成了缉毒的战场,成了边防官兵和毒贩进行拉锯战的地方。无数的战例表明,边防官兵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做到耳聪目明,才能牢牢地把握住斗争的主动权。群众的觉悟高了,火房又变成了禁毒斗争的可靠堡垒。遇到可疑人员,觉悟高的群众会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让可疑人得不到食品补充。他们还会采取各种形式,吓阻可疑人,让他们寝食不安。同时,想方设法把消息送给边防官兵。甚至,有的在来不及报告的情况下,自发地行动起来,主动抓获毒贩,扭送到边防派出所。

我后来在河底岗边境检查站采访时就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一天,山上突然响起了枪声,边防官兵立即出动,顺着枪声搜索,在丛林中,发现两个人拼命在跑。后面跟着几个农民,紧追不放,一边追一边喊着:

“抓毒贩呀!抓毒贩呀!”

……

P63-65

序言

作为一名公安边防部队的老兵,从警30多年来,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有些事虽过去多年却历历在目,有些事则渐渐在脑海中模糊了。前两天,读了作家于永铎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战毒》书稿,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事一下子就喷涌出来,昔日的时光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越南、老挝三国接壤,国境线长3280公里,由于靠近世界著名毒源地“金三角”地区,云南边境因此成为中国禁毒斗争的最前沿,也是受毒品危害最为严重地区之一。驻守在云南边防一线的公安边防官兵,面对复杂的斗争形势,数十年如一日,打头阵,唱主角,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实践着“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的铮铮誓言。2015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其中就有云南公安边防优秀代表,全省公安边防官兵备受鼓舞。

禁毒是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人民战争,同直接参与禁毒斗争一样,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禁毒斗争,向全社会反映边防官兵的英雄事迹,弘扬社会正能量,也是打赢这场战争的重要因素,而文学作品正好承载着这样的历史使命。于永铎先生的这部《战毒》,客观真实地描述了云南临沧边防官兵的禁毒斗争状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深入基层,采访了许多奋战在一线的边防官兵,收集到了大量生动翔实的素材,从各个层面拓展,把读者的视野打开。一本书在手,洋洋洒洒,民俗民风、历史掌故、毒品走私活动成因等等都写得十分生动,耐人寻味。特别是书中描写云南边防官兵面对复杂严峻的禁毒斗争形势,敢于拼搏奋斗,勇于牺牲奉献,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通过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与边疆各族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巩固形成了警民团结、共战毒魔的大好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爱民模范。这些内容真实感人,读后让人久久难忘。书中介绍的金凤、顾大勇、吴军、高维军等典型人物,每一个都是如此的生动鲜活,读到他们事迹的时候,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正是有了一个个金凤、顾大勇、吴军、高维军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才铸就了我们云南稳固厚重、坚不可摧的边境战略屏障,才能在禁毒人民战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这些年,反映云南边防禁毒斗争的优秀作品也出了不少,只不过这些作品大都是我们部队的作家同志写的。如今,有许多像于永铎先生这样的地方作家同志主动涉入公安边防禁毒题材,这是一个好现象,他将带给我们一种不同于部队作家的全新的视野。我们非常真诚地欢迎更多的地方作家到边防部队来采风,创作出更多反映边防部队生活,反映新时期公安边防官兵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还了解到,于永铎先生为了获取更多、更真实的文学素材,不仅深入边疆村寨体验生活,而且还时常与夫人结伴而行,不畏艰难、不顾险阻, 一个寨子一个寨子地走访,这种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无比钦佩。广大官兵和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更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这样,作品的力度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总之,真诚感谢全国公安边防文联发起这次文学采风活动,感谢于永铎先生对云南边防部队的关心支持!是为序。

武岩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作者系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党委书记、政治委员)

后记

对于云南,我一点都不陌生。很小的时候,我母亲带回一本书,记得书很薄,书名是《云南少数民族的神话故事》。当时,这本书里的字我还认不全,几乎就是囫囵吞枣,不到一个月,硬是啃了下来。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澜沧江,认识了阿瓦山,知道了小卜哨和小卜帽。

云南就这样扎根在了我的心中,而且,润物无声。甚至,连我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

我有几次去云南的机会,但都错过了。冥冥之中有个信念:我和云南很熟,不急,我一定会去旅游拜访的。终于有一天,我准备写一本反映禁毒斗争的书。于是,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云南,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为了采访方便,我请妻子作为助手。我们来到云南,不是以旅游者的身份,作为行者或许更确切些。我们深入中缅边境线,行走在澜沧江两岸,摸爬在茫茫的阿瓦山之中。

一路上,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全都是预想不到的场景,我亲眼看到了硝烟,目睹了躲避战火的缅甸果敢地区边民。我亲眼见过毒贩,见过公安边防官兵破获大案的经过。直到写完本书的最后一个字,我的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禁毒斗争太残酷,不是一本书能容纳得了的。在边境线行走期间,云南边防战士的精神风貌感动着我,鼓舞着我。在我眼里,很多战士还都是孩子。这个年龄段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大山里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这种考验是震撼心灵的。如果你是家长,请设身处地的去想一想,能不能舍得让孩子吃这个苦,冒这种险?

这个答案我找到了,有那么一群人,朴实无华,他们把儿女送到部队,他们嘱咐儿女要豁出命去保卫祖国。这个答案让我感动到流泪。我们可爱的云南边防官兵做到了,官兵们也向父母交出了一份神圣的答卷。相信读者一定会像我一样被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着。

我在临沧边防支队采访中认识了支队政治处李强同志,他说,部队从上到下,一直重视官兵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把队伍打造成一支精兵是大家的共识。

我坚信,他们做到了。

本书成稿期间,.得到了公安部边防局的大力支持,公安边防文联秘书长卢敏同志利用在昆明开会的机会找到我,专门给我补课。他把公安边防部队的职责和政治使命向我做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受益匪浅,在写作中体会更深。还有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的其他同志,他们经常与我沟通,帮忙答疑解惑,令我感动。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妻子,为了能采访到更翔实的素材,我妻子克服困难,与我深入边境线,夫妻同甘共苦,一路走来,很是辛苦,为这部书的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我的女儿,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慰藉。我还要感谢我的兄嫂,他们在精神上和生活中都给予了重要的支持,让我能安心写作。我还要感谢已故的母亲,当年她带回来的那本薄薄的小书给了我许多养分,让我对云南这片红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并不陌生。

感谢一路扶持我的老师,感谢本书的责编陈艳芳女士。

最感谢的还是那些战斗在边境线上的胜似兄弟姐妹的边防官兵们。经过这本书的写作,我真正认识了你们。你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感谢你们。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因为涉及安全和敏感问题而忍痛删掉,就算是一种遗憾吧。

于永铎

二〇一六年十月二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