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Guokr.com编著的《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本)》介绍了,“自己”,永远是每个人最关心的话题,很多人每天都会关注星座运程,或者试图通过血型、性格色彩、手相等去了解自己。这些方法方便在似乎可以只用少量的信息摄入代替辛苦的长期探索。——你看,一个人琢磨琢磨星座便可以把对方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对对九型人格就知道他的性格命门,省去了多少交往的时间和金钱!
| 书名 |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本)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果壳Guokr.com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果壳Guokr.com编著的《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本)》介绍了,“自己”,永远是每个人最关心的话题,很多人每天都会关注星座运程,或者试图通过血型、性格色彩、手相等去了解自己。这些方法方便在似乎可以只用少量的信息摄入代替辛苦的长期探索。——你看,一个人琢磨琢磨星座便可以把对方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对对九型人格就知道他的性格命门,省去了多少交往的时间和金钱! 内容推荐 果壳Guokr.com编著的《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修订本)》讲述了,你的名字能透露什么特别信息?闹市中打手机是该堵耳朵还是捂嘴巴?暧昧真的能增加吸引力?相亲最应该穿红色是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记忆能否被移植?自由是否让你更快乐?…… 对身边发生的种种常见现象,人们通常有约定俗成的说法,而在心理学家看来,其中却蕴含另一番科学解释。 你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想什么,“我”知道! 目录 前言 Ⅰ 放空:认识真的自己 大脑放空时究竟在做什么 激情燃烧时,你已不用大脑? 你比自己想的更诚实 睡觉,抽动一下很正常 用心感受世界,不只闭上眼睛 嘈杂环境中打电话,堵耳朵还是捂嘴巴? 你的错误,手指知道 适合所有年龄的神奇外语学习法 重要时刻,大脑为何一片空白? 想要提高记忆力?做梦去吧! 要提高创造力:换个人称代词 逛街勿在下班后 关键时刻掉链子是为什么 Ⅱ 他她:认识自己多一些 你爱的是他,还是你的心跳? 暧昧增加吸引力? 聊得投机,才能情投意合 相亲记得穿红色! 你不知道自己有多爱他 在心爱的女生面前,该不该打那个架? 承诺是我说爱你的方式 为什么你背着我勾搭别人? 爱他,原谅他 Ⅲ 人际:认识自己还不够 爱与恨本是同根生 在朋友眼中,你本来就很好 予人金钱,自己健康 对于你的帮助,我表示压力很大 奥斯卡诅咒:女人有了事业就失去家庭? “伤不起”是渴望被认同而咆哮的炫耀 又要震?易得性直觉在骗你 NBA中的心理学 信任不过一张皮 灾难面前听谁的? 你的名字告诉了我什么? Ⅳ 盲区:认识不到的自己 似曾相识,在哪见过你? 记忆不靠谱,小心被种植 道歉真的有用吗? 痛,是为了快乐着 上瘾不全是毒品的错 欲有灼见,必先自恋 就是忍不住听你的电话 忘记一切,痛苦依旧 美味来自“死磕”? 中了头彩和意外伤残都不会改变你的快乐和痛苦 乐嘉的“性格色彩学”是个山寨版? 没有难题,只有抽象题 Ⅴ 抉择:认识自己了再做 低价,才能收买人心 天下没有白做的广告 决定掏钱前,你的大脑在干嘛 花钱怎么买快乐? 花钱给自己,不如送点礼 不买对的,只买忠诚的 电游,让生活更好还是更糟? 50%=70%=全都 你的答案我做主:锚定效应 把握问题核心,还得高瞻远瞩 抢!买!拼!以防万一 Ⅵ 自由:认识另一个自己 灾难面前,你是神还是兽? 见死不救也该被理解? 谁说“蛋疼”没意义? 换一种方式,让你说话更有分量 自由让你不快乐 证人的沉默,无辜者的福音 惩罚有价,请慎用 为何中国人比日本人对核泄漏事件更敏感? 不信科学,只是不想否定自己 试读章节 为何中国人比日本人对核泄漏事件更敏感? 北京距离福岛大约有2100千米,但在谣言满天的日子里,如果不熟悉地理的人看了新浪微博上的各种谣言之后,会感觉核泄漏就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传播谣言的人越多,说明人们越是担心。反观身处灾难中心的日本居民,貌似没有如此大的恐慌,多数媒体报道的都是日本人仍然非常有秩序地在排队等车或领取生活必需品。 为什么身处灾难深处的日本人民如此淡定,而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人却如此担心呢?即使核泄漏真的如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严重,最先遭殃的也应该是韩国、朝鲜啊,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紧张呢? 有媒体借此事件选择性地通过新闻报道批评中国人怕死、没有秩序,称赞日本人的文明表现。不可否认,日本人确实表现出了应对灾难的强大力量,他们对秩序规则的尊崇值得我们学习。不过,果壳网心事鉴定员认为,中日两国人的不同反应背后也许隐藏着一个更深的心理原因,而远非素质差异这么简单。 “心理台风眼”中的平静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李纾及其研究团队对灾区(四川、甘肃)和非灾区(北京、福建、湖南)的2262名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让他们估计地震灾区对医生的需求量、对心理学工作者的需求量、灾区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性以及需要采取的避震措施的次数等。结果发现,非灾区居民的估计值要显著高于灾区居民;而对灾区居民来说,重灾区居民的估计反而比轻度受灾的居民更乐观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若假设有一种药物能治疗心理创伤,没有过敏、呕吐等副作用,受灾群众应该服用多少才合适呢?轻度受灾的居民开出了最大剂量,其次是中度受灾的居民,认为所需剂量最少的反而是重度受灾的居民。 由此看来,越接近高风险(地震受灾区)的人们,心里越平静;越远离高风险的人们,心里反而越担忧。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跟一种自然灾害的现象——台风眼很相似。在气象学中,距离台风中心直径大约10千米的圆面积,其风力相对微弱,通常被称为“台风眼”。也就是说,台风的中心地带反而比边缘地带更安全。李纾等人就借用这个气象学名词,形象地将其研究发现冠名为“心理台风眼”效应(psychological typhoon eye effect)。为何出现“心理台风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称的反应呢?李纾等人采用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来解释。所谓认知失调,就是当你做了一件事以后,就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安心。比如在平时生活中,如果我们干了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就会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钱才干的,而是出于热爱”。 身处灾难中心的人因为短期内没有办法离开,甚至还将在那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失调——如果整天担心灾难还会发生,那就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继续待下去了,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留下来继续生活是合理的,他们就必须自己主动减少心中对灾难的担心,变得乐观一些。而远离灾区的人没有受到灾难的袭击,不存在这种认知失调,于是他们担心的是自己未来的安危。 除此之外,处于灾难中心的人们对灾难有更客观、更真实的直接认识;而外围的人们则通过媒体上经过筛选的镜头了解现场,并用想象力为之添油加醋。这使得当事人可以做到平静面对,反而是仅受轻微影响的人却高度警惕、反应过激。“心理台风眼”内外差异大 了解了“心理台风眼”理论,再来看看中日两国人在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日本人今后还是要在本地生活,总不能都移民中国吧!所以他们必须给自己一个留守日本的理由,那就是“我在日本还是安全的”。相反,中国人不存在这种失调,他们对可能存在的危险自然非常敏感,而且网络和媒体也放大了这种担心,所以才会出现谣言满天飞的现象了。 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国,为日本的核泄漏乱成一团,其实正是由于他们还没有遭受核辐射,却因为建有多个核电站而感到自己正在遭受核辐射的威胁。 当然,这种解释是否是唯一的解释,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日本的这次事件是一场灾难,但相信人类会像以往一样,从每一场灾难中领悟更多。P236-239 序言 “你好,我们是学心理学的。” “那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 ——这,必定是每一个心理学人在自我介绍后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从定义上看,心理学是“关于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心理学与生活》),但对于特定的行为和心理,由于受变量太多或者学科阶段性发展水平所限,还不能精确到这个程度。这就好像你拿着一个硬币去让物理学家预测抛出之后哪个面朝上,理论上,知道所有条件后是可以计算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几乎不可能。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也会受到先天的生物基础和后天的社会经验的影响。 既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心理学研究也总是利用统计学来验证理论,那么怎样保证它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呢?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绕过它来思考。 牛顿第一定律说,“在没有外力的条件下,物体会维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虽然真实情况中“没有外力”的条件无法实现,我们不能直接证明定律的正确性,但是通过间接的实验依然可以逼近理想状态,所以在经典力学框架下它的正确性不容置疑。同样的,心理学实验中做不出100%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适用于所有人,而只不过因为条件所限,难以完美控制所有无关变量。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但你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生活中,常听人们说“自己最了解自己”,是这样吗?其实,人们不也还常说“旁观者清”嘛?几乎任何一句名言,都可以找到另一句观点与之相反的驳斥。所以,名言警句不足为信。 那么,自己要不要信自己? 现代心理学研究不断在表明一个事实:我们真的不了解自己。我们以为忘掉痛苦经历就可以感受不到痛苦,但对短时记忆障碍患者的研究却发现,想不起痛苦的原因反倒让他们更难过;我们以为清闲的无所事事的白日梦生活很美好,但其实忙碌,哪怕是瞎忙活,也可以提高幸福感。 这本书里充满了这样的悖论,你看完后也许会惊讶:原来自己太不了解自己了!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但你们以为他们更知道你们在想什么。 “自己”,永远是每个人最关心的话题,很多人每天都会关注星座运程,或者试图通过血型、性格色彩、手相等去了解自己。这些方法方便在似乎可以只用少量的信息摄入代替辛苦的长期探索。——你看,一个人琢磨琢磨星座便可以把对方的前世今生了如指掌,对对九型人格就知道ta的性格命门,省去了多少交往的时间和金钱! 就冲这,人们都愿意相信那些看上去实用、实则牵强附会的推断和结论。书店的“心理类”书架上,摆的都是读心术之类的东西;网络上搜索“心理”两个字,被关注最多的是“心理咨询师”;电视上频频露脸的“心理专家”甚至看不出是学过心理学的,哪怕是自学。他们的说辞往往能够让人的窥探欲很方便地得到满足,于是本来就懒得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大脑,乐得其所。这一类大师不需要任何研究支持,只要一个权威的、能言善辩的形象,就可以行走江湖了。 其实,他们知道的根本不是你在想什么,而仅仅是利用了你思维的弱点。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但我一直没有大声说。 弗洛伊德的盛名,对于心理学来说不知是件好事还是坏事——他让更多人知道心理学,同时又遮住了很多人的眼睛,让人以为精神分析那一套便是心理学。其实,弗公在心理学上的贡献远比他对大众文化的贡献小得多。 更让心理学人无奈的还是媒体上那些根本不是心理学、却自称“心理学”的东西。这些没有根据的说法、杜撰的格言、折翼体的小感悟,动辄吸引数以百万计的粉丝。相反,真正的心理学家却很少发话,因为他们不愿意随便评论非自己研究领域的内容,即便偶尔张个口,也总是小心翼翼说话,不走惊悚路线,也很难引起网友的“激情分享”。 心理学本身就很有趣,一点儿不缺乏吸引人的东西。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的智慧结晶不该只是少数心理学人的乐趣,应该和更多人分享。这是多么大的一件遗憾!所以,果壳心事鉴定组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所在——让心理学研究走出实验室和学术期刊,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让彼此多一份理解。 我想这也是很多心理学人的共识,所以心事鉴定组主题站很快得到了很多院校心理系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也吸引来一批热心传播心理学的朋友,与我一道建立了这个营地,并通过真诚和努力将之经营得有声有色,影响力渐远。他们有的成了本书的作者,有的是心事鉴定组的译者,有的作品还没来得及被收录但暗暗努力着,有的在一边摇旗呐喊加油助威。 假以时日,我们相信这种观念和坚持一定能改变许多人片面的认知,也让他们获得对这个世界的更深的理解。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是大家共同完成的第一本书,很多作者都是第一次写作科普文章,我也是第一次当上真正意义的编辑。刚得知要出书的消息时,很意外和忐忑,现在看最初的文章,内容和形式都还不太成形。但转念想想,市面上伪心理学正大行其道,心理学人确实该做点什么,则舍我其谁?在同时追求科学和有趣的道路上,必须保持一种平衡,所以很难做到学术期刊一样的严谨;虽严谨仍是我们一贯的态度,书中很多小的细节,都经过反复争辩和商榷。当你看到任何不妥之处,请不必包涵,及时联系,指正便是。 在此感谢所有心事鉴定组的作者和译者,他们是(按在网站上的发稿顺序,截止到2011年7月4日)——Psyehway,塔塔,hahahuang,Synge,Luna 3.0,豆豆助,卡巴猫斯基,Dindin,Matrix67,chengmine,没围脖的兔子,阿饭,艺同学,琦迹517,懒木,赵紫菱,Cobblest,Keledoll,Nico,Hcp4715,Doraemon,Less Dilettante,沉默的马大爷,Amygdala,珊爷,Zplzpl,科学家种太阳,tadayima,津巴特别多,perfectear,小汉斯,601ml,绿布农,范小趴sarita,猫薄荷茶,Frances,faith-truth,COSMO,0.618。 特别感谢chengmine为本书翻译的部分章节导语。 对了,最后再知会一下那些和我们一样特别有知识搜藏癖好的读者们,所有在文章中提及的文献,详细检索信息都可以上我们的网站(www.guokr.com)到相应文章的“参考文献”部分进行查询。 书评(媒体评论) 鄙人也是学心理学的。平时看惯了复杂的英文文献,看这本《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绝对是种享受。感谢果壳心事鉴定组这帮可爱的人们,轻松幽默诙谐而不失详实内容的文字给人带来了很多知识和思考。虽然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此刻的你心里在想什么,但是学心理学、读心理学的书能让你更加懂自己,也懂你身边的人。——读者阿兰 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这恐怕是心理学家,至少是平常人眼中的心理学家,最洋洋得意的一句自白。通常说话这么自负的人只有两种情况,要么的确有两把刷子,要么虚张声势用专业唬人,这本书无疑属于前者。——读者坐等1900 非常有趣,有时候有趣到令人瞠目结舌。我们知道让科学成为普通人能使用的技术是有难度的,同样,使心理学深入浅出地让普通人理解并喜爱也是有难度的。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读者丰子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