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非常有名,但真正了解凤凰古城情形及其中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的人不多,田特平著的这本《凤凰街街巷巷--一座小城的前尘往事》向旅游者介绍了凤凰名称各重要景点的来源、重要人士的成长历程、手艺匠人的非凡绝艺等,即:记录了凤凰城街街巷巷的来历,描写了凤凰名人的成长,介绍了凤凰绝艺的流传过程。
| 书名 | 凤凰街街巷巷--一座小城的前尘往事 |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 作者 | 田特平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凤凰非常有名,但真正了解凤凰古城情形及其中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故事的人不多,田特平著的这本《凤凰街街巷巷--一座小城的前尘往事》向旅游者介绍了凤凰名称各重要景点的来源、重要人士的成长历程、手艺匠人的非凡绝艺等,即:记录了凤凰城街街巷巷的来历,描写了凤凰名人的成长,介绍了凤凰绝艺的流传过程。 内容推荐 田特平著的《凤凰街街巷巷--一座小城的前尘往事》,一本清明上河图似的小镇世态百相图谱,一本鲜活本真的凤凰人性账簿,一本最为详细的凤凰人文地理作品,一部真实记录凤凰世俗风物的纪录片,一部解读凤凰秘城的纪实读本。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从这里走出来。 目录 序 引子 文星街 熊家弄子 熊希龄故居 文庙巷 古椿书屋的大角色 麻家弄 麻银匠 鸬鹚客 刘大炮染坊 王家巷 西门坡 红色才子刘祖春 早阳巷 陈家祠堂 陈家祠堂与陈渠珍 标营 标营 石家弄 石家弄的金字招牌 江家弄 昭南将军 文艺老兵田家 田香药 大师佩服的牛人 张道士 徐仙 王一刀 安乐巷 工兵与将军 伍老板米豆腐 焦屠夫与谭铁匠 红岩井 笔架山与公安殿 南华门 东正街 东正街 东正街的店铺 提督刘士奇旧居 田君健将军府邸 赵师爷 刘琴师 陈一斤 满家和麻家 最后一个仵作 道台衙门 陈宝箴的华彩世家 三把叉 杨记配 熊益昌布号 庆华书局里的生死恋 大角色面馆 田兴恕提督府 竿军老大田兴恕 二胡子田应全 三胡子田应诏 名旦云艳霞 周和记 苗药王 熊盛泰正号 文荣昌银号 进士巷 进士田应达 小巷书香 史家弄 裴三星与崇德堂 城隍庙巷 吴家弄 吴家弄 陈斗南将军 中营街 中营街 沈从文故居 沈家大院 太公东迁 沈总兵耀祖 铁血沈宗嗣 瞎大云麓 枪神沈荃 悲情九妹 从文大师 张文德提督府 凤凰第一提督府 提督张文德 张大少 麻连副 自摸三 聂记纸扎店 南门坨 南门坨 猛子向明瓒 将军戴季韬 郭蛋弄子 登瀛街 登瀛街 文庙 敬修书院 镇台衙门 裴家染坊 十字街 十字街 孙森万柏记号 春和祥 左把子 劓、老板 苕弄子 老菜街 老菜街 唐力臣将军府 昭仪将军府 善堂 杨家祠堂 闾巷丹云 滕家湾 滕家湾 江南提督米兴朝 聂举人 岩垴坡 岩垴坡 洞井坎 晚秋堂 田家院子与田庆焕 南社诗人田星六 兴隆街 兴隆街 楠木坪 楠木坪 顾家院子 战将顾家齐 朱家院子 一门两将军 边街上 边街上 东门外 包家弄 名家田个石 回龙阁 沙湾 沙湾 万寿宫 英雄郑国鸿 名儒王多五 戴家院子 戴氏双雄 烈女戴钟频 大街上 兵房弄子 李家院子 儒将李振军 老营哨 老营哨 白羊岭 白羊岭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师佩服的牛人 凤凰大角色黄永玉大师在他的《太阳下的风景》南沙沟札记写道:“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绘画当然是人物画,我幼年时候特别佩服班上一位姓田的同学,他比我大几岁,品学兼优,而且画得一手京戏人物画,不单戏剧知识广博,笔法简直洒脱到了极点,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珍惜别人的片屑只字是从他开始的。”这个能让永玉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并要收藏他的字画的牛人,就是江家弄当了老八路成了革命作家的田家的孥孥。田家甩手甩脚跑到延安参加革命去了,凤凰的反革命想抓他又有敢跑到延安去抓,就抓他孥孥去坐班房出气,抓了一次还有上算,过两年放出来又抓进去关到沅陵。第二次就呷亏了,要当做地下党枪毙他,那天上路饭都呷了,刚要拉到刑场挨枪子,日本鬼子飞机来轰炸沅陵了,狱警一听到飞机响,跑得狗都撵有上,影子都看有到了。他孥孥看到有有人管他了也跑走了,这才捡条命回来,也算他孥孥命大。田家脾气丑王横,典型的苗老淮脾气,量火足,所以敢跑出江家弄去延安,那是抓到就要砍脑壳的。他有怕一走就走了。他孥孥胆子身小,人老老实实,有妄胆也有敢乱走,伢崽嘎当学生就一门心思读书写字,品学兼优,让很少佩服人的永玉大师把他当做榜样学。长身大了当老师又为人师表,尽心尽力教书育人,一辈子都有走出过凤凰城,一直坐到江家弄守屋照顾父母,不光自己尽孝也为给大大田家尽孝。后头革命成功了,大大也有忘记这个老弟,要孥孥去北京做事,他也有肯去。这个时候,他也沾了大大的光,奉命组织一帮凤凰本地的知识青年,为新政府教育攒劲,忙得一塌糊涂,也抽有脱身去。他后头当过凤凰教育科、卫生科的小头头,由他树立的山江黄茅坪卫生村在全国很有名。凤凰第一所民办中学,凤凰联合诊所也就是现在的中医院,也是在他手上办的,也算为凤凰的教育卫生事业做了点贡献。他有去北京就让堂弟景奎去。景奎在屋里排行老五,老五就得这个好处了,也搭到搞革命的堂兄田家沾了光。老五去了北京,看他年纪身小,田家就喊他去读书,本来老五就喜欢读书,喊他读书将将合事。他就读完初中读高中,读完高中考大学,一考就考到武汉大学。从此,老五就在武汉大学读书一直到留校当教授,也算读书读出味了。这个从江家弄走出去的凤凰伢崽能在武汉大学当教授,在那个时候确实不得了,算个角色。后头看他古汉语武艺子好,就喊他当编委,编《汉浯大字典》,厚厚的八大本,都是中国的一流专家在里头一起编的,老五也为中华文明传承添了一瓢水,书也有算白读。田家孥孥其实读书比老五还读得多,要是肯出门,画画也好,做学问也好都会成个大角色。可惜就是有肯出去,是个圆脚板,一辈子在凤凰城里头打转转,读了一肚子书,一肚子武艺子用有出。廊场太了,再有本事也是空的。他的国学、哲学、书法、美术基础都好好,马列主义的书也读了几箩筐,看问题也比别个看得远,眼睛尖利利子,好多人有事都喜欢找他拿个准头,后头证明他确实看得都好准。他耳朵有点聋,大家都喜欢喊他做田聋子。他在他们这班人心目中也是个大角色。黄永玉还有蛮红的时候,一转来就找他走玩讲白话,他就天天陪这个老同学走玩。后头永玉大师名气大了朋他的人多了,他也有去凑闹热,典型的凤凰文人风骨,不捧红踏黑。他有有本事出名,但却让有本事出名的人佩服自己。别人都要黄永玉大师的画,他就有要,黄大师就硬要给他画。有次过端午,在虹桥高上两个老同学碰到了,大师又要他去屋里给他画画,他有肯去,两个都是凤凰犟卵,在街上拖来拖去,扯来扯去,最后身大的还是让的,被永玉大师挟到白羊岭大师屋里,画了一幅题为《探芙蓉以为裳》的墨荷送他。永玉大师还将挟他作画的过程题在画上:自大桥回途中,见一肥叟背影,知为景友兄,强挟之来舍作此以赠。也是一段佳话。那天还给他画了幅人物肖像漫画,并题打油诗一首:沱江一肥叟,无事满街走,两耳听不见,落得书一肚。典型的黄氏幽默。大师佩服的这个人就是田家的亲孥孥,大名田景友,大家都喊他做友大,连永玉大师也这么喊。 P49-51 序言 别样的凤凰 张建永 瘦骨嶙峋的湘西秀才田特平,一地方文化研究者。出生凤凰,说话行事论人,典型凤凰味道,标准的凤凰伢崽。 凤凰,县城不大,名气不小,于夹山之间,借一条窄而弯曲的沱江活得虎虎有生气。土著,来此发财的江西老表,镇压苗民起义、获军功封妻荫子的前朝军人等等,“杂烩”在一座小得不忍卒“看”的镇上一锅煮起,“炖”出了含笼本土人的执拗顽强,江西人的精明算计和军人的果敢勇武为一体的凤凰精神,这种精神又经过楚巫文化的漂染,越发显得孤傲不群,特立独行,形成既有大丈夫气概,又有楚人浪漫狷狂气质,还有少数民族观物取象的思维习惯为一体的地方精神风貌。 熊希龄“达”则担纲总理,组建人才内阁,希图革新中国,“穷”则惠及天下,毁家纾难,成为中国第一慈善家。沈从文一生横跨两个时代,无论社会如何热闹喧嚣,绝不随行影从。他总能高标独秀,于一静处,独立地用自己的脑子看这个世界。黄永玉更是张狂放肆,“要在讲道理中搞点不讲道理,在不讲道理中讲点道理”,独行而不依附,独思而不迷信。 正是如此,这群小镇居民却常常能给偌大世界一点震撼和惊诧。小小的三房四弄,七街九巷,不出总理,便出将军;不出将军,便出侠客;不出侠客,便出铁匠、染匠、篾匠、桶匠、瓦匠、泥水匠、阉猪匠,出九佬十八匠。他们个个都把工匠精神玩到极致,弄得凤凰人概念中的技艺即艺术,艺术即技艺,把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混在一起,满大街都是工匠,都是艺术家。至于出诗人、小说家、画家……那都是家常便饭,手到擒来。就拿作家说,不出则已,一出就是沈从文,再出就是田耳。还有一大批作家如菌类云集,只是暂时苦于没有机缘出头。 在凤凰,别看今天是邻家顽劣小儿,光头刺青,一晃眼,几年工夫,可能就是骑高头大洋马回来的官佐,或者京城搞暗杀闹得鸡飞狗跳的革命党徒,再不就是誉满华夏倾倒徐志摩、林徽因的大文豪,要么就是让弘一大法师既恼火又喜欢的画坛鬼才…… 掐指算来,仅从清道光年间到光绪元年这三十几年,凤凰就批量生产出提督二十人,总兵二十一人,副将四十三人,参将三十一人,游击七十三人等三品以上官员近两百人,交了一份耀眼的成绩单。到了民国,龙脉不断,又涌现出七位中将,二十七位少将,以及科学院院士、文化名流、商界精英……这座小镇,以极少人口,奉献极多人才,且都是一跺脚,就能进入史籍的人物,真的是“凤凰”之城,满城尽是“凤凰”飞。这里,每个人都在命运的安排之下,把自己演得活色生香,精彩纷呈。 于是,这个田特平按捺不住了。现实里,身边每天行走的人群都那样精彩地演绎着日常人伦“活剧”;记忆中,祖辈讲述的那些凤凰传奇,经过日月发酵,常在梦中摇撼心灵。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特平迎遇了火辣辣的独异人格,迥异特征。他打小开始阅读这座小镇,用了五十年的阅历,阅读那些已经成长为中国大历史中的大人物,和在世俗生活锅碗瓢勺中讨生活的平民百姓一起合力完成的这部中国传奇,他一定有过无数次灵魂悸动。那些惊天地泣鬼神和引车卖浆打铁做秤的伟大和平凡、崇高和卑微、英雄和世俗、庄严和幽默……竟然如此丰富且杂芜地充盈疯长在这块方寸之地。他敏感地意识到,个中一定有社会发展脉络和人性成长秘笈,他不想用所谓理论去肢解这些活生生的生命样本,他决意用文字做一本凤凰的人性账簿,客观记述社会大变局中一座小镇和一群人物的相互关系和独特个性。 他给这本书取了个极有味道的名字《凤凰街街巷巷》。他大量地使用极为难懂的凤凰土音把凤凰故事讲得风生水起,韵味十足。这种别开生面的方言书写,一方面给看官带来极大的麻烦,另一方面,却“原生态”地传递了“凤凰味道”。他的书写注定不是给思维懒惰的人看的,而是给那些对湘西文化历史感兴趣,对凤凰风骨感兴趣,对民情风俗感兴趣的“有心人”看的。因为,要读懂和“无隔”地理解他那些诘屈聱牙的方言,非费一番眼力和耐心不可。要知道,方言是文化形态的重要元素,吴侬软语、秦腔晋味、粤港鸟语、川江号子、东北大嗓门……所有方言都传递了字面内容无法涵括的大量信息,只有沉浸其中,方可意会领悟。 这是一次吃螃蟹的尝试。我相信会有各种评价。 作为挨着凤凰的麻阳人,爷爷又做过陈渠珍幕僚,读特平的文字,我越发感到其文“不平”。做人要直,作文要曲。特平文章一口方言,就“曲’’得要命;但是,更“曲”得有味。 这是一本到现在为止最为详细描述凤凰人文地理的作品。从文星街、中营街、滕家湾到老营哨、白羊岭,十五条街巷,几十条弄子,数百户人家,一一白描勾画出来。王家弄狭窄弄堂,在大雨磅礴中对街屋檐水稀哩哗啦形成的对射,是孩子们最大的快乐;中营街的将军府第巍峨挺立,标示着小镇人们的奋斗目标;张提督家的宏大和沈提督家的精致,显示出后辈命运走向;大角色面馆一边吃面一边听大角色讲笑话,成了比茶馆更能聚人气的小镇名店;每一条街道都结构不同,即或是石板路,也是弯的弯直的直,宽的宽窄的窄。有大富人家的徽派小青瓦风火墙,也有临水边讨生活的百姓他们那些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那些伸在水里的廊柱,像无数条鹭鸶江边吸水时展开的密密麻麻长长短短的脚杆,别有一番情致。想象得出,这是一座多么有性格的小镇,它容下了如此多的不同,镇小而海纳江河,多种文化风格并存,不求一格一律,但求多样繁复,这是不是正是这个小镇不废江河万古流的秘诀?现代工业化的几何线条所进行的逻辑切割,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是不是也把最适应野放的思想给阉割了? 这也是一本类似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小镇世态百相图谱。书里不仅勾描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这凤凰“三剑侠”,描述了田二胡子田三胡子那个显赫家族的成长历史,讲诉了刘士奇、田君健等一大批从草根到将军的血战史,更为精彩的是,但凡在这个地方凭着一份手艺、性格、思想、经历、故事、传奇,甚至超常的长相和行为,给小镇平添了趣味、念想和喝彩的角儿,都在田特平这本“心灵史”中被记忆,被怀念,被说道。 在《张文德提督府》一节中,他把体现在张提督家族身上“三穷三富不得到老”的规律,生动地演绎了一番。张提督鏖战血拼出来的财富,到他重孙张太少时代已经“脱卵精光”,但是,尽管穷途末路,张太少那份贵族气概一点也不丢。在大雨磅礴中,无伞雨中行走的张太少,那真是一道世纪风景。他于雨中款款而行,对路人劝诫毫不领情,优雅迂阔地回道:“宁可湿衣,不可乱步。”这便是凤凰人那种硬撑场面不失尊严的个性。 进士巷口的赵师爷,祖荫支付完了,到他这一辈就只有做讼师的份。这家伙长得牛高马大,心却细致如发。他待人热情,老少无欺。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做讼师绝不做讼棍。他有自己的底线,一辈子守着,无论如何穷途潦倒,也不放弃。他的“三有”名扬整个小镇。“冤枉人嘎(家)的有写,仗势欺人的有写,有站到理的有写”,就算给再多的钱也不写。 赵师爷的业余爱好是当“票友”,特别喜欢唱傩堂戏。每到无事,他便参与戏班演出。他的嗓门大韵味足,一开腔,便轰响半个小镇,能听到赵师爷的行腔走板,都是上世纪的荣幸啊。 道台衙门廊坊中住着姓吴的仵作,全城唯一的“验尸官”。说是验尸官,那都是现代称呼,在当时地位极其低下,“仵作”这份职业几乎无人肯做,吴仵作做了这份差事,于是一辈子都找不到婆娘。直到有一次,他为一个受了冤屈的女人澄清了事实,这个女人为了报答他,忍住他一身尸味,决心把自己奉献给他,这个时候,他才开了女人缘。但是当仵作看到眼前这个女人捂住鼻子,闭上眼爬上那架摇摇晃晃嘎子作响且臭烘烘的木床时,竟然心一软,把这个到手的女人放弃了。就这样,吴仵作一辈子把光棍耍到生命尽头。这个小人物心中的那份干净,是世俗红尘里的人无法破解的。 个性且忠义,厚道且勇武,耿介而多气,率性而善良,几乎是这个小镇居民的共性。无论王屠夫还是刘琴师,聂胡子还是刘大炮,无论家势正旺还是家道中落,这个小镇绝大多数人物放在历史之秤上,都算得上“人物”。在凤凰,就算那些阴损龌龊喜欢暗算之人,在“坏”的技术上,那也是一等一的“棒”。凤凰,就没有“差”的人。 这还是一部真实记录百工匠人、民间技艺、世俗风物的“纪录片”。 读完《凤凰街街巷巷》,脑海里就一定闪现周吹子的布,吃到王老板的面,看到王药师拿脉的手,领略阙药师观病的眼,你还会闻到伍老板的豆腐香,品味肖屠夫的刀法,感叹谭铁匠的活……那个时代,在凤凰这个局促狭小的地方,用手艺讨饭吃是要管一辈子的,因此,艺不能不精,技不能不熟,态度不能不热情,承诺不能不守信。这种工匠精神,在凤凰人倔强霸蛮的性格逻辑中,被演绎得格外地道严谨,也格外韵味隽永。 正因为如此,外地戏班子到凤凰城唱戏,都要先拜码头,唯恐一句唱错,便百里千乡丢尽颜面,生不如死。这个地方人人都能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西厢记》倒背如流。这里的银匠,做的银饰都是活的:观音慈祥,喜鹊欢腾,龙狮威猛,鸾凤和鸣。木匠的墨线直不直,铁匠的钢火淬不淬,染匠的色彩纯不纯,篾匠的刀功细不细,全城人都心里一本册,功夫差的都别想在这座小镇里混。就算刽子手,那夺命的最后一刀利落不利落,都要在全镇有名望的人口中获得认可,才能领受这份差事。 凤凰古镇,屁大点地方,放一午炮,都会把远郊胆小鬼吓得阳痿,吓死城边的鸡狗那都是常事。但是,这里出谋国大臣、戍边将军、革命党人、辛亥刺客、割据军阀、抗战群英、文学巨擘、画坛鬼才、梨园精粹……这里几乎成了近现代中国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库”。那些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无论多么辉煌传奇,或是相守各自的生命本分,都在发奋地“认真”活着,都在孜孜石乞砣追求要成为某个行当的“角儿”。所谓第一流的大人物,那都是一跺脚,就能使历史感受震源的家伙。那些街巷里弄的普通百姓,也都活得有精神头儿,在做人上,都必是能产生响动的人物。 凤凰,这个湘西人的生养之地,其文化、精神、思想和行为方式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很难说清楚。但是,从《凤凰街街巷巷》精细描绘的场景中或许能够寻找到蛛丝马迹,至少能感受到这个小镇的特殊味道。 写于湘西吉首大学洗石斋 2016年10月24日 后记 雨后的阳光,斜斜地从窗外射进来,有种水洗过的新鲜明艳。在电脑上敲完最后一个字,浑身顿时轻松下来。这个时候,有阳雀在远山歌唱,一切都那么美好,心情也格外蔚蓝。看看日历,时间定格在2016年6月6日。对于我,这个日子是个吉日。想做的事,总算做成了。 这本《凤凰街街巷巷》是玩微信玩出来的。那时,我刚刚学会发微信,就随手写了一篇关于凤凰的街街巷巷的小文,谁知道,一发到朋友圈,就得到很多点赞,一片赞扬之声。朋友们都觉得很有价值,鼓励我把凤凰的街街巷巷写下去。特别是一位我很敬重很有学问的老兄,他在很多领域都是一位重量级的角色,也是玩微信的大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让我辈仰止,总是走在时尚的前列,我辈就是攒出吃奶的劲都撵不上他雄健的脚步。他看着我,目光如炬,口如悬河,用他惯常的极富感染力让人听了热血沸腾的语言,对我不停地鼓劲打气,还在他很有影响的朋友圈,转发了我这篇小文,并专门写了一段点评推介的文字,用他的话讲,就是帮我吹下牛皮。做完这一切,他就叼着烟斗,坐到一边喝茶看热闹去了。他就用他的这种方式,逼我这个鸭子上架,让我无法退却,我想下都有有梯子了。牛皮都吹出来了,阵势又拉得这么大,这么一来,我不得不认真了。本来是消遣好玩的一个爱好,被提拔到记录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高度,甚至还与凤凰时下的旅游相关联,以此发挥文化引力波的作用,这就玩大了。这么重的担子压到单薄的肩上,让我诚惶诚恐,腿肚子打颤。也让我深刻地感受了,什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句话的含义。本来是想玩玩,最后身不由己,把自己玩进去了。既然都这样了,我也只有顺着凤凰的街街巷巷往前走了,想回头也没有路,回头的路已经被堵死了。只有硬着头皮,把凤凰的街街巷巷都走一遍,都走通,才有出去的路。有路走出去了,也才好再和鼓励我的朋友们去茶馆喝茶,去谈天说地,去海阔天空,去信马由缰。 着手写《凤凰街街巷巷》以后,我才听说,在这之前,也有人萌动过这种念头,计划邀约一帮凤凰本地舞文弄墨的角色,每人负责写一个街弄,然后请黄永玉大师牵头出书。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付诸实施。有这个想法的人也是我的一个老兄,他知道我在做他想做而一直没有做到的事,十分地开心,我无形中帮他完成他的夙愿。那时我还不知道,要是知道的话,也许没有勇气写了。现在仅凭我一人之力,来做一件要依靠众人的力量才能做好的事,胆子也是天卵大!我也觉得奇怪,从哪里来的这股底气?说到底还是源自于对故乡的热爱,一种深深的情结,还有就是与生俱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的乡愁。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乡愁就像潮汐在我心海汹涌,来来往往。其实一直以来,自己也有这个梦想,从凤凰的街街巷巷入手,将凤凰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景、民俗风情依托街街巷巷作为主线串联起来,用文字记录诠释一个真实的老凤凰,无论是本地人抑或是外地人,都能感受到,这就是我熟悉的凤凰,这就是我想了解的凤凰。让凤凰的美丽、灵秀、神秘细化为具象,具体到一条街巷,一个弄子,一座院子,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传说;让凤凰在人们的心目中鲜活起来,能清晰地触摸到它的脉动。永玉大师用画笔,为凤凰留下了永不回来的风景,我想用文字为媒介,让人们看到一个渐行渐远的老凤凰,留下有关的凤凰记忆。也正是因为有这个梦,我也才有底气做这件事。这么讲有点作秀的嫌疑,但确实又与作秀无关。 街巷是城市最基本的元素,是一座城市的造型,烙印着一座城市的沧桑,也蕴藏解读这座城市的神秘密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城市的灵魂。各种各样的人物也凭借街街巷巷的斑驳舞台,演绎他们或精彩或平凡的人生,成为街巷里弄最生动的投影,从而繁衍为城市的一片迷人的风景,一座城市也因此而鲜活。从文本上讲,《凤凰街街巷巷》是完全意义上的非虚构文本,是记录而不是创作。里面所记录的街巷弄子、人物故事大都是真实的,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些文字和艺术处理。书中记录了凤凰城大大小小的街街巷巷四十多个,有名有姓的各色人物一百多个,这些街巷,这些人物,都是凤凰人十分熟悉的,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十分熟悉的,从小就耳熟能详,早己刻录在我记忆的纹皱里。这些街街巷巷,是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生活的地方,那是繁衍他们的生命隧道。记录的人物,也大都是凤凰有点名气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常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独有的味道。他们有的是我的先辈,有的是我的亲友,有的是街坊邻居,有的是已经作古的英雄人物和传说的坊间人物,这些又是街街巷巷孕育生长起来的人文风景,是神秘凤凰的证明。在记录和描述凤凰家喻户晓的名人时,为人熟知的东西我尽量少写或不写,特别注意挖掘他们一些不太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使这些大角色更加丰满鲜活生动,也更加真实可信。在文本的语言上也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用原汁原味的凤凰口语,来记录和描述原貌凤凰街,原真凤凰人,增强文本的真实性、资料性、可读性,突出凤凰地方文化的特色,力求写出凤凰的味道。同时,也想作为用本土语言写作非虚构文本的一种实验,探索文本的多样性范式和叙述语言的多样性,让读者有种阅读的新奇感,体验不同质地的文化气流蒸润的新鲜感觉。 这本书从2014年6月4日开始动笔到现在成书,花了刚好整整两年的时间,其间的艰辛甘甜只有自己知道,那就是痛并快乐着。由于是非虚构的文本,大量的实地考察、采访和资料的考证,花费了很多时间,再加上杂七杂八的事务缠身,原计划一年完成,一拖就是两年,在挣扎与煎熬中总算是坚持下来了,写完最后一篇,连我自己都不相信,居然能把它写完。 有人说,好东西都是玩出来的。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有的东西玩不出来,是逼出来的。逼出来的东西和玩出来的东西,好与不好,那不是我说了算。我要说的是,这本书是玩出来也是逼出来的,为了我的凤凰我的梦,我竭尽全力了,为曾经的凤凰立此存照,复制一份凤凰的前尘往事。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朋友和老乡们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就不一一具名了。这里要特别感谢龙颂江先生、张建永老兄和张谨老弟。龙颂江先生为本书顺利出版给予了很大帮助;建永老兄和张谨老弟一个为本书作序,一个配图;建永老兄就是我前面说的那个很有学问的老兄,张谨老弟是摄影高手,两个都是尖尖岩上的凶火角色,出手就是精品,拙作也搭到他们沾光了。书中部分老照片除署名者外,均由文斐先生提供。和张谨配图的还有陈宇驰,在此也表示感谢。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所有的亲人,在完成书稿不久,我遭遇了人生最大的生死劫难,是她们合力将我从鬼门关拉回生天,让我能继续在人间词话,观赏太阳下的风景,享受生活的美好。浓浓的亲情是我生命的源泉。 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名人居住的街巷、房屋的确切位置已无法考证,也许有些误差,有些街巷业已消失也无法记录,书中还有一些疏漏纰谬之处,还望读者诸君见谅和指正。 田特平 2016年6月6日写于吉首隅园 2017年4月30日改于长沙麓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