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温暖
有一位好友每年都送我一个卡尔·拉森(Carl Lars- son)的挂历,我有时也会买来送给人。这样便可以全年享受寒冷北国中的温暖风情了。
二○一四年三月至六月,法国第一次为这位瑞典国宝级画家安排一个重要展览,巴黎小皇宫博物馆展出他的一百二十多幅作品,使我回想起多年前的北欧之旅。
九月初,乘着老爷车“双马”,慢吞吞地爬上北欧。从丹麦北境渡海至挪威南端,再沿岸北上。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彩虹,在山间此消彼现,像海雾与阳光不断地谈话,相信是沿海高山的特色。两千五百多公里的海岸有百多个峡湾,像大海长长的手指深插进陆地,是冰河时期留下的痕迹。所以沿路要不断乘船穿越海峡,亦是不断在山光水色中了。挪威是冰岛之后全欧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民生富裕,被列为最民主的国度。二○○七年首届“全球和平指数”统计,挪威占首席。
可是,在这平静的景色中,却总是想到蒙克(Munch)的《呐喊》,这无疑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他以此题材,反复地画了一次又一次,可见对他是多痛苦的煎熬。颅骨似的秃头在呼唤,死亡,恐惧,背景是旋涡似的峡湾。曾在巴黎现代美术馆看过他的一个重要的回顾展。虽然我并不特别喜欢这种表现方式,仍不免被深深震撼。他对表现主义的影响极深远。这些宁静幽逸的峡湾,并没法安抚他崎岖的心灵风景。乐土,只有靠个人的修炼才可追寻到。
来到了皇帝的行宫,并不很大,亦不算奢华。行宫公开让人参观,但这个时分已没多少游客。看守员非常友善地招呼我们到处看。他在大厅中指着一个钢琴说:‘‘这是当年格里格(Grieg)弹过的琴。”哗!《培尔·金特组曲》(PeerGynt)那摄人心魂的音乐像梦河般溢满空中。我没有读过或看过易卜生这套诗剧,只是极爱这段音乐。看守员还把钢琴打开来,说:“你喜欢可以弹弹啊。,’可惜我不会弹琴,但单是抚摸格里格弹过的琴键已使我开心了很久。
愈北上,夜来得便愈早。下午四时,影子便像在黄昏时那样长了。草木也愈来愈稀瘦,都是短短黄黄的,明显是阳光不足。再上一点儿便开始下雪,抵达北极圈时冰天雪地,才九月初呢。到达陆地最北点“北角”,一望无际是北冰洋,确有点儿天涯海角的意味。
跟着,我们从北面绕进芬兰(Finland)境。Finland之fin的意思是“尽端”,即是地之尽头了。我们沿着一个森林走,久久不见人烟。终于见到林边一间小木屋,停下来想找人打个招呼,岂料扑出一个深山大野人般的汉子来,并且发着呜呜怪叫,吓得我们连忙跳回车上急急离开。可能他并无恶意,只是太少见人?
在漫天冰雪间,忽然见到前面一块灰褐色的土地在波动,奇怪了!接近些时才看清原来是一群鹿在狂奔。竟遇到拉普人猎鹿的场面,后来还见到他们在雪地上将猎获物去皮剖肉。拉普人的居住地区Laponia横跨挪威、瑞典和芬兰北境,拉普人是游牧民族,但也像美、加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得面对现代文明,不少被迫安居下来了,但很多仍穿着传统服装。
传说中圣诞老人是来自拉普人的居住地区,但很多地方都要争作这个神话人物的故居,终于在芬兰北方罗瓦涅米(Rovaniemi)附近建立了一个圣诞老人村,装饰得如童话国般,愈来愈吸引游客。它又设立网站,可让人在网上购买礼物。童话的神秘美,在商业前无还手的余地,魔术棒都失灵了。
有一次在民宿中尝到女主人手制的鹿肉餐。有一晚见到天上闪过一些奇异的蓝光,人们说这就是北极光。
……
P20-22
有一次我看一个网站,像从夜空中俯视扁平的地球大地图,上面一闪一闪,是实时在飞行的各线机程,在屏幕上缓缓移前,而实际上正在高速飞进。这些一道道闪亮的轨迹,在高空织着一个巨网,将世界各地牵连起来。如果同时看到陆上的火车轨及汽车流,以至海洋上的船航线,将会是一张多么繁密的移动图画。
近代人远游愈来愈普遍,有的为了工作、娱乐,亦有不少因经济、政治而离乡或奔走于各地之间,远游是生活的重要一环,其间无限感情,都反映出现代人的精神面貌。
旅游文学由来已久,其实包容广阔。有些是书写所到之处的见闻,通常会加上作者个人的观察与感受;亦有不少是借一段旅程为背景,表达一个主题。
中国文学诗词中叙述游踪感见的多不胜数,很多都是借题寓意。早如古诗《行行重行行》,以至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瞿塘两崖》、《游山西村》,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纳兰容若的“山一程,水一程”等等。小说散文亦极多,如唐朝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宋朝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家喻户晓的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末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清朝洪都百炼生的《老残游记》、沈复的《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近代有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张爱玲千里寻夫的《异乡记》,吴冠中的《风景写生回忆》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法,别具色彩。现当代如冯骥才以画家心眼写景物,余秋雨之《文化苦旅》等等,不胜枚举。
外国文学亦然,广义来说,可包括但丁在《神曲》中遨游三界的故事,荷马的《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经十年海旅回乡,英国文学经典《坎特伯雷故事集》收集朝圣旅人途中解闷叙述的故事,诗人柯勒律治(Coleridge)的名作《老水手之歌》,拜伦的众多诗作,尤其是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妇孺皆知的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我们最熟知的自然是《马可·波罗游记》,以及举世闻名的西班牙塞万提斯(Cervantes)的《堂·吉诃德》。法国伏尔泰的《老实人》广泛传世,儒勒·凡尔纳(Judes Verne)的《八十天环游地球》脍炙人口,兰波的《醉舟》对现代诗影响至深。挪威作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将传统神话与现实交融,还有日本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娘》、美国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凯鲁亚克(Kerouac)的《在路上》,以至现代巴西作家科埃略(Coel—ho)的畅销小说《炼金术士》、意大利巴里科(AlessandroBaricco)那非常奇异美丽的《丝绸》等等,都是借一段段旅程,或写出对人性与哲理的追寻,或讽刺社会现状,或是一段心路历程。
电影中的“路途电影”这名词始自一九六九年的《逍遥骑士》(Easy.Rider),但不少人认为早自一九三九年的《绿野仙踪》与一九四。年的《愤怒的葡萄》已具此特色,佳作数不胜数。近年有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刘杰的《马背上的法庭》、戴顿及法里的《阳光小美女》(Little Miss Sunshine)、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等。
徐霞客自命“半若痴顽半若颠,搅扰天地年复年”,真是旅行迷的肺腑之言。沈复谓:“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正道出了旅行者的真韵。像人结人缘,亦是人结地缘。普鲁斯特与亨利·米勒不约而同地说过意思相近的话:“真正的游历不在于寻找新的地点,而是以新的目光看事物。”而我则深深觉得,每个地方或每段旅程,都因为一个人或一些人而在心中铸下来。
此书中第一部分“地球村阡陌”收的是散文,第二部分“旅途速写簿”是一些较短的随笔,第三部分“迂回万里心”是小说。前二者都是直接描述所到之处的特色与文化面貌,主角是地点。第三部分则像许多旅游文学那样,主角是人物;借一段段旅途为结构,间接地反映生存的百般滋味。这两种迥异的手法在上文已有提到,笔者将二者同时收于一书中,是希望通过不同角度的体味,提供较为丰富的思考层面。
人生也不过是一段旅途。所有文学,其实都是旅游文学。以笔作鞋,踏遍长途曲径,捕采红尘光影。
人生如旅途,旅途如人生。定居巴黎的《神秘旅程》作者绿骑士多年来踏遍了法国的大小城镇,又游走于意大利、奥地利、丹麦、挪威等地,以笔做鞋,把这些年的游历、感悟,凝炼为一篇篇清新细腻的散文随笔,同时也绘出富有人文气息的图画。
绿骑士的《神秘旅程》中第一部分“地球村阡陌”收的是散文,第二部分“旅途速写簿”是一些较短的随笔,第三部分“迂回万里心”是小说。前二者都是直接描述所到之处的特色与文化面貌,主角是地点。第三部分则像许多旅游文学那样,主角是人物;借一段段旅途为结构,间接地反映生存的百般滋味。这两种迥异的手法在上文已有提到,笔者将二者同时收于一书中,是希望通过不同角度的体味,提供较为丰富的思考层面。
人生也不过是一段旅途。所有文学,其实都是旅游文学。以笔作鞋,踏遍长途曲径,捕采红尘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