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林肯》以美国第十六屆总统林肯领导美国北方贏得南北战争为背景,叙述林肯遇刺身亡最后的几个月,以及其结束内战、统一全国并且坚持废除奴隶制度所付出的心血。著名的历史学家兼电影顾问哈罗德·霍尔泽受邀为该电影撰写官方书籍配合电影发行。这部快节奏、激动人心的《林肯传》揭示了这位传奇的美国总统面对奴隶制问题的心路历程以及为此所作的卓绝努力。
| 书名 | 林肯传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哈罗德·霍尔泽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林肯》以美国第十六屆总统林肯领导美国北方贏得南北战争为背景,叙述林肯遇刺身亡最后的几个月,以及其结束内战、统一全国并且坚持废除奴隶制度所付出的心血。著名的历史学家兼电影顾问哈罗德·霍尔泽受邀为该电影撰写官方书籍配合电影发行。这部快节奏、激动人心的《林肯传》揭示了这位传奇的美国总统面对奴隶制问题的心路历程以及为此所作的卓绝努力。 内容推荐 故事开始于1865年1月31日(同年4月,林肯不幸遇刺身亡),彼时的总统正致力于推动宪法第13修正案在国会通过。虽然两年前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授权军队解放南部的奴隶们,但是修正案的彻底废除要经由国会通过并且得到四分之三多数州的批准。 哈罗德·霍尔泽的新书素材取自林肯与他人的往来书信、林肯回忆录及相关的文献。全书涵盖了林肯的童年经历,从肯塔基州、印第安纳州到伊利诺伊州的生活变迁,担任律师和国会议员的职业生涯,竞选参议员的失利,作为总司令在南北战争中卓绝的努力,当选总统后的政治生涯,以及他与家人、政敌和同僚的交往。《林肯传》还展现了处于动荡时期的美国的方方面面,以及面对奴隶制这个问题时,林肯的个人信仰与总统职责之间的碰撞与交锋。 林肯是无可争议的一流的政治家,彻底废除奴隶制的宪法第13修正案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最大的成就。霍尔泽把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在各个年龄层的读者们面前。 本书还包含30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份大事年表,一份历史人物列表,林肯的作品节选、参考书目及注释。 目录 第一章 解放者的养成 第二章 爱情、法律和政治 第三章 到华盛顿去 第四章 大草原被卷进风口浪尖 第五章 正义即力量 第六章 奏响回忆的神秘琴弦 第七章 人民的冲突 第八章 对奴隶制的合理警告 第九章 解放之日 第十章 为自由而战 第十一章 未竟的事业 第十二章 抉择之年 第十三章 一个合适而必要的结尾 第十四章 解放者之死 附录 人物表 附录 大事记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初始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版 林肯第二次就职演说 致谢 试读章节 亚伯拉罕·林肯在他颇不平凡的一生快走到尽头时,自豪地回忆道:“我总认为所有人均应享受自由。”然后,他开玩笑道:“每当我听到有人主张奴隶制的时候,我都火冒三丈,想让他尝尝当奴隶的滋味。”彼时,第十三条修正案正一路畅通,等待各州的批准。林肯是众所周知的伟大的解放者。但是在更早以前,林肯就宣称过:“如果奴隶制是正当的,那么没有什么是不正当的了,我一如既往始终这样认为。” 林肯于1809年出生在肯塔基州,当地奴隶制是完全合法的并且广为接受。他的父亲托马斯·林肯是贫穷的农民,自己从来雇不起奴隶为其侍弄土地。但是,即使再富有一些,父亲可能也不会赞同这样做。托马斯信仰宗教,而且坚信上帝不会赋予一部分人去占有另一部分人的权利。他认为,奴隶制对无钱雇用奴隶劳动力的贫穷白人也不公平,因为他们无钱雇用奴隶劳动力,只能自己耕种土地。据说,在林肯生活的肯塔基郡,奴隶人数总共不超过50人,即便如此,托马斯仍然反对奴隶制。1816年,在阿贝(林肯)7岁的时候,托马斯举家迁至西北部的印第安纳州,主要是为了开拓更好的土地,寻找更多的机会,可能同时也是为了远离奴隶制。 小阿贝在印第安纳州长大,没有见过多少教室。“我几乎不会读和写,”他回忆道,“父母忽略了对我的教育。”阿贝也没见过太多奴隶,他在印第安纳州长大,基本见不到黑人,无论是作为奴隶还是自由的黑人。与此同时,他的父亲继续为生计而奔波劳碌。通常,当家里需要额外开销的时候,托马斯就让阿贝到邻居家做帮工,赚取一些费用,并且按照法律规定,把阿贝的工资所得归为己有。阿贝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没有一分流入自己的腰包:其实他这个样子就很像一个奴隶,而且也需要这些钱。当阿贝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时,他已经有六英尺多高,而且身强体壮,可以砍倒树木,劈开木柱,建造木围栏,并且速度比大多数成年男人都快。大多数雇用阿贝的农民都非常喜欢他。他谈笑风生,擅长摔跤等运动。不过,这些雇主也注意到,当他们不监督阿贝时,他总是放下斧头,走到附近的树荫处,坐下来读书。他似乎总是埋头于书本里。 阿贝的母亲南希1818年去世以后,托马斯又续新弦,并把新妻子带回家里,协助抚养阿贝和她的妹妹南希。萨拉·布什·约翰斯顿·林肯也带来了她的孩子和一些林肯从未见过的好家具,更重要的是,还有书。得到父亲允许从俗事琐事中抽身学习的时候,小阿贝总是将后背靠着一把倒放着的椅子,借着炉火的微光,贪婪地阅读所能获得的书籍。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他也开始阅读报纸。常常鼓励他的继母萨拉成为这位未来总统的整个人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若不是她执意让托马斯给小阿贝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他可能最终成为像他父亲一样的贫困农民,如阿贝所忆,父亲终生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而且还笨拙不堪。 P1-P4 序言 五六年前,我收到一份让人心神激动的邀请,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向我发来邀请:以我的朋友——历史学家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为领头人的研究林肯的学者们将用一整天的时间深入讨论亚伯拉罕·林肯,斯皮尔伯格询问我是否愿意参加。我当然愿意! 不久前,斯皮尔伯格先生宣布已取得古德温的《林肯与劲敌幕僚》一书的改编和摄制权,并打算将其拍成一部大型影片。能够召开全天会议来讨论林肯,说明斯皮尔伯格先生要郑重其事地对待这一主题。显然他从多丽丝的这本畅销书中获益良多,而现在要选取这部电影的侧重点之所在,他有更多东西需要学习。一贯慷慨大方的多丽丝也希望借机让朋友和同行相聚一堂。 这一邀请着实很慷慨。学者们将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相聚于豪华饭店,与斯皮尔伯格及他的顾问团队共进早午餐。我唯一的遗憾是这次会议没能在好莱坞举行,而是在曼哈顿,距离我工作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南仅几个街区远的地方。但终究我不用飞到浮华城,搭出租车即可到达,并且从开会的大楼还可以俯瞰中央公园,也就是我的办公室所在地。 会议进展得十分顺利。和斯皮尔伯格先生同来的还有制片人和杰出的编剧托尼·库什纳,众所周知,后者刚刚签约为这部新电影编写剧本。我始终记得很欣喜地看到他打开小皮箱,拿出满满的一瓶墨水和几支钢笔,然后把钢笔在他面前摆成一排。整个会议,他都用传统的手写方式来做笔记,而且手指不时染上蓝墨水。我设想他整部电影都是这样写成的。 美味佳肴和愉快交谈过后,我们几人对林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他的童年、教育、对奴隶问题的认知变化、婚姻、子女、法律和政界的生活,到演讲才能、军事策略方面的禀赋。斯皮尔伯格并没有完全想好要侧重突出林肯故事的哪一方面,所以他希望听我们谈论,越多越好。他坐在大长桌的中间,一顶棒球帽压过前额,一连几个小时,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我倾向于认为我们那天对于抛来的问题应付自如,因为他告诉我会议很成功,他深受启发,对整个构想从没如此灵感进发。我们那天只问了他一个问题:打算怎么拍摄盖茨堡演说?会给林肯一个特写,还是展现一大群观众聆听总统的画面? 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体会到了记录历史和拍摄电影的不同。斯皮尔伯格先生不假思索,闭上眼睛,缓缓道来脑中设想的盖茨堡演说的可能场景:可以是一群孩子绕着大批观众追跑、嬉戏,而林肯在竭力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可以表现秋叶随风从树上飘落,可以直到结尾才将画面聚焦到林肯身上,也可以干脆一个特写镜头都不给。我们惊诧不已,全场没有一个人想过这种表现方式。当然,我们也不是电影导演。最终,斯皮尔伯格选用一个非同寻常的手法将林肯的名言穿插到电影中,而且完全是他的原创。我宁愿相信整个创作的过程有我们的参与。 我们的缘分并未就此结束。随后几年,研究林肯的学者圈内仍然在讨论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我也就和这个项目多多少少有些联系,尽管我再也没见到斯皮尔伯格本人,而且也只是在纽约的一些活动和开幕式中遇见过托尼·库什纳。幸运的是,在斯皮尔伯格的“林肯”项目中,我所要探究的内容有两章之多。也就在一两年前,托尼·库什纳给我一份他的电影剧本手稿,让我阅读并挑出其中与事实有出人之处。能把他的大红笔记本带回家里逐字阅读,我深感荣幸,而且我整整阅读了两遍!错误嘛,少之又少,而且都是无关紧要,易于更正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从没见过哪一部电影剧本能够将一个真实的林肯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他的卓越成就、鲜明的个性,以及白宫生活后期的紧张氛围和一系列戏剧性事件。 最后,我收到更具吸引力的邀请:写作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年轻读者,作为他们欣赏电影的配套读物。能为还原这段珍贵历史做哪怕一点点贡献,我也深感荣幸。我只期待这本小手册能够还原电影《林肯》,从而为真实再现亚伯拉罕·林肯本人添砖加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