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好的教育来自奇思妙想/优教书系
分类
作者 (西班牙)凯瑟琳·埃奎尔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学习行为应该在孩子的自觉下发生,外部环境和老师只能发挥辅助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外部力量的辅助作用?如何让孩子心如止水地端坐在书桌前?如何让孩子获得思考的能力,不遗余力地主动学习?西班牙教育家凯瑟琳·埃奎尔在《最好的教育来自奇思妙想》一书中,将用独特的教学理念为您解答这些问题,重新定义教育方式,指导家长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最好的教育。

内容推荐

《最好的教育来自奇思妙想》是18次再版的教育“圣经”,被西班牙权威刊物《教学杂志》评选为“教育类年度畅销书”之一。它是西班牙教育类畅销书作家凯瑟琳·埃奎尔关于儿童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开发最为权威的声音。

本书在以往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用独特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义教育方式,指导家长和老师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最好的教育,强调“好奇”是深度学习、巩固学习和兴趣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学习的旅程中,老师和家长应该起到导游的作用,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孩子重获天分和信心。

目录

自序  孩童,喜静?青少年,好动?

第一部分:何为好奇?

 第一章 妈妈,为什么雨不落到天上?

 第二章 学习动力发乎内还是源于外?

 第三章 过度刺激的影响

 第四章 机械教育模式的社会后果

 第五章 教育VS灌输

第二部分:怎样进行好奇教育

 第六章 内心自由:自由玩耍时的可控混乱

 第七章 制定规则与遵守规则

 第八章 大自然

 第九章 尊重孩子的节奏

 第十章 超级儿童教育:下一个爱因斯坦?

 第十一章 缩短的童年

 第十二章 静默

 第十三章 程序人性化:同样的故事讲无数遍

 第十四章 神秘感

 第十五章 美

 第十六章 丑

 第十七章 文化的作用

结论

致谢

试读章节

机械教育模式为孩子学习设定目标,同时通过外力促使孩子去达到这些目标,这一模式的存在本身即暴露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机械教育模式将孩子看作是按照既有程式行动的个体,一个标准化的产品,在此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盲目追寻的目标并不符合他们的内心想法。通常情况下,设定这些目标时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孩子们所达到的平均水平;另外一个是社会大众的普遍期望,即社会认为当前所需的“标准孩子”。

在第一条依据中,目标由孩子的平均水平设定,也就是人们主观划定的某一年龄段孩子应达到的知识储备水平以及应具备的行动能力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同一年龄孩子平均水平线的基础上绘制标准化曲线。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孩子因未到特定年龄或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而偏离了标准化曲线,那么孩子的学业警报就会拉响,需要重新对他的能力进行判定。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借助药物来增强早期学习的效果,更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教室里困得睡着了,因为他们的课外活动表被家长填得满满的,还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得不蹲级复读。不久前,以读写能力堪忧为由,一家托儿所向一名5岁小女孩的家长提出蹲级的建议。但是我们想一下,如果让孩子5岁之后再开始阅读和写作学习,类似的极端事例不就可以避免了吗?再看另外一种对孩子学习目标的设定方式,同时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方式,就是参考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想让孩子们将来填补劳动力市场空缺,或者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于是我们就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目标化激励,让他们掌握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这种方式有局限性吗?答案不言自明。

当前,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经济变化无常,我们无法预知在一个3岁孩子成长的20年间,社会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同时,劳动力模式和经济模式也是常变常新,它们不是一代人变一次,而是每季度甚至每周都要变一次。举个例子说,我们现在让孩子朝着某个职业努力,但很可能当他们长大工作的时候这个职业就不再被市场所需要。以前一纸文凭就足以敲开工作的大门,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一个人的创造力、真才实干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显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我们如果从现在开始教给幼儿园孩子掌握走在时代前沿的技术工具,但当孩子步入职场时,或在这之前好多年,这些技术手段早就过时的话,那我们的孩子,这些拥有超强超快的学习能力的信息时代原住民,就会在这些过时的东西上面浪费宝贵的时间资源,反而不如让他们把好的年纪用在另外一些有助于培养创造力、真才实干和适应变化能力的活动上。

设定种种目标以培养出符合标准能力曲线的“正常”孩子,竭力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以创造出天才儿童,两者仅一步之遥,共同将孩子推向健康成长的对立面,这就是存在于当前社会的现状。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用名目繁多的课内外活动将孩子的脑袋和日程表填满,只是为了让孩子领先一步,重新回归标准曲线。以前孩子6岁时才开始学习阅读,现在的家长们则迫切地认为必须两三岁就要开始学习。

机械教育的模式已经主宰了多年,因为它看上去有效,看上去不容置疑。但现在不是了,现在是变革的关键时刻,虽危机重重但质疑现有教育系统恰逢其时,我们要么用机械教育模式一次性解决眼下的问题,要么将其彻底推翻,还孩子教育主角的地位。好奇教育便是可以替代机械教育模式,让孩子重当教育主角的不二选择。

P31-34

序言

小孩子需要的不是童话故事,而仅仅是故事,因为生活本身就相当有趣。佩里克打开门时发现了一条龙—这个故事能让7岁的孩子提起兴趣;但对于一个3岁孩子来说,单单是佩里克打开门就足够他兴奋的了。

——G.K.切斯特顿

“之所以说孩子是未来,不是因为他们有一天会长大,而是因为人类会越来越接近于儿童,童年即是未来的样子。”在本书中,作者就引用了米兰·昆德拉(Milán Kundera)的这句话。事实上,我已告别孩童时代多年,平心而论,我并不知道现在的成年人是更接近孩子,还是时代的发展剥夺了他们的童真童稚,草率而急迫地将他们推向了充斥着消费主义、如火山爆发的青春期。看上去,当代社会和孩子的独特个性有些格格不入。小孩子笨拙、好动、满腹疑问,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简直会让人崩溃,如此一来,我们只能想方设法让孩子适应成人的理性和意志。凯瑟琳·勒居叶(Catherine L’Ecuyer)在书中引用了卡里·J.荣格(Cari Jung)的名言:“人皆生得独特,死得雷同。”教育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往往会屈从于一种恶意的诱惑—儿童教育的标准化和平庸化。在这种屈从主义之下,我们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将目光转向对社会大众及对个人自由和责任(二者至为关键)的预期,而在社会集体中个人身份的认同也因此一并淡化。

教育是《最 好的教育来自奇思妙想》一书的中心论题,出于对教育的敏感及对时宜的感知,凯瑟琳大胆且忠实地探究了这一棘手紧要的问题,为免于遭到读者们善意的指摘,她试图摆脱一无是处的陈词滥调。日渐恶化的教育问题让凯瑟琳忧心忡忡,她在行文之初即表明:“好奇”应是深度学习、强制学习、巩固学习和兴趣学习最基本的出发点。

在以往教育家和思想家的理论基础之上,作者提出,教育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自我旅行,是一场教师在其中仅起到导游作用的奇妙探险。知识不应该被强行灌输,呆板的训导、说教亦不可取,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强劲动力应是好奇。观察、提问、倾听、尝试、决定、行动、犯错、学习、重复、改正、成长,在学习最初的旅途中,这些印记和脚步让孩子得以重获天分和信心。

通过中立的观察,我们可以从客观事实中得出以下结论:在儿童教育中,好奇好比是不可缺失的父亲角色,而疑问则如同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左右的母亲。这样一来,神秘感在孩子生活、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人类最美好的感受是神秘感,它是一切真科学与真艺术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话和作者的观点如出一辙。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像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在谈论科学时,还一并提及了艺术。这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下面这句话的含义:“感性直觉是神圣的天赋,理性头脑是忠诚的仆人,我们创造了一个将荣耀归于仆人却遗忘了天赋的社会。”前因的顺序变化终会影响最后的结果,我的担心远甚于爱因斯坦。

何为感性直觉?感性直觉在哪里?如何产生感性直觉?什么能诱发直觉?是思考和分析?是学习和工作?是训练和重复?还是恒心和意志?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我们会生出某种特定念头?什么时候人类思想能够到达无法言喻的高度?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社会大众关切的犀利问题,在对现代教育方式批驳控诉的同时,也孜孜求索问题的合理化回答。信息流的数量冲击质量,人际关系变得平淡和短暂,网络无孔不入地侵袭日常生活,聚会时间减少,精神、情感、道德空间缺失,自我恢复调整的静谧被打破—这些社会变化都是凯瑟琳·埃奎尔批判的矛头所指。

在本书中,作者勇敢地指明我们所处时代的病灶,竭尽全力将孩子从父母的官僚式教育中解救出来,还孩子以享受美好的童年时光。生活中,有些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每天晕头转向,按部就班地遵照规定的日程表活动,心灵饱受折磨的同时,注意力、好奇心和兴趣也急剧下降。有鉴于此,在孩子成长为完全、自由、独立之人的过程中,如作者所言,好奇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书读来会让一些人不快,但它的出版却恰逢其时,受够了肤浅庸俗之书的读者应在书架上为其清理出一席之地。

圣地亚哥·阿尔瓦雷·德·蒙(Santiago álvarze De Mon),《从失去和渴望中学习》(Aprender de la pérdida y Con ganas, ganas)一书作者,西班牙高等商学研究院(IESE)教授

后记

砖墙还是马赛克墙?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那里埋藏着多少怜悯、善良和高尚。真正的教育应找准发力点,想办法打开通往这些宝藏的大门。

——爱玛·戈德曼

我在举办讲座时经常被问一个问题:刺激和过度刺激之间有什么区别?其实这个问题应该重新组织一下,因为问题的答案就在孩子自己身上。在他们永远都不应丢掉的天性之中,脱离孩子而进行冷冰冰的方法论研究是得不出答案的。如果孩子认为刺激是毫无必要的话,那么一丁点的刺激都是多余的,都是过度的。生活中,知道孩子真实需求的往往是那些和孩子建立了稳固关系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对孩子需求极度敏感的人。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孩子健康发展过程中,最不应忽视的是监护人同孩子之间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取决于监护人的敏感程度。一般来说,要想维持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家长需要对孩子充分了解并且要足够敏感,这样才能知道孩子某一时刻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这样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才会日益巩固,在此基础上,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什么?托马斯·阿奎那告诉我们,发现和创造第一位,纪律和学习第二位。神经科学告诉我们,一个正常的环境以及最少量的刺激。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乐观地看,孩子只是浪费掉一些时间,但有时,孩子则会做出家长不希望见到的行为举动,就像前文指出的那样。

另外,也有家长经常问我如何看待某某教育方法,他们询问教育方法中有一部分带有机械主义的色彩,有些则比较尊重孩子的天性,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进一步检验它的效果。有些教育方法虽好,但也不可能是万能的,我们不应盲目地将其套用在孩子身上,更不应将其作为教育者的固定范式,僵化教育风格。每种教育理念都应该谨慎小心地考证研究,避免陷入寻求万能方案的怪圈之中。但实际上,有越来越多学生成为教育咨询行业和现成教育方案的受害者,这些带有机械主义色彩的方案致力于解决“怎么教育”的问题,而完全忽视了“为什么教育”和“教育为了谁”的问题。家长永远都不应寻求“易于实行的方案”。首先,我们不应该接受其他人“教育孩子很容易”之类的暗示;其次,适应于任何环境和任何孩子的标准方案不存在;最后,我们应该离那些机械主义的教育模式远远的,它们一无是处,只会让我们偏离儿童教育存在的真正理由:孩子。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是复杂多样的,所以在解开家长和教育者的疑问之前,我需要先深入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年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教育方法应用的背景(实施者的情况,使用频率,借助的媒介工具,教育目的等)以及家庭情况(孩子和家长间是否有牢同的依恋关系,在所有儿女中孩子的排行)等,任何主观臆断都是对孩子的戕害。  ……

今天,社会的进步过度依赖大人的素质品性,人类文明也建立在武力征服,民族同化,为生存而进行的抗争以及被征服之后的苟延残喘之上。在给道德宗教和国际政治经济带来令人扼腕的严重后果的同时,这种发展方式也从反面证实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缺失了最为基本的要素——孩子。

长久以来,孩子和大人之间彼此疏离,孩子完全从大人的思想世界中消失,大人只靠自己活着,甚至认为孩子无权影响他们的决断。在某些方面,孩子已经彻底沦为附属物,可有可无,是去是留完全看大人的心情。生一两个孩子出来也只是为了让大人不孤独,生活能够增加点乐趣。在这个日渐蜕变的世界中,孩子为大人而存在,所以顺着这种逻辑,孩子应该按照大人的方式去生活。

由于在成人世界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孩子的生活也就随着大人一起堕落,父母天性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孩子的颓废。如果孩子无法带着自己“权利”回归到大人的生活中,身为大人的尊严将永远离我们而去。我们只有将文明的焦点从大人转移到孩子,才能见证更为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的新生。

现在,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了,对社会做出一些改变,让它更适合孩子成长。只参照成人的价值观构建起来的人类文明不会长远,我们不仅仅要将孩子纳入社会中来,还要从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做起,包容孩子的价值观。孩子是无可替代的存在,能帮助我们回忆起一切的美好:和平、团结、公正、谨慎、乐观、纯真、同情、怜悯、尊严、喜悦、感恩、谦逊、质朴、友好。

总而言之,好奇教育至关重要,帮孩子找回好奇心永远不晚。向往好奇,正视好奇以及心怀重拾好奇的愿望都能成为收获好奇的第一步,因为这些举动本身就是好奇的表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