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岸无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江春葆
出版社 方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江春葆的这本《北岸无眠》中是针对近现代江北、寻踪江北、变化中的江北话语展开,这正是在历史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切入角度。书中呈现的内容都是春葆先生近十年来探寻江北地域变迁,一个行业的兴衰,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一段风味小吃、一个地名的流变……如果这些点滴不能通过深情的笔触记载下来,可能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作者有诗人的过去,诗人写史,文笔自然随性畅快,将历史点滴描绘得声色兼有,值得读者学习。

内容推荐

《北岸无眠》是重庆市江北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江春葆的又一部著作。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都是原汁原味的历史沉淀,真实地再现江北的历史变迁。作者以他长期从事方志事业的优势,将已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历史发掘出来,也从另一个侧面抒怀着对家乡的爱,为江北区留下了及其宝贵的财富。

目录

序:向地域文化的守望者、探寻者致敬

穿越江北嘴

 江北城之名

 江北城之饮食

 江北城之文庙

重庆榨油业的精彩

 【链接】桐油生产小纪

战时江北炼油企业略记

中国植物油料厂在重庆办厂疑解

翻开市政建设第一页

揭秘无线电台在江北

战时源起的江北制革工业

 【链接】江北皮革工业纪略

岁月流变的江北造船业

历史中的江北织布业

 【链接】江北“四大”纺织厂钩沉

 【链接】纺织业纪略与江北

彰显着时代力量的江北兵工

 【链接】江北兵工企业简略

值得研读的一份档案

 【链接】档案中的五家企业素描

一个兵工厂西迁而来的那刻

大轰炸时期的江北罹难

华新街的昨日炼钢厂

桂花园重庆制皂业的巨擘

盘溪荟萃

 【链接】盘溪相关单位扫描

洋火厂街的遐想

文峰塔抒怀

从“炮洞梁梁”到“水池梁梁”

寻找潮音寺

 【链接】溯源慈善义举

附:一个晚年的杨文广

“水大棒”打捞及其他

江北古城的那段石墙

一块铭牌的深情回眸

从典籍里的忠恕沱说开

一段溪河及其水工试验

一个工厂的水陆运输

一个酒品牌的流转

一条永不干涸的溪流

不能忘却的“香国寺”

解读杨河沟

6号线上的红土地

游走在万峰寺的情愫

野猪岩涅槃

五显塔缘起

 【链接】五宫堂庙

五宝的龙眼熟了

沿江洞穴的述说

值得一去的城池

地域文化的打鼎之作

一个采撷珍珠的人

一座抵达心灵的桥

桥都之最话江北

 源起华新街

 跃起的观音桥、大石坝

 石马河“活了”

 五里店不止是“五里”

 江北嘴巨变

 寸滩岂止是“寸”滩

 鱼嘴、复盛的崛起

风水之地唐家沱

鱼嘴有了韩式料理

风雨兼程问渝关

寸滩深处的一个侧影

五宝上河图

郭家沱书简

读《江北厅志》札记

又待江岸叶黄时

人物志

 鞋匠王小二

 面摊摊何兰香

 坐堂游医胡任任

 小闵

 二嫂蒋晓婉

 村官彭跃跃

 纪念陈筠筠

后记

读后:忠信涉波涛

试读章节

重庆榨油业的精彩

今天的江北城之地,已成为重庆最耀眼的中央商务区,其中“寰宇天下”楼盘临江的地块上,曾经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工厂。这座工厂,可以追溯为重庆榨油史国人投资唯一用现代机器榨油的企业,既是重庆的首家,又是整个重庆业界水准最高、产量最大的制油企业。它于2008年10月最后迁离江北城,标志着这个行业在江北的完美谢幕。这个厂自他诞生之日起,食用油这一上千年来的古老而传统作坊式生产,步人了现代机制榨油的行列。它既是一场战争的催生,又是这一行业在江北城的嬗变。

古老的江北城之地,地处两江交汇,得舟楫之便,历来是人们择居的中心地,又是巴渝中心的经济商贸繁盛区域,食用油作坊式生产兴盛不竭。江北城内,众多的油坊,人声鼎沸,筛、炒、磨、碾、搅拌、压榨好不热闹。榨油房里,悬在梁上巨大的杠杆,在壮汉的力臂屏息帷幄中,对准榨筒的楔子,山大的重力撞击,把菜籽里的油源源不断的压榨出来,以供市场之需。那时,江北城制油业主产菜籽油和桐籽油(简称桐油)两大类。其中的桐油,主要满足造船业等木制品的需求,其用量远远不如食用的菜籽油。

在这里,你可别小瞧其貌不扬的桐油,自它一问世,就是地道的“国粹”。凡木制品被它反复涂抹,具有防腐且耐用之功效。桐油的原料,尤以川产的桐籽为上品,市场上称川桐。这个川桐油制品,到了清代中后期,迎来了它的需求高峰。当它洞开为市场大宗出口商品时,江北城桐油业的名声,远远盖过食用菜籽油了。清光绪年间,江北两江沿岸,一时成为云、贵、川桐油出口转运重要口岸和桐油出产加工场所。江北城内外的加工作坊,提制桐油的吭吭声此起彼伏。据《重庆市略志》记载:“重庆市区旧式油厂(指桐油)共有13家。厂址均在江北。”仅紫云宫街就有义生、新亚、华通、和丰四家。经营油料的油行、油栈,也比比皆是,有名有姓有头面的大油栈有七家之多。这在重庆开埠至抗战期,桐油业于江北城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行帮和产业,内资外资一时涌人。不过,当时所产桐油比较粗放,又称“毛油”。

时为精明的美商“施美洋行”,摸准了国人桐油加工的软肋,1928年,于口岸优势的江北城,投资兴办机器炼油厂,名为施美油厂。该厂建于江北城外的水府宫街(今黄花园大桥下一侧),后又在江北城的紫云宫(今“寰宇天下”楼盘临江的地块)建厂房,扩大产量。这个“施美洋行”经销及桐油生产,有记录的1936年,曾达到16万担之多。抗战全面爆发,桐油贸易纳入了政府管制,并收回外商、私企经营权,交由于1936年8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植物油料厂统一经营,重庆设有分支机构。为扩大油脂生产出口之需,位于原“施美洋行”投资的紫云宫30号之地,纳入在渝的国民政府经济部矿产调整处、中国植物油料厂重庆分厂以及重庆中国银行筹建一座新企业之用。1940年的4月,这三家共同出资350万元法币,江北城之地,重庆第一家机器榨油厂开业,时名为四川榨油厂。当时,该厂拥有6台系从英、美、德等国进口的榨油机,日加工油料能力为40吨。主要从事油料的精加工供出口之用。由于战时封锁,桐油出口受阻,动力汽油等油品,成为战略紧俏物资。为改善动力油油荒,该工厂当时所产大宗桐油、菜油,一方面供给市场提炼动力油,另一方面还添置设备,用高压裂化法,从桐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及润滑油代用品。

P8-9

序言

向地域文化的守望者、探寻者致敬

蓝勇

研究地方史是一个十分枯燥的事情,在现代滚滚红尘世界里做这样的事是需要热情和耐心的。三十多年来,重庆的许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外的地方人士都对地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在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开发上都做出了大量贡献,如主城的何智亚、胡道修、江春葆,合川的唐唯目、刘道平、池开智、刘基灿,涪陵的蒲国树、万州的黄钰铧、奉节的赵贵林、江津的钟永毅、荣昌的黄石声、綦江的周庆龙等。不过,令人忧虑的是,近十多年在重庆的地方史志界中,中青年中真正潜心于地方历史文化或热心于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人真的不多了。

江北区江春葆先生本是一位熟悉经济工作的公务员,但热爱文化,曾潜心于诗文创作,从接触地方史志工作后,真正爱上了这一行,成为我们近些年接触的地方历史文化人中对地方历史文化极富激情的一位。春葆先生热心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之前曾主编出版《人文历史三千年:重庆江北区境考》等著述,而且组织建立了江北区方志馆,使之成为我市目前唯一区县级方志馆,开创之功功不可没。

春葆先生探寻的江北区历史文化资源在重庆区县中确实值得研究和开发。长期以来,重庆学术界为汉代江州治江北或是渝中半岛争论不休。最近我们的研究表明,可能是在西汉末到东汉汉献帝时,江州治一度于江北一带,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北府城,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府记忆”。尽管这段历史较为短暂,但却相当重要,以致后来许多人认为两汉江州都在江北。到了乾隆十九年到二十四年,设立江北厅,形成了历史上的“江巴分治”,江北再度成为重庆主城的城池重地。从巴蜀历史城市地理角度来年看,这种隔江而治的都城现象是很值得研究的,历史上宜宾的上下江北、泸州的小市、万县的环城路、夔州的白塔坪等的历史地位远比长江南岸高,这很值得我们研究,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江北现象”。

春葆的这本著作中更多是针对近现代江北、寻踪江北、变化中的江北话语展开,这正是我们在历史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切人角度。书中呈现的内容都是春葆先生近十年来探寻江北地域变迁,一个行业的兴衰,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一段风味小吃、一个地名的流变……如果这些点滴不能通过深情的笔触记载下来,可能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近来许多专家谈到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其实,碎片化与整体性研究并不冲突,各有各的功用,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所以,这些点点滴滴正可补正史的不足,价值自然很高。春葆有诗人的过去,诗人写史,文笔自然随性畅快,将历史点滴描绘得声色兼有,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曾经发现过清末江北城大半城的一幅老照片,可几当时江北城城坊街道形势的繁胜,但在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下,北岸中的江北,一座都城的江北城,这种历史的记忆已经随风而去。记得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江北城的历史遗迹比渝中区还保存较好,真不愧为重庆母城“第二”,但今天,我们在江北城已经很少看到原汁原味的历史的沉淀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北岸江北——北府城历史记忆的守望者、探寻者。春葆先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守护者,探寻者,故向他致敬。

其实,江北城及其北岸的江北,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如北府城与江州、渝关的发展轨迹、打渔湾铜码头、《渝城图》江北码头风俗、民国江北风尚、抗战兵工城、北岸工业重镇等等。希望春葆继续探寻,为“文化江北”添砖加瓦,续写新篇章。我们期待着。是为序。

于2016年岁尾西南大学荟文楼

后记

严格地讲,本书是近些年来,我一直探寻生活着的这片土地究竟可以有怎样的表达、怎样的呈现一个辑录。

因为工作,来到方志岗位快十年,头五年所做的恰是“二轮”修志最艰巨的组织指导,并且怎样实施包括区志、街镇志、部门志和一批自加任务的地情资料编纂。也正是如此,积累下用什么样的“维度”考量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同时,催生着如何用消化了的史志资料,向来者,向生活在这个家园的人们写一份报告,交一份答卷,讲讲咱们家园发生的故事。这个心结当时无空打开,也未能写出其中的一篇。到了转向非领导岗位后,适逢地域文化“记住乡愁”“怎样表达”现阶段,于是这几年,再次扎进浩瀚的江北、大重庆的典籍,变迁中的江北、与时俱进的江北,来了一次彻底地寻踪盘点和梳理,就关乎“江北有什么”“江北能有怎样的表现”“江北为何能产生出这些精彩”等,有的是一个行业,有的是一个点、一个地名,有的是一个人,一篇篇集成,一个个考证,力图从地点、时间、空间维度和画面,勾勒出站在江北看江北、站在两江四岸看江北、站在大重庆看江北,那时而来的哪些可以值得传承和记忆的、哪些可以表达和呈现的、哪些可以“复原”状物生情有感而发。

由此也不难发现,历史而来的北岸江北“重庆之一母城”,学界存疑当时的巴郡治江州,在现在的江北地还是渝中地,其研究见解不断,但汉代时一个真真切切名叫“北府城”的,于今江北刘家台至江北嘴一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那时为何要把一个行政中心搬来搬去!晋朝人写的《华阳国志》有段话,“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有柑橘官,今北府城是也。后乃还南城”,这算是最为经典、概况的了,自此,重庆母城于江北还是渝中,作了个交待。同时,这段话讲“柑橘官”的,则说明,江北地域的物产、市场、专业化等兴盛繁荣,并以“柑橘官”相称,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致那时而来的近现代江北,说他是重庆经济重镇的中心地、工业之城、产业之城、现代都市,一个充满无限活力的不眠地域都不为过。所以我的视角、文体,大都放在地域、地名留存的业态上,活动的变迁中,打捞其值得珍视的人文情怀,以期获得共享、共鸣,来一起关注我们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家园又有新变化、新发现,而没有从论的尺度铺陈地域历史,那样写,与我的这个集子,与现代阅读,与缜密的研究论文是不太相符的。这不利于普及,也不利于多媒体的加工利用,更不利于快节奏的地域传承、理解和记忆。

这仅是自己之见,之思,之写。有的,原先发表于市区级报刊,有的应刊物之需而编写,如《值得一去的城池》,因原开县与江北区是结对子友好区县,那里有一座古称“新浦县”的县城遗址。在成书之时,对所有篇目再次考证梳理,其中多数篇目属此次新作,并按“寻踪”作为魂来贯穿和运用史料,且用我的理解来看我们的家园。同时,还将我身边生活里的小人物们,用笔触来反映,作为本书的一个栏目,取名“人物志”,以期关爱和历史一起表达。还因为写作时尝试把史料盘活,契合现代阅读特点,以“链接”的方式呈现、延伸一些内容,以期起到考证整合或史料性作用。有的文章,或者说,省却了引用原文出处和作者们。这点而言,任何一本书,尤其是地方史普及性的读物,都是有名或无名者默默奉献的结果。以此怀想他们,感念他们。所用资料典籍、口碑采访,在文中没有一应枚举,或标注出处,请读者见谅。

所写篇目内容,参阅或引用书目有《华阳国志》、《重庆府志》、《江北厅志》、《重庆市志(1~14卷)》,有首轮重庆市级单位编纂的行业志、江北区编纂的区志、行业志暨各街镇修志资料汇编以及江北区政协编的文史资料等约七十余部,还有近期出版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相关书目、市文史馆编印的石体元等于1954年编撰的《重庆市略志》,以及管维良、蓝勇、卢伟等编写的著作、著述、志书等。

当然,限于水准,辑于书中的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斧正。

在此,感谢所有支持过的史志同仁、同事、领导,感谢这些年来给予关怀、帮助以及那些默默无名并且孜孜不倦追求的人,感谢几代、几十代乃至连绵不断续写史料方志的人。感谢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先生拔冗指导并作序,感谢重庆市文史馆馆员、“三峡老人”吴尚起先生题写书名,同时,我将王志林先生写的名为《忠信涉波涛》读后感作为附后,以示感念。感谢江北区文联、作家协会给予的关怀。

在即将出版该书的前夕,我把2017年初及8月、9月上旬写的“郭家沱书简”“读《江北厅志》札记”“又待江岸叶黄时”一并载入,以飨读者。

另,文中采用图照120余帧均为本人所摄,其有个别图照确系找不到原拍摄者,故在此致歉鸣谢!

江春葆全书定稿于2016年10月又2017年9月15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