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磊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西方列强用军舰和炮火打开中国大门,那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挑战。从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教民农作开始,中国的农业文明延续了将近一万年。炎帝实现了狩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这是中国文明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带来堪称辉煌的农业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现在,我们面临农业文明向工业和信息化文明的转型。在人类文明的这个转折时期,世界必定发生大洗牌、大动荡、大调整,文明的格局定会出现大变化。现有的民族、国家,有的会衰弱、灭亡,被历史淘汰;有的会发展、强盛,占据主流文化,拥有支配地位。在今后的一百年、一千年里,中华民族的命运如何,这是炎黄子孙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万年前,炎帝面对生存困境,成功实现了社会文明转型。今天,我们依然面对如何更好地生存与发展问题,能否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与信息化文明的转型,关键在于,变通求存、探索创新、自强不息的炎帝精神能否得到继承、发扬、光大。然而,炎帝精神沉睡得太久、被忘却得太久,能否唤醒?民族复兴的梦想能否实现?这是当代中国人难以回避的沉重话题。

人类的童年,因无知而充满好奇心,想象和探索的欲望非常强烈,加上生存发展的本能需要,就有了上下求索的无穷动力。炎帝就是人类童年的代表。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炎帝时期的人类,其弱点是无知,对自然和社会都所知甚少。其优点也是无知,因为无知,想象力有无边的空间,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探索也没有任何界限,危险和成功并存。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人慢慢长大,但同时也被规范化,模式化。人生成为凝固不变的程序,一切都是现成的、规定好的,一切幻想都被视为幼稚,一切探索创新都被视为异端而禁止。在发达而成熟的农业文明里,中国人为自己编织了一个巨大的、完美的、牢固的茧。我们必须破茧而出。

要想破茧而出,就要强化人的发展意识,打破迷信,激活思维。

求生存、求发展、好奇心、表现欲,这些都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然而我国长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太多但求温饱、安于现状、不求发展的人。安分知足的观念抑制了国人的发展欲望。现在急需唤醒人的发展意识,强调每个人都有追求个性和展示才能、要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发展欲望是内在动力。如果个体的发展欲望都得到强化,那么民族的活力、生命力就大为增加,凝聚起来,就能大大推动文明的转型。

迷信是我们破茧而出的阻力。我们的迷信很多,不是指迷信鬼神,而是迷信过去、迷信西方、迷信理性。人类自认为积累了许多知识,掌握了许多真理。这些知识和真理不过是跨向未来的台阶,如果被当作不可触犯的戒律、不容置疑的圣经,那就成了横亘在探索未来道路上的障碍。不论西方的,还是理性的科学的东西,凡是现存的都只是验证了无数可能性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任何已有的知识在开启一扇门的同时也关闭了更多的门。只有打破对它们的迷信,才能点燃探索的激情和勇气。

人的思维有巨大的潜力和多样的形态。惯性与惰性常常会抑制思维活动。激活沉睡的思维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需要制度保障、文化氛围和教育模式的改变。要给人们提供开放、民主、自由的思维环境,扩大思维空间。避免一种思维方式挤压其他思维方式,从而造成单一化的倾向。目前就存在着理性思维(或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挤压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的现象。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直接思维等方式,正在受到“科学理性”霸权主义的排挤打击。可以肯定的是,此种局面必须改变。

从晚清开始,觉醒的知识分子就呼唤变通求存,变革创新。为民族的自强和复兴,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一百多年过去了,有志之士从未放弃这种努力。这使我们想起宋人王令的两句诗: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P8-10

后记

本书出版,得到宝鸡文理学院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的支持和陕西省哲学重点学科经费资助,在此对石玉屏先生和王兴尚先生表示感谢。

西北大学出版社马来社长、张萍总编,责任编辑柴洁、强薇女士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热情支持和帮助,谨致谢意。

作者

2016.12.16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找回失落的炎帝精神

 留住遥远的民族记忆

 古公宣父的历史贡献

 周亡秦兴的深层思考

 先秦时期人的自信与自省

 人道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冲突——从《黄鸟》说起

 中国先秦时期的生命伦理观

 先秦时期的交友之道

 秦人为什么选择法家

 走出历史的幻影——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的“道德中心主义”论

 先秦时期的生态美思想——孟子、庄子解读

 先秦时期的社会宏观调控思想

 “和而不同”是良好文化生态的根本特征

 孟子义利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换

 历史与道德

 公正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武论

 人格美论纲

第二辑

 得人才者得天下——先秦士人流向分析

 名利场是不归路——李斯三叹

 难以道德论英雄——吴起的是与非

 白起的委曲与内疚

 复仇英雄伍子胥

 盖棺而难论定——以孟尝君为例

 一个伟大的潜伏者——郑国

 荆轲:失败的刺客成了美学英雄

 骆宾王:一个失败的造反者

 孟浩然——幸运的漏网之鱼

 消失的桃花源

 杜牧与柳宗元的孤独感

 苏轼与程颐交恶的启示

 中国的隐士

 三个女人的智慧与勇气

 清朝陕西籍进士地域分布情况

第三辑

 随想录

后记

序言

近些年来,陆陆续续写了些关于周秦文化的文章,敝帚自珍,结集成书,题名《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

一个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却想走近两千多年前的人物,试图了解和阐释他们的思想,这多少是件冒险的事。毕竟时过境迁,我们已无法还原两千多年前的生活与思维场景,只能猜测或推测,结果无非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其实,我越读书,越思考,就越不自信。常问自己:你真能知道古人吗?不能。真能知道自己吗?也难说。既不知彼,又不知己,那岂不是胡说?对,只能说言者姑妄言之,听者姑妄听之。不过心中尚存一点善念,那就是通过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今人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活得明白点、轻松点。

现在,真正充满智慧、生动活泼、潇洒自如、个性鲜明的人文著作极为罕见,而八股体、学术腔,这些充斥着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言说的东西泛滥成灾,真让人忧心。我身陷学术圈几十年,难以自拔。虽早生退意,想换一种生存方式和文字风格,却始终未能摆脱桎梏,实在遗憾。

这本书的篇目编排,流露出我内心的变化轨迹。第一辑的文章多数公开发表过。因为要经过报刊编辑的审查,所以循规蹈矩,按流行的学术套路写作。第二辑的文章是我试图摆脱学术八股体而写的短文,表述比较自由、随意一些。第三辑是“随想录”,完全随心所欲地写,目的是天马行空、放飞思想,但久受束缚,难以高飞。

也许,这本书就是我与学术的告别。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16.12.16于石鼓山下

内容推荐

王磊著的《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共分三辑:第一辑的文章多数公开发表过,全部按流行的学术套路写作;第二辑的文章是作者试图摆脱学术八股体而写的短文,表述比较自由、随意一些;第三辑是“随想录”,完全随心所欲地写,目的是天马行空、放飞思想。文章内容均系对先秦文化的研究。

编辑推荐

《回首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若干思考》收录了作者王磊研究先秦文化为主的论文40多篇,其中涉及到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作者深入思考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改造及其发展,对许多历史人物、事件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对儒道法思想作了自己的解读。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