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名单
经常听到谈论学问的根底与学问的功力,但很少听到谈论灵魂的根底与功力。前天听了谈论之后,我又想了想这个问题。
到巴黎的时候,有一强烈的感觉是巴黎有灵魂。“这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我把这种感觉表达在《悟巴黎》中。先不说个人,就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它的灵魂是可感觉到的。此时我想说的是,巴黎不仅有灵魂,而且有雄厚的灵魂的根底。法国的自由灵魂不会随风转向,就是因为灵魂之根扎得很深。无论是到卢浮宫、奥赛宫,还是到巴黎圣母院、先贤祠,我都有这种感觉。先贤祠建造于一七五五年,原先叫做圣·热纳维埃芙教堂,法国革命后才把教堂改为埋葬法国伟大儿子的墓地,伏尔泰、卢梭、雨果、左拉、布莱叶、马拉、米拉波等都在这里安息,这些名字都是法兰西的灵魂,每个名字都是法兰西灵魂的一个强大的根底。我到先贤祠那一天,正是丽日当空,在阳光照耀下,我想到:这里的每一个先贤的名字分量都这么重,其灵魂的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天空。因为五次到巴黎,所以我还赢得时间去参观名播四海的拉雪兹神父墓地。墓地坐落在巴黎最东头的第二十区,范围很广,我们只能按照在门口买到的墓园地图去寻访自己爱戴的灵魂。当时我一看到灵魂的名单就禁不住心跳,除了我原先知道的伟大的巴尔扎克和莫里哀在这里之外,这时才知道歌德、普鲁斯特、拉·封丹、缪塞、王尔德、肖邦、邓肯、斯泰因以及大画家安格尔、毕沙罗、莫迪里阿尼都在这儿。这都是巴黎的灵魂啊!每一灵魂的根都伸进海底,然后穿越蓝色的沧浪,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可惜我没有时间去参观几乎与拉雪兹神父墓地齐名的蒙马特墓地,朋友告诉我,那里不仅埋葬着法国的伟大作家司汤达、小仲马、龚古尔兄弟、戈蒂埃,还埋葬着德国诗人海涅,每个名字都让我低首沉思。而让全世界瞻仰不尽的卢浮宫,那些伟大的画家的名字和作品,则是让我永远说不尽的珍奇。那里的每一幅画都是巴黎灵魂的根。无须论证,只要列举一些名字,就可以知道巴黎的灵魂具有怎样的底蕴。法国在一七八九年经历了一场大革命,但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的政治倾向可以不同,但都共同保卫住自己的灵魂。其灵魂不是靠人工去“大树特树”的,而是靠积淀,靠自己天才的儿子去创造和积累。
美国灵魂的根底就不如法国雄厚,它的历史太短,积累有限。但因为历史太短,所以他们更珍惜历史。开国元勋、开明总统和思想家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林肯都是他们珍贵的灵魂,而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惠特曼也是灵魂的一角。
中国的灵魂根底本来也是雄厚的。这一根底主要是孔子的学说,但是到了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知识者发觉这一灵魂过于陈腐,它已不能负载中华民族的强大身躯继续前行,因此就把这一灵魂打成碎片,并想借用法兰西的灵魂,但没有成功。后来找到马克思主义灵魂,但根底不深。
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有根底的雄厚与薄弱之分,而一个人的灵魂也有根底的厚薄之分。马尔库塞把灵魂分为高级灵魂与低级灵魂。低级灵魂只能用钱币去塞满,我们且不去说它;而高级的灵魂则包含着境界、气质、品行与精神,这种灵魂是否坚韧,便与根底有关。我们感慨人性的脆弱,实际上是灵魂的脆弱。鲁迅在批判国民性时说中国人常常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这就是灵魂没有根底。根不深厚便容易随风转向。“文化大革命”中,人们发现“风派”特别多,这全是由没有灵魂之根底造成的。鲁迅一再批判流氓和流氓性对文学文化领域的危害,说这些流氓今天信甲,明天信丁,今天尊孔,明天拜佛,需要你时讲“互助说”,不需要你时讲斗争说,没有一定的理论线索可寻。所谓理论线索,也是一种灵魂的根底。流氓没有灵魂,痞子没有灵魂。痞子文学虽然生动可读,但其致命伤是没有灵魂。灵魂连根拔的时候就会导致流氓主义。
对于个人,如果讲灵魂的根底还嫌太抽象,那么换种通俗的说法,便是心灵的底子。一个人心灵美好的部分有没有底子,底子雄厚还是不雄厚,是可以触摸到的。底子太差,就容易受到诱惑,一个红包就可以打碎你的“纯洁”,一番恭维就可以使你晕头转向,一个桂冠就可以使你对着邪恶哑口无言,这就是心灵底子太薄的缘故。心灵底子薄弱的人,既经不起成功,也经不起失败,掌声和挫折都会把他打垮。做学问其实也与心灵的底子有关。心灵中美好部分一强大,就敢直面真理,敢发前人所未发,有胆有识,也才不怕探求路上的辛苦,具有百折不挠的韧性。优秀的学者一般都需要有底气、有胆气、有正气,而这正气都与心灵的根底相关。写了一两本书就自我吹嘘,到处自售,也是缺少心灵雄厚的底子。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人,即使他已建造了一座人类世界公认的文学高山大岳,也想不到炫耀自己,折磨他心灵的只是人间那种无休止的暴力和趴在田野里洒着汗水的奴隶。这种强大的心灵,是不会被时势:权势与金钱所左右的。
(选自《共悟人间》)
★八方浪迹
背着曹雪芹和聂绀弩浪迹天涯
灵魂的名单
初见温哥华
悟巴黎
又见日本(二题)
纯粹的呆坐
采蘑菇
“宁静”的对话
怪杰之乡
寻找旧梦的碎片
徘徊冬宫
嫁错了对象的国家
丢失的铜孩子
甜蜜的哥本哈根
世界最后的归宿
西贡沧桑
寻找中美洲的玛雅遗迹
佛罗里达之游二题
二○○五年的浪迹
★欧洲游思
阅读欧洲七国
又见欧洲
欧洲两大游览处批判
巴塞罗那的一件小事
欧洲两袖珍小国游记
圣圣彼得堡游思
★美国行走
杰斐逊誓词
美国的意味——在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的演讲(二○○八年)
奥巴马童话——美国腊月天里的“三言”
醉卧草地
走访海明威
阿诺德·施瓦辛格启示录
把大思考与大体验带入游记
旅游文学注定是有前途的。因为读世界这部大书比读图书馆中的小书更为重要(王国维早已如此断言)。读这部大书,可以扩大眼界,可以丰富心灵,可以诗化人生。也就是说,读山川、读大地、读沧海、读世界,永远是人类争取“诗意栖居”、争取存在意义所必需的。从这一“根本”上说,旅游文学肯定不会消亡。
但是旅游文学现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之后,发明了照相机、摄影机,甚至发明了带有“千里眼”的无人驾驶飞机。这些机器所拍摄的实景风貌,使老式的游记显得十分苍白。任何文学描述都不如艺术影像。费尽心力摹写大峡谷、大瀑布而消耗的几朝几夕,还不如照相机的一刹那。
但是照相机、摄影机,却有根本性的局限:这就是它只能呈现世界的表象,不能进入世界的深处;只能反映生命的外观,不能展示生命的奇观。而这,正好给旅游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往世界深处发展,往生命奇处发展,这正是当今旅游文学的出路。
二○一二年北京三联书店开始出版我的十卷本的“散文精编”集(白烨主编)。第三册为《世界游记》,我与编者商量,能否把书名改为《世界游思》。改“记”为“思”,在一字之差里,恰恰蕴含着旅游文学新的前景。
所谓“思”,既是思想,又是情感;既是对“在场”表象的把握,又是对“不在场”的历史、文化、精神的把握。总之,“思”是既要面对看得见的世界,又要面对看不见的世界;“思”是主体感受、主体思索、主体飞扬;“思”是对世界对时代的大思索。由此想开去,我觉得在当今历史条件下,旅游文学的主体感受可以由两种方式实现,除了把对世界的大思考带人游记,还有一种方式,便是让生命大体验(或称“生命大搏斗”)进入旅游文学。
关于第一种方式,我自己曾有所体会。去年,在我的博客和“再复迷网站”上发表了几篇游览欧洲与中美洲的散文,结果反响格外强烈。仅旅德一篇,点击率达七万多次,另外还有一百多个博客转载,其他几篇也被广泛传播,这些“游记”,其实都是“游思”,即对世界进行即兴思考。在德国,我面对德国国会拨款隆重建成犹太人受难纪念碑林久久凝思,觉得德国不愧是一个具有雄厚哲学积累的国家,毕竟是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等大哲学家的祖国,因此,它就拥有强大的、健康的哲学态度。这种态度,使德国敢于面对历史错误,并产生一九七。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牺牲者纪念碑前下跪的历史性行为语言。这一巨大行为语言,震撼全世界的心灵,也证明德意志民族生存的严肃性,所以被称为“千年一跪”。与德国相比,日本则缺少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也相应地缺少强大的、健康的哲学态度。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历史错误是死不认账,结果只会在靖国神社的战犯亡灵之前叩拜,完全没有想到应当在南京万人坑前赔礼反省。二战结束六十多年了,欧洲已把战争尾巴斩断,但东方还没有完全斩断。
离开德国后我又到了捷克。在布拉格,我看到遍布全城的教堂太美太辉煌了。这在书本上绝对无法了解。面对金碧辉煌的教堂,我明白了,为什么斯大林的坦克军团无法真正占领这个小小的国家,为什么捷克在社会主义时代里“闹事”。因为这个国家的宗教文化太深厚了,这里的上帝太强大了,而且上帝之根从小就扎进捷克人的心灵深处。宗教文化非常柔和,坦克装甲车非常坚硬,然而,柔和者战胜了坚硬者,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了我国哲学家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所揭示的“以至柔克至刚”的伟大真理。人类世界纷争不已,最后的结局还是至柔的心灵状态决定一切。
最近两三年,我还和李泽厚先生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贝里斯(伯利兹)、墨西哥等国观赏玛雅的遗迹。两次登览,才真的明白玛雅文明为什么灭亡,而中华文明为什么不会灭亡。原来玛雅种族兴旺时虽有一千多个部落,但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统一的度、量、衡,也没有可以协调各部落部族的统一行政帝国。除此之外,它的文化也没有中华文化那样合情合理。玛雅文化与西方文化一样,只讲合理,不讲合情。但西方主流文化把“理”化为理性并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而玛雅却未完成这种进步;反之,它把原始的幼稚之“理”发展得极不合情。我在一座部落酋长大坟墓的遗迹中看到,崇拜太阳神,这是他们认定的“理”,但不合情。他们的酋长在祭拜太阳神时,杀了自己的五个儿子作祭品,消灭了自己的精英,这怎么能不亡?而中国在祭天时只用猪头、鸡鸭等等,这比较合情。不过,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也发生过向扼杀精英的“太阳神”表忠心的荒诞现象,幸而已得到纠正。
这是把对世界的思考带人游记。还有另一种方式是把生命大体验、生命大冒险、生命大搏斗带入游记。这方面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游记”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我读过《三毛全集》的第一册《撒哈拉的故事》和第四册《哭泣的骆驼》,深受震撼。读了这两本游记,才知道什么叫做用全生命写作。书中的《荒山之夜》,至今还时时撼动着我的思绪。三毛这个作家真不简单,她为了写作,竟和恋人(后成为丈夫)西班牙人荷西,一起到西非撒哈拉沙漠。从一九七三年开始,一直到一九八一年才返回东方定居于台湾。第一册中的《荒山之夜》,写的是她与丈夫在历险沙漠时车子陷入意想不到的泥沼。而三个撒哈拉威族人便乘虚而人,抱住她并准备强奸她。她单身与三个匪徒搏斗,守卫住自己的身体。三毛的这些游记尽管文字上有些粗糙(不像在座的张晓风的散文文字那么精美),然而,因为生命大搏斗的介入,她的游记却展示出一派粗犷凌厉之美,令人读后惊心动魄。这种把生命气息与沙漠大旷野融合为一的散文,真可称为旅游文学的奇观。它既为旅游文学写下崭新壮丽的篇章,也给旅游文学提供了一种根本性的启迪。
(本文为作者于二○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香港中文大学“第四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刘再复阅读世界之书的每个书叶——法国、加拿大、日本、美国、德国……登览另一世间的兴旺悲笑,发觉美的灵犀,与每个城市、每个国家的灵魂相知。用明净的笔触,面对历史与现实追问:在历史长河中,什么才是永恒的?现代化究竟是什么?生命将以何种方式存在?《四海行吟》字里行间皆是大自然葱茏的诗意。在远游中,寻找不被欲望压垮的正直之心、未被权力烧成废墟的真诚生命。
所谓“思”,既是思想,又是情感;既是对“在场”表象的把握,又是对“不在场”的历史、文化、精神的把握。总之,“思”是既要面对看得见的世界,又要面对看不见的世界;“思”是主体感受、主体思索、主体飞扬;“思”是对世界对时代的大思索。于是《四海行吟》作者刘再复便决定在当今历史条件下,通过旅游文学的主体感受由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把对世界的大思考带人游记,另一种方式,便是让生命大体验(或称“生命大搏斗”)进入旅游文学。而《四海行吟》便是他通过这两种方式所创作的作品,他不仅在书中游览了加拿大、日本、美国,同时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历史与现实追问,让你能在游览风景的同时,展望现在的世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