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著的《远方的风景》分为两部分——《浮世锦绣》《此中有美景》。收录的文章虽然只有53篇,但篇篇都闪烁着灵动、智慧的光芒。其散文内容丰富,情真意切,揭示生命,挖掘生存体验,其语境充满活力和现实感。
郑雪的散文像一曲曲悠扬的歌,那么绵长、婉转、美妙。浮世锦绣让人不由得想到一个楚楚动人的大家闺秀,不一会儿她又变成了一个山上的白衣仙女。那一汪清水在月光的映衬下明亮极了,像一面照耀着大地的明镜,又像一个默默的女子。如果这样的女子走南闯北,挑起皮影戏,你一定会彻底改变对南方女子的看法,就像一片来自南方的花瓣。有时候,她更像一个捣蛋的孩童,一会儿端起茅台装出豪饮的样子;一会儿坐在茶桌前品评毛尖的滋味,然后再背起双手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时候你确信你已不再是在读一本游记了,你不知道那个捣蛋的孩子把满把抓起的花瓣要撒向何方。
郑雪著的《远方的风景》系作者首部散文集,分为《浮世锦绣》《此中有美景》上下两卷。本书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表现最多的,是山、是水、是爱、是感悟自然的辽阔和高远,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
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神力缔造了锦绣的这般妖娆魅力。穿针引线间,龙飞凤舞;举手投足间,眼花缭乱。锦缎裁成了几寸,绣花针又刺过几针,潋滟间,一幅绣品惊世而出。在这里,不得不感叹川西平原的沃土丰饶,恰到好处的温暖养育了桑树的多情,向来喜静的白蚕也来凑热闹,贪恋这里的桑叶,再不肯离去。于是,上好的桑叶滋养出上好的蚕,栽桑养蚕里,温润的丝线应运而生。巴蜀大地盛产丝绸,丝绸遇上丝线,便是一发不可收拾地碰撞出这绝世的精美。
爱美之心,自古有之,谁家的女子不想身着流光溢彩,惊了岁月,暖了时光?虽有上好的丝绸,但剪裁间未免单调,心灵手巧的她们想出了锦纹针,将所有的心事,不付瑶琴付锦绣,千针万线里镂刻出富丽堂皇,其心灵手巧比起那些手艺匠人来也不遑多让。更有甚者,得了“织纹锦绣,穷工极巧”的美誉。
“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忘芒兮无幅。”
只是,绮绣多情,却也不知女儿心事,欲觅何处相思。刺绣每一针,是在等归人,亦是在盼来人?各种柔情娇羞我们不得而知,指尖温柔创造出的这惊世绝伦的美,于我后辈而言,已是最大的恩赐。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不如就化作美酒,和历史一道愈久弥香。
历史,是记忆的软肋。
宋代有记,宋人之绣,用针如发细。比起汉唐时龙飞凤舞的雍容大气,此时的蜀绣多了一份清新淡雅。花草秀美,亭亭玉立问仿若自带一阵幽香。禽鸟灵动,展翅高飞里仿若真的欲上九天。难怪有人说这哪是绣上去的,明明是丹青描绘,才如此栩栩如生。蛾眉微蹙间,苦思冥想的雅致,历经岁月的沉淀,终于温柔了所有人的眼。从刺绣到艺术,个中绝妙终是得遇知音,没有辜负情针意线的深情,用流年绣了这一场盛世韶华。
史书是最好的日记,也是最好的证据。
元末,明玉珍在重庆自立为王,登基的龙袍便是一件蜀绣绣品。金丝银线勾勒出胸前的腾龙,掺针、辅针、接针、滚针等等,多种针法的糅合让这件本就尊贵至极的绣品更加睥睨苍生。明代的秦良玉蟒袍更是惊艳了世人。胸背绣双凤,振翅欲飞,裙角是象征长寿的寿山福海,彩线斑斓,浓郁华贵。襟袖上佐以富贵的如意,让人眼花缭乱的宝相花纹,挑花镶金处,流泻了一地的雍容。
谁能想到,这惊了天下的名作竟是源白闺阁?铺天盖地的绣画里氤氲着的滚烫雾气,竟是绣花针里的情思幻化而成;谁能想到,转眼尘归尘的历史长河里会有这样一份浓墨重彩再也散不开,抹不去?也许时间也有柔情,舍不得让这样一件珍宝就此陨落吧。蜀绣不仅绣在了衣裙上,更是嚣张地活在了生活中的景致之中,历经积淀而成的优雅多了份恣意嚣张,这份艺术终于历久弥新,在山水之间,幻化出最美的风景。
她就这样洋洋洒洒地行走于古今中外,在时光的长河里挑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波光粼粼。她以自身的魅力与朝气为自己赢得了数不尽的璀璨光芒,这就是锦绣,一针一线缔造出的传奇,未来,她势必会惊艳更多人的眼。
P9-11
春天是阳光的世界,一切都富有生机。我有幸从诗人、作家海升手中欣赏到90后作家郑雪的这53篇充满智慧和诗情画意的散文游记。其作品阅读自己,聆听世界,无论从语句的凝练性、思想性,还是从用典的技艺上都能看出她是一个熟读典籍和善于运用心境写作的人。她突破了地域的局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创作了富有人情味的游记,用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祖国的山川河岳,她把藏在心底的爱恋赋予指尖,用细腻的思想敲击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郑雪远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她小小年纪,就能写出如此颇具匠心的文字,我们对她寄予厚望。她用扎实的语言功底给我们呈现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们用心灵守望这朵开在异国他乡的花儿茁壮成长。
郑雪用起古典诗句,娴熟、恰当,信手拈来,就像藏在口袋里的“锦囊”,轻而易举地掏出来。例如,从《光风霁月》中讲述的“梵净山”,引出《论语》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大胸襟、大智慧,她不只谈到人文历史,还更好地诠释了她的心境,精致、唯美的结句举不胜举,简单、纯朴的表达,却给人们呈现出了一种难以忘怀的遐思。再比如,在《成都皮影甲天下》中引用“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出自李清照《如梦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赢得生前身后名”(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忠义白帝城》中引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出自李白《早发白帝城》),“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出自刘禹锡《竹枝词》),足见其丰沛的知识底蕴。
在《浮世锦绣》中,郑雪用充满诗性的语言,把巴蜀大地的秀美风光用织锦一览无余,自然、轻巧地引用了西汉扬雄《蜀都赋》中的句子:“丽靡螭烛,若挥锦布绣,忘芒兮无幅。”这是写蜀绣的神奇。同时,她也是感恩的,在《光风霁月》中说道:“我想,身处其间,看着那些足以证明时光印迹的建筑山水,花草树木,谁都会生出一股崇敬和感恩吧,毕竟这份禅意踏过万水千山,才赴了这一面之约。”这样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不但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而且把整篇文章的留白也做到了恰如其分!她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其中不乏一些闪光的短句,例如,“惊了岁月,暖了时光……历史,是记忆的软肋。”
“微风轻轻地吹着,夕阳像喝醉了似的一个踉跄,跌下了西山,溅起了漫天的星光。”(《滇池夜月》)“有一种美,是美而不自知。有一种清,是清可见底不染尘埃。有一种景,此生一遇便就此沉沦,只一眼便要终其一生去忘怀。”(《人间仙境》)“记忆,是最神奇的东西。温暖的岁月总会留下些许欢声笑语,不知疲倦地提醒我们曾经。”(《一次特殊的际遇》)这些柔软的句子描绘了美好的风景,充满真挚的情感,闪耀着智性的光芒,延伸着诗意的远方……
在《独特的巴渝文化》中,开篇她不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是巧借描述江南和塞外女子不同的性情,引出了巴渝女子的别样风情,从此打开巴渝深厚的历史文化大门。她细腻、深情地描述巴山儿女:“江南的小桥流水养育了温婉俏丽的江南女子,烟雨迷离中满是柔情,水墨写意里都是雅致。塞外的大漠长河养育了不拘一格的娇蛮女子,豪放爽朗中满是大气,策马扬鞭中都是恣意。巴渝的大山大川养育了顽强坚韧的巴渝女子,来来往往中满是痛快,山明水丽中都是潇洒。也无怪乎古代典籍里就记载说‘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勇猛善战的巴人用自己的酣畅痛快为历史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郑雪去过好多地方,有幸从她的文字里继续亲近祖国的壮丽山河,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她年轻,走过的土地上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青春飞扬的自信、睿智和勇敢,那份心境就像天山上盛开的雪莲花般美丽、圣洁。她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放眼大干世界,感悟人生。从雪山、草地,到塞北,到江南……包括书中所有的异域风情一定会让你眼界大开,豁然开朗。书是打开“智慧之窗”的嘹望塔,读一本好书更是一件愉悦的事情。这本书是中国山河的一个缩影,也是开启地域之门的一把“心灵钥匙”。
这里藏有太多的温暖,就像与一个邻家妹妹娓娓交谈,我们读到了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孩的内心世界。这是了不起的写作,时光在善良的思维空间里美好地记录着,我想这些充满诗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句子,会让郑雪慢慢走向成熟,一定会带给她更美好的憧憬!
最后,祝福郑雪这朵刚刚开放的花儿在浮世锦绣的韶华里织锦出耀艳群芳的丝帛,从此在诗意的天空立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是为序。
人类因梦想而变得伟大,人生因诗歌而变得丰盈。我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远方的风景吧,每个人都有信仰,每个人都在渴望,每个人都在追逐。在追逐人生梦想的道路上,非常高兴能够和郑雪女士在她如诗般的散文中相遇。感谢诗人、作家海升兄的引荐,我才读到了这充满鲜活感、饱含诗情画意、具有生命意义的文字。读这些自然、真实、诚朴的文字,会让你身临其境,令你迷醉。
起初我很好奇一个1990年出生的女孩如何可以把枯燥的游记写得行云流水般美妙,或洋洋洒洒,或调皮可爱,或沉静安详,等读到最后我终于得到了答案——不管是高山大海、历史文化、国内外的生活,还是她的家乡和远方,她都会安静地用心倾听,并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打开郑雪的《远方的风景》,仿佛打开了白天和夜晚,一切美景尽收眼底。本文集分为两部分——《浮世锦绣》《此中有美景》。收录的文章虽然只有53篇,但篇篇都闪烁着灵动、智慧的光芒。其散文内容丰富,情真意切,揭示生命,挖掘生存体验,其语境充满活力和现实感。
郑雪的散文像一曲曲悠扬的歌,那么绵长、婉转、美妙。浮世锦绣让人不由得想到一个楚楚动人的大家闺秀,不一会儿她又变成了一个山上的白衣仙女。那一汪清水在月光的映衬下明亮极了,像一面照耀着大地的明镜,又像一个默默的女子。如果这样的女子走南闯北,挑起皮影戏,你一定会彻底改变对南方女子的看法,就像一片来自南方的花瓣。有时候,她更像一个捣蛋的孩童,一会儿端起茅台装出豪饮的样子;一会儿坐在茶桌前品评毛尖的滋味,然后再背起双手将其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个时候你确信你已不再是在读一本游记了,你不知道那个捣蛋的孩子把满把抓起的花瓣要撒向何方。
从峨眉山到玉龙雪山,从滇池的夜月到九寨沟的湖水,从四季常青的西双版纳到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没有哪个地方能逃出郑雪的“魔爪”。可是她又是平和、安静、自然、纯洁的,这种安静来自沉寂的白帝城、默然的杜甫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远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伸出双手去拥抱远方,只有内心充满爱且足够祥和的人才能在嘈杂中仍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她好像来自很远的地方,说一句“嗨”然后安静地坐在它们旁边,听它们讲很多故事。这些故事穿梭在来来往往的游客和喧哗中,被其他人从这头挤到了那头,直到一个人出现伸手拥抱它们。
记得上大学时,兰州大学水天明教授曾经给我们做过一次关于人生的演讲,其中心思想就是“做人要乐观、达观”。年纪轻轻的郑雪,似乎也参透了人世。她在《光风霁月》中说道:“总想过一种生活,没有俗世的纷扰,没有凡尘的忙碌,每天只与清风明月相伴,便是最大的满足。总想过一种生活,没有吵闹的嘈杂,没有名利的污染,每天只与花草树木为伍,便是最大的幸福。”这种深刻、真诚的体验,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作者内心世界的丰盈、祥和与崇高。
行走让郑雪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爱山山水水,爱遇见的风俗文化,爱所有她生命里的存在,也爱那个养育过她的母体。她是感恩的、虔诚的,正如她所言:“年少的我们总有一个大大的梦想,想离家千里,想闯荡江湖,为了求学我们奔赴他乡;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我们行走于摩登城市,为了体验不一样的人文特色我们奔赴一个又一个旅游胜地,为了内心的渴盼我们带着我们的灵魂游走各地,但是,我们总有一个理由想要回到家乡。只有体会过异国他乡的孤独才能感受得如此真切,才能看到邻家的阿猫阿狗也亲切不已。”我最喜欢的也是她这段关于家乡的话.“当行走开始变成了人生的常态,我们从一个地方匆匆忙忙地赶赴下一个地方,谁曾想,在我们心里一直有一个既定的终点一一家乡。”
最后,感谢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阎雪君老师与作家司舜老师倾情作序,感谢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还有读到这里的朋友们。我相信才女郑雪一定可以不断超越,写出更多优秀的、来自灵魂的好作品!祝她的文学之路越走越远,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