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身在何方(个人与组织的精准定位)(精)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英)查尔斯·汉迪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全球拥有读者最多的管理学权威之一、影响世界进程的管理学大师之一、“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经典之作!

面对企业管理和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悖论”,别指望解决它们!悖论既无法避免,也无法解决,而只能设法加以管理。个人与组织只有通过精准定位自身,使悖论变得有意义,才能加以利用,从而始终拥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在《我们身在何方(个人与组织的精准定位)(精)》中,查尔斯·汉迪为我们理清头绪,无论组织与个人,应该如何去管理现实中的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

内容推荐

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剧变时代。在《我们身在何方(个人与组织的精准定位)(精)》中,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以“空雨衣”来比喻那些不能正确面对悖论,最终沦于失败的个人与组织——它们无法精准定位自身,变得有名无实,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汉迪认为,悖论既无法避免,更无法解决。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设法加以管理。他通过对智力、工作、时间、组织等各方面的整体省思,指明了当代社会的九大悖论;并令人信服地指出,个人与组织必须精准定位自身,找到归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有效管理现实中的悖论,始终拥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为此,他极具启发性和可行性地提出了平衡悖论的三项原则,穿越悖论的九条具体途径,以及定位自身所必需的三种意识:延续感、联结感和方向感。

是沦为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还是通过精准自身,把“空雨衣”填满?我们没有第三个选择!

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部分 悖论的丛林

 第1章 我们身在何方?

 第2章 当代九大悖论

第二部分 平衡悖论的三项原则

 第3章 S型曲线:持续成长的秘方

 第4章 甜甜圈原理:核心与边界之间

 第5章 中国式契约:双赢的策略

第三部分 穿越悖论的八条路径

 第6章 双重公民身份

 第7章 逆向授权的艺术

 第8章 利润

 第9章 新型企业

 第10章 虚拟办公室

 第11章 人生四季之美

 第12章 学习型社会

 第13章 建立公平的计分卡

第四部分 找回人生的意义

 第14章 延续感

 第15章 联结感

 第16章 方向感

后记 两个故事/黑暗中的火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1章

我们身在何方?

近年来,意大利部分地区出现了无人采收橄榄的情形。老的人太老,年轻的不愿为了低廉的工资做苦工。在托斯卡纳一带,果农们对于在寒潮中毁损的橄榄树,并无处理之意,因为他们觉得不值得。如今栽种橄榄成了一项艰苦的生意,尽管产品卖价奇高,却没有人视之为好差事。

许多原来由母女一同下厨,服务员也是家中长辈的家庭小餐馆,也正在发生变化。在大多数国家,法律已不再允许如此之长的工时,结果下馆子变得和吃橄榄一样,越来越贵。另一方面,许多小餐馆却陷入亏本的窘境。一位餐馆老板苦中作乐地说:“我现在其实是在为政府服务,帮忙增加税收和降低失业率,忙了老半天,没给自己赚进半毛钱。”

这套体制没道理

在工业化国家,物价和工资的高涨已造成许多工作绝迹。在这些国家生活,要有很高的薪水或工资才行。政府则需要税收才能维持运作。但并非所有产品或劳务都能承受这样的成本。窗户清洗工照理不应享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每天清晨挨户送到英国人门口的牛奶,也并非真的有一瓶果酒那么贵。如果政府不提供补贴,就不会有人从事这些工作。

如今,在工业化国家,凡是像样的工作,工资都很高,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多半是提供给出得起钱的人。至于其他较不宽裕的人只好凡事自己来,自己动手种橄榄,自己清洗窗户,自己挤牛奶。然而,就在与无人采收的意大利橄榄园仅一海之隔的地方,住着极为贫穷的阿尔巴尼亚人,他们愿意为低廉的工资去采橄榄或洗窗户。但是,如果让他们来做这些别人不愿做的差事,那么其他的纳税人就得分担他们的住宿、医疗乃至日后的养老费用。因此,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尽可能将他们拒之门外。

这不过是社会普遍遭遇的诸多悖论之一。其实,即使拥有所谓“像样”的工作,也未必是福气,因为要承受更多的要求与期望。有位年轻朋友最近在伦敦一家银行找到了一份颇为光彩的工作。一天晚上我请他出来小酌,他却说:“晚上9点以前我离不开办公室。'’我问道:“你的工作一向如此?”他先回答:“不全是。”但又补充说:“我的同事希望我多加会儿班,即使周末也不例外。我不能让他们失望。”fth,~.整体说来,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工作,而且薪水很高,只是极度耗神。我说:“这套体制太疯狂,没有道理。为什么不用一半的薪水,雇用两倍的人手,让工作强度也减半呢?这样大家才都能过正常的生活。”生存的公式

但是他们不愿也没有这样做,因为如果想保持竞争力,根本不能这么做。一家大药厂的老板曾简单明确地归纳自己的政策,他提出了一个“1/2 X 2×3=P”公式,即在5年内,公司的核心干部人数减半,每人的薪水加倍,产量成为3倍,这便是一家公司的生产力“P”(productivity)或利润“P”(profit)之所在。也许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如此明确地套用这个公式,但类似做法的确非常普遍:好工作、高薪、高绩效,但人员更精简。这种做法据说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共识。

然而,这类工作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对于希望在生活中多点空间做其他事(例如,过家庭生活)的人来说,就不合适。无论男女,凡是希望照顾家庭的人,接下这类工作都会相当辛苦。虽然小孩可以托人照顾,但照顾的质量不尽如人意。一位已为人母的女性业务主管说:“每次因公出国,我一定坚持要公司支付我念睡前故事给小孩听的国际电话费。”然而,为人父母者要做的,又岂止是在电话中讲床边故事?P5-7

序言

我曾在《非理性的时代》(The Age of Unreason)一书中指出,工作的方式正在大幅改变,而我也预测了这种剧变对每一个人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大体说来,我当时是抱持乐观的态度。从出书到现在,工业化社会的工作形态,的确顺着书中所描述的方向发生了剧变。作为这本书的作者,我原本应该对自己正确的预测感到骄傲才对,但我却无此感受。因为,太多机构与个人因剧变而手足无措。对许多人而言,人生是一场挣扎,是一个谜局。

我们身处的社会,目前遭遇到的许多事情,远比我们所预期的还要意义重大,而且更令人困惑与苦恼。现在这本书,就是要探讨这种困惑。而困惑的缘由,部分源于我们误信“效率”与“经济增长”乃是进步的要素,拼命加以追求。

在追求效率与增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忘记,其实“人”才应该是衡量万事的尺度,我们根本不应该拿其他尺度来衡量人。我们容易因为追求效率而迷失自己,误把效率本身看作目标,其实它不过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罢了。

悖论:转型的契机

我永远忘不了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Minneapolis)露天雕塑公园所看到的一座雕塑。题目是“无言”(Without Words),创作者是朱迪思·谢伊(Judith Shea)。这座雕塑有三个形态,其主体是一件笔直挺立的青铜雨衣,里头空无一物。对我而言,“空雨衣”正象征着当前人类直接面对的悖论(paradox)。我们并非天生要当有名无实的“空雨衣”:薪水名录上的代码、某个特定角色、经济学或社会学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或者某份政府报告里的“统计数字”。如果这些是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增长就毫无意义。因为人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充当某部大机器的齿轮,终日疾转,不知目标何在。

无论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眼前的挑战,应该是如何去管理悖论,以及如何将空雨衣填满。

目前,有太多事情本身便包含了矛盾:太多良善的动机,导致了不良后果;太多成功的处方,带来了讽刺的结局。“悖论”一词,被现代人滥用。新闻记者和其他作者描述政府、企业、个人所遭遇的两难困境时,一再使用“悖论”这个词。有时,似乎我们知道的越多,反倒越迷惑;技术能力越提升,反而越无力。我们虽拥有精良的武器装备,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世上某些地区的人们相互杀戮。我们粮食过剩,却还有人吃不饱。我们能解开银河的奥秘,却解不开自己的家庭难题。称之为悖论,只是为了“标记”它,而不是为了“解决”它。我们必须做的,是设法使悖论变得有意义,并善用悖论以建立更美好的未来。

职场赢家,生活输家

我非常清楚,从某一刻开始,悖论已成为我寻求解惑之道过程中的关键概念,那就是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在加州请我审阅其新作的第1章时。奥尼尔现任加州职业心理学院(California School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院长。他不仅是睿智精明的观察家,还是许多机构及领导者的咨询顾问。他那本新书叫《成功的悖论》(TheParadox of SucceSS),副标题为“职场赢家,生活输家”(When Winningat Work Means Losing at Life)。书中探讨领导者个人所面临的两难困境,我所获得的重要启示则是:人生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没有简单的或标准的答案。我过去一直认为应该有,或者起码可以有,但如今却发现处处皆有悖论。我现在知道,每个铜板必定都有两面。但我同时也领略到,假如能认清现状,且有心突破,便可以找到穿越悖论的路径。

《非理性的时代》一书的观点如今仍然管用:组织会在同一时间变得更小,也变得更大;它们还会变得更扁平、更有弹性和更分散。个人的工作形态同样也会更趋扁平、更有弹性。生活不再按照既定的路线继续前进,而将日趋“非理性”,我们都必须主动促使事情发生,而非被动等待事情发生。不过,我在那本书中,没有预期到这些变化将导致的混乱。我虽然满怀自信地预测,个人将有许多新的自我实现的机会,却未注意到,追求效率的压力,会把这些新机会变得相当复杂:增加新的自由,往往意味着减少平等,并加重痛苦;成功的同时,也许必须付出不成比.例的代价。

重建思考框架

每个人都必须找出自己所要走的道路。不过,尽管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各不相同,但所持的地图却大抵一样。在本书中,我会提出若干未来的路标,还有未来每个组织和个人都会遭遇的挑战,并思索这些挑战的框架。

重要的是,是否每个人都会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前进?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个目标存在?如果有,是什么?除非我们重新尊重某种超越世俗、超越自身之事物,否则无法避免一场当代的“大自杀”。这是个悖论,但是,除非我们尊重某种超乎个人的道德秩序,便无法创造出可以让人真正成为“人”的社会结构。除非先有个衡量自己的尺度,否则恐怕无法以自己为衡量万事万物的尺度。我把这个话题放在本书最后一个部分探讨,但其实全书每一页都涉及相关的概念。

研究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但别指望哲学告诉你如何度过人生。在阅读本书时,希望你也抱持这样的心态。

后记

两个故事

我妻子的祖先希尔爵士(sir Rowland Hill),因为在1804年发明“一便士邮递”和第一张邮票而享有盛名。在希尔爵士发行邮票之前,信件投递是根据距离来计价,由收信人付费。例如,一封从伦敦寄往爱丁堡的信,邮资可能高达1先令6便士,这在当时是笔不小的费用,但话说回来,这路程也的确相当遥远。有些聪明的家伙索性寄个空信封给家人,家人收到时自然拒绝付邮资,因为他们已得知想知道的信息:寄信人平安无恙。但这种做法却使寄信的成本更高,最后导致只有富人才有能力彼此寄送真正的信件。写信于是成为一种“高级消遣”。

希尔提议采取某种“逆向思考”。他认为,假如每封信无论寄到英国的哪个角落都只要一便士,而且假如邮资改以“贴邮票”的形式支付,且可由寄信人预先购买粘贴,那么有两件事会发生:首先,邮件数量会暴增,且在弥补长途邮件的亏损后尚有盈余。但更重要的是,人人自此都能相互通信,这可以使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因为学习阅读与书写从此对每个人都有实用价值。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凝聚,因为朋友之间、亲子之间、两地相隔的夫妻之间,从此都能够保持联系。他说,这不仅会是一项商业上的成就,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改革。

起初无人相信他。但经过多年辩论与推动后,他终于说服国会进行这项变革。这项措施实施后,产生了戏剧性的结果,10年之内,全球大约50个国家吸纳了预购邮票的概念,现代邮政从此诞生。希尔死后备极哀荣,且至今仍被尊为“一便士邮递”之父。

这个故事最有趣之处在于:当希尔开始推动这项工作时,他并不在邮递机构服务。他是南澳大利亚委员会的一名职员,而在此之前他曾在他父亲的学校教书,邮递服务和他本是八竿子打不着。他既无财又无名,也没有影响力。但他在乎某些事,他看到有些事必须要做,而且决心采取某些行动,否则对自己交代不过去。我们不能坐等挡在面前的大山移动,而必须主动翻越它。

不过,并非每个人都注定要当社会改革家。有另外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犹太教拉比,一辈子都因为自己才能不足,无法成为另一个摩西而伤心难过。有一天上帝安慰他:“在未来的世界,没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是摩西,却会问你为什么不是你自己。”我们在世问来去匆匆,无法做每一件事,甚至无法做许多事。我们只要尽量去做我们能做的事,就能充实我们的自我、我们的甜甜圈、我们的“空雨衣”,使之不再空荡荡。

黑暗中的火焰

我的书桌上有两张照片,都是我妻子在南非拍摄的。第一张是一个黑人小男孩的面部特写,他在微笑,眼睛与脸庞发散着智慧、热诚与兴奋。那是张快乐的脸,充满了希望。第二张照片的主角是同一个男孩,但摄影者退后拍摄,因此可以看到小男孩全身。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他背后的破陋小屋,看到他的一双赤脚,以及他脚边的一堆粪便。这两张照片恰可象征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挑战,其意义不仅适用于南非。我们有智慧也有希望,但首先必须让它们挣脱环境的枷锁,释放出来。

人类多半都很聪明。大多数人只要稍有机会,便会有还不错的表现。大多数人对事情也并非漠不关心,也许因为他们知道,周遭世界一旦瓦解,对他们毫无好处。但是,首先大家必须普遍接受世界已经改变的事实。过去数十年间,科学进步促使人类文明大步迈进,但这不表示,科学家已拥有或可以拥有万事万物的答案,而且其他人无须过问。

这也是大型组织终结的时代。在先前的时代,只要我们希望长期受雇,应该都可以如愿,而且90%以上的人都有此期望。未来,工作虽仍将是我们生活的重心,但我们必须重新省思工作的定义,以及它可能的组合方式。乍看之下,这是个骇人的挑战,但事实上,在那些大型组织里工作,从来就不见得对每一个人都是福气。大型组织出现在世上的时间还不是很久,我们无须视其存在为理所当然。也许没有它,我们的日子会过得更好。

我们寄希望于未知的事物,寄希望于“第二曲线”。世界正在许多方面进行“再创新”。创意总在混沌中诞生。我们要做什么?归属何处?为什么要做?何时做?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而且也许是更好的答案。然而,人类的社会是建立在习惯法则上。变革是无数次成功的小创新累积而成的,一个个小创新受到模仿后才形成风尚。我们不能等待伟大人物指引我们方向,因为他们可能在“历史尽头”供货不足。

我们要自食其力,在黑暗中点燃自己的小小火焰。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彼得·德鲁克使管理登上大雅之堂,汤姆·彼得斯将其推而广之,那么查尔斯·汉迪则赋予了管理所缺失的哲学的优雅和雄辩。

——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

汉迪的著作深得我心。……阅读他的著作是我生命的里程碑,他的观点深深震撼了我。

——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