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有对世界的一份探究之心,怀有对文学的一颗虔诚之心,天立的散文以澄澈的文字、饱满的激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瑰丽多姿的时空,也为文学提供了一批清新俊逸的文本。这样的写作无疑具有意义,这样的写作者显然拥有非凡的潜能。作品如一壶普洱,慢慢品尝,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想品。难能可贵的是,《茶当酒品(精)》的作者俞天立拥有细腻而带有灵性的观察事物的目光,他清新亮丽的文笔,宛如一缕春风叩开了读者的心扉,又似一泓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 书名 | 茶当酒品(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俞天立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怀有对世界的一份探究之心,怀有对文学的一颗虔诚之心,天立的散文以澄澈的文字、饱满的激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瑰丽多姿的时空,也为文学提供了一批清新俊逸的文本。这样的写作无疑具有意义,这样的写作者显然拥有非凡的潜能。作品如一壶普洱,慢慢品尝,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想品。难能可贵的是,《茶当酒品(精)》的作者俞天立拥有细腻而带有灵性的观察事物的目光,他清新亮丽的文笔,宛如一缕春风叩开了读者的心扉,又似一泓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内容推荐 《茶当酒品(精)》是作者俞天立思考与心智的见证,闪亮又沉静。在如茶般清澈醇厚的文字中,是韵昧十足的细节、故事与沉思。在匆忙的日常中,这是一本可以让人慢下来,以更好的姿态欣赏生活与时光的书。 目录 以清新与无所畏惧,走向文学 俞天立的散文乐园 品一口茶,让笔墨慢下来(自序) 第一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 茶如人生 梅坞茶韵 心饮之茶 单车轻旅茶香路 学会享受生活的馈赠 等待生命的怒放 第二章 日暮乡关何处是 我的江南 故乡的葡萄藤 泉月一曲付烟雨 永不凋谢的蟹爪兰 行走的年味 夏天的味道 门背后的阿z 那些关于狗的记忆 第三章 水村山郭酒旗风 西湖六月中 千年风华集塘栖 行走在古村巷陌间 古镇杂忆 禅在山林 变与不变的外婆坑 畲乡最炫民族风 大美稻城如初见 稻城白塔 第四章 情怀小样杜陵诗 乌鸦的颜色和人类的熵 秋愁情怀真 雪知冷暖 雨雀 马与牧民 致命的狩猎 奔跑吧,逐梦而行 夏天的风,简单爱 第五章 只留清气满乾坤 说“隐” 说“仙” 命若千万根琴弦 心湖 竹林无言我独语 岁月絮语 思考的力量 二十四小时之辩 第六章 旧苑荒台杨柳新 厚重的灵魂 大师远去的背影 首推司法改革的晚清律臣 昙花一现的救世主 狡黠的杀手逃不过时代的局 第七章 子规夜半犹啼血 破解“虚荣心价值观”困局 共享单车:狂欢下的冷思考 海鲜店的“三十八元大虾”与光绪帝的“十两银鸡蛋” 我的快递去哪儿了? 口罩围城 治理社会失序从提高“破窗”成本入手 借社会治理改革为行政性修补“止血” 互联网的“感冒” 第八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 辞别夕阳拥抱朝阳 卡迪夫,在历史的印记中前行 华威城堡的前世今生 格力吉诺格庄园里的五彩世界 慢品英国茶 第九章 天籁自呜天趣足 一个人的艺术 重塑自我的艺术家 飞翔的好奇心 释放记忆的精灵 多元化阅读的营养价值 散文的风光在彼岸,谁愿做摆渡人? 后记 前辈引领我攀文学高峰 试读章节 梅坞茶韵 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想做些自在的事情,到户外走走,呼吸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给自己的身心洗个痛快舒爽的澡。 刚过清明,梅家坞无疑是杭州人最好的去处。一条茶脉从梅灵隧道起始,一直连通到云栖竹径修篁深处。我一路单车骑行,任春风拂过脸颊。爬过十数道起伏的山坡,隐约可闻茶园怡人的气息——那雨意欲坠处,绿意盎然,豆花伴茶。骑出梅灵隧道,一路任单车向下俯冲,千万条风线带来春天的跫音。这边的山路九曲十八弯,山坡被葱茏的茶园所覆盖,远看似一条水墨缎带,别样灵动而雅致。如今正是谷雨前的大好时节,山脚下遍地的农舍茶香四溢,许多茶农正忙着采茶、炒茶,忙活自家的生意。 说起品茶,我以为应以农舍为上,茶庄次之,茶楼再次,茶室为下。我自然是喜欢与天地融为一体的品饮。农舍话茶桑,与农人一起聊聊年景,聊聊新茶,让茶地里的每一缕茶香都沁入肌肤,自然是最美妙的体验。身处此时此境,仿佛天地间的每一缕空气都成了我的伙伴,每一缕阳光都成了我忠实的朋友。每次我来这里时,梅家坞的农人们总是好客地沏一壶龙井,摆上一碟瓜子,我便可愉悦地度过一整天。而茶楼和茶室固然也能够品茶,却总觉少了一些自然之气,多了些许装点门面的意味。汲汲营营的茶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带走了价格昂贵的新茶,却带不走那种自在和清新。而我,却独喜这份恬然自得。不必买茶,却品饮清雅而去,将内心洗涤得纯净、澄澈。 我在一家农舍门前坐下,点了些许小菜、瓜子和一壶茶。我将随身携带的书本打开,阳光照在书页上。主人沏好一壶茶,我笑着接了过来,鼻尖凑近那青黛色的茶汤,蒸腾的茶香立时漫人喉中。轻翻着书页,我的目光不经意间掠过远处的茶园,那些忙碌的茶农正在辛勤劳作,仿佛水墨画中灵动、跳跃的墨点。记得陆羽在《茶经》里提到绿茶中有一种“旗枪”——此茶经过冲泡,青叶形态似旗,绿芽似枪,独具韵味而回味悠远。要想获得那种极致体验,需要在清明过后,选一叶与一芽初展形态者采摘,适当风干后经过“炒青”的工序,才别有风味。这其中离不开茶农精巧的采摘手艺、精湛的炒茶技术和对农时精准的判断。如此想来,每一壶茶都是茶农呕心沥血的艺术作品,我有幸品鉴其中一二,自感是有福之人。我一介书生布衣,有幸登临人与大自然共同打造的艺术殿堂,在惊叹于龙井茶炒制的极致工艺的同时,也深深感恩生活的馈赠——感恩这大自然的结晶,感恩茶农的匠心独运,感恩慢生活带给心灵的愉悦和美妙。 我继续翻着书本,读到《淮南子》中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也许生活就如同这茶汤一般,纵然贵如玉露,如果不能摒除浮躁之气用心品,也是索然无味的。名与利,皆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旦生命结束了,便也化作尘灰而去。只有抱定朴素无求的心态,方能如同这一年一荣的茶木,在世间经年永生。“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神农遍尝百草发现了茶种,茶也作为一种圣洁的作物伴随了人类历史的递嬗。我相信好茶一定是朴素无华的,它从泥土中来,到泥土中去,不沾染一丝铜臭。金钱所能衡量的一定不是茶真正的价值,正如富贵荣禄不能标刻一个人的品格,茶的真正价值在于让人清心提神,把一切归零,重塑境界。最有韵味的茶,永远是能让人午后淡淡地品饮,进而思考荣辱得失的那一盏。好茶是“小桥小店沽酒,初火新烟煮茶”的清新,是“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的水灵。茶本不语,可是其中的深意,是令人品味无穷的。 不如小斋小筑听曲,煮一盏茶;不如农舍茶坊听雨,品一壶茶。 我的茶之旅依然没有停止,待下一次来到梅家坞的时候,我相信依然山风四清,云天空灵。P5-7 序言 品一口茶,让笔墨慢下来 记得我读大一的时候,十分流行QQ空间。在当时那可是新媒体,毕竟总算有了个地方可以让自己上传手写笔录的心灵文字,也便于同学之间时常分享彼此的人生感悟。因此,我便逐渐地“追随潮流”,养成了写日志的习惯。没想到这一写便是九年。九年如一日,一口气把九年的笔墨都给纵情挥洒了出来。从小喜爱文字的我,如猫儿见了鱼、鱼儿入了水,只要一些时日没写些东西,便觉得浑身不爽快。如今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敝帚自珍,这管秃笔自然还是舍不得丢,也好让疲惫的心灵有个安放之所。 我喜欢喝茶,把茶当酒品。茶淡淡如幽兰,酒浓浓似沉香。茶需慢慢品味,酒要畅怀痛饮。茶是清风明月,酒是干柴烈火。好茶好酒都需要用心去品,才能品出真味。我其实不喜酒,更不喜豪饮,但亦仰慕李杜苏白们“斗酒诗百篇”的真性情。于是,这就把茶当作了酒,醉看风月淡看利,要的就是一份情真而心清。 人生如茶需要慢慢品,文字亦然。如果将一杯茶化作文字,那么我的文字便多少沾带着点茶香味。笔墨纵有千百般走法,对我而言却离不开一个“慢”字。我向来散淡,心里还是向往那种慢生活的。毕竟如今社会生存压力如此之大,也确实需要一些清流文字为人生注入一些清新的活力。 慢,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态度。慢一点,眼睛才能发现更美的东西,耳朵才能听到更远的声音。一个思想静不下来的人,总是会错过许多沿途的景致,只有放慢节奏,细心体会,才能挖掘出非凡的哲学道理和人生体悟。所以,我喜欢四处走走,看别样的风景;我喜欢静下心来,听内心的声音;我喜欢品品茶香,将清茶当作美酒慢饮。如果说写作带给我的是快乐,那么品茶带给我的则是思考的力量。我相信笔墨这东西能通灵,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只要情怀不变思想常青,手中的笔就一定不会停歇。 曾经有朋友问我:你写这么多文章干什么?只是自娱吗?我笑笑,没错,就是自娱。自娱带给自己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及更丰富的创作体验。一个无法自娱的人,必定写不出情感丰满的个性化作品,而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所以,我坚持自己内心的声音,为心灵而歌唱,为自由而发声。我来自江南,我喜爱带着茶香味的文字,那种舒缓的节奏、纯净的品味。 好吧,就让我将笔墨走慢一些,把茶当酒慢慢品。 后记 前辈引领我攀文学高峰 经文友热心牵线,这日下班时分,接到中国作家协会前副主席、著名诗人、编剧黄亚洲老师的邀请,赴大运河边的黄亚洲书院商谈为我的新书写序事宜。能请动名家,心中自然是激动不已,我的感觉就像是刚学会飞行的雏鸟,一下飞上了一棵大树。 进了书院,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木格雕栏,白墙绿植,仿佛是一场千年的烟雨梦,萦绕在眉间心头。书院并不算宽敞,却清幽别致。就在一间会客厅里,我见到了黄老师。老师高大魁梧,相较于我这样的身材自然显得“居高临下”;面容却极为慈祥,又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他示意我坐下,吃些瓜果,并介绍我认识其他几位在场的文坛才子——诗人王建新老师,杂文家桑士达、李烈钧老师等。能认识诸多文学“大咖”,我的心脏怦怦跳动不已。黄老师风趣地说:“你们可都是浙派文学大家呀!,,我连忙不好意思地表示:“他们几位是,我可不是哦,我就是个普通的文学青年!” 向他们一一问了好,不知不觉便到了晚饭时间。黄老师将我们一路引到书院后面的一座小餐厅。餐厅在同一层里分了上下两个平台,下层是大厅,上层是雅座。我有幸沾了各位老师的光被当作“贵客”忝列雅座。席间,黄老师谈起他从当“兵团战士”开始爱上文学创作,一直到如今周游列国作文化交流,笑言自己和文学谈了大半辈子的“恋爱”。他乘着酒兴畅言,当下散文杂文创作殊为不易,文艺创作在展现艺术个性的同时,还是要与时俱进,有所创新。 王建新老师知道我的创作以散文见长,鼓励我多练笔、多阅读、多深入生活。我确实是喜欢散文这一表达方式的,散文的语言不需要用力过猛,在书写的同时可以更多融人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并获得共鸣。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也能打动人,更能充分而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取向。但散文创作同时需要阅读和生活的厚积,厚积才能薄发,薄发赢获回响,而我在这些方面还需补课。我非常佩服黄老师、王老师的诗歌创作,心想如果能将诗歌的情感抒发和写作技巧融人散文创作中,无疑更能增添散文的美感、韵律感和表现力。王建新老师让我尝试着借助一些意象来含蓄地表达一些观点,这些意象要能够令人浮想联翩,即使不言也能令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晚餐后,我将准备好的书稿呈上,黄老师表示会仔细阅读,并赠予我《男左女右》《天下无字》《时代苦乐》三本著作,还不忘签上大名。黄老师已经出版了三十余部著作,著作等身,此言不虚!如此一座书山,可是足够我仰望的了;我倒是愿意先爬上个小山坡,把脚下的路先踩踏实了,免得踩空滑倒啊。黄老师告诉我,他办有一个文学培训班,每季度举行一次交流学习会,由学员相互传阅自己的作品,并点评其他学员的作品,以相互督促、学习。学员按照创作能力和实际水平,分为旁听、初级、中级、高级等几个阶段,等到高级班结业,才算是小有成就了。我是很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可以借鉴吸收同行的长处,继而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完善创作技法,精进创作能力。我拜读了黄老师的赠书,才知道原来我所佩服的陈继生、韩晓露、王丽等学长也曾做过培训班学员呢!我心想,黄老师的文学圈子真是强大,自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览阆苑仙葩方知自身瓮牖绳枢。不禁有一个担心:我一个年轻后生,与各位老师的年纪差了二三十年,都说三年一代沟,这得多少代沟了。我的思想观念难免不够成熟,遣词造句尚显青涩,虽有心向前辈讨教,会不会融入不进去?后又转念一想,黄老师如此具有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想必也深深感染着他周围的前辈们,我的那些担心应该也就是杞人忧天了。 果然,未出数天,我便接到黄老师的微信,说是他看了我的书稿,同意让我加入培训班,我心里一阵狂喜,这无异于给我铺就了一条成为作家的阳关大道!我自然是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向前辈学习,妙笔著文;向生活学习,汲取养分。应该说,我们搞文学的决不可闭门造车,必须沾泥土、接地气,实现文学创作与生活坐标的对接。同时,只有不断地进行思维碰撞和学术交流,作者及其作品的境界才有可能产生蝶变和升华。当年,梁漱溟办“朝会”不就是这个初衷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也庆幸我遇到的那些文学界前辈——徐迅雷、孙侃、汪逸芳等诸位老师,你们都是我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学习本无止境也。一路走来,从杭州行知小学,到杭州第十三中学本部校区,中途又转到杭州丰潭中学,老师的一路栽培是我一辈子难以忘记的财富。后又从浙江大学附属高中、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毕业,沐浴着春风雨露。我始终觉得成长是一次必然要经历的旅行,沿途的景致则是一辈子最美的记忆。美总是短暂,而成长是教人学会珍惜。 书评(媒体评论) 孙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报告文学作家) ◎怀有对世界的一份探究之心,怀有对文学的一颗虔诚之心,天立的散文以澄澈的文字、饱满的激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瑰丽多姿的时空,也为文学提供了一批清新俊逸的文本。这样的写作无疑具有意义,这样的写作者显然拥有非凡的潜能。 胡祥甫(浙江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全国优秀律师) ◎作品如一壶普洱,慢慢品尝,越品越有味,越品越想品。难能可贵的是,天立拥有细腻而带有灵性的观察事物的目光,他清新亮丽的文笔,宛如一缕春风叩开了读者的心扉,又似一泓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傅剑锋(腾讯大浙网总裁) ◎这是作者思考与心智的见证,闪亮又沉静。在如茶般清澈醇厚的文字中,是韵昧十足的细节、故事与沉思。在匆忙的日常中,这是一本可以让人慢下来,以更好的姿态欣赏生活与时光的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