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翠竹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邱林华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央苏区每发生一件大事,都会牵动革命根据地基点村群众的心,激起一波又一波爱恨情仇的感情波澜。血与泪,爱与恨,生与死,苦与乐,交织着,叠加着,构成一幅立体的、多视角的、色彩斑斓的革命斗争画卷……

由邱林华所著《翠竹村》是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书稿以闽西老区几十年革命斗争生活为背景,写出了一个“基点村”——翠竹村的艰苦卓绝的革命经历。

内容推荐

中央苏区每发生一件大事,都会牵动革命根据地基点村群众的心,激起一波又一波爱恨情仇的感情波澜。血与泪,爱与恨,生与死,苦与乐,交织着,叠加着,构成一幅立体的、多视角的、色彩斑斓的革命斗争画卷。什么力量使弱者变成了强者,强者变成了弱者?每个阶级,每个政党,每支军队,都在研究取胜的谋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是什么?有句恒古不变的名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谁关注民生,谁就能够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就这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很不简单。请看邱林华所著的《翠竹村》中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官逼民反

第二章 “吃大户”

第三章 准备暴动

第四章 急搬救兵

第五章 攻打县城

第六章 抗租抗税

第七章 反“清乡”

第八章 分田分地

第九章 地主也分田

第十章 重建家园

第十一章 好事成双

第十二章 山雨欲来

第十三章 欢迎红军

第十四章 放歌马石山

第十五章 九九重阳

第十六章 扩大红军

第十七章 山歌妹

第十八章 祸起萧墙

第十九章 汀州寻子

第二十章 惩办罪魁

第二十一章 拥军优属

第二十二章 疯狂复辟

第二十三章 军政统一

第二十四章 鱼水情深

第二十五章 “三光政策”

第二十六章 关门打狗

第二十七章 罗姆招魂

第二十八章 伏击战

第二十九章 智救百姓

第三十章 哀悼慈母

第三十一章 北上抗日

第三十二章 开明县长

第三十三章 伸张正义

第三十四章 深山党校

第三十五章 惨遭暗害

第三十六章 才女病故

第三十七章 贫病交加

第三十八章 维护名声

第三十九章 曙光一晃

第四十章 贼心不死

第四十一章 艰难岁月

第四十二章 叛徒最坏

第四十三章 罗姆缝尸

第四十四章 大地回春

后记

试读章节

“什么国民政府,实实在在是刮民政府!”宏忠挥动手臂大声骂道。

围观的民众齐声附和:“是呀,是刮民政府!十足的刮民政府!”

一位穿中山装教书先生模样的青年男子挤入人群,看了布告,面带愠色,拿手在志丹肩头上一拍,说:“你也来赴圩呀!”递给志丹一个眼神,走出人群。志丹会意,三人鱼贯走出人群,跟着教书先生入了城门。

客家人把赶集叫赴圩。哪一天是那个集市的圩日,有早已约定俗成的乡规,譬如永定城逢四、九,就是说每个月的初四、初九,十四、十九,二十四、二十九,是永定城的圩日。湖雷是逢五、十,合溪是逢一、六,丰稔是逢二、七,蓝家渡是逢三、八。基本上是五天一圩,这样方便乡下人做买卖,有利于小商贩跑集市。

当午太阳直照屋檐石的时候,周志丹等三人走进祥泰小酒店,上了楼棚几乎同时喊道:“为民先生!”

“来来来,快坐,快坐!”张为民站起身来,一边热情招呼三人入座,一边喊店老板:“老板,切一盘猪头肉,来一碗酿豆腐、一碗煮牛血、一碗兜汤,再温一壶酒,要快!”说罢手一伸,指着先到也站起身来的几位客人,笑着说:“介绍一下,这位是木匠师傅靓哥马天喜,这位是教书先生秀才赖永芳,这位是拳师教头吴信。”接着又介绍周志丹等三人:“这三位都是翠竹村人,他叫周志丹,他叫周春光。”

“我叫周宏忠。”不等张为民介绍,周宏忠自报了姓名。大家互相拱手致意后落座。

张为民不慌不忙,一字一句地问道:“各位都看到县政府贴的布告了吧?怎么样?有什么想法?”边说边用眼睛巡视在座的每一个人,就像出题目提问学生的老师在探询谁先回答。张为民个头不高,人也清瘦,圆圆的额头天庭很开,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鼻梁下是一张厚实坚毅的大嘴唇,说话嗓门不大底气足,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曾经去广州想考黄埔军校、农民讲习所,因错过考期而返乡当了乡村教员。

马天喜说:“我在南门城门口看到了。很多人看,边看边骂,大家都很愤怒!”

吴信挥动他那黝黑有力的胳膊,说:“我坐的船在东门桥下刚靠岸,熊晓宾就从东门街跑下来对我说,‘城门口贴了一张新布告,从今天起,红白喜事宰猪牛牲畜都要交税,还有卖柴炭、卖烟叶、卖草鞋也要交税。’这不是不让俺耕田人活了吗?这是什么世道!盘剥耕田人已经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了!我们都没法忍了!”

“忍,我们耕田人祖祖辈辈都是忍,结果呢越忍越穷,日子越过越苦。”周春光接口说:“我看不能再忍了!为民先生,你从广州回来,听说前几年有一位湖南的毛先生主张农民组织农会,团结起来争出头日子?”

说话间酒菜都摆上桌了,张为民拿起酒壶给大家筛酒,筛好酒端起酒碗说:“来,来,先喝酒,边喝边谈。”先喝了一大口催大家快喝,待众人都喝过又要拿起酒壶添酒,赖永芳夺过酒壶说:“为民兄,我来我来,你好跟大家讲话。”

张为民又喝了一口酒,用手抹了一把厚嘴唇,说:“刚才大家讲得有道理,政府太可恶!水泊梁山的好汉为什么上梁山?被官府逼的嘛!如今的政府也在逼我们穷人造反。今天的布告就是逼穷人造反的文告。”赖永芳说:“我们就拿它来作传单,向四乡的民众宣传,揭露反动政府用苛捐杂税来盘剥老百姓的罪恶,动员全县农民组织农会起来抗争。”张为民听了感到有道理,用政府的布告去发动群众,比我们的传单更有鼓动性。他说:“永芳兄说得好,就拿县政府的布告,去揭露反动派残酷剥削劳苦大众的罪恶,把群众发动起来。各地农会要抓紧组织起来,同土豪劣绅斗!上溪南由赖永芳和周志丹负责。下溪南由马天喜和马浩汉负责。丰稔片由柳开清、柳勇生负责,他们叔侄俩人今天没有来,我去找他们商量。”张为民讲完,大家吃过饭,相互道别后离去。

张为民赶集回家后,马上动身去找柳勇生。柳勇生是丰稔市人。说起张为民认识柳勇生还带点传奇色彩。有一天张为民从丰稔市回金沙,在一处山路上碰到一个后生哥挑着满满两大篓木炭,没穿上衣的胸肌鼓鼓的呈古铜色,胳膊上的肌肉就像老藤结的疙瘩硬邦邦。走到跟前时,后生哥瞪了张为民一眼,还用力啐了一泡口水。张为民惊愕得像木头柱子立在原地,眼睁睁地看着后生哥从身边走过去,无奈地摇了摇头,心里想我又没有得罪你,你干吗朝我吐口水?自己苦笑了一下,心里倒像明白了什么,迈开脚继续走路。

一次丰稔圩日,有一伙打凤阳花鼓的卖艺人在街头卖艺,一位美丽俊俏的姑娘敲打着渔鼓,正在唱“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时,一个地痞偷偷摸摸从姑娘的背后伸手进她腋下想摸奶子,只见姑娘把胳膊一夹,地痞“哎哟”叫了一声想把手抽回去,谁知越抽手越痛,弯腰屈膝怪叫连声。姑娘泰然自若夹住他的手,拖着他还打了三圈鼓,向观众道了谢才松开胳膊放了他。只见他的手掌背有几排圆圆的血印子。地痞捧起手背使劲吹气,边吹边骂:“好哇,你这个狗丢的婊子,敢藏暗器伤人,你等着,看我收拾你!”骂骂咧咧跑走了。过了没多久,地痞带了一帮流氓来,个个手拿棍棒,围住卖艺人就要打。

P3-5

序言

撰写这本长篇小说,是我的夙愿。过去忙于政务,退休后才有时间去完成这个夙愿。

我的夙愿缘于事实。从我会记事的孩提时代起,就耳濡了许多发生在中央苏区革命基点村的故事,目睹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些故事和事件中的各色人物,老在脑海里浮沉、闪现,不把他们描写出来感觉十分可惜,甚至有一种愧疚感。

在组成中央苏区的福建闽西,从土地革命到新中国诞生,涌现了无数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当然也有不在少数的悲剧人物。这些人物,在党史和部分革命前辈的回忆录中有所记述,但都是版画式的黑白分明的粗线条反映。本人想用多视角的、立体的、深邃和多彩的手法来描绘这幅历史画卷,把它从馆藏的史册中,挪到能够与大众广泛接触的图书中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了解他们。

几十年来,本人拜读了许多革命战争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都曾经深深地感动和震撼了我。我也想用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把闽西“红旗不倒”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反映出来。可是本人缺乏文艺细胞,更不懂小说创作的秘笈,就不知深浅地用原生态的方法来描写历史人物。

原生态描写,更贴近小说人物的原形。通过对活跃在闽西这块红土地的历史人物的追寻,我有一个感悟:公利是共产党人和老百姓共同奋斗的基石。许多为了谋取广大民众利益的共产党人,深入到民众中去,发动劳苦大众起来进行改变命运的斗争。身处饥寒交迫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为了生存,他们被迫奋起抗争,志在谋取赖以生存的物质利益。共同的利益基础,使红军游击队和老百姓结成了生死相依的鱼水深情,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坚持斗争到新中国诞生。地主豪绅是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对抗革命。因此在斗争最残酷的革命基点村,展开了复杂的,残酷的,长期的,为争夺根本利益而进行的殊死斗争。这一斗争,经过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血雨腥风的反复较量,老区人民尤其是革命根据地的基点村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付出了巨大代价。阅读本书,能够从中得到启迪:新中国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在革命与反革命的两个敌对阵营中,事物会发生转化,参与的人物也会变化,绝对好或者绝对坏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根据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本书描写了事物的转化,即革命阵营也会出问题犯错误,反动营垒中也有开明人,在艰苦斗争中有人蜕化变质当了叛徒或土匪,两军对垒中也有人出污泥而不染。这些都是本书中的人物,也是历史的真实。

写作本书我充满激情,可以说是用激情来写作,在描写壮烈凄美的情节时,经常泪流满面,痛哭失声,用泪水伴着墨水来描写我心中的英雄。

以上是本人想说明的本书创作的动机、过程和意愿,正确与否,恳请读者批评指教。

后记

我没有写过小说。这是老妇人坐花轿头一回,感觉新鲜、兴奋和冲动。

促使我学写小说有三个原因:头一个是我生长在革命基点村,从小耳濡目染许多发生在基点村的故事,革命前辈的生动斗争事迹,革命烈士壮烈牺牲的英雄形象,革命接头户坚贞不屈的献身精神,所有这些萦绕在心,久久不能忘怀,拿起笔来,他们一齐涌现在我的脑海中,深切感受到有一股无法止息的创作冲动,有一种不把闽西苏区红旗不倒的光荣斗争历史描写出来,就愧对革命先辈的内疚感!

其次是我的人生纪事《脚印》(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和诗歌散文集《松针集》(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付梓后,阅检过的老师、同学、同事和亲朋好友,都建议我把其中的一些素材改写成小说。由此受到鼓励和鞭策,也才有了学习写小说的勇气。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许多革命前辈,同学同事,亲朋好友的热心帮助。他们看了我打印的初稿,提了很宝贵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意见,对初稿作了多次反复认真的修改。原来的书名叫《基点村》,听了一位好友的建议,才改为《翠竹村》,这样就把革命基点村人民的坚韧不拔,宁死不屈,高风亮节的崇高品质凸显出来了。在此,我向所有帮助过我的热心人,表示最真诚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还特别感怀已经辞世的我的叔父,他在我小时候就给我讲了许多革命斗争故事和民风民俗方面的传说,成为我描写情节的鲜活素材。

书是写完了,像不像小说,我自己还懵懵懂懂的。承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厚爱,不吝赐教,出版成书。

作 者

2009年春节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