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盐池县民间故事精选/盐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系列丛书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民间故事泛指流传在民间口头的反映劳动人民情感和心愿的各种题材的散文作品,这是它的广义,而神话、笑话、寓言、传说等相区别而存在的文体是它的狭义。

曹秀宏、刘国君主编的《盐池县民间故事精选》从它的广义出发,收集了“神话传说”“地名趣闻”“人物故事”和“生活万象”等六个部分的内容。

内容推荐

曹秀宏、刘国君主编的《盐池县民间故事精选》收集了宁夏盐池流传的民间故事,故事生动有趣,可读性强,为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盐池地方文化,在切实做好盐池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序言

概述

神话传说

 地面为啥有山有沟

 人为什么不长尾巴

 太阳和月亮

 卖枣

 五谷的传说

 牛的传说

 长红枣的传说

 尤道脱凡胎

 “姑姑等”的来历

地名趣闻

 花马池的传说(一)

 花马池的传说(二)

 花马池的传说(三)

 花马池的传说(四)

 灵应山的传说

 铁柱泉的传说

 二道边的传说

 八步站台的传说

 马踏井的传说

 霜喳坑和青马圈的传说

 永不冻的青马圈

 红井子和苦参湾的传说

 苦参湾的来历

 九龙口的传说

 双羊和狄青

 狼母墩的传说

 六郎堡的传说

 古城内外的双泉

 —棵树的故事

 摆宴井

 活城、死城和花马池盐根的来历

 观音峁和苦水泉

 灵应山

 甘草仙子

 打虎店的传说

 卧凤掌

 铁柱泉窟的传说

人物故事

 孙膑熬米糖

 “短”韩信

 —命救三命

 铁拐李的故事

 朱元璋趣事

 李梦阳出家

 花马池三鲜

 一场风吹掉了总督的官帽子

 杨一清设计除刘瑾

 才宽战死花马池

 王琼修边墙

 长城关楼一块砖

 酒肉吓跑鞑靼兵

 张献忠和老师

 谢王宠的故事

 康熙射猎花马池

 康熙王写对联

 康熙吃糠窝窝

 铁柱泉的芨芨能锥鞋

 怕老婆的张曜

 马鸿逵天池子遇险

生活万象

 耕拾银子

 “千两金”和“一斗糠”

 炉中火与纸簸箕

 东风雨

 云翠

 无良心的朋友不可交

 花葫芦

 季义长

 石心

 鼠、猫、虎

 聪明的三儿媳

 人老经验多

 聪明媳妇

 香香屁

 走冒洞

 不孝媳妇的下场

 葱怕露水、韭怕晒,荞面窝窝沙毡盖

 审城隍

 绣花针

 毛二打野

 黑店

 儿子咬掉母亲乳头

 黑马精

 —罐银子

 老大害老二

 人长和人短

 到时候了

 福娃

 玉镯会

 官老爷让道

 空庙吟诗

 放羊人设计救中医

 人老不娶少年妻

 三瓶油和三车油

 高记圈水推史万羊

 英雄堡圈羊救主

 被雷炸死的

 盐池羊肉为啥香

 人不可貌相

 三颗麻子倒江山

 钵钵和碟碟

志怪猎奇

 定边筑城的传说

 墓生子

 大槐树的眼泪

 八十三万老虎

 马虎子吃娃娃

 门闩闩和门销销的故事

 吃仙蛋

 十七养个十八的

 白狗告状

 听懂鸟语的人

 当当会

 石猴

 人心不足蛇吞象(相)

 红葫芦

 丈二长的鼻子

 夜明宝珠

 金种子

 穿裤子的龙

 财主的锅漏

 红豆豆

 红脸大汉

 毛夹精

 毛野人

 癞蛤蟆

 小青蛙送饭

 蛤蟆皮褂褂

 槐树精

 蛇精

 定南城

 菊花妈妈

 没有和迷魂汤的故事

 转世

 挖银子

 稻草人的来历

笑话幽默

 憨子的故事

 聪明媳妇和秀才

 牡丹仙子

 打狗记

 杨二喜进京

 三个秃舌子姑娘

 山西商人

 书生和和尚

 放驴翁和秀才

 百家儿

 梦先生(—)

 梦先生(二)

 谁出世最早

 巧嘴姑娘

 画师巧惩尖嘴狐狸

 对药名

 石匠巧镇妖怪

 智长工巧答题

 狗撵猫上树

 —只羊的故事

 三子学艺

 张大桂

 傻女婿

 傻女婿拜寿

 傻女婿答题

 俩女婿对对子

 姑爷庆寿

 傻姑爷拜寿

 傻子学事

 行酒令

 傻子结婚

 对诗

 下字的点

 六十四个铜板

 吹牛

 二十个菜

 女掌柜

 罐粥城

 “被”字

 黑三与黑四

 撒谎

 —窍不通

 三兄弟

 偏心的婆婆

 县官理发

 糠三

 “熟路”

 打赌

 自大的戏子匠

 馋嘴婆姨

 离婚

 秀才招妻

后记

试读章节

古城内外的双泉

铁柱泉古城,位于盐池县城西南冯记沟乡境内,这里古时候是一片很大的湖,周围水草茂盛,唐朝李益曾形象地描述“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就是铁柱泉的真实写照。自唐宋朝以来,这块肥沃的土地便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族的必争之地。辽阔的草原,丰饶的牧草,涟漪的湖面,使这里成为驻军放牧、休养生息,直取中原的中转站。到了明朝,湖水变成了泉水。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刘天河率部修筑铁柱泉古城,起到抵御外侵、保护水源、边防供给等作用。

铁柱泉古城以泉水著称,城内城外,两处泉水,世称双泉。这两眼泉水,像两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广袤的草原上,滋润着这方的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人民。传说,盐州草原上有两个龙泉,筑城后,龙母泉锁在城里,龙公泉一路追来,但却被挡在了城外。这古城只有一道城门,朝东向,造型像宝珠。城里城外两龙斗宝戏珠,隔墙相守、形影不离。后来有人看到泉里有个金马驹,在泉水中奔腾嬉戏,时而在城里的泉中嘶鸣,时而又在城外的泉水中显现,而且游移不定,原来,金马驹将两泉从地下连了起来,双泉相通,日夜喷涌,两龙才得以相会。

铁柱泉城里的泉称为龙母泉,来自于古城西南百里处的罗山之上。这山常年云雾缭绕,山上树木茂密,遮天蔽日,山中有大小泉眼几十处,是这个地区一块很好的涵养水分、调节气候的山脉。

罗山东山坡有一洼泉水,清澈甘洌,坡下住了一户世代练功习武的人家,男主人名叫邬青。一天,邬青的孩子到泉边玩耍,手里拿着一根鞭杆,这鞭杆乃梧桐木质,长五尺,挺直沉重。这时,泉边游着几只小黄鸭,小孩想捉住它,用鞭杆追赶。突然,手一松,不慎将这木棍落人泉水之中。由于木头重,一眨眼工夫不见了,泉水很深,小孩不敢下去打捞,便回到了家中,把鞭杆掉入泉中之事告之家人,父亲为此感到惋惜。

过了一年,邬青的一个邻居来到马儿庄的龚庄子,走了百十来里,到一个叫龚琰的大户人家喝水,待他转身走的时候,发现这户人家门背后立着一根长长的木棍,再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根梧桐棍。邻居问这木棍是从哪里来的,龚琰答日:他家门前有一口井,井水长年不干枯。前不久,庄里组织人力淘井,发现井下面有一根木棍,井里还有一孔西南东北走向的水洞,木棍在这中间横放着,龚琰把这根木棍捞了出来。邻居听着龚琰的叙述,感到奇怪,他想,这井水可能是从罗山脚下流过来的,而且和罗山泉水相通,要不然,这木棍怎能漂到这里?邻居将罗山邬青人家小孩头一年前丢棍一事说了一遍,龚琰觉得蹊跷,于是将木棍带给邻居,并嘱咐还给主人,邻居答应了。

这年冬天,龚琰用斗子(柳条编织的盛水桶子)在井里打水,一不小心斗子掉入井中,再用扁担打捞,扁担也跟着落入井中,龚琰索l生回家了。返回捞时,井里只有斗子没有扁担,龚琰猜测,扁担可能被庄户人家打捞走了。

铁柱泉自建城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城里先后建起了龙王庙、玉皇庙、娘娘庙等多处庙宇,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周边庄的群众都来这里赶集,逛庙会,城里城外商贾云集,人山人海。这期间,庙里和尚十分忙碌,打扫场地,担水做饭,叫卖物品。有一天,龚庄子龚琰也来赶庙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看到和尚肩头担水的扁担就是自己失手丢在井里的那根。几十里路,怎么到这里?龚琰找会长问这根扁担的来历,会长说,扁担是从泉里打捞上来的,他们用于日常取水。龚琰很疑惑,难道他的扁担是从井里漂过来的吗?如果是这样,罗山的泉水相连龚儿庄的井水,龚儿庄的井水又相通铁柱泉城内的泉水。龚琰明白了,原来这里地下有一路泉水。

铁柱泉城外的泉叫龙公泉,有一亩多大,蓝天映衬,波光粼粼。据传,龙公泉来自城东部的南海子、哈巴湖一带,地下泉眼时而浮现在地表草丛之中,时而深入地下。若站在泉眼附近,有时能听到潺潺向西的水流声,为城外的泉池补充了无穷无尽的水。

铁柱泉古城内外的双泉,是大自然赐给草原的生命之水。后来,城里的泉水干涸,城外也仅剩下很少的一点水。有传说,喇嘛捉拿金马驹失手后,金马驹跑到了罗山,带走了城里的泉水,所以泉水枯竭了!

P52-53

序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库”,是民族认同、维系、凝聚、绵延的基本因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著一方文。盐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宁夏最早建立县治的地区之一。盐池非物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密不可分。

一是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文化。考古发现,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盐池就有了人类文明的足迹。秦汉时期昫衍县(道)的建立,其文化发展达到盐池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张家场小编钟的出土,反映了当时艺术水平的精湛高超。隋唐时期,古盐州绿杨著水、草如烟波,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吹起了悠扬的盐州曲,这里成了演绎边塞文化的大舞台。明清时期,为了抵御外侵,在盐池境内先后修筑了两道长城,派遣进士出身的文人移驻这里担任三边总督。在修筑长城时,将士们唱着高亢雄洪的击夯歌。陕甘宁边区时期,这里是边区的西北门户,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二是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丰富了地域文化。因战争和朝代更替,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人口大迁徙。盐池自古以来,地处边塞河套,秦汉时期,蒙恬北逐匈奴,在河套地区设置郡县,将内地人口迁徙到此开展屯垦。西汉时,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汉武帝一面出兵攻打匈奴,一面徙民实边,巩固边防,曾多次“募民迁徙塞下,屯田筑城”。隋唐时期,唐王朝北抵突厥,盐池一带不仅是抗击突厥的主战场,也是移民实边的主要地区。在明朝,整个宁夏就是一个大军营,为了抵御鞑靼内侵,一边修筑长城,一边开展军屯、民屯,盐池一带逐渐有了居民。尤其到了清朝,随着清政府的移民政策,全国各地的人口多次迁徙到盐池。历次人口迁徙,不仅使盐池农牧业生产得到发展,也繁荣了这一地区的文化。

三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促使盐池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多样性。宁夏盐池县地处陕甘宁内蒙古四省交界带,文化之间的对话和渗透是难免的,这种特殊性造就了盐池文化视野的宽阔,不断吸纳了周边省份的文化元素,再融合本地的人文习俗,演变出一出出优美动人的民歌、民谣,不同习俗的融合丰富了这里的民间饮食、手工艺制品和民间工艺美术。它们上自遥远的远古岩画和宫廷贵族的风尚,下自平常百姓对美的实用性需求,创造出五彩缤纷的民间文化天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错,是多元文化并置且交相辉映之地。广袤草原,秀丽山川,人杰地灵,都滋养了盐池的民间文化。

盐池县地理的特殊性,兼容并蓄地保留了多样的文化,像民间舞蹈中的麻黄山乡春牛舞,手工里的回汉民族的民间剪纸刺绣,民问手工地毯、手工二毛皮制作,民俗中的燎干节、民间祭祖,曲艺中的吹拉弹唱,音乐中的民歌,饮食文化中的清炖羊肉、羊肉臊子面、饴恪面等都享誉区内外。

纵览人文,几千年的潮起潮落,盐池人民勤劳睿智心高志远,崇文尚武之风世代传承。盐池独特的文化滋养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自唐以来,先后有100多位文人在盐池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和文化印迹。用直白的表象赞美,使神奇的盐池跃然于历史记载中,同时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陕甘宁边区时期,李季同志在盐池,以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创作的长篇民间歌谣《王贵与李香香》,轰动国内外,给革命老区盐池留下了一笔重彩。

目前我国对文化大发展极为重视,使非物质文化走上了新的舞台。多年来,盐池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挖掘整合这片土地上的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经典。自20世纪80年代起,盐池文艺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收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们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走乡串户,努力挖掘、整理,才把无数珍贵文化遗产清理出来,分门别类地整理出一套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料。这次编辑出版《盐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就是对盐池民间文化的一个小结。编写人员不仅对以前的资料经过认真的整理校对,还挖掘出更多新的东西。这套丛书内容丰富多彩,定位准确,装帧精美,是人们系统了解盐池人文历史不可多得的窗口。

我们希望盐池的文艺工作者以群众路线统领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使盐池优秀文化传统薪火相传、绵延永续。要把发掘和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强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应有作用,致力于形成具有鲜明盐池特色的先进文化,服务于和谐文化建设,体现于文化精品创作,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兴逢盛世,百花喜迎春。《盐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这朵开放在山野的小花,跻身姹紫嫣红的华夏文明百花园里,是盐池人民的荣耀。愿越来越多的人们真心喜欢它,殷勤浇灌它,热情呵护它,让它常开不谢,美不胜收!

后记

民间文化的发展程度,源于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地区历史文明的真实反映。盐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商周时期境内的昫衍戎就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到秦汉时,秦汉王朝将晌衍部落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建立了晌衍县(道),其地辖今天的盐池、定边、鄂托克前旗等地。到了隋唐,晌衍戎几经变迁、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隋唐王朝在这里建立了盐州,对辖区的各种少数民族进行管理,盐州成为隋唐王朝北部边塞的屏障。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李益都曾游历作诗,著名诗王白居易也为盐州写过脍炙人口的《城盐州》一诗。唐代的诗韵文化为盐池地域文化增添了灵魂。历经宋夏元朝后,到了明代时,北方的鞑靼族不断南侵,明王朝在其边塞地区设置军事城堡,筑有屏障边墙进行阻挡,盐池更名为花马池,每年秋季粮食成熟时,三边总督移驻在这里进行防秋。那些进士出身的大员们,闲暇之时,把酒临风,抚琴唱诗,为盐池地域文化再添辉煌。到康熙皇帝为了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曾亲访宁夏,来到了盐池,谈古论今,阅兵射猎,更为民间文化平添了许多佳话。1936年,红军西征解放了盐池,并把盐池纳入陕甘宁边区,使盐池成为宁夏最早解放的县。为此,从远古到陕甘宁边区时期,许多文人雅士在这里都留下了大量的故事,也使盐池的民间文化既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又受周边各省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多元性。

盐池是我国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山川形胜,古迹众多。境内出土有新石器的石器,秦汉的瓦当、钱币,唐代的胡旋舞石门,唐末农民起义的金牌、明代的将军墓。遗留有秦汉的古城,唐宋的堡塞,明代的墩堠、边墙,清代到陕甘宁边区时期的遗迹和文书资料都非常丰富。历史文化的厚重为盐池的民间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盐池人勤劳朴实又不乏想象力,在世世代代耕耘这片土地的过程中,人们编织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留下了一串串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传说又无不烙上了浓浓的地方特色,浸润了蜜一般的香甜。

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着丰富的盐池民间文学。古老的神话、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滋生并传遍了千家万户,也给广大文学工作者增加了丰富的写作素材。1986年,为了尽快抢救这一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时任盐池县文联主席马广建同志组织县有关民间文化爱好者深入各乡镇采访、编写了《花马池的传说》一书,系统地搜集整理了盐池县第一部民间文学故事集。

《盐池县民间故事精选》是盐池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组织,盐池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编辑出版的《盐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的一本书,这本是以《花马池的传说》为蓝本,又搜集整理了大量新内容,使全书的内容更丰富。本书选编各类故事180余篇,分成神话传说、地名趣闻、人物传奇、生活万象、志怪猎奇、笑话幽默六类。在编辑中,我们尽量体现口述文学的特点和盐池地方特色,保持民间文学的原汁原味,保留必要的方言俚语,为了阅读方便,我们在部分方言的后面直接加注了解释,使这部故事集较为真实地显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遵循图文并茂的原则,本卷搜集拍摄了大量的实地原貌或实物图片,添加了盐池民间艺人创作的剪纸作品,尽量在面广量大的材料中充分突出地方文化。

盐池民间故事能够结集出版,与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长期的搜集整理分不开。在这次编辑中,我们把民间故事搜集整理者的简历和照片也都附在书中。由于时间的流逝,尤其是随着马广建老师的离世,原在《花马池的传说》中辛勤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文艺工作者们,我们都无法准确地获得他们的信息,因此,对一些无法确认的作者的简历只好遗憾地舍弃了。在收录作品简介时,有些作者因没有联系方式,我们一时无法联系到作者,无法采集到作者的信息,造成本书有些作品的作者没有简介,成为一大遗感。

本书在编辑中,盐池县广播电视文化旅游局的杨金毅先生对全书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统稿,并做了一些修改。宁夏日报社的李旭东女士对书稿进行了一次校对。宁夏出版社的姚小云女士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编辑。高级中学的高崇山、麻黄山乡政府的郭文彦、高沙窝小学的王瑛、南京林业大学的刘怡乐分别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校对,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盐池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的赵慧玲、路文、王淑萍、胡彩霞、冯春香、顾金凤、周彩梅、高菊艳为书稿专门剪制了作品,更加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对于这些能利用业余时间为本书做过工作的同志,在这里也一并致谢。还有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的刘世琛、张志奋两位同志,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本书就不会这么快出版的,在这里特此感谢。

鉴于编纂工作人员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编纂者又受学识水平及占有资料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曹秀宏 刘国君

2014年6月9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