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源于中国传统智慧和佛教智慧,其理念和应用都不是一本书所能尽说的。早在距今四五百年前,禅的概念和智慧已经传遍亚洲和欧洲,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养分和动力。中文书籍少有提及这样重要的史实,而满足于重复禅宗的传灯故事。《活用禅宗(安宁自得)》打破这一传统,带读者开拓眼界,并从远方轰轰烈烈的历史变动事实反观中国文化的光芒,寄望得到读者垂注、省思。本书述禅,不限于禅在中国,而是叙述禅在世界各国,怎样影响近四百年间的人类社会发展、人的状况和精神渴求,以及禅在当前及未来世界如何推进人类的教育和福祉。作者江绍伦的叙述以经验为本,以人类多彩多姿的奋斗成绩为例,以开拓视野和提高醒觉为目的。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融合了儒家的伦理仁义之心、老庄的安适自在之心、佛家的慈悲众生之心,指导人们自寻本心,明心见性,自由自在地迈向安宁自得的境地。进退、存亡、得失是人生道路上循环往复的三个连环。谁人能够掌握利用,就会成功而安宁。
江绍伦著的这本《活用禅宗(安宁自得)》是介绍禅宗智慧的文化读本,作者基于国际视野,站在世界平台上,对禅宗智慧进行阐释和解读。本书重点讲述了四五百年来,源自中国传统智慧和佛教智慧的禅文化,如何走出中国,积极影响了亚洲、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发展、人的状况和精神渴求。作者还探讨了运用禅宗智慧有效纾解焦虑、推进教育并提升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
世俗化革命
回到禅宗的发展,我认为五祖弘忍很了不起。一来因为他有两位杰出的弟子,即神秀和惠能。二来因为他看准了禅应该世俗化,深入民间。所以他毅然做出革命性的决定,把衣钵传给六祖惠能之时,劝他结束衣钵相传的传统。
惠能以后,伴随着朝代兴衰的社会变迁,禅走入了日常生活,再不是出世独修之术。惠能得传衣钵的故事是众人知晓的。他针对师兄神秀写的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托人写下他对“空”的见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多年以后,惠能有一天来到广州的法性寺,听见和尚们对门前随风飘扬的法幡互相争论。有人说是风在动,有人说是幡在动。惠能上前指出,两者都不是,是观者的心在动。
这在中国禅宗史上是建立了心的主动性和一切性的大事,是心见物、辨物和用物,使之动或不动,有或无,有用和有什么用。多年以后,兰溪道隆把“人心自动”的命题介绍到日本,在彼邦掀起一场划时代的社会及世界观的改变,把原来迷信命运的贵族统治,变为“依靠自力,立志奋斗”的武士道统治。人们趋鹜“自成佛道”的禅宗思想,相信凭着勤力和创造力,凡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惠能提倡“明心见佛”和“见性成佛”。明心的方法是:“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是对一切境界不起念头。无相是像镜子一样,既承认事物有相,又不执着那相的某一真相。无住是不把心定住在某一认识之上,不顾其他,亦不接受其他。我们今天细嚼这些见解,可知惠能的思想十分开放和多元化,表现自由。他又提出“悟即是佛,迷就是众生”,判断一个人成佛与否要看其觉悟程度,而非诵了多少经,参了多久禅,更不是有没有披袈裟。他的思想革命一方面影响佛教界甚深,同时又把禅智投入百姓心内,不由寺院或和尚所独有。
值得指出,惠能在悟出这些智慧之时,还未剃度出家做和尚,只是一位平民。据载他于24岁得传衣钵,39岁做和尚,然后说了37年法,于76岁入灭。他的得法弟子有43人。通过这些人的说法,把中华禅发扬光大,影响中华民族及邻近国家的人民十分深远。公元760年,唐肃宗使人迎请他的衣钵入宫供养。
宗派多元化
今天,我们沾染的多方面禅理、禅意和禅修方法,接触到的五个宗派的典籍,全由六祖惠能的门徒所创,包括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和沩仰宗。
我无意也不能在一章书内概说这些宝贵的智慧遗产。有一则故事简易地说明“心”的权能,值得一切爱好学习和创造活动的青年欣赏。
话说马祖道一禅师有一位爱徒叫做怀海。有一天,他们两人到野外散步,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问:“那是什么?”怀海答:“野鸭。”马祖再问:“飞去哪?”怀海答:“飞走了。”马祖即狠狠地捏了学生一把,令他痛得大叫。他同时说:“明明仍在啊,哪里飞走了?”怀海立即醒觉而得悟了。
醒觉什么呢?悟出“一切在心”的真意,即不要让心随物转,要保住本心虚静。虚静心能赢万物,不受外界变迁而移。人的记忆就是以虚心为基础的。一个人虚心愈阔,记得的东西愈多。用惠能的教导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坛经·付嘱品第十》)
惠能及门徒们主张,行禅“不离世间,不坐禅,不苦行,也不念经”,只要淡朴地过着自感有意义的生活,即可成佛。这一革命性的倡议,把禅推入世俗化的方便之门。它让僧人走人民间,与凡人和士大夫分享生活,免除宗教规戒,直接向百姓灌注禅的精神。
从公元900年到1100年之间,禅僧与士大夫广泛结交同游,互通信息。他们酬酢唱和,鼓琴作画,过着高雅淡泊又风流倜傥的文艺生活,使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我们今天到苏州旅游,至城西枫桥附近的寒山寺怀古,可以吟着寒山的《闺怨》,欣赏一位出家人对爱情细腻入微的观察:
妾在邯郸居,歌声亦抑扬。
赖我安居处,此曲归来长。
既醉莫言归,留连日未央。
儿家寝宿处,绣被满银床。
我们再去杭州的灵隐寺,可以追想诗僧皎然在此剃度出家。他一生好学,佛理以外更熟读历史经书,把他感受到的人生情趣呈现在诗里: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闻钟》
P30-34
禅的特点是澄明心境,开启智慧。本书阐释中国禅的当前意义和应用,以它的三重意蕴为基础:
(一)人本质自由自主。每个人选择自己的生命意义,成功者为造福人间而自豪和安乐,失败者为祸及他人而蒙羞和不安。不过不失而满足者可以安心,不满足者可能焦虑和埋怨,由自己决定。
(二)人有自悟的能力,从生活中认识自己的本性和可能,并积极建造高尚和幸福的人生。
(三)生命空寂,我们赤身而来,亦赤身回归自然。所以禅宗主张俭朴和美悦的生活,静观世界,用智慧丰富人生。
用现代心理学释禅,安全感和自由是学习知识和创新行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用了不少篇幅讲述安心和自由的现代意义,引用各种各样的成功者为例。他(她)们为自己建立的生命状况,足以让我们反观自己,悟见健康而丰足的人生道路。
中国禅很大程度造就了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审美性格。它也影响了西方从中世纪迈向现代的文化思潮。今天,西方人渴求安心,却因为好战和过强的物欲而不得安心。他们所需的大量心理治疗,从心理辅导到精神分析到意义疗法,大师们皆从禅取智。本书约有一半篇幅叙述这些史实和发展。
爱是生命必需的养分。禅心慈悲,慈助生长,悲拔苦难,合起来是大爱,出自真心。心理学释爱,说明一个人必须受到爱的感染,才能爱他人和布施;必须热诚自爱,才能与人分享爱的情感。对此,佛经和禅智都有充分的叙述,见于本书各章。
什么是禅呢?禅源于中国传统智慧和佛教智慧,其理念和应用都不是一本书所能说尽的。现代西方学者有一个简化的说法:禅的人生即是自我醒觉,在生活中与自己和环境和平相处,维持一种简朴及快乐的生活模式。这包括弃除不需要的东西,凝聚经验而非物质,尊贵自己和他人,享受真我,安乐幸福。
我于本书述禅,不限于禅在中国,而是叙述禅在世界各国,怎样影响近400年间的人类社会发展、人的状况和精神渴求以及禅在当前及未来世界如何推进人类的教育和福祉。我的叙述以经验为本,以人类多彩多姿的奋斗成绩为例,以开阔视野和提高醒觉为目的。
早在距今四五百年前,禅的概念和智慧已经传遍亚洲和欧洲,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养分和动力。我奇怪中文书籍少有提及这样重要的史实,而满足于重复禅宗的传灯故事。本书打破这一传统,带读者开拓眼界,并从远方轰轰烈烈的历史变动事实反观中国文化的光芒,期望得到读者垂注、省思。
苟若有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而达致开悟、安心,无限祝祷。
江绍伦
2013年夏于多伦多大学
本书连接《活用孔子:安身立命》和《活用老子:安心自在》两书,阐述禅宗对人心的解释和运用。这三本书共同构成中华文化对人心的全面解说,十分精彩,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应用相比,毫不逊色。
写完本书,我圆了一个半生的心愿,这个心愿包括两个方面:一、整理儒、道、禅的综合智慧,用清晰通俗的叙述,呈现它在千年历史中,塑造中国人的人格和风范,使我们表现得勤奋、自信、包容、谦和、关爱、慈悲、悠闲、淡泊、知足、快乐以及随缘自适,安居于任何多变又充满烦恼的时空之中。二、依照近千年的世界史迹和欧美学者的人脉关系,说明中华文化关于心的智慧怎样影响人类思潮和精神状态。
前者是多数中国人对自己身份的自觉(selfawareness),不论身在何处都心记自己具有这些品质,不要出卖同类。
后者是一些外国有识之士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期望(expectation),喜欢向中国朋友谈论和学习。
我自己的“身份自觉”从幼年开始,我生长在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里,入学读书认识其他人后,就知道不要在言行表现上有差错,不要偏离父母的教诲。等到我于1958年去加拿大读书以后,那份自觉更为敏锐,无时不心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所遇到的同胞大多数也一样,尽心尽力地不在外国人面前“丢脸”,一种难以说清的微妙意识(consciousness),含着良知和责任。
文化责任既任重道远,又十分贴身,无时无地不在不见。特别在新移民多的社会,如加拿大等,平日所见的每十人中便有至少三人穿戴民族服装或头饰的。这些“文化行李”(cultural baggage)看似轻便,实则负有沉重心意和勇气。我每每在雪地里看见印度妇女穿着轻薄的“纱丽”,裙脚染着斑斑雪污,便敬佩她们的执着。
中国人的文化行李所载的是智慧和心。智慧是一种心灵素质和运筹能力,不只是外观可见的东西。所以背负者必须勤于寻找和学习,深入赏识自己驮着的是一些怎样的瑰宝,磨炼心灵,以求互相配合,变能力为产品和高贵行止表现。这是对文化传承的承担,也是个人在日益透明的整个世界格局中的负责表现。
为此,我努力熟悉自己的文化行李,不论在私在公都不辜负它的高贵内涵。通过这三本书,我向同胞们献出我的心得,期望大家共同分享令多少外国人羡慕的我们的璀璨文化行囊。
我不想提又不能不提,在近一百年里,太多中国学者浪费了宝贵的精力宣扬中华文化的“封建吃人”与“落后”,鼓动青年们用尽心力去破坏并为之感到羞耻,至今犹是。我们的教育至今仍然未能积极引领学生发掘和庆幸中华文化的深湛智慧,实在愧对祖宗,更对不起后代,必须改变。
最后,我诚心说明,我的写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我期望太高,能力不足。我如今把一些种子播下土地,恳望能够引起他人共同耕耘,期待开花。
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